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仕沛老师治疗类天疱疮一案ZT

   春节前一退休干部患类天疱疮,被此病缠绕了两年多,不胜其苦,经朋友介绍前来找黄老师,因临届节日,故过了元宵后约二月底开始来治疗。钟老伯七十六岁,西医确诊"类天疱疮"已两年多。早期曾用激素。后因西医生说此病无特效治疗,必须终生服用激素。故此却步西医,转而请中医治疗,但延请多位中医,无非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始终无效。该病人的疱疹全身佈满,尤以颈项部、腋窝部为甚。大如乒乓球,小如玻子。疱疹皮肤较厚,并非晶莹透亮。破溃后渗液淸稀。彼伏此起,无有间时。疱疹充盈时疼痛彻夜不眠,结痂时瘙痒如虫行。眼脸亦有波及,眼眶潮红微肿。口腔常溃疡,来诊时上颚一溃疡面如豆大,舌右侧溃疡,咽喉疼痛,咯出血痰。患者平时甚少汗出,皮肤干燥,恶风。心率45次/分钟。舌红苔白,唇红。脉沉细而迟。
      拟:麻附细辛汤、甘草泻心汤合升麻鳖甲汤。
      处方:麻黄十五克(先煎)、熟附子二十五克、细辛十五克、
                  黄芩十五克、法夏二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当归二十克
                  升麻六十克、鳖甲十五克、甘草三十克、大枣十五克、
                  大黄十克、川连六克、干姜十克。

        3月22日已初见成效;麻黄开始递增至45克,心率76次/分钟。患者自诉相对以前好了很多,疱疹以前每发出皆较密集,现在已经是疏落散在的;以前是大如乒乓球,小如玻璃弹珠,现在如黄豆大;以前痛不能眠,现在不大觉痛;以前口腔咽喉溃烂吐脓血,現在只有一两点溃疡面;以前眼睑疱疹红肿,現眼部已没有发疱疹多天。
      3月26日,疱疹大多已结痂,颈部、腰部有新出,但不大,不多,不痛,有痒。
      4月2日 ,情况良好,检视颈项部,四肢,腰背,前腹疱疹全部结痂,仅小腿有三点如绿豆大新出。
      4月9日,患者太太欣喜异常,告疱疹续有好转,眼睑,口腔久未有发。一周来只出过一两点,如绿豆大,只痒不痛了。能安睡了。是两年来从未有如此段时期好过。以前从来很少汗出。现在有少少汗出了,人也很精神。效不更方,麻黄用50克。

      按:"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是现代医学病名。不同于中医的"天疱疮",中医所指实是"脓疱疮",应属「金匮」浸滛疮一类。此病是免疫系统疾患,有时与肿瘤并患。多发生于免疫机能低下的老年人。此例较特殊的是:1.畏风无汗,疱疹皮厚色淡黄。2.脉迟而沉细。3.溃破后渗液清稀。符合表实里寒,故以麻附细辛汤。
        其次类似"狐惑病"之发于口、眼粘膜。故以甘草泻心汤。亦类"阴阳毒"之"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扙,咽喉痛"所以用升麻鳖甲汤。

 按: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皮肤黏膜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组织学以棘层松解导致的表皮内水疱为特征。免疫病理学发现有抗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IgG抗体。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天疱疮”、“火赤疮”相类似。。外科大成?天疱疮记载“天疱疮者,初起白色燎浆水泡,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难忍”。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火赤疮记载:“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症状体征

  天疱疮主要分为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和红斑性天疱疮。

  1.寻常性天疱疮(remphigusvulgaris)

  (1)皮肤损害:本病症状常以疼痛为主,罕见瘙痒,原发性损害为松弛性水疱,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皮肤表面,通常发生于外观正常的皮肤表面,亦可发生于红斑性皮肤上。新发水疱通常是松弛性或在很短时间内变为松弛性,以手指将疱轻轻加以推压,可使疱壁扩展,水疱加大,稍用力推擦或搔刮外观正常的皮肤,亦可使表皮细胞松解而致表皮脱落或于搓后不久在搓处发生表皮内水疱,此现象叫棘层松解症或尼氏征(Nikolsky’ssign)。水疱以头面、颈、胸背、腋下、腹股沟等处比较多见。皮损可局限于一处至数处达数月之久;亦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皮损消退后常留下棕色色素沉着和粟丘疹,偶见色素脱失(图1)。

