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转帖连载18)忽必烈死了

 

公元1294年,春正月,二十二日。

再过很多年,假如,假如爱因斯坦“相对论”能从理论付诸实践,那时的人们乘“时光穿梭船”进行“历史漫游”,我想他们肯定在“回视”元朝时,会把飞船的时间设置在1294年春天的那一刻。设定地点:元朝上都。彼时,“历史游客”们躺在飞船舒适的按摩椅上,透过超广角大屏幕,可以观看神奇影像摄录机拍下的历史镜头:

紫檀殿内,香烟燎烧,三名金紫贵臣跪于病榻之前,分别是平章政事不忽木、御史大夫月鲁那颜,以及太傅伯颜。而躺在床上的,是个三百多斤的巨胖男人,他身前股后被厚实的锦被毛毡拥裹,很像一个巨大汉堡包夹着的一颗硕粗无比的香肠。

“历史游客”们见此情景,可能会笑出声来。但是,在场的三个重臣以及宫内角落屏息侍跪的太监、宫女们却愁容满面,彼时彼地,老胖皇帝那渐行渐远的微弱呼吸,几乎使在场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苍鹰,终于消融于蓝天之中。忽必烈,死了。

孛儿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人物通用

  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忽必烈生于漠北草原。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元宪宗蒙哥是嫡长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忽必烈长大后,“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忽必烈年少有大志,早在1244年,年轻的藩王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元宪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从1254年元宪宗的皇弟忽必烈灭大理国,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元朝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率大军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

  元宪宗八年十一月三日(1258年11月29日),根据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启行南下攻宋,元宪宗九年七月十二日(1259年8月2日),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杨惟中、郝经宣抚江淮。元宪宗九年八月十五日(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

  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元宪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蒙哥去世的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元宪宗九年十一月二日(1259年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

  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日(1259年12月17日),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十日(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由于9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遭受迫害,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4]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庚申年四月四日(1260年5月15日),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为“先皇”。

  中统元年五月十九日(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城西按坦河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幼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为此发动战争争夺帝位,双方战争时断时续,一共持续了四年之久。

  中统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势穷力竭,归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他和跟随的诸王,只是处死了他的众多谋臣。阿里不哥失败后郁郁寡欢,于1266年去世。

  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西北地区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纷纷自立,此时尚在西亚进行西征的旭烈兀也准备自帝一方,不论忽必烈还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没有召开成吉思汗四子嫡系后裔参加的大忽里台,忽必烈不被广泛承认,于是,忽必烈将大汗在西亚的直辖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封给旭烈兀换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儿汗国(其实旭烈兀留在西亚忽必烈也没办法,但忽必烈给了旭烈兀统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将大汗在中亚的直辖地(阿尔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农耕和城郭地区)封给察合台汗阿鲁忽换取阿鲁忽的支持。而钦察汗国早在元定宗贵由和元宪宗蒙哥统治时期已经取得实际上基本独立的地位。

  因为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表面上维持统一,实际上已经分裂,帝国西部为四大汗国实际控制,帝国东部为忽必烈实际控制,忽必烈于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登基称帝,“既以正立,一时豪杰云从景附,全制本国,奄有中夏,挟辅辽右、白霫、乐浪、玄菟、秽貊、朝鲜,面左燕云、常代,控引西夏、秦陇、吐蕃、云南,则玉烛金瓯,未为玷缺。藩墙不穴,根本强固,倍半于金源,五倍于契丹。”

  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后,他控制了漠南草原,以及原金朝和西夏故地,吐蕃,云南,西域东部等地区,阿里不哥控制的则是漠北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区,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完全控制帝国东部,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后,忽必烈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包括(古今地名对照):中原地区(位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北地区(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朝鲜半岛北部、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全境(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西域大部分地区(今新疆东部和南部)、吐蕃地区(包括今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等地)、以及云南地区等地。

  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胜利之后忽必烈立即向各系兀鲁思派去急使,召他们东赴蒙古草原,重新召开忽里台大会。世祖重开忽里台的目的,是因为他考虑到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仓促即位于开平,没有四大兀鲁思的代表参加,不符合成吉思汗的扎撒(法律),故而准备依照传统惯例,在祖先发祥地斡难---怯绿涟之域召开由各系宗王参加的忽里台,重新确立自己的大汗地位,并借这次大会扼制帝国分裂的趋势。

  钦察汗别儿哥、察合台汗阿鲁忽和伊利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一致同意东来赴会。元世祖也向窝阔台汗海都派去了急使,但海都拒绝前来。当然,这次原定于至元四年(1267年)召开的忽里台没能如约举行,主要是因为各汗国之间随后爆发战争,以及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阿鲁忽、旭烈兀、别儿哥三位汗王先后去世。(旭烈兀1265年去世,别儿哥、阿鲁忽1266年去世,他们不可能参加1267年的忽里台,否则蒙古帝国皇族之间的内斗也许可以停止)。但窝阔台汗海都的抗命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反叛意图。

