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用】书法讲课随想

 

课堂随语

樊建峰

 

 

任何书法书体因其书写的人有境界的高低,而书体本身没有境界的高低。篆、隶、楷、行都同样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不能说草书是各种书体的最高境界。形式是次要的,而写字的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境界不高、修养不高的人即使写草书也是不堪看的,而境界高、修养高的人写其他书体一样能写出很高的境界来。

       书法是书写者所有的表现,没有一个书者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会隐藏得不见痕迹。虽然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来,但它在有眼光/、有经验和懂书法语言的人面前是一览无余的,因此书写的人应该极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胸襟、气度、识见,绝对摒弃哪怕一点点的庸俗,这才是书法家真正需要做的事。

       不能把字的形态,墨色的形式简单看成是书法美的全部。书法美是一个无限的空筐,可以装进去无限的美,如果只在字态上、墨色上下功夫,不是太可笑了吗。王羲之《十七帖》没有墨色变化,不是依然是千古绝唱的好作品吗?内涵不够,形式来凑,这有太多的实例了。苏轼说过:我们这些人写不好字,要靠酒来帮忙。而王羲之何尝用酒来帮助呢?由此又可见王羲之《兰亭序》是酒后写的,酒醒后再书写不好的说法是以讹传讹了。孙过庭《书谱》也说:王羲之有事去京城,写了一幅作品在墙上,其子王献之偷偷擦了,重新书写。王羲之回来看到后,说我走时真是喝多了,可见王羲之自己也认为自己喝多了是写不好字的。

       “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草书是不能离开规范的,信手去写是大部分写不好草书的毛病所在。

       把平时每一张练习都当作作品写,规范成习惯,自然写作品时就得心应手了。要用宣纸临帖,用加水的墨写,还要求有笔法、有结构、有章法,有质量,用心写,静心写,慢写,就不会怕宣纸了。

       初学草书要慢,起笔、收笔都要到位,书者能否有自约力,是否有极好的控制能力,是他修炼到位与否和技巧高低的表现,书者的修养程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美的高下。

       学书法(无论是哪种体),开始要看一笔写一笔,逐渐到看一个结构写一个结构,再到后来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看几个字写几个字。最忌讳的是开始不仔细看,到后来反倒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就会观察不细致,学不像,开始要学像的时候没有像,后来要求写神的时候没有神。很多人犯这个毛病。

       美是多样的,力度是美,静心也是美。在静心上,应该老年人比年轻人要强。要像打太极拳、绵绵不断,心止如水,平心静气,这是修养高的表现。

       书法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只理解为一门技术,技术不是不重要,没有技术的思想是难以表达清晰的,但如果没有思想,技术又有什么用呢?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或者说是人为达到天然的。

       书法三要素:线条、结构、章法。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是技术的,其实它更是艺术的。

       草书要以楷隶为基础,学草书的不学好楷书、隶书,尤其是隶书,想写好草书是不可能的。写草书的人,要以楷隶,尤其是隶书的练习为重要。其实行书亦然。

       书法(不仅是草书)要气不断、意不断,笔断了还要意连,这叫笔短意长。

       要练习心手双畅,要练心为上,一般人学书法不大注意用心,而多用手去操纵,时间久了,手的肌肉产生了记忆,会不由自主地做些习惯动作,让心有所想而不能作为。这是将(手)在外,君(心)命有所不受。所以练习时应该将手的权力剥夺,用心而不用手去写字,才能改掉这个恶习。用心书写,不要有手这个二传手。

       书写要定心,从最基本的点开始,这个“点”不是楷书、隶书的点,而是“点触”,点要饱满、大气,积点成线,要悟到点的渗透力、扩张力。没有点的基本训练,线条是不会好的。而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元素,没有一个大师是线条不好的,也就是说没有大师是“点”不好的。

