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为何能享誉“书圣”大名——也聊书圣王右军-今日头条

——王羲之为何能享誉“书圣”大名

也聊书圣王右军

作者:刘炜

(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文字抒发情感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书法家很多,如三国时楷书创始人钟繇、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宋代的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但若论能配得上“书圣”这一至高称号的,非东晋王羲之莫属。

王羲之的书法隶、楷、草、行各体皆精。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李斯简化了六国的象形文字,创制了称作“小篆”的统一汉字书写方式,这种小篆一直到了西汉中期才逐渐被进一步简化后的隶书所取代,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大致可以看作是文字由象形结构到笔画结构的演变。而后面出现的楷书则是针对隶书再次进行简化后的产物,相传是三国时的钟繇所创。这种字体规矩方正,横平竖直,可以当做初学者描红练习的字楷,故而被称为“楷书”。不过楷书虽然工整,但书写起来非常缓慢,不适合如传递军情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书写。这就好比是现代军人的各种军服,军服中有常服、作训服等服装,常服是作为如阅兵这种礼仪场合时使用的,穿在身上可以显出庄严、飒爽之美,但训练和作战时身着常服就不合适了,这时就必须穿着结实耐用的作训服。同理,速度较快、笔画简单连绵的草书便在楷书不能全部胜任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草书非常出名,不过张旭字写得极草,别人都认不出来,所以人们提起他时不称呼“张旭”而是管他叫“张颠”。至于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产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楷书中的草体、草书中的楷体”。王羲之对这四种字体的书写手法都极其擅长,可以说是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后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即使是不懂得书法的外行之人,至少也听过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知道在浙江绍兴王羲之故居有相传是他洗砚用的墨池,可见这位书圣在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地位。

(二)家世显赫,婿成东床

提起王羲之的身世,首先要讲一下“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概念。公元316年,西晋被以匈奴为首的少数民族所灭,西晋残余宗室与大族百姓等纷纷逃到了长江以南,在司马睿的带领下于公元317年重新复国,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史称“东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曾被册封为琅琊王,他到了江南后先称王后称帝,不过司马睿在原西晋皇室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与声望,江南大族看不起他,并不是十分拥护,后来在王导、王敦等北方琅琊王氏大族的鼎力扶持下才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司马睿非常感谢王氏一族,称王导是自己的萧何。《晋书·王导传》中记载:司马睿称帝登基的那一天,甚至让王导和自己一同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司马睿对王氏一族的敬重程度可见一斑,“王与马,共天下”的称呼也就此传开。司马睿即位后,王导被封为丞相、王敦总管全国军事,其他王氏许多子弟也都被封了重要官职,刘禹锡《乌衣巷》中的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反衬出了当时王氏一族的显赫。而王羲之,正是这众多王氏子弟中的一员。

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王敦的堂侄,这两位叔父对他都十分器重,王导认为王羲之是王氏子弟中最有出息的一位。王羲之也没有辜负叔父的期望,不但书法上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造诣,在仕途上也做到了右将军一职,人们都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年轻时,太尉郗鉴想和王家结亲,打算从中挑选一位子弟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叔父王导带着郗鉴的侍从遍观王氏众子弟,王氏子弟个个都很不错,但听说侍从是来挑女婿的,众人显得就有些拘谨了。唯独东床上有一位子弟在袒胸露腹的吃饭,根本不当回事。侍从将这件事告知郗鉴,郗鉴说:“这才是做女婿的合适人选(正此佳婿邪)”,于是将女儿嫁给了这位子弟,这位东床上吃饭的子弟正是王羲之。而王羲之做女婿的这个故事一来二去也衍生出了“东床快婿”这个成语。

