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要知道自己如果气血差、怕冷,进补什么可以调理好?

我想,最好还是先了解下中医中的寒证,了解中医中的气血理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气虚差怕冷该如何进补?


手脚冰凉,属于中医中的寒证吗?

目前,中医关于“寒”的概念,主要是从六气、病因和辩证三个角度加以定义的。

比如《中医大辞典》里就把“寒”定义为——

1.寒,是病因六淫之一,寒是冬令之主气,属阴邪,易伤阳气。人如果被寒气侵入,则可以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的原因之一。

2.寒,还是八纲辩证之八纲之一,从而,寒成为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内寒、外寒等症候,而内寒多属于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证之一。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里,寒则被定义为——

1.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2.寒为冬季得住气,所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容易感受寒邪。

中医对于寒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伏寒、伤寒、寒毒、寒邪致病等致病特点,以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方面。

题主所说的气血差怕冷的冷,不外乎上述几寒。

中医界著名的医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诞生于东汉末年,由于自然就过于太寒,所以才导致“伤寒”类病变的发生、发展与传变的重要外在因素。

而中医界另外几个派别,像脾胃论、温病学派、雷神学派等都与当时的时代和气候特点密不可分。

而当前有关“寒”的六气研究,多集中于寒冷气候环境对某些疾病发病的影响,而对其基本原理的系统、深入阐发不足,特备是寒气的产生、转化、性质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尚有待一步阐明。

中医认为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前提是寒,症状是收引,并不包括非寒所致的收引,这是要注意的。而寒还存在内邪与外邪之分,内寒的产生多由阳气虚所生,阳气虚的根源在于肾阳虚。

说到寒病,还有一种是伏寒,外寒伏藏,至春乃发,变为温病,想来中医胃病学派就是伏寒疾病的延展吧。

但伏寒变为温病还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个是上一个季节的病邪伤正,为下一个季节外邪发病创造条件;第二个就是与寒邪春季温热邪毒侵袭密不可分;第三个就是肾主藏精,主司冬令,冬寒内伏郁久化热比伤肾经,所以伏邪温病以肾精亏损为基础。
你看,春夏秋冬三季的手脚冰凉也与冬季之寒密不可分,说白了,夏天的手脚冰凉有可能是冬天的“美丽冻人”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里,症候是人体病理变化本质属性的直接反映,包括了症状和体征;同时,也随着疾病的进程变化,当今寒证候的认知,还涉及了寒证的表里、虚实、真假、错杂等不同方面。

如果一个人手脚冰凉身体怕冷,要是属于表证的话,应属太阳病、卫气病、上焦病。表征多为肌表受邪,并在腠理营卫之间,并没有涉及脏腑。

寒证的真假,则认为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胁部灼热,揭衣蹬被;阴寒内盛则表现为身体倦卧,欲衣衣被的状况。但是得热即舒、喜饮热汤之类临证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实寒虚寒。

既然如此就要来区分寒证之虚实了。《金匮要略》认为干旱虚症多因为寒伤肝阳或肝阳自衰,肝寒寒证的临床表现则多见于喜温喜按等虚寒表现。

至于寒热错杂之经常见到的难治性寒证。《伤寒论》认为寒热错杂症有外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痞证,以及格阳、戴阳等特殊类型。而且上热下寒还可分为上热之热在胸隔、热在脏腑以及下寒的湿寒或虚寒,部位可广及胸腹,也可局限于脾胃。

而寒证,说到体质,包括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多有先后天因素以及寒邪等造成的。

而且,寒证,不但是手脚冰凉那么简单,而且涉及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可以造成多种疾病。而寒证的研究,多集中于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外科病症等。


气血理论——百病皆属于气

百病皆属于气,此言出于2000年前的《素问》,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百病亦以调气为要。

然后,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所以外邪侵袭,总是多先伤其气,后伤其血。

对于内伤病来说,内伤七情,劳倦失宜,都可以直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最易先伤其气。

老话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感情绪的变化导致气的运动失调,从而发为疾病,这是肝气化瘀、肝气化郁、肝气化火的疾病。

中医上说,气属阳,阴属阴,阳无形,而阴有形。

在临床上,并在气的,通常多属于功能性疾病;而病咋血者,就可能出现器质性疾病。所以,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多是由气及血的过程,初病在气,久病入血。

这样看来,怕冷的人,一开始属于气之(气滞之病)病,手脚冰凉久了则气伤及血,发展为血亏之病。


怕冷,是气伤还是血伤还是气血都伤?

