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话附子

一、历史渊源

        附子系常用药物之一。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到了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继该书之后,历朝历代的医药学家,对附子的名称、产地、栽培、采集、炮制、成分、药理、适应症、临床应用以及毒性等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后来者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借鉴。

关于附子来历,曾有过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

    后来他又收了哪吨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来。人们误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吨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就把“父”字改为“附”字,称这种药为“附子”。

四川江油栽种附子,始于宋代以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由于因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又有传统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所以江油特产的盐附子和附片可谓是道地药材。近年来,国内外虽有很多部分地区引种附子,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栽培技术和制作工艺各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其质量、疗效均较江油地道附子稍有逊色。由于其历史悠久,乃为驰名中外的地道药材。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裕国通商,回阳返本”。由此可见,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这里生产和加工附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疗佳效高,驰名中外,故而日本医药界有人称赞“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

附子虽说具有起死回生之效,却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未经加工炮制的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又是疗效非常显著的中药之一。据《汉书》记载,霍光的夫人想让自己的小女儿做皇后,却无机会。正巧许皇后怀孕,身体不适,有一位平时与霍家关系密切的女医生名叫淳于衍,曾入宫侍奉许皇后之病,淳于衍的丈夫又对霍夫人有所求,霍夫人于是心生一计,要淳于衍给皇后下毒。在霍夫人的威逼利诱下,淳于衍将毒药附子捣碎,带入长定宫。皇后生产后,淳于衍取出附子,掺到御医为皇后开的丸药之中,让皇后服下,过了一会儿,皇后说:“我感到头昏发闷,药里莫非有毒药?”淳于衍说:“没有”。皇后更加烦闷难受,终于死去。

由此可以看出,附子是一味具有生死两方面作用的药物,故此,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憔曾说过:“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

清末民初,由四川杀出一支“火神派”医家,领军人物就是郑钦安。郑钦安(1804~1901),名寿全,四川邛莱人,师从名医刘沅(止唐),清道光(1821~1851)年间中叶悬壶于成都。其师刘沅非以善用附子为见长,郑钦安“识用精微过其师”。其治疗先以阴阳辨证,只要是阴证,无论何病,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之应。郑钦安因临证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重症,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数省,声名冠于一时。有1例病案为证: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1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的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当日郑钦安诊治,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察舌质淡红,苔白腻。诊视完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朱知府看到处方后,竟然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熟料,夫人服药之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增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由此病案,我们可见郑钦安火神派的特色,即“郑火神”擅用温热药为一炉火。郑钦安曾自誉为“姜附先生”,世人称为“郑火神”。近代及近些年,人们称郑钦安为火神派领袖人物,即扶阳学派之创始人。

        二、近代习俗

自郑钦安之后,也就是20世纪20~30年代,从四川走出的名医,不仅个个好用附子,甚至超常规剂量使用附子。如云南省解放初期四大名医之一的吴佩衡、上海祝味菊,人送雅号“吴附子”、“祝附子”。可见他们应用附子之一斑。

吴附子不仅擅用附子,而且惊世骇俗,在云南昆明传送着许多吴附子的传奇故事,被世人传送为佳话,特别是吴佩衡教授之后人,如其子吴生元教授、其嫡孙吴荣祖教授,都是以擅用附子而著称,世人均称之为“吴附子”,一门三代,薪火相传,真可谓是火神派学术流派传承之奇迹,特别是其家族及其后人,现在已有20余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个个都是应用附子的高手,这在中医药历史上也真是个绝无仅有之事。

