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愁
乡 愁
(“乡愁”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它既有形,也无形,寄托于家乡的草木砖瓦,体现在熟悉的乡音习俗。——贺小巍)
伴随着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和迅猛发展,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中,乡愁正变得遥远、模糊,变得几近遗忘。而我,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渭北农村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娃”,虽然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所在的县城工作了二十余年,也算接受了不少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洗礼,但心底却着实埋藏着欲罢不能、挥之不去的阵阵“乡愁”。那些深深打上贫穷乡土烙印、令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岁月虽然清苦、朴素,但较之于充斥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当代青少年的童年生活,我自认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渭北黄土垣的小村度过的。我们村属于王庄镇刘家洼村九组【当时的刘家洼公社所在地的刘家洼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村名唤作药铺头(据老人们讲,清朝道光年间,该村是陕北南下关中的必经要地,是黄龙山上的各种实物土产山货和关中平原粮食、布匹等互通交换的一个码头地方,客商云集,店铺林立,在现在村东的捻台上有一药铺远近闻名。药铺外形似“楼”,故村名被唤作“药铺楼”。后因串音得现名“药铺头”)】。刘家洼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其他9个小组在街上,刘姓为主,称作“刘家洼”,而我们这个小自然村七八十户、约莫300余口,“樊”姓为主,自成一体。虽然村小,却自成一脉,村民思想、作务习惯、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有一定的独立性。按说,村小,各方面需要或寄望大村的关照和庇护,实属正常。但我小时候的印象却不是这样。我村村民多按自己的想法、习惯行事,有意无意地对外界展示着小村的印记,好像有些怕时间长了被大村同化消匿于无形的担忧。
我在本村原来唯一的五年制学校上完了小学。我们村小、学生少(最多时也就六七十个学生),一名外村选派的住校教师,教五年级,两名本村教师,一个教一三年级,另一个教二四年级。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我们的小山村受的冲击不算很大。那时的老师很传统,也颇守师道,因而我的小学阶段接受了相对完整、也可称为良好的基础教育,学业也还不错。我对那时的老师充满了朴素真挚的感情,至今不曾忘怀。
我们姊妹兄弟五人,大姊55年生,小弟71年生,年龄相差16岁,但五人都生长于建国后、改革前,都经历了新中国“浴火重生”和“大干快上”的那段时光。说实在的,那时,新中国的建设刚刚起步,底子很薄,基础很差,衣食住行用等各种条件都很有限,生活颇为艰难。一件衣服大的穿过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时,大人舍不得花钱,但无论怎样,也会克服困难,给小娃买身新衣。吃的是钢丝饸烙窝窝头、搅团麦饭菜疙瘩。逢年过节或者过生日,才会吃肉见腥或吃个鸡蛋、吃顿饺子、麻食什么的,稍微改善一下。腊月27日逢集日,家里会割上几斤肉,以备过年待客。晚上煮肉时,姊妹几人守候在旁,期待闻肉香、啃骨头和吃肉汤泡馍,算是一年到头,犒劳一下寡薄的肚子。住的是渭北农村特有的窑洞。出行多为步行,有辆自行车都很稀罕。全县就有几辆吉普车和四门六座,偶尔谁家门前来了汽车,都会引起躁动和围观。那时,一切的用度包括家里的农业生产工具、日用生活用具和学生的学习用具都很简易、初级、朴素、节省。
要说最有意思、留下最深刻印记的还要算小娃们玩耍的名堂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玩过的摔跤、捣击、撵兔、栽顶、叠方、打耳、打猴、拿羊和狼吃鸡、打秋千、捉迷藏、捉麻雀、烧夹夹、和尿泥、滚铁环、挤墙角、狗撵兔、弹杏胡(核)、打标水(狗爬式游泳)、恶作剧(鬼吓人)、学骑自行车等各式各样的玩耍过程。放学、礼拜天和寒暑假,除了玩个尽兴外,还帮家里干些挖野菜、掏红薯、割猪草、拾麦(圆尖)、刨玉米的活儿。上中学有些力气后,也参与家里倒砖烧窑箍窑(拔露巷、憋萱、吊土),帮大人犁地、收麦、碾场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到后来,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生产发展了,日子逐渐好转起来,“凡立丁,一脚蹬,的确良,很平常”、“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条件也随之大大更新了。
说到念书,我上小学时,只开语文、算术两门课程,不等到学期末,两本书就已被翻烂了,加之小娃记性好,学的东西比较扎实,所以,我的小学学业基础还确实不错,至今还在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环境、农业社会关系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公共资源的有效普惠配置,为了现代化元素的全面持续植入,撤乡并镇、合村并组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各地通过“合并潮”加快“现代化”的“捷报”背后,粗糙肤浅地、“一刀切”式地简单合并带来的乡愁的流逝、文化的消亡、根脉的遗忘的确有违国家城镇化政策的初衷,不管怎样,都是一件令人扼腕、遗憾的事情。
时移世易,现在全国很多乡村包括我的家乡,我儿时真切感受的那种扑面而来的朴素纯真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已一去不返了。如今,对于我等经历过略显原始乡村生活的、心底留存浓浓乡情味道的有一定历史感的农村出身的“现代人”来说,乡愁,越来越成为一种寄托、一种怀想、一种牵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爱故乡刘家村
常文选:我家那棵大槐树
侯艳霞 | 往事如烟
“乡愁”‖文/我是谁
农村10岁小娃,太感人了!
农村小娃爱唱歌,谢谢支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