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推荐]上海瑞金医院的青年医生帅呆了!不仅颜值高,科普还讲得好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医生频道(jiankangbaoyoung)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医学科普“争霸赛”,参赛者正是集智慧与颜值于一身上海瑞金医院的青年医生。

  在这场让观赛者直呼“燃爆了”的总决赛中,医师们是用“接地气”的语言来讲解深奥的医学知识。我们挑选了比赛中的前三甲医生,邀请他们讲讲科普的心得体会。

  感谢患者

  给了我做科普的灵感和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乳腺疾病诊治中心 童一苇

  所谓科普,简单来说,“科”要求科学准确,“普”则是通俗易懂。医学科普先天的优势在于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普罗大众而言,专业医学知识相对枯燥,难以理解;一些在医疗圈内能引起广泛共鸣的讯息,在圈外则鲜有人问询;如何把“枯燥乏味”的医学知识解说得深入浅出,让没有医学背景的大众能懂、能记、能用,必须从患者的疑虑出发,投其所好,将科学知识和家长里短紧密糅合,回答他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疑惑是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做了B超,没有问题,还用得着做钼靶吗?做B超要预约,我就做了个不用排队的钼靶,够了吗?我连最精细的磁共振都做了,还有必要做B超钼靶?几乎每次跟随沈坤炜老师门诊时都能听到类似的疑问,因此在科普中,我会特别告知大家,乳腺疾病的几项检查各有侧重、相互补益,希望大家正确规范地开展体检,而不要主观地选择单项检查;在我参与的义诊中,大众反馈的疑惑莫过于体检报告怎么解读,一些良性的乳腺疾病需不需要手术治疗等,于是我也着重解释了如何从检查报告的评级中初步评估疾病的轻重缓急。可以说,我们科普的灵感正是由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集到的患者的疑问堆砌而成的,而我们科普的目的,一来是为了使大众科学理解自己的身体、正视自己的疾病,二来也是为了力所能及地减少患者的困惑。

  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科普方式

  为进一步提升科普的针对性、理解度和信服力,对于不同的受众应选择不同的科普方式,医生首先明确科普对象是谁:以患者教育的形式开展科普,受众是乳腺癌患者,我们需要建立她对治愈的信心,消除其对治疗的恐惧,帮助她理解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和应对策略;向大众进行科普,对象是基本健康人群,我们则会侧重解释如何常规自检、如何科学体检、如何分辨良恶性乳腺疾病、何时必须前来就诊等;年轻人工作繁忙,少有时间参加科普讲座,闲暇时间往往对着手机电脑度过,于是我们通过公共平台推送科普文章的形式让大家的碎片时间得以利用;老年人往往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线下的科普活动中,因此我们医院定期开展名医面对面的科普讲坛,以最生活化的语言传递最实用的信息……科普不限于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方法,有助于将科普的效力最大化。

  从“谣言粉碎机”到“医学传声筒”

  刚开始接触乳腺专科时,业务薄弱的我时常会被患者问得哑口无言,如我得了乳腺癌,手术以后还能不能吃鸡?以后还能不能喝奶制品?能不能喝咖啡?多久才能再要孩子?……从患者口中我也得知,这些问题他们问过很多次,在很多医生处都得到了或模棱两可、或截然相反的答案,更让她们疑窦丛生。长期以来,我们都站在医生的角度,科学地分析疾病、治疗疾病,关注的往往都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生存数据、一线二线治疗方案;而患者和家属却势必从自身出发,更多地考虑疾病对今后生活的影响,立场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关心的问题迥然不同,催生了患者这些“我想都没想过的问题”。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们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几位老师编写的《专家细说乳腺疾病》一书,是我眼中医学科普的典范之作,不仅详细生动地介绍了各类乳腺疾病,更从患者的疑惑出发对许多非典型问题做出了解答,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办一堂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

  其实,并非是讲一堂课才算是科普,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和患者的每一次交流都可称得上是一次科普。与其说是“谣言粉碎机”,我们更要致力于当好一个个“医学传声筒”,将我们大脑中充填的知识“去专业化”、“大众化”,传递给患者,也传递给健康的大众,更好地提供医学服务和人文关怀。

  医学科普,是年轻一代的重任

  

  胰腺外科 施昱晟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带给了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事实上也有很多诸如好大夫之类的网站提供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桥梁,然而,网络上也充满着骗局也充满着陷阱,使得患者难以区分其真假。现实生活中,除了一些罕见的疑难杂症,大部分都是像感冒发烧这类的常见病,而这些常见病,一些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大部分都并非致命,也有着相对固定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我们医生常说的金标准。而医学科普的意义,正是在于将这些常见病的相关知识,告诉大家,减少大家的恐慌心理,同时指导人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瑞金医院,每个月都有一次称为“住院医师月月讲”的项目,由年轻的住院医生们完成,地点安排在门诊大厅,听众一般是门诊就诊的患者,这个活动已经持续数年。每个月的内容都针对不同科室的常见病,而讲解的医生也是来自相关专业,甚至由内科、外科以及辅助科室的数名医生共同组成,以做到从多角度向大众普及疾病知识。这个项目从开展的第一次开始,就收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有的患者甚至每个月都来听。“这可比百度啊什么的网站靠谱多了”,他们都这样说道。

