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已有20万家诊所的存量,10万家诊所的缺口,你看懂了什么?

如果你今天感冒或发烧了,你会选择去医院挂号排队,还是到社区的周边诊所看一看,这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如果在城市里,多数人仍然会选择去大医院挤一挤,甚至不惜花钱网上挂号去排队,即使人多耗时间,但总是感觉大医院让人更放心。

其实,当你在大医院的长龙队伍中等待诊疗时,并没有意识到你所住的社区周边已经有了至少2家的诊所。据网上找的不完全统计,当下全国至少有20万家以上诊所的存量,同时在国家政策“春风”的鼓励下,10万家诊所的缺口正在等待着开建。

按理说,目前从城市到农村,如果从诊所的数量看,已经具备普及的大众看病的基本需求,但是这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始终并没有解决。这似乎让人感觉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开拓诊所的方向还未起到作用。其实,国家政策也只是一种支持辅助的作用,如此体量大的诊所,甚至未来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空间潜力无限,这些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诊所出路在哪里呢?看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好事,突破点又在哪里呢?

其实,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基层医疗诊所,如果真正发挥价值,一定是一个解决巨大社会问题的民生工程。但是,如果我们需要把这个出路找出来,必须要知道目前这些多如牛毛的诊所会存在哪些痛点呢?

从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我所理解的基层诊所主要存在几个痛点:一是诊所毕竟属于基层医疗服务,设施与技术水平偏低,尤其是临床医疗的诊疗技术;二是开辟诊所的医生都是偏重技术性人才,普遍对如果提高自己诊所的门诊量、客流量束手无策;三是诊所的医师有限,每个医师都有专业特长,对于非特长的患者诊治如何承接分流呢;四是诊所的事故连年都有发生,患者的信任基础的建设少之又少;五是诊所相对于大医院更具有商业的属性,但是盈利能力的提升往往都会有天花板。

诊所的痛点就像医师看病一样,都要找到生病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只要病原能够找到,破解的“药方”自然就会有,只是这里面每个医师水平不同,配方也略有不同。今天,我们也想就“诊所”的这些痛点能够帮它找到更好的方向。

1、20万家的诊所,难道不就是健康大数据?

如今,已经是大数据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在追求大数据,只要掌握了大数据就是价值,就是资本,就是宠儿。那么20万家诊所的数量,以及20万家诊所所服务的基层市民,按照每个诊所一年服务最少1000人,这里就会有2亿的基层医疗服务大数据。我不知道,对于阿里与腾讯两大巨头,开始用技术再渗透各行各业的时候,是否已经到这个大数据的价值呢?

因此,基层医疗服务当下都是属于线下的实体店,明显缺乏的就是线上的这双翅膀。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享受最大政策与国家红利的大医院,自然能够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价值,可是能够发挥更大价值的诊所,互联网带来的价值其实非常少。

如果我们把每个诊所就是一个实体店,它在提供线下诊治服务时,是否也有线上的服务价值呢?比如最基础的挂号服务,诊所虽然有社区的便利性,但是如果能够提供挂号服务,不仅可以节省患者的时间,也可以充分激活诊所的剩余价值。每一个诊所实体店的诊疗服务流量,能够进行转化,单靠人工的手段是无法满足的,可是如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打造线上蓄水池与价值转化似乎并不难了?这就能够解决诊所普遍缺乏“引流”水平的痼疾。

只要这20万家诊所,完成10万家诊所的大健康数据转化,价值已经足够了,难道不是吗?

2、诊所是走全诊路线还是专家路线?

我们都知道,只要去大医院挂号,不管什么样的科室应有尽有,里面的医师各种级别也是充足的很。这对于渺小的诊所店而言,必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可见,大医院就是能够达到大而全的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水平同样能够高大上,信任度自然也高,如果诊所试图大而全必然死路一条,而“小而美”是否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呢?

对于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美,本身没有对错。如果诊所能够做到大而全,自然就能够解决盈利能力空间的问题,可是能有多少的诊所具备这样构建大诊所的抗风险能力呢?

