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者寡言,愚者善辩


前些天,朋友和同事吵架了。

起因是他把自己千辛万苦做到自认完美的方案交给另一位同事后,却被吐槽毫无意义,不够专业。

他气炸了,两人直接上演了一场唇枪舌战。

现场劝架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说:“好坏是相对的,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谁说都有理。”

也有人说:“工作都有标准,是你们没在标准上达成一致......”

可始终没人点出事情背后隐藏的逻辑:

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给出的答案自然不一样。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现在这个时代,线上线下,大事小事,你的我的他的,大家好像总是很轻易就能吵起来。

人与人相处,志同道合,实属偶然;观点不同,才是常态。

关于争论,青年作家丛非从曾分享过2种思维。

第一种是一元思维,指的是事情分为对错好坏,而且只有一个答案。

通俗地说,这种思维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双方都死咬着自己的观点不放,站在自己的立场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最后,谁更强势,谁就是赢家。

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另一种是二元思维,指凡事从两个角度看问题,不执着于一个方向。

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人们需要切换视角,做到换位思考。

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

想要做到换位,我们要先分析: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彼此的沟通?




首先,每个人的认知不同。

有个经典的故事。

某天,妈妈带着年幼的女儿逛街。

回家后,女儿画了幅关于逛街的画。

妈妈看后,目瞪口呆:

画上没有街道,没有高楼,只有一根根奇怪的柱子。

妈妈这才意识到:女儿个头矮,走在街上根本看不见车水马龙,因为被成年人的大腿挡住了视线。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阅历不同,看见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其次,每个人的认知也会因为过往的经历固化。

有个叫作“选择性注意”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学者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

你猜结果是什么?

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

你看,人的固有认知早已被刻在了骨子里,很难作出改变。

很多时候就算自己真的错了,也难免会屏蔽掉自己的缺点,甚至根本无法察觉。




最后,人总是更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将自己的观念绑架到他人身上。

看过一个故事。

某位老教授去市场买鱼,挑了半天,选中了一条刺少的。

鱼贩子见了,便调侃道:“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只会读书,挑鱼还是要看我的,看我给你挑一条更好吃的。”

教授笑着说:“不用了,这条就行。”

鱼贩子听完立马就翻脸了,难听的话也从嘴里蹦了出来,嘲笑教授瞧不起人。

教授赶紧解释说:“我是老年人,更希望买到刺少的鱼,请你不要误会。”

你瞧,人难免会先入为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可事实是,别人的幸福并非人人能懂,别人的苦衷你我也未必会懂。

有的人觉得锦衣华服好,有些人却觉得平价素服更实在,有人觉得山珍海味好,有人却觉得粗茶淡饭更美味。

才子李叔同,从富贵繁华到剃度清修,很多人不理解。

殊不知,这种平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状态。

人们都以为《红楼梦》里元春入宫最有福气。

可她却并不享受这种生活,反而觉得一家骨肉团聚才是幸福。


就像学者杜骏飞提出的那个“分歧倍增定律”:

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争辩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因为双方的发言,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所以彼此越是想要说服对方,就越会坚信自己的观点。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

国外有个协会专门拍摄了一个叫作《200个证据:地球不是旋转的球》的视频误导大众。

结果呢,还真有人相信这个理论。

然后,YouTube会根据人群的喜好来推给他们更多类似的视频。

在一次次观看的过程中,这些人最终成为了坚定的“地球平面论支持者”。

生活中的分歧也是如此,人们常会在争论中坚定自己的立场,渐渐走上“一元思维”的不归路。



那么,面对众多的差异,大量的分歧,我们是否就无计可施了呢?

把目光拉回到300多年前,有个叫作莱伊恩的建筑师正负责建造英国温泽市的政府大厅。

他运用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仅使用一根柱子,就撑起了整座大厅。

可等到验收时,工作人员都惊呆了。他们的认知仍停留在柱子越多,越稳定的狭隘观念之中,对此情形显然不买账。

刚开始莱伊恩不以为然,没想到,验收人员步步紧逼,甚至威胁要将他告上法庭。

莱伊恩思考了一会儿,立马答应了加装柱子的要求,这件事也就此打住。

300多年过去了。

人们修缮大厅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新加的柱子并没有和天花板接触,距离顶部还有2CM。

原来,莱伊恩运用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方法,没有直接与对方争论,而是先让步,再换种方式达成自己的目标。

立场不同,口舌白费;环境不同,争论无益

与其纠结对错,不如先去解决问题。

莱伊恩深知这点,才不再偏执对错,而是直接做出决策,解决了问题。


其实,当我们试着用二元思维分析这个问题,就能得出以下结论:

1、验收人员有错吗?

从工作程序的角度上讲,他没错,按照规定履行了职责。从技术的角度上讲,他错了,不懂工程设计。

2、莱伊恩有错吗?

从工作程序的角度上讲,他错了,没有听从监管人员的要求。从技术的角度,他是对的。

而就最重要的建设大厅这件事本身而言,莱伊恩的做法并不影响最后大厅安全建成的结果。



主持人马东曾在一档节目中谈到,他的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

只要灯亮着,一没人,母亲就会立马关上。

起初,马东会告诉她开着灯不费电,频繁开关灯反而会消耗灯的寿命。

可时间久了,他发现母亲虽然每次都答应,却仍按从前那样来。

后来,他再也不和父母计较这类小事了。

他明白,节约已经成了母亲那一代人的思维定势。

如此想来,我们自己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吗?

为了对错与否,输了亲情,才是得不偿失。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分歧常有,换位和理解则必须有。

还是拿跟父母这沟通件事来说,因为代沟,我们难免会与父母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这时,我们如果用二元思维看问题,事情就有了多种可对可错的视角:

1、对方为什么会与你发生分歧?

父母始终认为省电非常重要。

2、自己为什么认为对方是错的?

父母不认为省电重要,仍把关灯当作习惯。

3、对方是否有可能是对的?

把关灯当成习惯并不会带来坏的影响。

4、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问题根源在思维方式还是表达?

父母认为节电重要是思维上的定式,但并不想表达出来。

5、自己是否有可能通过改变思维来解决问题?

不如试着包容父母,先放着这件事不管,多准备一个备用灯泡。

发现没有?

跳出一元思维的循环,试着用二元甚至多元思维来想问题,人的思维角度、宽度和高度就会自然拓宽。


很多事情的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了事情的发展和结果。

我们可能无法用自己的标准,去教育或者改变对方。

但我们可以改变思维,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让事情变得高效简单。

正如有个智者所说:

真正的高手,不在言语上争高低,只在行动上见高下。

格局一大,争论就少。

学会不与人争辩,你才是赢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被情绪左右的人,都有这5种能力
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
坚守你的高贵
哲理小故事——坚守你的高贵
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化解内在的冲突
坚守高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