  其实,要做好科普,光靠医院搭建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住院医生们充分的准备。医学是专科化非常明显的学科,即使是医生之间,科室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更不要说是普通大众了。因此,对于医学科普,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从而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点上,我认为“打比方”非常有用。曾经在科室里听某主任这样和患者解释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区别。他打了这样的一个比方:就像去北京,开腹手术就是坐绿皮车,腹腔镜手术呢就是坐高铁,而机器人手术就是坐飞机。这样一比较,患者自然就得到了“机器人手术方案最优,但是价格相对较贵”这样一个印象,非常直观。而在解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我通常会打这样一个比方:“癌症就像一间房间,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像你正在跨过那扇门进入这间房间”,那么原本不知道这个疾病有多严重的患者,可以很直观地知道,自己运气很好,还没得癌症,但是情况也已经很要紧了。所以,要做好医学科普,学会合适的打比方是保证让患者理解的基础。

  其次,医学科普必须能吸引到大众的目光,抓住了大众关心的点,比如“甲状腺结节究竟是不是癌”,“胆囊结石是否都需要手术”等,这些都是大众容易纠结十分关心的要点。医学科普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大家真正关心的地方出发,而并非像上课一般长篇大论,泛泛而谈。

  最后,图文结合以及时间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图文结合,甚至在科普过程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视频,更利于大众直观地了解。但是,无论是图还是视频,都不建议选取那些专业性太强的,也不建议太过“血腥”的,以免引起大众的不适。而一次科普讲座,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最为合适,这个时间长度是人保持精神专注的最佳时间。太短,不利于讲者叙述完全,太长,则容易使听众走神,无法专注。因此把握合适的时间长度也是相当重要。

  其实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医生实际上都做过医学科普,方式方法很多,有的上电视或者电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观众听众,甚至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解释解释体检报告的结果也是医学科普的一种。医疗作为民生建设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注定着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应该仅仅在医、教、研三方面发展,身上更是担负着像大众普及医学科普知识的重任。尤其在医患矛盾逐渐激化的今天,大众百姓们拥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就医过程中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与配合,也是大有裨益的。正因如此,我辈需加倍努力,做好医学知识科普,这才是新世纪年轻医生们应有的风范。

  医学科普宣教任重道远

  

  普外科 何子锐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们在门诊及病房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天里就同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解释好几遍,比如:“医生,我的肾结石是不是因为吃钙片引起的?”,“啊?开胆囊结石要把整个胆囊拿掉的?”,“医生,已让我先做放化疗,是不是我的直肠癌已经没希望开刀了?”。这些对于医生来说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问题,对于病人都是最新的知识,而但凡医生自以为然没有宣教到位,病人就会埋怨:“我又不懂的咯,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但由于平时工作忙,大部分医生每天能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要在这一点时间内做好宣教工作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时医生首先要整合医院内部的资源。这方面,护理团队是医生最得力的帮手,在我们病房,患者入院时就会有专门的护士进行入院宣教、病房环境介绍等,同时会拿到一份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宣教手册,里面详尽得阐述了住院期间可能进行的治疗,以及患者本人要如何配合。而出院时,除了医生写的出院小结外,还会有一份出院宣教手册,里面会告诉病人出院的注意事项,其中包括:饮食、生活、心态、随访时间及内容等等。

  除了护理团队的配合,医院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前几天在急诊大厅内,我看到医院增设了一台60寸高清电视机和三排座椅,并滚动播放近来十分火爆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当时虽已是晚上11点,但仍有十几位患者及患者家属聚精会神地看着发生在别的患者身上的喜怒哀乐。通过电视,他们更能理解“医生”这个角色是干什么的,作为患者家属应该怎么配合医生的工作。除此之外,医院搭建了多个患者宣教平台,如门诊的“月月讲”、团委的“科普青年行”、不定期的院内外义诊等等不仅为青年医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将科普深入基层,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除了医院组织的科普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经常会邀请我们去做科普讲座。师兄乐飞医生就跟我讲过一件事,他曾在中科院做过一个关于肠癌的科普讲座,提到了大便习惯改变可能是早期肠癌的症状,而肠镜是唯一可以发现早期肠癌的检查。在座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男性在听完讲座后就去做了肠镜,发现了乙状结肠的早期恶性肿瘤,并在我们科室做了手术。这位患者是很幸运的,这样的故事也很鼓舞我们。

  然而这些科普宣传的受众毕竟有限,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和微信成为了我们最得力的助手。我曾做过一次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科普讲座,面向群体是科室内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及家属,但由于空间有限,参与讲座的人并不多,互动也较少。而当时我们也将讲课的内容放在了微信公众号上,当天晚上就有许多关注微信号的患者与我们进行沟通,认为这样的形式非常好。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一般渠道下的针对性不佳,科普效率低下,而自媒体平台上不仅铺盖面大,而且针对性强。当然,现在类似的科普公众号越来越多,如何做到脱颖而出,还需要不断借鉴他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优势,做到用内容取胜。

  我们医务工作者深知,仅凭日常工作中一对一的碎片化宣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医生、护士、辅助科室、行政部门共同合力搭建医院内部的患者宣教网络;还需要大学、企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更需要报纸、电视、微博、微信这样的媒体平台。经过多方位资源的整合,才能将医学科普做到深入人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科普 从规培抓起
不在媒体里:他不会说金句
改善卒中院前延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风120”来了!
太真实太残酷,这部医疗纪录片火遍朋友圈!
医院的潜规则#医生 #医学科普
91岁的肺癌病人,癌细胞正在迅速消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