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小钢访谈录:关于“北京现代音乐节”及音乐创作

叶小钢

叶小钢是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现任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及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后留学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师从美国著名作曲家Samuel Adler与Joseph Schwantner,1992年获得硕士学位。

叶小钢是当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接受众多国家级与国际性大型作品委约,并多次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项的“金钟奖”和“路易斯·兰奖”、“哈沃德·汉森奖”、“齐尔品奖”等美国的音乐奖项,并多次担任中国音协“金钟奖”、文化部举行的各类音乐比赛以及卢森堡作曲比赛等重要赛事评委。1995年他签约德国Schott音乐出版公司,是深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音乐家。

他创作的代表作有:《最后的乐园》、《地平线》、《大地之歌》、《和平祭》、《楚》、《马九匹》、《纳木错》、《林泉》、《长城交响曲》、《春天交响乐》、《迷竹》、《五色经幡》、《芙蓉》、《蔓萝》、《西藏之光》、《小提琴协奏曲》、《八匹马》、《我遥远的南京》、《羊卓雍错》,《岭南四首》、《临安七部》、舞剧《深圳故事》、《澳门新娘》,歌剧《咏别》等。他的电影音乐影响广泛,曾两次获得中国电影音乐的最高荣誉“金鸡奖”。

以上简历来源于《中国新音乐年鉴2010》(钱仁平│主编)

钱仁平:

叶老师好。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快10周年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远、成果最为显著的现代音乐节,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作曲教学的推动,乃至国家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初怎么想起做这么一个音乐节?

叶小钢:

2002年时,国外综合性音乐节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和美国也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受众群体的数量都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那个时候,中国在这方面几乎一片空白,音乐节和听众人数屈指可数,高品质、思想领先以及处于音乐艺术前沿的音乐作品远离大众,市场一片低迷。当时那种情况令人堪忧,既不利于培养普通听众的音乐素养,也不利于向世界推介和传播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北京现代音乐节的诞生,正是为了缓解和扭转这一不利的状况。

钱仁平:

北京现代音乐节最根本的理念与追求是什么?

叶小钢:

打造一个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的开放的平台,提供真正高品质音乐,提供一个极优的审美空间,我们希望面向更多听众,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然后用自己的心灵解读聆听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在这里没有规矩,没有所谓的专家论断,一切听凭听众自己的直觉和想象。我们希望北京现代音乐节可以成为思想领先的知识阶层在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并且希望通过我们和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艺术真正的回归。

钱仁平:

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认为北京现代音乐节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叶小钢:

我觉得最大的成功,是北京现代音乐节成长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音乐交流项目。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追求卓越一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目前国内外的很多音乐节都是单项或专项的,而北京现代音乐节是综合性,而且我们的音乐节具有引领性,力求完美和高品质,同时又富有前瞻性,我们上演的曲目基本是国内观众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不是在重演经典,而是正在尝试创作和发现经典。尤其是创作,我们一直在全方位的鼓励和委约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层面的领军人物进行高水平的音乐创作。

北京现代音乐节也尝试将现代音乐向大众普及。在这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听众群体对北京现代音乐节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试图在宣传等方面尽量贴近大众。比如演出场所已经从最初的中央音乐学院扩展到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天桥剧场甚至一些其他的小型剧场等。事实证明这些策略非常有效,2010年5月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音乐六方》就异常火爆,甚至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在培养受众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另外我们对音乐节子项目的内容上进行调节,如:关注我国美育发展状况的中国美育论坛,为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们送上精神食粮的送校歌计划,明年开始关注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等等,都和我国当前的整个国情紧密结合,所以必然会涉及并影响到普通大众。可以说,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走出了象牙塔,正在逐步拥有更庞大的受众群体,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钱仁平:

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细节?

叶小钢:

成败在于细节,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现在回想起来都很累。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不像局外人看到的那么顺利。这10年历程,可以说不堪回首。在初期筹办的困难时期过去以后,我们又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就是由于机制不健康而产生的各种障碍与困难,我几乎要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去克服和战胜这种困难,而这种困难经常让我丧失把音乐节继续办下去的勇气。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或充满仁慈宽厚的心态作为真正的内心动力,或者说如果不是因为音乐真正能鼓舞人的精神,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记得最清楚的细节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自己最无助、最沮丧的时候,我打开 CD机,播出那些自己热爱的音乐,或者阅读一些伟大人物写的、或描写为人类文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书,重新让我点燃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钱仁平:

你都听些什么音乐?

叶小钢:

实话告诉你,我只听古典音乐。贝多芬、瓦格纳听得最多,其次是勃拉姆斯和巴赫。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他们的音乐确实是我人生奋斗的精神源泉。从古典音乐的范畴来说,我的爱好很多,也很宽泛,包括亨策我都很喜欢,但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还是听德国的古典音乐吧。

钱仁平:

不包括当代德国的吗?

