由中国航海学会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历史名城泉州举行。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和祖国内陆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6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泉州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关于历史上泉州港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与会学者指出,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对外交通港口。隋唐以后,福建南部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而“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阻塞,中西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给泉州港等沿海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相对稳定,泉州港获得进一步发展。自1087年宋朝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起,泉州港的对外贸易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南宋偏安东南,经济重心南移,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开始超过广州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泉州港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举世瞩目。当时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泉州,盛赞“刺桐(当时泉州称为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我国的古文献如赵汝适《诸蕃志》、汪大渊《岛夷志略》、周致中《异域记》等对宋元时期泉州港兴旺发达的情景也都有详细的记载。现在留存于泉州的许多海上交通遗址遗迹也见证了当年泉州港的繁荣昌盛。
关于历史上泉州港繁荣昌盛的原因。一是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相对安定。泉州造船业在当时盛极一时,所造海船之大、技术之先进,处于中国和世界领先地位。1974年在泉州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就是明证。船舶作为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为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宋元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后,宋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如在泉州建立“来远驿”,欢迎和接待外国使节和商人;许多外国人在泉州定居,有的还被授以地方官;对于本地民间商人,政府也鼓励他们广开商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甚至以授予官职奖励他们“放洋招商”,泉州涌现出一批海外贸易的富商巨贾。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泉州从唐末至元代300多年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南宋末两次大移民,来自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同时,在泉州居住的外国人也带来了他们的本国文化。现在泉州仍可看到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遗韵和遗址。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于当时泉州港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还有其他原因,如泉州拥有天然的良港等,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泉州港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
关于泉州港在历史时期对世界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宋元两代,东南中国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有的学者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的海上通道。通过泉州发达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中草药和儒家文化典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产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农作物占城稻、吉贝(棉花)等相继传入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发展。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它把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
泉州港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
古代称为“刺桐港”。泉州港是福建省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北至湄洲湾内澳,南至围头湾厦门市同安区莲河,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历史上曾以三湾十二港著名于世。宋元时期,泉州港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2012年并入湄洲湾港。编辑摘要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
泉州港 其他名:
刺桐港
类型:
海港 国家:
中国
泊位数:
54个 港区数:
4个
且听水吟
泉州港早在中世纪就美名远扬,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泉州时,曾盛赞“刺桐(当时泉州称为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泉州港 - 简介
泉州港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与 台湾省一水之隔。在 中世纪时,泉州港就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泉州古港包括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归泉州湾的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洛阳港,深沪湾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的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以后渚港最靠近泉州市区,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泉州港主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历史上,泉州港曾以三湾十二港著名于世。现又开发了湄洲湾肖厝深水良港。2012年4月,泉州港并入 湄洲湾港,新港舍弃古港“泉州港”名称不用而改用“湄洲湾港”一事在网上引发争议。泉州港 - 自然环境
风况;强风向东北,常风向东北东,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台风一般出现在7~9月。降水:年平均降水1202毫米,春、夏为雨季。雾况:年平均雾日数6.8天,1~5月雾较多,雾的持续时间不长,对船舶航行影响不大。气温:年平均气温20.7℃,7月最高,月平均28.6℃,1、2月最低,两月平均12.1℃。潮汐:泉州港属正规半日潮,平均高潮位4.83米,低潮位0.31米,平均潮差4.52米。最大潮差6.3米,最小潮差5.1米。潮流:泉州湾口为逆时针回旋流。大乍至崇武沿岸一般为东流,流速约1.54米/秒,湾内逐渐变成往复流。湾内潮流一般是顺深水水道流动,主流经小坠岛与祥芝角之间。湾口至秀涂,大潮潮流流速为1.63~2.21米/秒。[1]
泉州港 - 历史