       线条不能简单理解为线,线也是面,也是块。还要有颗粒感、有块垒感。线条如果只理解为线,则思维狭隘了。

       笔触是书法最小的元素,最小的元素里面要有最大的内涵。

       古人说:要有流(流动),更要有留(驻留、生涩)。我认为还要有“透”字,要渗透下去,到纸背后,到桌子下面,到地板上,到楼下地里。练习时要有此概念,长久以往,线条自然能敦厚。

       写字要有定力,笔笔稳,要悠闲,不能浮躁。

       基本功好了,就要大胆放开写。否则小家气。基本功不好就大胆写,那是鲁莽,也可讲是胡来。

       书法要有技巧,但是光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技巧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就是书法的境界,这才是书法最重要的。书法要看出境界来,看出高深的境界,可能此时反而看不见技法的表现。而看的满眼都是技法,就低下了。此是形而下,而我们要的是形而上的表现。

       书道是最好的称呼,因为有“道”在里面;而书法往往使人只关心方法、技法,忽略了“道”。今天的人对于“法”实在是太“重视”了。最好的技法应该是不见技法的,当然技法就在其中。

       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都是语言,语言是空洞的还是丰富的。是衡量一个书法家是否优秀的基本条件。点触是书法的字词,笔划是书法的句子,结构是书法的段落,章法是书法的谋篇,文章与书法通可见一斑。

       精、气、神要充斥在书法里面,但精、气、神决不能理解为力气。有时没力气依然可以有精、气、神,有时力气反而没有精、气、神。

       写书法的人要有自信心,有胆气才有神采,不能老想到自己是一个学习者,应该想到自己的是一个创作者,不过这要在掌握一定的技法之后。

       字形有俯、仰、平,平是基础,是本来、平和;俯是谦逊,是气沉,是有修养的表现;而仰则有雄伟感、有精神,但往往也会让人觉得有傲慢感。写字应该俯、平居多,仰居少,古往今来成功者多懂此。

       初学要像,后来要不像,不像是像的延伸,是再创作。不像时要用自己的修养、识见去写字,而不是故意不像,搞怪。

       要科学训练,要取长补短,也要扬长避短。缺什么要补什么,是为取长补短;发扬自己的特点,是为扬长避短,学者不可不知。

       布白是小章法,章法是大布白。先要懂小章法,才能理解大章法。

       要计白当黑,开始要写黑,即笔划。后来要写白,即空间,先要黑满,再要白满,最后要既写黑又写白,既不写黑又不写白,是为阴阳调和,是为茂盛,是为知白守黑。

       布白一是要平匀,二是要展开,学书者开始一定要对此下大功夫,方能练出良好的空间感。

       宁静致远,静生慧,至此方知境界大。而不是努力扩大,努力大气者往往多怯、无大气。没有才要做,有做他干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多好。

       明心见性,直接写心灵,要将点触皆能写出心来,才不死,这与乱写无关。

       《抱朴子》云:“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书法亦如此,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也是书写时要修炼的感觉。一味大的往往缺少内功,一味小的往往不能开展,要无大无小。

       草书要写得扎实,要定、沉、静。草书最忌浮躁二字,因为草书较他种书体更易浮躁。

       书法最美妙之处,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最高深复杂的东西。而不是用最复杂的技法来写,那样复杂,往往就止于外在了。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昏昏来让人昭昭,这是教师的道德所在。教师是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可能有些经验,先入为主罢了。如果自己水平都很差,教人既是害人。

       米芾认为自己的字八面能出锋。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字形八面出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笔划八面能出锋,而要理解到点触能八面出锋,才算知晓其真谛。这可能与米的初衷相去甚远了,但这也和魏碑中很多写法本来是刻工的刻刀所致,结果反而能使后人另有所学是一样的。

       多写章草,就容易深沉。写章草的人80%能成功,而写今草一味追求流畅的人,只有5%的人能成功。章草不只是有个像似隶书的脚,这样做章草的界定是对的,但是对学章草是不对的。学章草要学其隶书的草写法,即隶书的平正外形加上草书的精简,才对。

