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莆田人文|宋孝宗名相 · 陈俊卿的人生故事,第九章《乡贤之谊》,为您解说!

陈俊卿25岁得中榜眼后,历任泉州观察推官、南外睦宗院教授、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直至参知政事、左丞相,为官四十余年。他一生胸怀坦荡,清廉洁守,一身正气,谠言正色,弹劾奸佞,毫无惧色,而对正人贤能,则倍加爱惜荐用,尤其是对莆阳的乡贤,他格外真诚相待,且珍重友谊。
黄公度是陈俊卿最要好的朋友,两人如同兄弟一样亲密。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为晚唐莆田诗人黄滔的八世孙,其父黄静为北宋政和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朝奉郎等职,以诗书传家。而陈俊卿是东门外三里白湖村(今阔口村)人,两家相距不过六、七里。两人年青时,因为一起前往延寿溪畔的白杜村(今西天尾镇溪白村)“方氏万卷楼”读书而结识。那时延寿桥已建成,所以陈俊卿在延寿桥头会常常与黄公度不期而遇。
宋绍兴八年(1138)六月,朝廷举行会试,陈俊卿与黄公度一起赴京都临安参加会试。六月九日放榜,黄公度中了状元,陈俊卿中了榜眼,两人皆大欢喜。
黄公度初授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军治在泉州,他在秋后赴泉州上任,而陈俊卿也初授泉州观察推官,由于两人都在泉州为官,故两人不时往来。那时与黄公度、陈俊卿同榜的“榜幼”龚茂良任南安县(今属泉州)主簿,而同榜同乡的方翥(次云)初授闽清县尉,所以这四人交游甚密,常有唱和。
有一年炎夏,酷暑长天,陈俊卿特地去看望黄公度,两人相见格外欢哺暢。对敌友的到来,黄公度忙在树荫下摆好酒桌,再备好酒菜。俩人对饮吟诗,直至黄昏鸦啼霞满天。黄公度有首《夏日陈应求见访》就记述了那次两人相见时的情景:

酷暑避修竹,繁荫侵短楹。
形骸方枕簟,车马忽柴荆。
对酒情无极,哦诗韵更清。
昏鸦催别急,天末片云横。

在平常,陈俊卿也常常去信向黄公度问安,也赋诗与黄公度酬唱。黄公度有首《和陈应求春日见寄》诗云:

满目繁春事,题诗寄所思。
轻寒欺酒力,宿雨褪花姿。
经世知无术,追欢要及时。
郊原剩晴景,莫负去年期。

黄公度除了与陈俊卿唱酬外,还常与方翥(次云)、龚茂良(实之)等人唱和。黄公度有首《和陈应求韵兼呈方次云》诗云:

策蹇冲泥到野扉,故人相对破愁眉。
话因别久卒难尽,情逐杯深那更辞。
十里云山乖素约,一番桃李负幽期。
萧萧半夜空阶雨,乱滴枯肠百斛诗。

宋高宗时,秦桧为相,一意求和,陷害忠良,遭万民唾骂。而陈俊卿与黄公度都一样傲骨嶙峋,刚直不阿,忠心爱国,不趋炎附势。黄公度登第时,主战派的左丞相赵鼎很赏识黄公度的文才,曾多次延见款待,别后也常有书文往来。右丞相秦桧闻知此事,对黄公度心生妒恨。绍兴八年(1138)十月,赵鼎被罢相,出知绍兴府,次年四月徙知泉州,适逢黄公度在泉幕,故人邂逅,相见甚欢,自有唱和。但赵鼎知泉州仅两三个月,又被秦桧谪居兴化军,再移漳州、潮州,疲于奔命,而黄公度也被压抑一直在泉州呆了七年。绍兴十五年(1145)一月,黄公度任满返朝授职秘书省正字,谁料方数月又被罢职,仅主管台州(今属浙江)崇道观。绍兴十九年(1149),他又被秦桧贬到肇庆府任通判,继知南恩州(今广东阳江)。
陈俊卿在泉州秩满,按例应调任馆阁清选之职,却因秦桧觉察他不肯依附,而把他调任南外睦宗院教授。他来向黄公度辞别,黄公度置酒相待,安慰一番并作《送陈应求赴官》诗送他:

莫辞酒,且听歌,休被骊驹白玉呵。
主人劝客终今夕,明日长亭可奈何。
金风萧萧尘余热,砌虫唧唧助凄切。
此时景物不胜愁,况是离人心欲折。
陈侯陈侯,貌岩岩而俊整,才浩浩而清绝。
有如壶山之万仞巑岏,寿水之千寻莹澈。
青芝赤箭药笼储,金钟大镛廊庙须。
天生奇才为时出,容易弃掷天南隅。
君不见马滨王新丰一逆旅,又不见公孙弘葘川一老儒。
逢辰立谭取卿相,至今文采照天衢。
广文官舍虽落莫,刀笔不与俗吏俱。
公余更勤五车读,未必不是北门西掖之权舆。
刺桐古城花欲燃,旧游人物想依然。
凭君到彼访二陆,向道故人饱饭度残年。

诗开头用秋风萧瑟、秋虫悲鸣来烘托送别的伤感气氛,“此时景物不胜愁,况是离人心欲折”更是写出两人难依难舍的心情,也最能说明两人情同手足,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当年他们一同入京都会试,分别中了状元、榜眼,可谓“天生奇才”,但到头来却被“弃掷天南隅”:一个被贬谪岭南的肇庆府,另一个被调往南外睦宗院教授。诗中还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唐初博州荏平(今属山东)的马宾王(即:马周),原是一位离职的州教授,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贞观三年(629)因代常何为疏,受到唐太宗赏识,召授监御史,累官中书令;另一个是汉代菑川薛(今山东微山)的公孙弘,狱吏出身,因治《春秋公羊传》善于援引经义,议论政治,深得汉武帝信任,以贤良为博士,元朔时拜为丞相,封平津侯。他俩能“逢辰立谭取卿相”,然而学富五车的陈俊卿和他一样,受到奸相秦桧的压抑,无法提拔重用。“刺桐古城花欲燃,旧游人物想依然”中的“刺桐古城”指泉州,泉州在五代扩建城垣时环城四周种植刺桐树,故泉州被称为“刺桐城”。陈俊卿原任泉州观察推官,所以黄公度希望他离开后不要忘记泉州和旧识的人物。
绍兴二十年(1150)十月的一天,陈俊卿突然间感到心惊肉跳,似有不祥之兆,到了晚上难以入睡。他想,平常从未有这种情况,莫非是母亲大人重病了?陈俊卿是孝子,第二天天一亮,他急忙从南邸赶回故里,到了家里一看,果然是母亲卧病在床不起。到了十一月十六日,俊卿母亲病逝,享年71岁,于是陈俊卿在家为母亲守孝三年。在为母亲下葬前,他派家人去找黄公度,求他为母亲大人撰写《行状》。黄公度对陈俊卿母亲太熟悉了,视同自己的母亲,他义不容辞答应了请求。其《颍川陈太夫人卓氏行状》云:

夫人卓氏,父某隐居壶山,以财雄。夫人少失父母,诸昆择配,以继室于陈公。某家素富,而能安陈氏之贫。事姑孝而谨,事夫义而顺,处娣姒和而有礼,遇亲戚敬而有恩,此其天资自若,无施不可者。性好施,乡戚有贫匮者至,倾橐不顾夫人之归也。陈氏先有子周卿,夫人生二子,曰正卿,曰俊卿,饮食衣服无纤毫厚薄。他人见之,不谓陈氏有异母子。陈公早卒,夫人闭门嫠居居二十四年,督诸子学。虽所居近市,不以贫故令趋利。晚年俊卿果以甲科登第,乡人虽服其子之积学,而尤多夫人之能教也。子既贵,夫人勤内治如昔,丝枲之事不废于老。子妇恐以勤致疾,时谏止之,答曰:“我自乐此,不以为疲,亦吾职也。”俊卿以夫人年高,再求官于邻郡便地就养。初为平海军观察推官,次教授南外宗子。绍兴二十年十月,奉板舆自南邸还里。夫人以十一月十六日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一女适进士吴檀。孙男女凡十五人,曾孙男女七人。将以二十一年九月某日葬于某里里某山之某原。俊卿使来求状,某与俊卿为同年进士,在泉幕又为同僚。升堂拜跪夫人者数矣,识其行实详且熟,义不敢辞。

对陈俊卿母亲的去世,黄公度不胜悲痛,过后他又写了《挽陈太夫人卓氏》诗二首: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
安贫偕隐者,急义胜男儿。
余润河千里,宁馨桂一枝。
秋毫有遗恨,石窌剖封迟。

苹藻洁羞遗训在,芝兰奕叶经源赊。
何人诔德须千字,他日塚傍应万家。
秋风摧谢忘忧草,古木悲啼反哺鸦。
犹忆升堂初拜跪,依然象服俨笄珈。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丧服除后的陈俊卿被调往南剑州(今南平)任通判,他尚未登程上任,奸相秦桧就病死了,于是宋高宗诏授陈俊卿为秘书省校书郎。而黄公度也被召回京师,任吏部考功员外郎。然而黄公度由于长期遭受秦桧的政治迫害,加之瘴区露雾侵害,身心俱损,疾病缠身,上任未及一年就病殁,享年48岁。黄公度与陈俊卿是姻家,陈俊卿把长女嫁与黄公度次子黄洧为妻,所以对黄公度的英年早逝,陈俊卿格外悲痛。乾道七年(1171),他应黄公度之子黄沃、黄洧之求,特为黄公度遗作《知稼翁集》作序,其序云:

乾道五年冬,顺昌令黄君沃书抵中都,来告曰:“先君考功力学半世,难得一第而仕不克显。平生所为文仅十一通,愿得序引以冠其首。”余方备机政未暇也,越明年,出守长乐郡,复多事,少暇隙,又明年顺昌使其弟洧来责前诺。仲秋既望,积雨乍晴,天气澄爽,退食郡斋,因取考功文遍观之,典重温雅,如其为人,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虽未尽追古作,要自成一家。间与予里居唱和数篇,余读而深悲之。公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时,胸中洒落,议论宏壮,识者期之甚远。而官止外郎,年四十八以殒,所以传世垂后者,止此而已,是可伤也。昔白乐天与元居敬善,及序其遗文有曰:“黄壤岂知我,白头犹念君,唯将老年泪,一洒故人文。”执笔怆然,盖有感於斯言。公讳公度,字师宪,戊午同年进士也,莆阳陈俊卿序。