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在 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对外交通港口。唐朝时期,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并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意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而“ 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 丝绸之路阻塞,中西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给泉州港等沿海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相对稳定,泉州港获得进一步发展。两宋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被誉称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 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1087年,宋朝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起,泉州港的对外贸易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南宋偏安东南,经济重心南移,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开始超过广州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泉州港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举世瞩目。当时的著名旅行家 马可·波罗到泉州,盛赞“刺桐(当时泉州称为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摩洛哥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则发出了“刺桐(港)为世界第一大港,余见港中大船百艘,小船无数”的赞叹。中国的古文献如赵汝适《诸蕃志》、汪大渊《岛夷志略》、周致中 《异域记》等对宋元时期泉州港兴旺发达的情景也都有详细的记载。现在留存于泉州的许多海上交通遗址遗迹也见证了当年泉州港的繁荣昌盛。[2] 但在元代中叶后,泉州连年战乱,受到亦思巴奚兵乱影响。对外贸易萎缩。明代以后,泉州海外一度有所恢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明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3]
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泉州港虽沦为地方性港口。但仍然比较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海峡两岸的对峙和紧张的军事形势,泉州港于1957年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经过泉州港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泉州港终于重新成为亿吨大港。泉州港 - 交通状况
泉州港在 泉州市区顺济桥下约200米左岸。距晋江入海口约10公里,外港(后渚)位于洛阳江入海处右岸码头
山下,距市区11公里,距泉州湾口约15公里。泉州港为河口港属泉州市辖境。泉州港水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89海里;东距台湾省 基隆港152海里;西南距 厦门港84海里,距 香港357海里。与 上海、香港有定期货班轮通航。[1]
泉州港 - 港区分布及泊位情况
泉州港泉州港现辖有4个港区16个作业区,即:湄洲湾南岸港区(沙格、鲤鱼尾作业区);泉州湾港区(崇武、后渚、内港、石湖、祥芝作业区);深沪湾港区(梅林、深沪作业区);围头湾港区(围头、石井、东石、安海、水头作业区),以及湄洲湾南岸港区斗尾作业区和泉州湾港区秀涂作业区。现已建成投产码头32座、泊位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921万吨,包括集装箱16万TEU,初步形成了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后渚港区码头
①500吨级方舟浮码头泊位2个;
②5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2个;
③3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1个;
④5000吨级客货码头泊位1个;
⑤油码头3500吨级泊位1个;
⑥粮食码头5000吨级泊位1个
内港港区码头
①20吨级件杂货码头(6号码头)泊位2个;
②200吨级件杂货码头(8号码头)泊位3个;
③500吨级件杂货码头(9号码头)泊位3个
肖厝港区码头
①客运码头泊位1个;
②万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1个;
③10万吨级油码头泊位1个;
④5000吨级、3000吨级、1000吨级码头各1个
东石港区 3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
石井港区 1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1个
崇武港区 1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2个 [1]
锚地
全港锚地有3处。外轮引航、检疫锚地、主要设于祥芝锚地,但根据不同季节的风向,又设有崇武锚地。每年5月至8月西南风季节在祥芝锚地,水深8.5~13米,底质为泥沙。每年9月至次年4月东北风季节在崇武锚地,水深8.5~11米底质泥沙。装卸锚地及浮筒泊位,位于秀涂至后渚间,可同时停泊5千吨级船舶2艘3千吨级船舶5艘。秀涂及石湖锚地抛设万吨级系船浮筒2个。七星礁待泊锚地可停泊万吨级船舶2艘。进港航道,北来船舶进入泉州湾引航锚地,须远离乌丘屿(24度59分5秒N/119度27分2秒E)12海里以外,航至(24度40分1秒N/119度20分2秒E)大殿灯塔,方位330度,距离24海里处,转向282度航行,然后驶入祥芝锚地,南来船舶至(24度15分2秒N/118度49分2秒E)围头角灯塔,方位317度,距离21海里,转向357度航行,然后驶入祥芝锚地。进入祥芝锚地应注意:
(1)以祥芝灯桩为中心,距离0.55海里为半径的范围内为危险礁区;(2)小坠岛后导标东南方距离约0.8海里处,有一浅点-东牛礁;(3)乌屿(赤鼎)正南方约1.55海里有一暗礁。以上三处须注意避开。崇武锚地西南方约1海里处有一暗礁(名为“北礁”),须注意避开。[3]
泉州港 - 吞吐量
1997年,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进入全国沿海大型港口行列。1999年,港口吞吐量1521.19万吨,集装箱8.14万标箱,输送量首次超过福州港,位居福建省第二。2001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106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 16位,集装箱 23.58万标箱,居中国沿海港口第12位。200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511万吨,比增18.3%。集装箱41万标箱,比增50.2%。2004年,港口吞吐量达3093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8位,集装箱完成54.2万TEU,居全国港口第12位。2011年,港口吞吐量达到9330.48万吨,比增10.4%。集装箱156.86万标箱,比增14.5%。泉州港 - 航线
泉州港现辟有泉州至日本、香港、两岸三地、韩国釜山等定期散杂货或集装箱班轮航线,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泉州港 - 航道
港内航道有两条,从祥芝锚地至秀涂装卸锚地外港航道 航道长约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宽度500米。秀涂至后渚长约3海里,一般水深5-13米,最小水深4米,最小宽度350米。自崇武备用锚地至后渚航道长1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宽度为300米吃水8米的船舶可乘潮进出内港航道,即晋江航道处泥沙淤浅较为严重,进出的船舶均须乘潮航行,吃水2米或2米以上的船舶须在高潮前后2小时内通过。泉州港 - 航标
进出泉州湾主要航标:
祥芝角灯桩,位置24度46分18.8秒N/118度46分43.8秒E,形状构造红色方形混凝土桩,灯高11.7米,射程4海里。大乍尖峰灯桩,位置24度52分44秒N/118度58分53秒E,为方形混凝土桩身,灯高29米,射程7海里。崇武灯桩位于24度50分11.2秒N/118度55分57.8秒E,白色方形,砖砌,灯高36米,射程10海里。[3]
泉州港 - 设施
泉州港现拥有码头32座、泊位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921万吨,包括集装箱16万TEU。仓库总库容量为38725平方米;油库25座,总容量为811350立方米;堆场338000平方米;拥有16吨以上门机或塔吊4台,10吨门机或塔吊7台,40吨(含)以上集装箱装卸桥6座,40吨以下集装箱装卸桥吊2座,30吨(含)以上浮吊1台,16吨以上轮胎吊21台,装卸搬运机械93台(辆)。泉州港 - 港作船舶
配有拖船,交通船,供水船等港务用船,最大拖船功率2352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