       书法不应过分注意外形,要有内涵。内涵才是书法的生命,所以历来写笔比写形重要就是指此。

       结构要平正,笔划要到位。用最朴实、最直接、最简单的写法,而不要追花俏。

       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可入书法,张旭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体会到此,这是大学问。

       要“和”不要“同”,“同”是简单的叠加,“和”是和谐、丰富的统一。

       学书法家写字的方法,不学他的面貌。

       提按过分则气息不济,不能流畅。一味流畅则又会气息不沉,书法就是要在矛盾中求得统一。

       笔墨不是书法的唯一表现,技法不是书法的唯一的和最高的境界,但不讲技法也有缺陷。开始学书的人往往喜欢讲技法,学到一定时候的人往往不喜谈技法。这很像一句话的描述:“年轻人往往相信很多假东西,老年人往往怀疑很多真东西。”

       “拙”能去除脂粉气,字不要只追求漂亮,要写出思想。笔画要有铸铁般的感觉。但也要摒弃一味的故意写“拙”,现在书法界讲的“丑书”就是指此,“过犹不及”,大家一定要注意此。

       书法只是一种载体,我们要利用这个载体装东西进去,这个东西就是思想,就是境界、就是识见。

       字形不要做态,笔画要有内涵。

       “山无静树,川无停流”。静中有动,有境界,有气势,草书要有此意境。

       王羲之兰亭是后人临摹,真本已经随唐太宗到坟墓里面了,现在不能发掘,因为技术不到。我认为现在所有的摹本都有唐人的影子,唐人的气息,很可能是唐太宗临摹后再拿出来的。所以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的临本都不能代表王羲之的水平,都有唐人的面貌。而只是兰亭序的章法还保留原来的模样,所以任何人临写都不改变原来的章法。

       王羲之真正的东西是《王羲之传本墨迹选》和别的一些散落在外的帖,如《上虞帖》等,这些是真正的王羲之书法,虽然是唐人摹的,但因为是双钩本填墨的,所以下真迹一等,才能表现出真正晋人的面貌。

       所有人都要置《王羲之传本墨迹选》在床头,天天要看,对提高自己的书法认知、欣赏水平有大帮助。

       学书法要先学平正,要学会平正的搭架子。“平正”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平”,一个是“正”,“平”是不歪斜,“正”是对称,懂得此方能写好结构,这个结构是汉、魏晋以上的,而不是唐以后的,也是汉隶、篆书的根本。现在书法水平上不去,从技法上来说,开始不学汉隶的“平正”是根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将书法写好,应该从汉隶开始,终身要写汉隶。

       最好的古代书法是甲骨文,然后是金文,汉隶,因为写甲骨文的人还没有学会做作,最接近自然、本然,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大篆比小篆好,甲骨文比大篆好,是因为一个比一个更自然,更少做作,也就更少“人气”,“人”“天”不偏不倚,协调合一,但甲骨文字数太少,所以不宜初学。

       学书法从唐人楷书入,是短平快的做法,是容易得奖的做法,植根不深。因为唐人楷书开始就斜,人如果开始就斜肩,就驼背,以后一生难以再站直,书法亦如此。如果先学汉隶,就没有此病。这也是晋人的学习方法,可以看晋代的墓志,就可以看出,那是隶书的结构(平正),再加上楷书的勾法。王羲之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写字的。王羲之的行草书是建构在这个基础上的,看《兰亭序》看不出来,要看双钩本。

