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氏医宗》悦读之经方药性说

在《包氏医宗》里,包师强调学习研究运用《伤寒论》要遵循经方的整体效应。中医临床要以《伤寒论》为中心的“理法方药”的一脉相承。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称为医之始祖,《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被称为本草之鼻祖,但是于《伤寒论》里所涉及的中医医理、本草药理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还有相矛盾的地方。所以理法本忠于内经,但用发于伤寒,方药始于本草,但活用于伤寒。因此包师认为中医临床要完全秉承于伤寒,可寻根追源于内经本草,但切不可拘泥死守内经本草。反对以“本草之主治,强和经方之主治”,主张以“内经的气味厚薄阴阳等理论来分析经方的效能”。《经》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为药性循环生克之化机者也,即今之所谓中医以气化作用治病者,即根据此理而云也。

药为方之本,症为病之基。合多症始可断其为某病,犹合多药而可成其为某方也。医者见症用药,因病处方,为疗治病症之大法,不容糊乱将事者也。按:何以称为病?如太阳病、少阳阳明病之类是也。何以称为症?如头痛,恶寒,发热之类是也。故诊病必先明其症,合多症始可明其病,病已明,对症发药,合多药而始成其方。

阴味出下窍。凡药之有味者,其性必下达而走里,味愈厚,下达之力愈大。如麻黄、细辛之加五味子,则不发汗外达,而为破饮利小便矣。又如乌梅之收敛肝气,苦酒之消痈肿退热毒,芩、连、栀、柏之泻火,归、芍、参、地之养血,皆下达出下窍者也。

阳气出上窍。凡药之有气者,其性必上升而走上窍,气愈厚,上升之力愈大。如麻黄汤之用桂枝,欲其上升走表也,桂枝加桂,其走表之力更猛。如薄荷、荆芥、藿香、佩兰,皆有浓厚之气,故能走表。其橘、朴、香砂、姜、桂、芪、术,又皆能温中,外达而出上窍者也。更有气味皆备之药,如当归、吴萸,又臭又苦,故能人里走下窍,又能温散走上窍者也。须知气味必有多少之偏重,云味厚者亦有气也,气厚者亦必有味也,不过以其厚薄则走上走下之不同矣。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如大黄、黄连,味厚走里为阴,必重用使其味厚则如是,若轻用数分,或水渍不煎,则为味薄而为阴之阳。阴之阳者,犹言其性虽走里下达,味薄则能治阳部之症,走上窍矣。故大黄浸水,可退胸腹身躯之热及头面诸热疮。黄连浸水或轻用,可治目赤喉口之热症是也。泻心汤之用大黄,即此理也。又如人参、熟地重用,味厚则人阴入血而下达,若轻用味薄,则胸痞胃呆,头胀,阴蒙清府,上达走阳份矣,故头胸反不快也。故用药之轻重,可能变更药性之上下,经方之轻重悬殊,即此理也。医者能洞明药性,颠倒用之,无病不治矣。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如桂枝、黄芪、薄荷、荆芥,皆气厚之药也,桂枝、黄芪必微火煮,薄荷、荆芥后入,否则药气已散,不走上窍而入阳之阴矣。如小柴久煮,是不欲发表而欲和解也,亦即阳之阴之谓也。气药薄用,是治里症之法也。如青龙越婢,重用麻黄,欲其外达也。桂甘龙蛎、麻黄附子细辛少用麻桂,是气薄为阳之阴,一走少阳,一走少阴是也。观此四方,先师之用厚薄,一目了然矣。

以上所论为药性之总纲,经方所用,皆以此论而发挥,医者能明了此义,则经方所用之药,思过半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瘟之时话麻黄
倪海厦:快速学成中医高人的步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0讲
柴胡研究_Jt
【访谈精华】江海涛中医师:药性琐谈
JT·伤寒论慢慢教(第一期)第六周·第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