  1269年,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召开塔剌思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大汗直辖地(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和伊儿汗国(旭烈兀家族控制区),并划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塔剌思大会是大蒙古国分裂解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此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脱离了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大汗)的直接控制,对此后数十年中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窝阔台汗海都一直和忽必烈敌对。企图夺取大汗之位。终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征战不休,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直到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诸王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彼此之间设驿路,开关塞,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整个大蒙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中统四年(1263年)农历三月,忽必烈下诏在燕京(后来改称大都)建立太庙。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初定太庙七室神主。

  至元二年农历十月十四日(1265年11月23日),忽必烈祭祀太庙,为皇祖成吉思汗上庙号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九月,太庙始作八室神主。十月,太庙建成。丞相安童、伯颜建议制定尊谥庙号,忽必烈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为大蒙古国的前四位帝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上庙号和谥号,[24]为他们的皇后上谥号;并追尊也速该、术赤、察合台三人为皇帝,也为他们上庙号和谥号,并为拖雷(已经于1251年被追尊为皇帝)改谥号为景襄皇帝,并将他们四人的正妻追谥为皇后,也上谥号。太庙八室,这八位和他们的妻子的神主各居一室。

  庚申年四月初一日(1260年5月12日),忽必烈立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中书左丞。

  中统四年五月六日(1263年6月13日),忽必烈立枢密院,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以燕王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立总制院,以总制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并管辖吐蕃地区,以国师八思巴领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桑哥认为总制院职责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者的缘故,改名为宣政院。忽必烈同意,并任命桑哥和脱因为宣政院使。

  至元五年七月四日(1268年8月13日),忽必烈立御史台,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以张雄飞为侍御史。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的国号正式出现。

  元太祖十年五月二日(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

  元宪宗六年(1256年)三月,忽必烈命刘秉忠在开平(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建立王府,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中统四年五月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

  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中都[33],定中都为首都,忽必烈迁都中都后,居住于中都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随即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上都成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1268年秋天,元军开始围困襄阳,将襄阳和樊城分隔开来进行围困,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年1月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樊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降诏谕襄阳守将吕文焕,阿里海牙亲自到城下劝降吕文焕,保证吕文焕和城中军民的安全,吕文焕犹疑未决。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年3月14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元军经过接近五年时间包围,最终取得襄阳。但是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忽必烈向行中书省及蒙古、汉军万户千户军士发布问罪于宋的诏书《兴师征南诏》。

  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忽必烈发布《下江南檄》,派伯颜统率大军讨伐南宋,并告诫伯颜要学习曹彬不杀平江南。伯颜后来取临安,的确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伯颜率领大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宋恭帝派遣使者给元军统帅伯颜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在降表中宋恭帝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军俘虏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灭南宋,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至元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276年2月27日),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诏谕江南一带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稳定江南社会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离临安的部分大臣陆秀夫等人,先后扶持宋端宗,宋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权,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和元军对抗。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在厓山海战中,元军将领张弘范击败南宋海军,南宋丞相陆秀夫挟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天下一统,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全国有一个统一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不仅在疆域面积上远迈汉唐,而且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程度上也远超汉唐盛世。“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范围: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并到达朝鲜半岛中部的铁岭和慈悲岭一带,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谭其骧版地图认为北到北冰洋),到达贝加尔湖以北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西北至今新疆大部分地区,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以及缅甸北部,南到南海,东南到达东海中的澎湖列岛。

  忽必烈在位时期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1289年,窝阔台汗国夺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且末、焉耆等地区。终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终控制新疆北部的别失八里(今乌鲁木齐东北)一带和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等地。

  1281年3月20日,忽必烈爱妻察必皇后去世。

  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1284年1月24日),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为元世祖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大赦天下。

  1286年1月5日,皇太子真金去世,连续几年的时间里,爱妻和爱子的先后去世,使忽必烈悲痛不已。此外,忽必烈晚年饱受肥胖与痛风病痛之苦。过度饮酒也损害了他的健康。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291年6月18日),忽必烈下诏颁布元朝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于大都皇宫紫檀殿去世,享年80岁,在位35年。忽必烈葬于起辇谷。

  忽必烈去世后,在顾命大臣伯颜等人的拥戴下,其孙铁穆耳于1294年5月10日在上都继承皇位,是为元成宗。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的四大汗国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

  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琉求国)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国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父亲:拖雷,1227年—1229年帝位空缺时担任大蒙古国监国,1232年去世。1251年元宪宗蒙哥登基后追尊拖雷为皇帝,为拖雷上庙号睿宗,谥号英武皇帝,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谥为景襄皇帝,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谥为仁圣景襄皇帝。

