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任民|重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点击「神经介入在线」可快速关注

在2017年5月13日举行的“第一届安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暨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上,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任民教授为大家系统全面的梳理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知识。报告环节由安徽省立医院任明山教授以及安庆市立医院袁良津教授主持。

杨任民教授作报告

任明山教授及袁良津教授主持

首先夯实基础,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概念与定义。随着时间的发展TIA的概念以及定义也产生了变迁。根据2009年AHA/ASA发表的学术声明:目前TIA定义为脑、脊髓、视网膜发生的缺血性、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而不伴影像学存在脑梗死灶,倘若影像学已经存在病灶,却不能区分为TIA或者脑梗死,则称做急性神经血管综合征(acute neurovascular syndrome,ANVS)。

接着,我们又一次重新认识与命名了TIA。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对TIA进行详细的分类,包括了根据血管定位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根据发作时间分为持续短的(<5分钟)tia以及持续时间长的(>8H)TIA,根据症状特征分为典型以及不典型TIA,根据病因分为血流动力学型TIA以及微栓塞型TIA,依据MRI表现分为MRI阳性以及阴性TIA;并且通过TIA的临床表现比如倾倒发作、一过性完全遗忘、一过性痉挛性偏瘫、局限性痉挛发作、一过性单眼失明、一过性黑朦,一过性吞咽困难,一过性复视、抖动性TIA以及不典型TIA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TIA的表现形式。

随后,杨任民教授介绍了针对TIA需进行的相关处理对策。包括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以及TIA的二级预防。描述了10余种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并且给予了二级预防的部分建议。其中,二级预防包括如何使用阿司匹林、双密达莫、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以及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危险因素的处理。

最后,还提及了关于美国卒中协会制定的TIA处理指南的几点介绍。包括:门诊治疗:及时完成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包括CT、CTA、MRI、MRA以及超声波检查,若无异常,长期门诊(7天)随访;住院治疗:1. 适合溶栓治疗或者其他内科治疗均需要住院治疗,症状多发或者复发必须住院治疗;2. 有以下情况之一,推荐立即住院治疗:① 颈动脉狭窄>50%,② 存在心内栓塞源者,③ 存在血液过凝状态,④ California评分或者ABCD/ACD2评分高者;3. 手术治疗,血流动力学型TIA由于供血动脉重度狭窄所致,因此可以使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者支架置入术。

报告现场

本次讲座,杨任民教授为与会人员介绍了TIA的概念、定义、分类、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杨教授独到的讲解,使大家对TIA的认识更加深入。杨教授所作报告内容翔实,思路严谨。不仅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体现了一位深耕神经病学的老专家的精气神,值得所有参会人员学习。

文 / 安徽省立医院 朱迎春

图 / 安徽省立医院南区院办 李军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题】PWI基础知识及应用
脑分水岭梗死的MRI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脑梗死的MRI分期图解
【PPT】脑梗死及相关改变MRI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