       先学汉隶的“平正”,学好了“平”与“正”,再学魏碑的变化,这时还要时时想到隶书的“平正”,待熟练成自然后,一生书法就不俗了。就不会染上歪斜的毛病了。

       《乙瑛》、《华山》都是俗品,不宜学,学后就无法深下去。学者境界高才能摆脱,要不就被害了。

       初学要学方笔,不学圆笔,以其可以建骨,方为骨,圆为肉。骨之不存,肉之焉附。

       临帖要宣纸与元书纸并用,宣纸是为了掌握其特性,一般用宣纸两个月后,就不怕洇了,就能自由掌握了。但是老用宣纸,则会造成笔力绵软的不良习惯,这是因为宣纸的吸水性造成的,笔落在宣纸上,往往自己就化开到一定的粗度,不需要或少需要用力了,所以最好不只写宣纸,也不只写元书纸。

       宣纸要敢于用湿墨,就是加了水的淡墨来写。如果这样写一个月,则不怕宣纸洇水了。但同时也要用浓墨来写,这样以后也不怕墨干,不怕拖不动笔了。

       笔不要太讲究,一般笔都能写。只要不开岔、不拧、不扁,大小合宜。就可以了。写不好往往是自己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笔的问题。

       平时临帖要当作品写,临帖的格式也要可以装裱、可以展览,这样就能训练出作品意识来,如果到写作品的时候才用作品的格式,就来不及了。我们常见的问题是:学书法的人平时没有章法意识,随便乱写,到时再来研究章法,所以章法不精。

       字的结构往往是一个人写不好字的关键所在,问题基本不是出在章法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法,就是结构,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在章法上下太大功夫,研究章法的变化,把精力用在所谓的章法安排上,写变形、起承、大小,这是舍本求末了。字法的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其实,只要笔法、结构好,章法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书法的第一个字大,是很多书法家的认为,这是毫无道理的。其实思维如此贫乏是书法的可悲。音乐不是非要第一个音符响,文章也不是非要第一句话就震撼,书法就一定要这样?想法、形式单一,怎么不可悲。

       要多看帖,看帖的时间要多于临帖的时间。最糟糕的是,打开帖就临,临完帖就关。不审视、不对照、不反思、不改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自己的错误,看起来是临古人,实际上是临自己。

       少看展览,多看古人的优秀碑帖。庸俗低下的展览最会脏眼睛、最会坏眼睛。请个古人大师,和你促膝相坐,如嗅兰麝,是多美妙的事。

       水平低下的作品,因其浅薄,所以容易懂。水平低并且好懂是可怕的事,它不让你向深处走,受染它的庸俗。和它同流合污。人是有惰性的,费力是人所不欲为的。所以要少看一般的作品,尤其是自己鉴赏水平不高的时候,千万千万要慎重。

       大师是难看懂的,这里的大师一定要是经过千百年考验留传下来的精品。这时要咬了牙去看,看不懂也要看。中国有“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外国有“好的鉴赏力是靠读好作品得来的”说法,都是这个意思,看多了自然会提高,别怕开始读不懂。

       最高级的摆布是摆布如同不摆布,是人为、做作到看不出人为、做作来,“天人合一”。不过最好练习时就时时提醒自己摒弃做作,一直要求自己少做作,少染尘埃。

       英国戏剧界有个名言“最好的演员也怕和小孩子和狗一起演戏”。这是因为小孩和狗不会演戏,不懂演戏,不懂做作。不懂表现,所以不做作。书法要不做作,要向人类的小孩学习,要向狗学习。人类的小孩就是远古的人类,狗就是自然万物。

       佛学的“不二法门”、“第一义”,是学书者要学、要理解的根本。

       现在的学习者太聪明了,不肯做老实功夫。这是小聪明,聪明会被聪明误的。真正聪明的人感觉是不太聪明的。这样的人才会时时不为小聪明所囿,才会不断追求大聪明。古人所说的心如死灰、呆如木鸡开始是褒义的,是赞扬那些大聪明的人的。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为书法作一脚注,学者不可不知。

   

                                        (根据草书班班长郁欣笔记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知识竞赛百题(供参考)
书法常识100题,答对30题算及格……
【书法课堂】书法基本知识100题
书法知识100题
[转载]草书讲稿
行草书技法 书法章法 杨再春书法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