  母亲:唆鲁禾帖尼,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生母,1251年元宪宗蒙哥登基后尊为皇太后,1252年去世。1266年元世祖上谥号庄圣皇后,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谥为显懿庄圣皇后。她的四个儿子皆曾称帝,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四帝之母”。

  大哥:蒙哥,唆鲁禾帖尼所生,元宪宗,1251年—1259年为第四位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蒙哥上庙号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二哥:忽睹都

  三哥和五弟失其名。

  六弟:旭烈兀,唆鲁禾帖尼所生,奉蒙哥之命统率大军进行第三次蒙古西征,远征西亚,战功卓著,伊儿汗国建立者

  七弟:阿里不哥,唆鲁禾帖尼所生,1260年—1264年和忽必烈争位,1264年归降忽必烈

  八弟:拨绰(不者克)

  九弟:末哥

  十弟:岁哥都

  十一弟:雪别台

  赵国公主 薛不罕下嫁聂古得、察忽

  鲁国公主 也速不花下嫁斡陈

  鲁国公主 薛只干下嫁纳陈(斡陈的弟弟)

  察必皇后,弘吉列氏,1260年立为皇后,1281年去世。

  南必皇后,弘吉列氏,1283年立为皇后。

  塔剌海皇后      

  奴罕皇后  

  伯要兀真皇后      

  阔阔伦皇后  

  八八罕妃子      

  撒不忽妃子

  长子:朵儿只,早逝,生母察必皇后

  次子皇太子:真金,生母察必皇后,1261年封为燕王,1273年立为皇太子,1286年病逝。

  三子安西王:忙哥剌,生母察必皇后

  四子北安王:那木罕,生母察必皇后

  五子云南王:忽哥赤,生母不详

  六子大王:爱牙赤,生母不详

  七子西平王:奥都赤,生母不详

  八子宁王:阔阔出,生母不详

  九子镇南王:脱欢,生母不详

  十子:忽都鲁帖木儿,生母不详

  十一子:铁蔑赤,生母南必皇后

  赵国大长公主 月烈 下嫁赵武襄王爱不花

  昌国公主 吾鲁真 下嫁孛花

  昌国大长公主 茶伦 下嫁帖监干

  鲁国长公主 完泽 下嫁斡罗真

  鲁国大长公主 囊家真 下嫁铁木儿蛮子

  齐国大长公主 忽都鲁坚迷失 下嫁高丽忠烈王王昛

  公主,名字史书无记载,亦可能是宗室女,下嫁宋恭帝赵?(1276年降元后被封为瀛国公)

  元大都遗址公园,忽必烈似乎还在那里凝望着曾经的大都。他的一生,究竟是缔造了辉煌,还是埋下了祸根?后人们的评说无穷无尽,可他却再不能听到一句忠言了。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东北宗王乃颜造反。乃颜乃是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的后代,其祖父乃著名的塔察儿国王也速不花。忽必烈统治后期,为了抑制东北诸王的势力,罢去北辽东道等宣慰司,在东北置行省进行统治。由于利益受损,乃颜大为不满,便勾结以海都为首的西北诸王,发动叛乱。

  “时西北诸王多欲从之,帝以为忧”。由于侍臣出主意,忽必烈对骑墙的西北诸王大加赏赐,暂时分化了乃颜的联合阵营。虽如此,依旧有胜纳合儿、也不干等蒙古宗王与乃颜联兵,共同造反。忽必烈军事方面很有一手,他派伯颜先据和林,割断乃颜与海都等人的联系。然后,年逾古稀的老皇帝御驾亲征,从上都出发,往讨乃颜。

  同为“黄金家族”,现在成为敌人。双方对阵,“时将校多乃颜部人,或其亲旧,立马相向语,辄释杖不战。”这种战场情景很滑稽,由于元朝蒙古军中高级将领均与乃颜部有关系,交阵之时,不打不杀,双方倒唠嗑叙旧,真是罕见。知此情状后,忽必烈“深以为忧”。最后,还是汉臣叶李出主意,让汉将李庭(其实是女真人)、董士选两个人统率汉军当前,列“汉阵”首先与乃颜部队开战,“而联大军断其后,以示死斗。彼尝玩我,必不设备,我以大众踣之,无不胜矣!”忽必烈从之。

  李、董二人汉军百战之余,与乃颜蒙古人没有任何瓜葛,又有皇帝在身后坐阵,故而勇气百倍,无不以一当十,在火炮掩护下,高声呐喊,杀向遍树十字架的乃颜蒙军(乃颜本人信仰景教,是基督教一个分支)。“乃颜败走,追执之”。

