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隆平院士写给母亲的信,感动无数人: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厉害的妈!|尼采|袁老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殡仪馆前,排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数万人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给袁老送行。

大家“只为鞠一躬,送最后一程”,有人为袁老捧来了稻穗,有人手写悼词,有人手捧鲜花...

当日,长沙城内鲜花被抢购至断货,殡仪馆前鲜花摆放如山。

那一幕幕送别袁老的场面,让人无不泪流满面!



一位青年因没有吃早餐,狂奔20余公里赶来,在等待的队伍里晕倒。

有一名“95后”,坐了17个小时火车,从家乡带了束花过来。

有人坐火车、转高铁、再坐飞机,花了十几个小时,跨越大半个中国,只为见袁老最后一面…

一张张送别袁老的卡片、一条条微博,写满了对袁老的怀念与不舍:

“我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



很多前来送别的年轻人,纷纷表示:

“我也要做一粒种子,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而这粒种子,正是袁隆平幼年时,妈妈给他种下的。

随着袁老的离世,很多媒体也再次回忆了,袁老写给妈妈的那封信——《妈妈,稻子熟了》

信中的文字,看哭了亿万人!

video="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6dlqvd9ddsd/SD/movie_index.m3u8,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6dlqvd9ddsd/SD/6dlqvd9ddsd-mobile.mp4" img="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10528/2FKbY4AgS_cover.jpg" alt="" broadcast="in" size="" topicid="1000" commentid="" commentboard="video_bbs" vid="VFA5I79HD"@@

有网友直言:

“原来他还会说英语?对不起,没有不敬的意思,可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位农民伯伯…”

而据秘书透露,袁隆平的英语从小就很好,他经常在国外的学术会议上用英文演讲。

在国内,有外国院士来的比较多,袁老担心翻译把原来的意思变得不准,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所以他也一般会用英语沟通。

他用英语演讲或访谈,几乎未见停顿或错误,也从未有所准备;

他表达方式很地道,发音也很地道,绝不是自嘲时说的“Chinglish”(中式英语)。

<:video style="MAX-HEIGHT: 450px" controls="controls" src="//flv0.bn.netease.com/4899361b08cadc1ecb8c46bf292751967cba80684ca7d775a6aa3c9da48b1b39ffbceb2dc6f63c2380c909230f546c9031350d469448dd05df514298dcca826494d112d0249093852fb01999249ff25a1f46a59c748d5e98b8dea3463d7a627373ca46cfe5899daffa3612c400f07f1e265c5b20b8198fd5.mp4" width="550" height="400" preload="auto">

他的英语水平高,离不开一位特别的英语老师,就是他的母亲。

袁母华静,出生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庭。

她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

高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老师。

在袁隆平小时候,母亲就开始读英语给他听,并让他跟着读。

袁老在接受采访时曾讲过,自己在小学一年级时,就看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

正如他在信中写道的: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疑,袁母用英语,打开了袁隆平多维的世界。

后来,他用英语,直接就可以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无需经过中文的翻译,获得第一手信息。

而这,也让他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有人曾说:

“妈妈的眼界有多开阔,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

妈妈能给孩子的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另外一个人生高度的大门。

袁母用她的眼界,托起了袁隆平的视野。

正因袁隆平能熟练掌握英语,他才能无数次从国外的文献资料中,受到启发,点亮灵感,最终研究出“杂交水稻”,造福人类。



2

在袁隆平小时候,社会处于急剧动荡时期。

他们全家人离开北平,辗转湖北、湖南等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管来到哪个地方,袁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父亲在平汉铁路局供职。

由于家里无人照料,母亲华静辞去了教师工作,把精力完全放在了家庭教育上。

袁母常说一句话: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她非常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夏天的夜晚,萤火虫萦绕,孩子们围坐在袁母身边,听妈妈讲历史典故、哲理故事、名人故事。

而袁隆平,是兄弟之间,最爱动脑筋、提问的一个。

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对他进行教育,鼓励他思考。

淘气的袁隆平,总不会老实坐着,看着身边萤火虫飞舞,他就拿来玻璃瓶,捕捉萤火虫放进去玩。

于是,妈妈就给袁隆平,讲“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在故事中,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

袁隆平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袁母还给他讲,“胖狐狸觅食”的故事,教育他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袁母还给他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他记住国耻家难…

对此,袁隆平曾回忆说: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正因袁母在品德、学习方面的执着教育,鼓励袁隆平独立思考,并步步引导...

才让他在一穷二白时,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取得创造性成就;

才让他在功成名就时,能抵抗住诱惑,依然坚持朴素的生活。

正如他在信中写的那样: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漓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3

袁老小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因妈妈会操持,一家人也过得其乐融融。

袁母曾给袁隆平讲“女娲与黄泥”的故事,告诉他: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生命之源。”

后来,袁母还带着他参拜了神农洞,告诉他:

“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

此外,她还带着孩子们秋季游果园,这让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自然,也坚定了他长大后要去学农的决心。

母亲经年累月的谆谆教诲,让袁隆平从小就对土地怀揣着敬意,在心中立下美好梦想,最终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多年后,袁母告诉袁隆平,她一直都希望儿子热爱农业,帮助人们远离饥饿,所以才从小就不断引导儿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据袁隆平回忆,母亲还有一项爱好,就是热爱读尼采的著作。

在袁隆平蹒跚学步时,母亲就给他讲尼采的故事。

后来,每当遭遇挫折,他就会想起,童年时母亲讲的尼采的事迹。

这些故事鼓舞着他坚定信念,让他像尼采一样,拥有昂扬的生命力与伟大的意志力。

在给妈妈的信中,袁老也有提到: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母亲潜移默化地,给幼年的袁隆平内心,种下一颗叫梦想的种子。

只是,“梦想的种子长成之前,必要经历千百次的挫败。”

这颗种子,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改变了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袁隆平曾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英雄;

但他,更是母亲的儿子!

如今,这位赤子远去,带着金灿灿的稻禾,去找妈妈了!

相信,在那远方的天堂,依然是稻花飘香!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载软件专用链接的编辑与转换
每日轻松一刻:人贩子陈伟霆,放开孩子!
袁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91秒追忆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母亲热爱尼采,讲哲学故事,做英语启蒙…母亲的格局,最好的早教
妈妈,稻子熟了
我们只知道袁隆平「国士无双」,不知道他的家学有多滋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