上面说到,气血病之外感病以外感邪气为主,以痞证、结胸证、蓄血证为主,比如一痞证单纯的邪陷气滞,到结胸证气于有形之邪相交结,再到蓄血证瘀热互结于血分,则是一个邪气由气入血而且邪结逐渐加重的过程。

这就是气血不足。

先是因冷而冷,再就是气伤入血,则不冷也冷。

再深一步来说,邪气还有瘀滞化热的倾向,这也是外感病的特征之一。

内伤病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此为由气及血。

而在内伤病之中,则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依然是由气及血。

而且在内伤之气血差疾病当中,血病还常及水,血脉淤滞,血道不通,那么水湿津液停滞,成鼓成肿,这就是“血不利则为水”之证。

水和血均为病理产物,还可以相互转化,交互为病。

那么,如果要治疗气血差的疾病,则应重视扶正和驱邪的关系,不管是扶正还是驱邪,气机调达是首要条件。

也就是说,气血差怕冷的人,首要气机通达,在为血畅,则冷消矣!


气血差、怕冷,该怎么补?

上面说到,气血差,怕冷,分由气及血,且血亏还及及水。所以对于气血差、怕冷的人就不能单一地进补那样简单。

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但调气之法都是具有祛热散邪的效果。

对于这一类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桂枝汤、麻黄汤来以治疗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些也是主要取桂枝走脾胃脏腑用以解肌祛风,麻黄宣肺以开腠发汗,都是用来调气散邪的。

病入血分,那就要避免耗血动血了,直须凉血散血,这个时候,病虽然已入血分,也不能必须气血同治。

所以,不管是外感受病还是温病,在治疗上,都是以调气为主,再气血同治。

在内伤的气血差疾病当中,调气的方法还要顾及扶正。内伤疾病,如果用益气之品,则容易拥塞气机,用养阴的药物则容易滋腻碍胃,治疗上可以开胃行气的药物,以便调达脾胃及其;对于癓瘕类疾病,癓瘕聚集的形成往往与内虚密切相关,所以只有气机运行畅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化。


气虚差、怕冷,中药滋补用药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气血差、怕冷的气血不足疾病,外感邪气致病,邪气或从肌表腠理入,或“首先犯肺”。而肺主皮毛,肌肉腠理又和脾胃密切相关,所以气血不足外感初期,张仲景喜欢用桂枝、麻黄类来调气散邪,。

如果外感邪气有郁而化热,那用药上就可以偏寒凉一点,可以用石膏、山栀子,并用辛开苦降之药来畅通中焦气机。

内伤致病,特别要避免病程延绵,耗伤正气,所以永奥多以偏温通,而且用药上,常可以佐以轻请调补的药物。

气血差,怕冷,病在气则可以治气,但病在血却不一定一味地治血,必须要气血同补。

但是,对于血分的药物之使用也有层次,对于病还没到入血的程度的,但气分郁结严重,出现轻微疼痛或麻木等气血不和症状的,可以用当归尾梢以活血而达到调气作用,从而让气血和。

第二个层次,测试病既在气还在血,郁结程度比上一个层次严重,症状上胀痛明显,则可以用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低三个层次就是病已入血分,瘀血阻滞,这种瘀不仅是血液运行不畅,而且hi出现癓瘕等实质性病理产物,可用桃仁、红花,甚至用虫类药物等活血化瘀。

治愈具体用什么来滋补用于调理气血,我在最后不得不介绍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气血双补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说到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就不得不说到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八珍汤是最著名的的益气养血方剂之一,应用特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等,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方中八味药是补气益血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可用于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所导致的气血两虚症状。

八珍汤方为补气方和养血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和在一起的方剂,四物汤和四君子汤都来源于北宋官方太医院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八味组成,这八味均是补血、益气的上乘之品,上乘为珍,所为八珍汤是也。

再说十全大补膏。

十全大补膏,同样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载功效记载为:“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喘,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咳,顺正避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好吧,既然其效不可具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具体咨询我。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积月累话中医
中医脉象与疾病
乱补“十全大补丸” 小心补出病
施今墨: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气血为基
气血不畅百病生,五大证型认识气血同病 | 跟我学中医
名老中医陆德铭经验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