  (2)黏膜损害:在大部分病人中,疼痛性黏膜糜烂是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性临床表现,也可能是皮损出现前约5个月左右的唯一症状。最常见的黏膜损害部位是口腔。颊黏膜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咽、喉及食管黏膜亦可受累,这些部位受累可能导致病人摄食、咀嚼及吞咽困难。其他受累部位包括眼结膜、肛门、耳道、阴唇、阴道、子宫颈、龟头等处黏膜。

  2.增殖性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 少见,为寻常性天疱疮的一个异型。

  (1)其特点为糜烂面上出现蕈样及乳头瘤样增殖,周围绕有炎性红晕,表面覆有厚痂,有臭味,周围有新鲜水疱。

  (2)好发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乳房下、脐窝等皱褶部位。

  (3)本病分为两型,重型(neumann型)及良性过程的轻型(Hallopeau)。尽管后者与增殖性皮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免疫荧光显示,增殖型天疱疮两型均有细胞表面IgG沉着。

  (4)病程慢性,自觉症状轻微,疾病过程中可长期缓解(图2)。

  3.落叶性天疱疮(pemphigusfoliaceas)

  (1)其特征性的临床损害为在红斑性基底上的鳞屑性、结痂性糜烂面。

  (2)原发性损害为红斑性基底面,可出现为水疱,疱壁薄,易于破裂,形成浅在性糜烂面,以后水疱较少发生(图3)。

  (3)在早期或限局性损害,皮损多分布于颜面,头皮和上背部等皮脂溢部位。损害日渐扩大,自觉烧灼、疼痛及瘙痒。

  (4)口腔黏膜很少受累,尼氏征阳性。

  4.红斑性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又称辛耐尔阿塞尔综合征(Senear-ushelsyndrome),可转变为落叶性天疱疮,有人认为是落叶性天疱疮限局型和良性型。皮损主要位于头皮、颜面、胸背等皮肤脂溢部位(图4,5)。一般无黏膜损害,红斑性天疱疮皮损局限,持续数年,其特征性存于其免疫病理等方面,红斑性天疱疮患者血清有抗核抗体,基底膜带亦可见IgG和C3沉积。

用药治疗

  1.支持治疗 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贫血者及营养不良显著者给予输血。长期用皮质激素者应补充钾以防低钾血症。如有细菌或真菌感染应给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2.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为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应尽量做到早期治疗,足量控制,正确减量,继用维持量。一般用量为每天80~120mg泼尼松。治疗1周后,如无明显疗效,应增加剂量,主要根据新发水疱数、水疱愈合速度和天疱疮抗体滴度来判断疗效。增加剂量前应排除继发感染的可能。皮损控制后继续用药2~3周,然后减量,口腔损害往往不易短期消退,不一定作为减量的标准。维持量一般为每天10~15mg,小剂量时可改为隔天服药。从控制量到维持量的时间一般为2~3个月,减量过程中如有水疱发生,可暂停减量,稳定一段时间,多数病人皮质激素需维持数年,少数病人完全可撤除。在应用激素过程中,应注意可能伴发的各种副反应如糖尿病、胃溃疡,骨质疏松、结核病的复发及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2)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单用免疫抑制剂部分病例可获缓解。对于大部分病例,免疫抑制与皮质类固醇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避免或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片,环磷酰胺1~2mg/(kg·d)口服或硫哗嘌呤1~2.5mg/(kg·d)(每天50~100mg)为宜。甲氨蝶呤每周25mg,肌注。免疫抑制剂一般在用药1个月后出现疗效,出现疗效后,一般先减激素用量,以后再减免疫抑制剂至维持量,长期连续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以几种免疫抑制剂交替使用,以减少副作用。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副作用如贫血、肝肾功能损害、感染及肾功能衰竭等。

  (3)金制剂:硫代苹果酸金钠(gold sodium thiomalate) 对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可每周肌内注射1次,第1次10mg,第2次25mg,以后每次50mg,直至皮损控制后,用金制剂维持,每2~4周肌内注射50mg。

  (4)血浆置换疗法:当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或血清天疱疮抗体滴度较高,对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时,可考虑血浆置换疗法。每周更换一次,每次1000~2000ml。

  (5)环胞素:用量为5~6mg/(kg·d),口服有一定疗效。

  3.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目的为保护创面,预防感染。

  (1)对小面积者可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复方硫酸铜溶液或黄柏地榆煎水湿敷。以龙胆紫锌氧汕,松碘油等制成油纱布外敷。