林光朝比陈俊卿小一岁,也是陈俊卿的要好朋友,两人同朝为官,情深如海。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莆田黄石镇郑庄人。他少年时就力学知书,很有声誉,他早年在家乡从师与于林霆,林霆为政和五年进士,博学经史,尤精象数,笃行义重名节,因为力诋秦桧和议之非,贬官至潮州通判。林霆与郑樵有深交,气节相投,林光朝通过老师结识郑樵,后来两人时有往来,一起在白杜村方氏万卷楼读书、抄书,讨论学问。陈俊卿正是在那里认识林光朝和郑樵的,很受他俩的研读精神所感动。
宋绍兴五年(1135),林光朝与方翥一道赴京都临安参加会试,结果两人都名落孙山。绍兴八年(1138)六月,林光朝与方翥再次赴临安应试,那一榜,莆阳有十五人进士及第,其中黄公度中状元,陈俊卿中榜眼,方翥与黄公度的从弟黄童都榜上有名,连年七十三的林邓也上了榜,可林光朝却再次落榜。
林光朝不以科场得失为意,归途中闻吴中(今江苏吴兴)陆景端(字子正)曾受学于尹焞,便往之从学,自此潜心圣贤践履之学。他通《六经》,贯百氏,一言一行都以礼为准则。从游尹焞约年余后,他自钱塘返回莆田,其族叔林国钧为了励志林光朝于圣贤之学,借黄石水南红泉宫开办义学,延请林光朝为师,并置义田岁捐谷千余石供养学者,每年从四面八方来从学者不下数百人。《宋史》云:“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故人称“艾轩学派”、“红泉学派”。他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在当时,大家都称他为“南夫子”。他除了在红泉宫讲学外,还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隆兴元年(1163),年已五十的林光朝一改授徒布道之业,再一次赴临安参加会试,终于登进士第,初调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户参军。这一年,陈俊卿任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因宋军在符离溃败,张浚自劾,陈俊卿也上疏请罪,被诏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泉州。林光朝闻讯,携家眷为陈俊卿送行,且一直送到惠安与泉州交界的洛阳桥。之后他还写了《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一诗,诗前有段引:“某窃观蔡公侍郎,尝大书于洛阳桥之上。侍郎过洛阳,当摩挲此石,彷彿为同日事也。某送别到惠安道中,因以赋诗云。”其诗云:

百片牙旗水面长,蔡邕题在刺桐乡。
十年杯酒开云榭,一样官衔过洛阳。
我亦携家缘送客,谁能扫地自焚香。
野桥冲腊寒梅白,寞要登临忆侍郎。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林光朝是冒着腊月严寒、携带家眷远送陈俊卿赴泉州上任,足见两人交往之深。
乾道三年(1167),内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旧恩受到孝宗的宠幸和进用,林光朝在以名儒荐对时,提及此二人之罪,孝宗听了心中不悦,就改授林光朝为左承奉郎,知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后经朝中大臣不断论荐,才召试馆职,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又历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
乾道八年(1172),林光朝迁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次年,皇亲张说再授签书枢密院事,朝臣纷纷祝贺,林光朝却不前往祝贺,因而被外调广西提点刑狱,淳熙元年(1174),改调广东提点刑狱。
那时湖南、江西、广东边界一带爆发茶农起义,林光朝率郡兵屯守要害,并“督二将遮击,连败之”,孝宗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于是调他回京师,任直宝阁,又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淳熙元年(1174)七月乙亥日,陈俊卿三子陈定(字师德)因暴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此时陈俊卿已年过花甲,晚年失子,痛心不已。林光朝获悉后即去信安慰陈俊卿,他在《与陈丞相应求》信札中写道:

忽闻师德以痼疾竟不起,殊令惊涕。人事不可料乃尔耳,丞相冤惜,痛割有所不堪忍,奈何,奈何。此为佳公子,人品甚高,生长富贵中而每每欲见古人归宿之处。顷尝到东阁,其所发问,皆非举子习。尚曾遣人来借书,未尝及非圣之书,简尺往来,意诣而辞不费。可见其为吉人君子,浑然美质,不待雕镌也。丞相乐易,每在顺境中行,不知有此痛切事。似闻连月不见客,恐亦未应得如此。以夫子之盛德,一无所可憾,伯鱼亦先夫子而卒,不闻夫子过当兴哀也。慨予为伯兄长子,远来相依,巡历到南海,即得与之相聚十日,忽为厉毒所侵不可救。异县悲伤,触事生感,师德凶问忽历耳。唯有痛涕,未缘到坐隅。尚乞豁情散哀,稍加餐饭,此为深祷。

