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惜!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今晨逝世,他曾说“对待病人要如亲人”

他,一辈子关爱着每一颗跳动的心脏,让无数人重获新生,直到今天,他自己的心脏再也无法有力地搏动了。

今天(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6岁。

巨星陨落,后生悲恸。不仅因为陈灏珠是著名的《实用内科学》主编,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医学学子,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1年的陈灏珠,享有太多的“率先”,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

 2019年,陈灏珠院士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轻轻拿起纪念章深情一吻的瞬间,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这一吻的背后,是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从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那天起,他始终心系患者,并坚持将最后一点热留给天下患者。


立志为国民身体强健而学医

 陈灏珠1924年生于香港一个书香之家,父母从小就把他送到中国人自办的学校,接受中式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1941年香港沦陷,他们全家逃难,回到祖国内陆。目睹当时的祖国国贫民弱,陈灏珠立志要为祖国的强大、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读书。

1943年,他考入当时流亡到粤、湘、赣交界处的国立中正医学院。在战争和流亡的磨难中,他最终完成了医学院5年理论课程的学习,于1948年进入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正式毕业时,上海已解放,他应聘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医师之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陈灏珠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从实习医师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他在中山医院集体宿舍住了整整6年,几乎没有节假日。

那时候,“为人民服务”“对技术精益求精”等教导给了他莫大鼓舞,他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之后,1950年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1951年的抗美援朝医疗队、1968年的贵州省威宁县巡回医疗以及1969年云南通海抗震救灾……只要国有召,他一次次出征。


一生为范,直到94岁因健康原因才离开临床一线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陈灏珠作为年轻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比如,1954年,他在国内首先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1959年后连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心导管检查、其他侵入性检查诊断心血管病,以及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心血管病的论文。

 到70年代,陈灏珠已是颇有名望的心脏病学专家,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受到国际医学界瞩目。1974年,陈灏珠更是创造性地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抢救“奎尼丁晕厥”(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这个治疗方法为世界首创,获广泛推广,挽救了大量患者。

此后,他被任命为中山医院第一任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所长等职,先后建立起心血管病专科病室、心内科专科门诊、心血管病监护病室、心脏导管室和超声诊断室等,治疗的心血管病病人不计其数。

陈灏珠还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我国心脏病的病种变迁和流行趋势将随人民生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逐渐与发达国家接近,冠心病将成为最常见的病种。如今,上述观点得到证实。

他还是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早在70年代就率先主持进行我国健康人大规模血脂含量的调查,这些数据为我国心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是陈灏珠的座右铭,他不仅是一位心血管病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陈灏珠直到94岁因身体健康原因不得不离开临床一线,此前,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例行查房,一方面为了诊治更多疑难病例,另一方面也为了提高低年资医师的水平,其中包括外语水平——陈灏珠的查房是全英语交流的。

他查房时对下级医师要求严格,检查体格,视、触、叩、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在陈灏珠看来,问病史、作体格检查是医生的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主体、分析病情的主要依据,并且,详细的体格检查,会让病人感到温暖、安心。

繁忙的工作之余,陈灏珠笔耕不辍,由他编写的教学讲义有40余种,主编的《内科学》等专著被同行和医学生甚至视为珍品。


开拓扶贫路,最后一点热也要给天下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灏珠70年医教研生涯里,他还多次“下基层”,他始终挂心城市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方案,关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

2007年,陈灏珠和夫人韩慧华、女儿陈芸捐赠1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用于帮助家庭经济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完成学业。他与夫人生活朴素,将平时积累所得倾囊捐赠。

过去12年里,已有150余位医科学生获得这份院士基金的奖助,他们有的还在继续求学,有的已踏上医学之路,还有受惠学子将这份“大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踏上援助医学之路。

2015年,响应国家扶贫的号召,陈灏珠决定将自己原有的扶贫工作投入到沪滇对口帮扶的事业里。2016年起,他带领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开办4届“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为云南培养了200名基层心内科人才。教学过程中,陈灏珠亲自授课、带领查房,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也是跟着老师,不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来这个培训班上课、演示手术。

2019年的结业典礼上,95岁高龄的陈灏珠刚经历了腰椎间盘狭窄压迫神经导致双腿异常疼痛,靠打针、吃药略有好转,他坚持来到现场,并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有诺必践,也希望大家在回到基层后能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

就在不久前,老先生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荣誉称号。虽未能到现场领奖,但他的获奖感言仍被很多人牢记在心:“医生最重要的要医德高尚,对待病人要如亲人。”

图片:文汇报图片库 编辑:JOJ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巨星陨落!陈灏珠院士逝世 系中国提出“心肌梗死”第一人
研究心血管68年,93岁院士总结出8条“防病经”!人人须知
他定义了“心肌梗死”,95岁仍坚守医生岗位,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逝世
缅怀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院士逝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