  忽必烈处死乃颜的方式很特别,由于这位王爷是皇室血统,不能让这么“高贵”的血胤滴沾于地。所以,元世祖给他安排一种“安乐死”——用毛毡装裹起乃颜,派数名壮士猛摇猛抖,活活把乃颜摇抖至死。此等死法,其实远不如一刀痛快。

  至元三十年(1293年),蒙古宗王海都又是侵逼和林。已经快八十岁的忽必烈强拖病躯,又一次亲征。海都乖巧,闻讯退走,大有“逗你玩”之意。

  当时蒙古诸汗国,实际上都已经处于事实的独立状态,根本再难重新统一。何者,其他蒙国汗国统治者认为忽必烈违背“国俗”,已经不是草原精神的代表。特别是他在汉地施行的那种“定居”政治,与蒙古人的本性格格不入。名义上,忽必烈是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的“共主”,实际上,那些“亲戚”们,早与他貌和神离。

  对于汉人来讲,“(元)世祖混一区夏,虽以儒术饰治,然帝师佛子,殊宠绝利”。自南宋灭后,忽必烈觉得对汉儒的利用已经完毕,根本就不再重用汉人,所谓“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实则汉儒的白日梦,忽必烈根本没有“以夏变夷”,没有“因俗治用”,反而使汉人成为辽阔帝国的最低等民众,民族岐视极为严重。

  统治方面,忽必烈嗜利黩武,宠用阿合马等人二十多年,流毒天下。元朝追歼南宋,两征日本,两征缅甸,三伐安南,又攻占城,攻爪哇,三十年间,兵事无岁不兴,好大喜功,至死不悔。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粪土;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所以,忽必烈能避免亡国丧身的下场,实赖蒙古暴力的余威。

  忽必烈的时代“辉煌”,其实是下一个动荡时代的暂时休止期。帝国无数灾祸与动乱的祸根,皆于忽必烈时代深深种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阴历春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崩于上都紫檩殿。在位三十五年,时年八十岁。

  无论如何,元朝于中国,其赫赫荣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帝国的荣耀,虽然已是过眼烟尘。但它的光芒,多少个世纪过去,依然让人慨然仰视。[1]

  涮羊肉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名吃,据说他的起源还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直到现在在日韩地区,还有人把吃火锅叫做吃“忽必烈”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 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但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2]

  元世祖平云南碑,这块丰碑记录着元世祖的赫赫军功,却也背负着当时云南人民的一段痛苦回忆。忠诚的石龟一直背负着这些回忆,直至今朝。

  云南大理城外苍山龙泉峰下,是著名的三月街,在这百代老街的旷坝上,耸立着一块巍峨丰碑,在苍烟落照中显得分外伟岸,这就是有名的《元世祖平云南碑》。

  此碑立于巨硕的石龟背上,高达4.5米,宽1.65米,分上下两节,中有石条挡护,边有石框镶砌,碑额为大理石,雕二戏珠,额篆“世祖皇帝平云南碑”。行文50行,上石30行,每行20字,下石28行,每行25 字,共1300字。因岁月摩娑,现存1000余字。

  碑立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撰文者是翰林程文海。元成宗铁木耳时,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长官)也速答儿议立此碑,歌颂元朝开国皇帝世祖忽必烈讨平云南,一统南滇的圣德神功。

  云南历史上与中原王朝若即若离,南诏之后,大理国兴,虽与宋王朝保持君臣关系,但地处边疆,宋室势力鞭长莫及,大理国实为地方割据政权。段氏大理国传有22世共315年,此间宋室不向大理派官、派兵、派款,政由段氏出,这一局面到忽必烈亲征讨平云南才告结束,云南自此归入中央王朝的区划与辖治,因而忽必烈是一个对祖国统一大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忽必烈灭南宋王朝的战略可称旷古未有。其行军用兵路线是从宁夏入甘肃,翻越六盘山, 由甘肃入四川松潘,然后兵分三路入滇。忽必烈亲统中路大军,跨革囊,渡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从丽江直逼洱海,一举荡灭大理国。行经之地,纵横万里,多属不毛,天堑布途,非天才大略者不敢为。扫平云南后,元军分兵由四川、湖北、广西几路进逼南宋京都杭州,形成长达数万里的大迂回包围圈,从而一举灭宋。这一战略的艰险与成功,证明忽必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统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世祖忽必烈(18)
四个皇帝的生母是什么样的?蒙哥、忽必烈受过怎样的家教?
史上最牛的女人揭秘
蒙古大汗蒙哥、忽必烈的生母给了他俩怎样的教育
揭秘蒙古帝国最传奇的女性:一生生过四位皇帝的女人
元成祖忽必烈简介 忽必烈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