  (2)对面积较大,结痂及渗液较多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清洗创面。用消毒凡士林纱布,维氏油纱布外敷创面,有条件者可行暴露疗法。

  (3)对黏膜损害,可用2%~3%硼酸溶液,1%过氧化氢(双氧水),1%明矾溶液漱口,每3~4小时1次,具有消毒收敛作用。含漱后外用2.5%金霉素甘油涂剂,亦可用中药金银花、白菊化煎液含漱或用金莲花片每次2片口含。

  4.中医疗法

  (1)毒热炽盛型: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方药:羚羊粉0.6g(冲服)、板蓝根30g、地丁30g、草河车15g、连翘15g、双花炭10g、生地炭10g、白茅根30g、赤芍15g、猪苓30g、车前草30g、大黄5~10g。

  分析:方中板蓝根、羚羊粉、地丁、大黄、草河车、连翘清热解毒,白茅根、赤芍、双花炭、生地炭凉血,猪苓、车前草利湿。

  (2)心火脾湿型:

  治法: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方药:黄连10g、连翘15g、丹皮15g、栀子10g、生地15g、竹叶10g、莲子心10g、白茅根30g、生苡仁30g、猪苓15g、茯苓皮15g。

  分析:方中黄连、连翘、丹皮、栀子、白茅根、生地、竹叶、莲子心泻心凉血,生苡仁、猪苓、茯苓皮清脾除湿。

  (3)湿热熏蒸型:

  治法:清热利湿。

饮食保健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贫血者及营养不良显著者给予输血。

预防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贫血者及营养不良显著者给予输血。长期用皮质激素者应补充钾以防低钾血症。如有细菌或真菌感染应给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病理病因

  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棘层松解的早期,就已出现桥粒结构的异常,桥粒结构的破坏或数量的减少在水疱的形成和棘层松解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大疱性类天疱疮 多见于老年患者,基本损害为厚壁的张力性水疱或血疱。不易破裂,破裂后亦易愈合,尼氏征阴性,黏膜损害少见,组织病理检查水疱位于表皮下,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基底膜有线状的C3和IgG沉积。

  2.重症多形红斑 皮肤及黏膜均可有大疱损害,常同时有多形性斑疹、丘疹、或紫癜,尼氏征阴性,有发热,起病急,早期治疗痊愈较快。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全身症状严重,大疱发生于红斑基础上,面积很大,疱壁松弛起皱,类似大面积烫伤,尼氏征阳性,成人多为药物过敏引起,常有用药史。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可鉴别。

  4.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应与落叶性天疱疮鉴别。药疹在发病前多有用药史,一般在服药后3周内发生,皮疹损害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逐渐发展为全身皮肤剥脱,起病较急,常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停药后皮疹渐减轻,落叶性天疱疮发病缓慢,很少自愈。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可以鉴别。

  5.疱疹样皮炎 损害为多形性,成群的张力性绿豆至樱桃大小厚壁水疱,好发于肩胛,骶骨部及四肢伸侧等部位,尼氏征阴性,有剧痒,可缓解,但常反复发作,组织病理检查水疱位于表皮下。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真皮乳头的颗粒状IgA沉积。

  除以上疾病外,黏膜的天疱疮损害须与阿弗他口炎、扁平苔藓、糜烂性红斑狼疮及良性黏膜类天疱疮鉴别。其他应与天疱疮加以鉴别的疾病有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缺乏特异性,患者多有轻度贫血,贫血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白细胞总数增加,半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高,肝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用钝刀刮糜烂面薄涂于玻片上,或用玻片在糜烂面上轻压一下,然后固定,瑞特或Giemsa染色,可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细胞间桥消失,细胞核呈圆形染色较淡,可见核仁,细胞质嗜碱,即所谓天疱疮细胞或Tzanck细胞(图6)。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本病90%以上患者血清有抗表皮细胞表面的抗体,大疱疮抗体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大体相平行。临床症状改善后滴度可下降或转阴,但它不是判断疾病严重性的唯一指征。天疱疮抗体可见于烧伤,Lyell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青霉素药疹等。但这种抗体滴度较弱,且在体内不能与表皮细胞结合,不引起组织损伤。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各型天疱疮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如下:

  1.寻常性天疱疮 棘细胞下层,基底细胞层上发生棘突松解,产生裂隙和水疱,基底仅剩一层基底细胞,位于真皮乳头上者,类似肠绒毛称绒毛。疱液中有棘突松解细胞,此细胞较正常细胞大,呈圆形,核浓缩居中,胞质均匀一致,核周有一圈淡染清晰区,此细胞又称为Tzanck细胞。真皮上部轻度水肿,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2.增殖性天疱疮 早期损害棘层下方有棘突松解裂隙或空腔形成,可见绒毛。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小脓肿。晚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病理变化类似寻常性天疱疮,但绒毛形成及表皮下伸特别明显。陈旧性皮损无诊断价值。

  3.落叶性天疱疮 棘突松解,裂隙或水疱发生于颗粒层及其下方。颗粒层细胞棘突松解后形成类似角化不良的谷粒细胞(核皱缩深染,胞质较红),有诊断价值。真皮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较多。

  4.红斑性天疱疮 病理变化类似落叶性天疱疮,但陈旧性损害毛囊角化过度,颗粒层棘突松解,角化不良细胞常显著。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天疱疮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取皮损和外观正常皮肤检查,几乎所有病人表皮细胞表面有IgG和C3沉着,寻常性天疱疮及增殖性天疱疮,荧光反应主要在表皮下层,落叶性天疱疮和红斑性天疱疮荧光反应主要在表皮上层,红斑性天疱疮皮损的DIF可见基底膜带的IgC和C3沉着具有特征性(表1)。

  电子显微镜观察:早期的研究认为表皮细胞间基质局部或全部溶解,细胞间隙变宽,随后桥粒破坏消失导致棘突松解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桥粒的破坏或形成障碍是导致水疱形成的主要原因,非皮损部位皮肤电镜观察可见桥粒破坏及数量减少。

并发症

  颊黏膜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咽、喉及食管黏膜亦可受累,这些部位受累可能导致病人摄食、咀嚼及吞咽困难。

预后

  1.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前,天疱疮的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预后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老年及幼年患者死亡率比中年患者高。

  (2)死亡发生在3年内,如生存超过5年,其预后非常好。

  (3)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者,预后较差。

  (4)红斑性天疱疮较其他各型天疱疮预后好。

  2.天疱疮的死亡原因

  (1)感染: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2)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在导致病人死亡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感染、消化道出血、胃穿孔、栓塞、心功能衰竭等。

  (3)其次天疱疮本身和并发症如癌症等亦是致死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免疫荧光发现抗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IgG自身抗体(天疱疮抗体)是天疱疮的重要标志。直接免疫荧光发现病人的表皮中有抗细胞表面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发现血清有抗表皮细胞表面IgG抗体。

  寻常性大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有相似的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表现,两种疾病在免疫荧光上很难鉴别。间接免疫荧光底物对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一般检测落叶性天疱疮用豚鼠食管,而猴子食管对寻常性天疱疮抗体更为敏感。在循环天疱疮抗体滴度和疾病严重性之间有相关性,即滴度越高,说明病情愈重。这种相关性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尽管如此,有部分患者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在这类病人的治疗中,疾病严重性比天疱疮抗体滴度更为重要。

  天疱疮抗原是一种桥粒分子的复合物。免疫电镜研究证明天疱疮抗原位于桥粒连接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在分子水平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实验表明落叶性天疱疮抗原为分子量100kDa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抗原为分子量130kDa糖蛋白,它们分别是寻常性天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的致病原因。

  将病人血清被动转移到实验动物可产生棘层松解,实验证明将天疱疮抗体IgG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中可导致棘层松解,这种抗体介导的棘层松解不需要补体和炎症细胞的参与。以上证据表明,天疱疮抗体具有致病作用,但是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结合如何引起棘层松解的过程并未完全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抗体结合后干扰了桥粒的连接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结合,引起蛋白酶的释放,从而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破坏,棘层松解和水疱形成。

  寻常性天疱疮可以由于患者潜在对某些药物的自身免疫反应而激发,如卡托普利、异烟肼、吲哚美辛(消炎痛)、乙胺丁醇、保泰松、青霉素、普萘洛尔(心得安)、盐酸吡硫醇、利福平,亦有烧灼伤、晒伤、紫外线及X线照射后发病的报道。此外,天疱疮还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胸腺瘤、Sjogren综合征、大疱性类天疱疮、恶性贫血、霍奇金病等伴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疱疮的病发原因 危害 及护理
天疱疮
大疱性扁平苔藓与天疱疮你分得清吗?
寻常型天疱疮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一例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治疗天胞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