从此信中可知,林光朝对陈俊卿感情之深,对其子之情也非一般。
淳熙四年(1177)二月十五日,宋孝宗亲幸国子监,听林光朝讲解《中庸》,大为称赞,面赐金紫,数日后授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光朝尝上表状请辞,孝宗没有答应,林光朝只好去上任。他上任才几天,就接连二次封还孝宗命官的喻旨。三月二十一日,三省奉旨差除枢密院编修官沈瀛知梧州,林光朝认为他“懦而无立,惟知千进”,为公论所不容,若与州郡之职,难以示劝惩,这样将“公论自此不立,为害甚大”,所以他奏请孝宗寝罢除命。
五天后,孝宗的宠臣曾觌推荐吏部郎官谢廓然赐同进士出身,授殿中侍御史,任命交中书经办,又被林光朝封还词头,拒绝办理。他愕然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孝宗思忖光朝不奉诏,就改授林光朝为工部侍郎。光朝不拜,请求外调,于是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光朝又引疾不去,孝宗只好改派他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淳熙五年(1178),陈俊卿再起判建康府,不料林光朝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文节。陈俊卿闻噩耗,想起与光朝交游四十年,不禁失声痛哭,其《哭林艾轩》诗云:

出为岭峤澄清使,归作甘泉侍从臣。
百担有书行李重,千金无产橐中贫。
经旬把臂言犹在,昨日题诗墨尚新。
清晓访君呼不起,寝门一恸泪沾巾。
此诗写林光朝为官清白,与书为伴,一生清贫,亲密的话语犹在耳旁,题写的诗篇墨迹未干,谁料会突然病逝,令人悲恸万分,泪流沾巾。据《莆阳此事》载:“艾轩殁后,莆人同请于郡立祠城南,每岁春秋,太守率诸生有事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起敬。郡为榜其居曰师儒坊。陈正献(陈俊卿)撰祠堂记,周益公(周必大)撰墓志铭。”
林艾轩祠堂于淳熙十年(1183)二月由莆田太守林元仲建成,陈俊卿作记,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安抚使赵汝愚书,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题额,刻石立碑。
陈俊卿在《艾轩祠堂记》中云:

淳熙壬寅夏四月,永嘉林侯元仲来守壮此邦,政尚严明,以厚风俗、敦教化为本。阅数月,阖郡之士咸造于庭曰: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实作成之也。先生学通六经,旁贯百氏。早游上庠,已而思亲还里,开门教授,四方之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先生之为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也。其出入、起居、语默、问对,无非率礼蹈义,士者化之。间有经行井邑,而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人虽不识,望之知其为艾轩弟子也。莆之士风,岂无所自?先生殁已六年,人思其矩范,顾得立为祠宫。春秋荐以苾芬,以慰邦人之慕,而垂后来之劝,敢以为请。
太守喜曰:“言会于心,其可后乎?古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非斯人其谁?”乃择城南隙地,为屋十六楹,丹臒一新,像貌焕然。崇德尚贤,闻者兴起。越明年二月丁酉,太守率诸生有事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瞻敬,因谋刻岁月谒记于予。予与艾轩游四十年,所谓三益之友,其可辞?
先生讳光朝,字谦之,艾轩盖其自号也。少有声场屋,年五十始擢太常第。天子闻其召试馆职,入著庭为吏部外郎、国子司业。两学士人服其素行,矜式惟谨。出使广东,以儒生平剧贼,朝廷嘉其黏,增秩召还,为国子祭酒。车驾幸学,命讲《中庸》,玉音加奖,赐以金章。不旬日,除中书舍人,以缴驳不当为御史者,迁工部侍郎。请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待次逾年,得疾三日不起。天下之士莫不伤其才有余而用未究也,况邦人群弟子乎?
昔杨厚归犍为,以黄、老教人,门人犹为之立庙;严君平在蜀,以忠孝训俗,人亦为之立祠。今艾轩之学行文章为吾里宗师,可无祠乎?然则守、侯之政,亦可谓知所先务矣。
林光朝虽为名儒,平时只口授学者,未尝著书。他逝世后,由其从子林成季搜集遗文数卷,又由其族孙林同叔搜罗遗诗若干首,合编《艾轩集》十卷,陈俊卿的第四子陈宓为之作序。序中称光朝“出使入朝,徇义忘私。无田无宫以遗妻子,独富于书,至死不释卷。故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上参经训,下视骚词。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非学博识高、义精理到,能如是乎?”