叶小钢:

当代德国太年轻的我不太了解,但比如里姆,他的音乐也有种特殊的力量,尤其是坚持不懈而固执的音响运动流,给人很大的震撼,甚至能鼓起一种探索未来与未知的勇气。东欧与波罗的海诸国一些很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我也很敬仰,他们的特质和世界观是当今现代音乐最重要的风景线,让整个世界的音乐文化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也影响了我自己的一些观察世界方式。

钱仁平:

你喜欢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吗?

叶小钢:

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一般都太帅了,效果都很好,缺点是深刻的不多,对我的内心和世界观的影响很有限。美国当代作品一般在配器手法上比较灿烂,这与他们发达的商业社会有关,对创作应用音乐(如电影音乐等)很有参考价值。我写过很多影视音乐,在配器手法上很多样化,包括和声语言,让自己在表达人性深处的内质时有了充分的、不同的机遇和方式,尤其是对普通人心灵的刻绘,是一种很好的心路历程和观察他人的方式。

钱仁平:

请谈谈近年来的音乐创作。

叶小钢:

2011年我作了三首应该说很重要的作品,《岭南四首》、《共和之路》和《临安七部》。很凑巧,这三部都是为人声与交响乐队而创作的大型作品,而且都是委约创作。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自从歌剧《咏别》写完后,我在声乐创作上会有如此突飞猛进的机缘。

钱仁平:

能简要描述一下吗?

叶小钢:

《岭南四首》是澳门乐团几年前委约的,原意图是写一阕关于澳门的交响组曲。后来他们发来了几首有关当代澳门的诗歌,让我谱曲。我读了后觉得写起来有困难,好像挺“应景”的,这不是让我写“春晚”吗?我就没作。静下来过了很久,我做了些调查,从历代诗人的作品里面挑了四首关于广东和澳门的诗歌,甚至还发动了微博的力量,效果非常好,最后挑了唐人李白、宋人苏轼、明代张乔与清代陈恭尹等人的诗作,一个朝代一首,为之谱曲,都是描写澳门的,从演出效果看,挺不错的。我是广东人,为此重温了一下自己母语体系的民间音乐,作曲的时候特别开心,没遇到什么特别大的障碍,音调是从广东音乐演化而来。澳门乐团花了很大的代价为这部作品进行了专业录音,男高音石倚洁录得非常好,北京的薛皓垠在澳门与北京的世界首演也发挥了很高的水品。

《共和之路》是一首大型清唱剧,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的。这部作品我付诸了很大心血,因为原词相当直白,也不太适宜谱曲,我在那里一句一句地“挑”词写,包括改词,既要保持思想内容的高度,又要使唱词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同时,还要能张嘴唱响,是非常难的一个任务。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我觉得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部作品,在内容上表达了知识界对百年历史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立场,在音乐上也非常有说服力,在当代诗歌与音乐结合上也迈出了很大一步,是自己觉得值得骄傲的一部作品。尽管创作机缘是“应”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的“景”,但我恰好抓住这个良机为自己在大合唱这个艺术形式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及艺术的更高追求。现在这个录音的演奏、演唱及录音技术等方面都很好,就等待时机出版和发行了。

还有就是《临安七部》,是应杭州爱乐的约请而创作的。自从我写了《大地之歌》以后,为古典诗词谱曲愈加引起我的兴趣,《临安七部》用的是白居易、苏轼、欧阳修、孟浩然、王昌龄、杨万里、林则徐等人吟诵杭州和西湖的诗篇。这些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往字幕上一打,文化成就已经在那里了。我是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发自己的“芒”。从《大地之歌》到《岭南四首》,再到《临安七部》,我可以说越写越有心得,如果《大地之歌》是有往“大”了写的倾向,那么到了《临安七部》,内心状态已经很从容了。没有前两部声乐作品和歌剧《咏别》,就没有今天《临安七部》的淡定和不迫。我早已过了呐喊的阶段,在五声泛调性和声、文字与音乐的结合上,我能到今天的境界,前面几首大作品的积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仁平:

哪个作品用心最深用力最多?

叶小钢:

应该说每部作品都很累吧,尤其是每个曲子的第一首,都写得很慢,一直在不停地修改,在考虑声乐与乐队的结合,汉语音调,和声语言的创立、乐队织体、总体形象把握等,都花费了很多时间,推翻很多次。一旦开始风格定下,后面写得就快一些。你知道,我写东西算快的。但每次开头,都很纠结。

钱仁平:

新音乐的创作的一个倾向是,室内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但交响音乐与歌剧仍然是每个作曲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梦。请谈谈您的歌剧《咏·别》以及您对中国歌剧创作的看法与建议。

叶小钢:

《咏·别》是我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在此前,我一直在心中构想着一个带有京剧元素的“很中国”的歌剧。之所以最后选择了创作这部歌剧,是因为这个剧的剧本主题和精神内涵与我所期待的不谋而合,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剧中那种精神吸引的感情观完全不容于肮脏、丑恶的社会之中。剧作家赞美真情,这是艺术的使命和力量。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写完这部作品。《咏·别》体现了很多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追求,我在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的京剧元素,也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这些因素赋予这部剧异常鲜明的中国符号。但《咏·别》是用西方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我认为中国歌剧若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遵循西方通用的歌剧创作规律和演出模式。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已经走在了国情的前面,并为此而自豪。中国文化要用世界上大多数人用的、看的懂、听得懂的系统来实现,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我想,过一段时间后,我将与剧作家合作,把剧本再梳理一次,并在音乐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钱仁平:

作为作曲教授,您的教学观念是?