由川入沪的祝味菊——祝附子,在上海曾为当归儿科名医徐小圃的儿子治病,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载颇详。徐小圃的2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发热,几至不救,时当夏季,患儿几濒于危,亲友建议请祝先生会诊一决。起初,徐先生以为,祝味菊人称“祝附子”,治此患热病小儿,必用温热药,则无疑是抱薪救火,未同意。但患儿病愈危,奄奄一息,亲友又竭力敦促,徐小圃虽未抱有希望,但也未再固执。果然不出所料,祝味菊诊毕处方第一味主药即为附子。徐先生看此认为患儿再无生望,便闭门入寝,以待不幸的消息传来。祝味菊则亲自煎药,灌药,观察病情,一夜未闭目,至拂晓,患儿已大有好转,徐小圃在家人敲门报信时,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即知情,始知并非如自己所料。后来患儿完全康复,徐小圃摘下了自己“儿科名医”的招牌,登祝先生门执弟子之礼,祝先生又惊又敬,自是不允,只答应相互取长补短。由此,徐先生也由喜用清凉变为主温热而名著于世。足见附子拯危救逆,运用得当是少见的良药。

附子不仅药用之功神奇,而食用者在四川及陕西等地也不少。如已故出生四川名医何绍奇先生,曾在“绍奇谈医”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作医生后,曾数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厂考察,亲见了附子加工的全过程。江油为附子之乡,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谓是上品,用以馈赠亲友。我小时侯身体弱,尿床,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附子炖狗肉,这时,父亲就带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汤。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着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约1两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访姜春华先生,他问我:你们四川人拿附子当菜吃,是真的吗?我说我就吃过,姜老为之咋舌”。

吴附子、吴佩衡教授之嫡孙——吴荣祖老中医曾说:“我们云南有专吃附子、吃草乌的习惯,云南某些餐馆里都卖草乌汤,吃了防风湿,防寒病。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分到怒江边工作。那里在江边做摆渡的工人们,由于气温很冷,他们有吃附子的习惯,把附子拿来放到火塘烧柴后的热灰(又叫子母灰)里面泡一泡,然后用米酒兑服,每晚睡前吃那么一块,用来防治筋骨疼痛,靠这种民间方法来维持他们的工作和生存质量”。

据云南有这么一种传说,说吴佩衡教授每天都煮很大一锅附子,来个好朋友首先赏一碗。吴荣祖解释说:“没有病吃一点药也有好处。对于我们家族来说,每年特别是冬至节气,我们都吃一点附子,对心脏、对肠胃、对关节都是有好处,所以说预防食疗这些,中医早有记载,确实是很有好处”。

郑钦安的亲传弟子卢铸之及其家族,就有一个吃附子的习惯。这就是每逢大的节气来临的时候,都要煮四逆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的人都喝上一碗。特别是在夏至和冬至二至的节令里,就喝四逆汤加羊肉,用很大的锅,附片都是10斤、20斤,在大锅里煮,不管你是本地来的,还中外地来的,先喝上一碗再说。特别是在卢铸之老先生去世的1963年那一年,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他们家就用四逆汤煮羊肉来招待来吊唁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能喝上一碗。这是因为卢氏家族一直提倡扶阳以治未病,人身体强壮,就不会得病。

无独有偶,陕西的杜敏则介绍说:“在陕西周至久煎后的附子却当食品来用,无论大人小孩都拿着碗当饭吃。当地历来就有食服附子的习惯。其所用附子是当地农家自己种植的生附子,洗净与甘草同煮1~3天不等,使其汤液保持微开。这种久煎后的附子用来食用,吃附子肉而喝附子汤,剂量之大,老人小孩都无所顾忌”。

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而周至县盛产附子。当地人称附子为“乌药”。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约200~400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业内人士薛盟举周至县人,自幼随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据一些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为何要吃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叫“甜乌药”,生意甚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入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中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般于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21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入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20 cm,然后加入甘草(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煮约2小时后,向灶中加入几根大柴,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2小时),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入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先尝。1小时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毒死亡的老人,但薛盟举仅发现周围多年来仅发生过1例。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约在10 kg以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煮好的附子小心储存,当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当作早餐,连日食用。成人每食约250g。

        陕西周至是附子的产区之一,这里的附子大都被炮制后运往各地药市出售。如此可以看出,久煎是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可靠保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论方 十五、温化水湿 萆薢分清饮方论
当今火神派名医录
汉代宫斗剧——宫廷漩涡中的女名医
【前列腺肥大三药:萆薢30g、石菖蒲10g、乌药10g】
西汉成帝刘骜皇后许夸——可怜的被废皇后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乌头摘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