林国钧(1079-1175),字公秉,是林光朝的族叔,也是莆田的乡贤。他是莆田县姑青(今黄石镇定庄村)人,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自取消“三舍考选法”之后,他便不再有仕进之意。
明《兴化府志》载:“国钧为人好施与,务以积阴德为心。闻乡邻之贫乏者,取赀财,遣人投诸暗中以助之,不使其或知也。尝建红泉义学,延族子光朝为师,以淑俊秀。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白湖去城三二里,旧有浮梁,绍兴初,更造石桥,一时有力者又欲移建于木兰陂下,谓是处江流且缩,而两堤突起,国钧以为此说正相反,唯江阔岸平则无喧豗撞击之患,遂倾倡众以相其成,又伐石,砌黄石抵城之路,凡二十余里。”此外,林国钧还曾经在望海门外修筑望海桥,在国清塘边建造濯缨亭。
国清塘开凿于唐贞观五年(631),是莆田南洋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周围2000亩的田地。位在定庄村(古称郑庄村)的一段经林国钧出资开挖,面积约3公顷,东西两端各有河道与木兰溪相连,河道也是林国钧出资挖掘的。国清塘里的水清澈明净,在阳光照射下,如一面银镜,把天上云彩、远处青山、岸边绿树都倒映水中。水塘周围榕树成荫,夏季荷花盛开,凉风习习,鸥鹭翔飞,游客泛舟,景色十分宜人。林光朝有首《城山国清塘》诗云:

烛龙醉倒不开眼,遮空万里云张繖。
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
倚岩僧舍扃深户,我来跋涉拳肩股。
喘停更促短筇上,怪石周遭卧万鼓。
况是秋风到此山,惟有孤鸿时往还。
劳劳百年共缠缚,不似青山长自闲。
古人古人嗟已远,长歌商颂归来晚。

据原凤山宫志记载,凤山祖庙前身名“篁岭堂”,也是林国钧捐资创建于家乡山麓,从五台山引来香火,以纪念北宋爱国将领。他还捐资修复木兰陂,姓名被刻在古木兰陂石碑上。谷城山顶筑有他观察木兰溪水情的望陂台,高十丈余。

白湖渡上的熙宁桥就在陈俊卿故里,而林国钧倾资铺砌黄石抵城东门之路也穿过白湖村古街,所以陈俊卿很敬重这位乡贤,况且他还是好友林光朝的族叔。
林国钧有二子六女,六女皆嫁士族门户,分别是国子监主簿木兰书堂郑耕老、朱陟、朱廉、德庆府高要县知县余武康、郑淳、宋九。长子林充,字之美,乾道五年(1169)特奏名进士,调南安军司户参军;次子林褒,字元美,隆兴元年(1163)特奏名进士,调建宁府司法参军。当二子接连授官时,他已“年九十,齿发落复生。”他自建亭曰“回年”,名相陈俊卿为其亭书匾,故他自号“回年”,后人都称他“回年翁”。
宋高宗加封他为承奉郎,面赐绯色朝衣和银盂佩袋,从此他辞官告老,遨游于濯缨亭和横塘别墅,誉称“濯缨老人”。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修《莆田县志稿》载,在国清塘上有朱熹所书的“濯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