叶小钢:

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走合适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最重要。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各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也不同。我算是很能因材施教的一个人,我的学生每个人发展情况都不一样,各具特色,比如有的学生手上功夫不错,也有的学生思想境界很高,是成大器的苗子,也有的学生在创作上很有潜力,有可预见的音乐才华,等等。作为教师,我比较欣慰吧。

钱仁平:

可否谈谈你的得意门生及相关情况

叶小钢:

我最早的学生邹航现在已经是“大腕”了,手上功夫、头脑创意都很成熟,就差为所谓的“著名”而运作了,但他却最不喜欢炒作,这是一种极优秀的品质。我有个女学生王斐南很有才华,很多男同学都承认自己不如她。王斐南独具叛逆个性,现在已去了美国,我希望在那里她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色。我有另外几个学生他们作曲谋生的本事都很大,比如张帅、刘力、于洋等人,他们的艺术前景、专业前途等我一点都不替他们担忧。我另外有两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一个是周静,她已和朔特签约,是朔特签约的第一位中国女作曲家,也是全中国第二人(你知道第一个是我),她在艺术上很有创造性,但离群索居。另一个是虞鹏飞,他是我非常高看的一个学生,我觉得他将来一定能在音乐上弄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就看他是否真正下决心为音乐而奋斗了。对,他来自武汉,当初你也推荐过他。我有个综合实力最突出的学生李劭昇,他思想很成熟,判断力准确,文字功夫很好。现在手上功夫尚未到最佳,所以我鼓励他出去再学习一段时间。他将来是一定能成事的,美国几所最著名的音乐学院都录取了他去读研,是他挑美国大学,已经不是美国大学挑他了。他走了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损失,但我认为趁年轻赶紧出去长见识很重要,绝不能重演没有出去学习反当优点来炒作的那种可笑怪事。中国近百年来,无数留学生回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带回了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工作方式,我期望李劭晟将来回国后能真正有大作为。

钱仁平:

你也经常出任国内国际的作曲比赛评委,请谈谈作曲比赛对音乐创作发展的作用及相关感受。

叶小钢:

我一直认为作曲没什么好比赛的。很多比赛的第一名都莫名其妙。国外比赛相对机会均等,但结果全凭最主要评委个人好恶,比如有的比赛评委就一个人。不能说没得奖就一定是较差的作品。国内的比赛不公平的概率高一些,个人操作比较明显的作曲比赛,风气就很坏,像自家人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学术诚信度很低。其实人为操作,哪怕得所谓金奖,历史上留下来的也只会是笑柄。至于是否鼓励年轻人去多参赛,我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心态,参不参赛真没什么大不了的。郎朗什么比赛也没参加,但他是全世界最红的钢琴家!

钱仁平:

作为中国音乐分析学会的会长,对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以及音乐分析的现状与未来有什么看法?

叶小钢:

音乐分析是个大学科,涵盖面很广,有很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音乐分析学学会才成立不久,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这也为广大音乐研习者提供了众多发展的空间,也能促进音乐创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去发展。作为会长,我一定做好服务工作,为大家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音乐研究和分析领域的学术成果多做工作。

钱仁平: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分管图书馆的副院长,很想听听对音乐图书馆建设的建议,以及它在我们的音乐创作事业、专业音乐教学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所在?

叶小钢:

提到图书馆建设就要先从馆藏建设说起。随着数字技术、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图书馆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因此,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一方面要看实体文献量的多少、质量及规模,另一方面还要看其电子文献建设和特色文献的建设状况,当然更重要看这个图书馆与国际上同行文献流通渠道畅通的程度。音乐学院图书馆建设也一定要重视电子、网络文献的丰富程度。还要注重部门结构重组,优化人才梯队。图书馆也要增加学术讲座和交流研讨活动的内容,可以活跃学院的人文氛围,有利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是一门专业,有非常高的学问,这方面的研习也给自己带来很多新的知识和管理感想,也很有意思。我一定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这门极为专业的学问了解好,管理好,运用好,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音乐信息平台和交流中心,起到一个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大平台和操作中心的作用。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假期,“77/78级”活跃的身影
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里泡
叶小钢:生活调出来的旋律最动人
音乐家的故事
莫扎特简介及作品欣赏
伟大的作曲家一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