那么,诊所走全诊路线还是专家路线,明显就是“小而美”更适合,也是作为个体店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与持续价值的核心。如果诊所能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案例,集中于某个科室或病种,把单一做精做专,提供最好的医疗临床技术与设备等,有品牌,口碑好,自然就是生存的保障,还有增长的空间。

那么,诊所走专家的路线,是否看起来盈利的空间就会受限呢?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许确实是一种担忧。但是如果有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一项独有的病种技术和诊疗水平,通过患者的口碑效应,自然就有扩大服务区域的空间,甚至面向全国问诊也是有可能的。

同时,在专一病种能够不断加持加精之后,如果能够运用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提供病种相关的保健品或养生品服务都是相对容易的。

3、身边的诊所,便利价值与增值服务如何取舍?

如果诊所只是提供一种社区基层诊疗服务,作为个体店的想象空间的确是有限的。可是,我们也可以把诊所比喻成便利店。便利店是一种周边3公里内刚需服务的必然存在,而诊所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它所具有的刚需价值同样存在。

因此,身边的便利店与身边的诊所是一样的。在当下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培养,让电商平台不断壮大。但是我们都知道,电商经济的发展最终都是要回归到线下,线下就是要有实体店的支撑。从电商商城上看,我们已经看到新零售市场线上线下整合的空间。那么,当淘宝、京东等巨头也开始把手抓触摸到医药健康的时候,是不是仍然也需要有线下实体店的支撑呢?更何况诊所作为线下实体店的支撑,不仅能够满足买药的便利性,同时还有医师配套初诊的服务,岂不美哉?

每一个个体的诊所有自己的专业或专门病种服务创造价值,如果能够发挥作为身边诊所的便利价值,同时运用互联网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这就是一种最完美的结合。

线上平台对线下诊所想象空间的构想,不单纯只有淘宝和京东能做。即使是垂直型的医疗线上平台包括丁香园、春雨和平安其实也都在默默的布局线下诊所门店。曾经的互联网医疗火热一时让这些平台快速成长,但是早期通过线上商业变现无路可走的时候,转投线下诊所门店的布局就是他们的另一个救命稻草,不是吗?

如今便利店的存量已经足够大,互联网医疗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市场空间依然比较空白,如果谁能够运用技术快速整合更多身边的诊所提供服务,不仅限于医疗服务,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用品,以及团购等新商业模式,一切皆有可能。

4、分散的诊所,如何打造社交与共享资源?

从上面所谈到的互联网医疗,比如丁香园和春雷等平台,目前只是提供三甲医院等优质医师资源的线上社交平台与诊疗服务。但是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诊所,每个诊所专注的每个病种专家或祖传的赤脚医生等,难道他们就不需要社交了吗?难道他们就不需要有全国资源的共享与学习了吗?

其实,这些分散的诊所,分散的医师,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每天都是忙于线下的门诊服务,明显普遍都是缺乏自身在同一个医疗领域的学习与分享。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的确要实现学习与共享是一件挺难的事,但是如果能够充分打造互联网平台,打造同病种同技术的社交圈分享,打造在全国医疗知识升级的学习分享平台,对于这些诊所而言真的是一种福音。

如果这种社交与共享资源的构建成立,其实也同时解决了上面所提到了患者诊治分流的痛点。每一个诊所的价值与技术是渺小的,如果能够在平台上整合更多的共享资源提供服务,其实就是对个体门店的一种升级。

同时,这种社交的属性必然不会局限于医师之间,诊所医师与患者之间也是一种良好的桥梁,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信任感,而且还能够通过平台提供家庭医生的增值服务,一箭双雕。

5、国家政策春风吹,诊所发展迎来好机遇

今年5月,国家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北京、上海等十个城市开始试点工作。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

同时,国家医疗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现阶段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医疗领域重点工作。而诊所作为医疗机构中最基本的医疗单位,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当中必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在上述的《意见》中提到,诊所将被纳入国家分级诊疗大局,加之近些年一些发达城市已然在试点关闭三甲医院门诊的改革。这也预示着,诊所在未来的初级诊疗工作中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万家诊所的存量,10万家诊所的缺口,空间想象力无比巨大,你看懂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医疗遭遇寒冬?万家医疗破冰前行
e诊所·云平台——面向基层的智慧中医系统正式上线
全美第一的梅奥诊所,已经深入中国基层医疗,目标:5000诊所 | 基层案例
“互联网+诊所”怎么做?
阿里云医院需要从C端回到B端
李天天:丁香诊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