南宋史学家郑樵也是陈俊卿的好友,他俩也是在白杜方略万卷楼读书时认识的。那时陈俊卿看见郑樵是那么认真、勤奋读书、抄书,心里就非常感动,但他没有想到,郑樵在这里读书抄书,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要写一部集天下之书的《通史》。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军兴化县人。他的父亲郑国器是太学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从京师太学返回莆田的路途中,病逝于姑苏。时年仅十六岁的郑樵赴姑苏一路护丧回故里,这以后,郑樵就在家乡的越王山筑草屋于父亲墓侧守孝,后在越王山中西峰寺西麓修建南峰书堂,与弟郑槱一起励志苦学。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渡河南侵,宋徽宗闻讯苍惶出逃,宋钦宗也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朝中大臣主战、主和意见不一。李纲临危受命,留守汴京。各地的勤王援兵纷纷赶往京城,时局的动荡竟让各地的书生也受到震动,纷纷写信给朝廷,要求投笔从戎,报效朝廷。远在兴化山里的郑樵和他的从兄郑厚也联合向宇文枢密上书,要求从政报国,但是未能如愿以偿。此后,他把自己深厚的民族情思寄托在自己的学术事业中。
郑樵读书、治学、兴趣广泛,他立志要通百家之学,所以对经旨、礼乐、文学、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校雠、目录等各个门类的学问,都一一探求,并取得突出的成就。早在越王山读书时,他就立下修史的志向,他特别推崇司马迁的《史记》,认为要用“会通”精神修史,不能割断古今的历史联系,要会天下之书,尽可能多的收集文献来写史。治学修史还要有“独断之学”,要有“自得之功”,“成一家言”。他还认为要重视写好史书中典章制度的内容,使史书成为经国的大典。
郑樵曾三次徒步上京都临安献书,第一次是绍兴十八年(1148),时年四十五岁,他把140卷自著新书献给宋高宗,诏藏秘阁;第二次献书是在绍兴二十八(1158),他受到宋高宗召对,特补右迪功郎,不久改监潭州南岳庙。此时,郑樵写的《通志》已基本完稿。高宗“诏给笔札归抄通志”;第三次献书是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时金兵再渡南侵,宋高宗离临安去建康(今南京),郑樵未得召见,他已年近花甲,被朝廷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次年二月,高宗回临安,三月初七命郑樵缴进通志,但郑樵已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就在高宗命下之日,郑樵卒于临安,享年五十九岁。当时,京都临安城内外认识和不认识郑樵的书生,都为之痛惜,有三百多太学生为文祭拜郑樵,感先生之德,痛苦不已。
在郑樵病重期间,在朝为官的陈俊卿带着曹勋来到郑樵病榻前看望,深表惋惜。当俊卿看到故友病得如此深重时,不禁落下两行热泪。
郑樵病故的消息传到莆田,昔日的故友林光朝、方翥等人,都悲痛不已。郑樵的灵柩由妻子游氏和儿子翁归护送回故里,故友们或撰文纪念,或上山祭拜。
夹漈草堂是郑樵著《通志》之所,从此扬名天下。在郑樵逝世后,陈俊卿不止一次上夹漈山瞻仰郑樵草堂,尝写了《题夹漈草堂》诗:

流水三间屋,公曾半席分。
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
人去留青竹,山空只白云。
升堂时想像,金石恍犹闻。

郑樵的墓在越王山下,和他的父母葬在一起,陈俊卿为相后,把郑樵墓迁往白沙灵源寺附近,这样便于人们前往祭拜。《重修郑夹漈先生封茔碑亭记》载:“郑夹漈先生墓,旧在莆田广业里,傍灵源之古刹,迁至白沙之通衢,陈仆射为筑其阡,仲离守为表其遂。”陈仆射即陈俊卿,他于乾道四年(1168)十月,制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年拜为左相。

热烈欢迎微信矩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榜眼宰相陈俊卿莆田民间流传一句很励志的话...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三)
一句祖训,成就九代豪门雄族
陈俊卿生平简介 如何评价陈俊卿?
南宋重要理学家之一,“艾轩学派”开创者,朱熹尊他为师,称“南夫子”
福建省莆田一县的历代进士多达1433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