(三)临池学书,题字抄经

王羲之喜欢书法,为此勤学苦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张芝(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临池学书法,池水为之变黑,别人像他这样刻苦用功,书法决不会比他差(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所作的《墨池记》散文中也提到王羲之仰慕张芝,他自己也在临川郡(今抚州市临川区)东面高地附近的一口长方形低洼水池旁练字,同样墨染水池的故事,我们通过王羲之仰慕张芝这种“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刻苦精神,可以想像得到他自己在书法上下的功夫也一定不比张芝少。《晋书》中并没有什么关于王羲之练字的记载,在《法书要录》等书法方面的典籍论著中记载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同是书法家的父亲王旷、叔父王廙启蒙,早年时曾经师承钟繇的弟子卫烁,在学有所成之后又跳出了卫烁的书法藩篱,渡江北游名山四处博览研习秦汉以来的篆隶古书古迹,终于在五十三岁时将书法水平磨练到了极高的境界。我们都知道“入木三分”这个成语,说的就是王羲之写字留下的墨迹可以透入木板三分深。成名之后的王羲之曾说:“我的书法与钟繇相比,不相上下;与张芝的草书比,也可追随其后(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在《晋书·王羲之传》中还记载了几件他书法成名之后的故事。某次王羲之到一个门生家去做客,门生家中光滑干净的几案勾起了他写字的兴趣,门生取来笔墨,王羲之在几案上用楷书、草书各写了几行字。后来门生的父亲见到几案上的文字,不知是王羲之所为,他用刀子将字刮掉,门生为此懊恼痛惜了许多天。还有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位老大娘卖六角形的竹扇,竹扇没有什么装饰,很难引起行人的注意。他帮大娘在每把竹扇上题五个字,字写得潦草,大娘非常不高兴。王羲之就告诉老大娘只要对行人说这是王右军题过字的竹扇,这样每把竹扇就可以卖得百钱。老大娘照此去做,竹扇果然被抢购一空,以致于后来老大娘再卖扇子时要先去找王羲之题字。

很多大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爱好,王羲之也不例外,他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可以陶冶情操,只要听说哪里有好鹅肯定要去观赏并买下。在他家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有一位独居的老婆婆养了一只好鹅,鹅的叫声非常动听,王羲之曾经想买下但被老婆婆拒绝。某天他带着许多亲朋一起来老婆婆家欣赏这只鹅,老婆婆听说王羲之要来了,就把鹅煮了招待大家,王羲之知道后哀伤了许多天。这件事与之前门生父亲刮去几案题字一样,有的时候阳春白雪之人遇到了焚琴煮鹤之辈,就只剩下哭笑不得了。在会稽山阴(今绍兴越城区)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上好的鹅,王羲之听说后前去观赏,并坚决要求买下。道士非常高兴,便说:“你为我书写《道德经》,这些鹅全都送给你了。”王羲之欣然答应,毫不犹豫的抄写了《道德经》,用笼子装好鹅带走,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快事。

(四)兰亭作序,登峰造极

为人题字抄经不过是随性而起的日常小事,王羲之还抄写过《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等书法作品。但论起王羲之书法造诣最高的作品还是那篇登峰造极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叫《禊序》或《禊贴》,禊是古代一个特殊的节日,也叫“修禊”。指阴历三月三日那天人们要到水边去祭祀、沐浴,目的是祛除不详、祈求福禄。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游玩活动。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同儿子王凝之、王徽之和当时的名流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来到会稽山阴就是今天绍兴附近的兰亭聚会,兰亭这个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众人排列坐在水的两边“流觞曲水”,就是指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入水中,让酒杯顺着水流下去,最后酒杯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做不出的人要罚酒三大杯。那天进行这个游戏的有四十多人,大家玩得都很尽兴,最后得诗三十七首。众人将这三十七首诗汇集成诗集,取名为“兰亭集”,然后推选王羲之为这个诗集作一个序。王羲之借酒助兴写出了这部绝世的书法作品,即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全文不长,仅三百二十四字。在序中,王羲之首先讲述了这次游宴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名士“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接着,王羲之借着快乐引发出了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感慨人的生死和万物的生灭是非常快的,笔锋一转由乐转悲(岂不悲哉),从“仰观宇宙之大,仰察品类之盛”的这种探求天人之间的道理,再到慨叹人生的短暂。然后王羲之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的好静之人,好静之人在室内谈人生抱负;还有一种“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外向之人,这种人寄托情感,在世上放纵的生活。但无论是好静还是好动的人,虽然他们都快乐得“不知老之将至”,但这种快乐并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厌倦之后就会悲从中来,万物再美好都会“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最后也会“终期于尽”,这就是人生之悲。在这篇序文的最后王羲之道出了写序的原因:今天我们看着前人无比感慨,后人看到我们的状况也同样是感慨万千,纵使时代变了,可人们的情怀情趣是不会变的,所以记录这篇序文,使得“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算是为这次修禊游宴做了一个永远的凭证。

王羲之借写诗集的序文来畅抒人生的感悟,这种人生感悟可以引起历代文人与读者的共鸣,序文文风清秀,字字珠玑,书法水平更是登峰造极,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文学与书法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认为《兰亭集序》显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书法艺术、笔力等造诣,还是气度、襟怀、情愫等种种神韵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后人评价《兰亭集序》写得天马行空,王羲之当时是借酒助兴,一气呵成,文中出现了二十多个“之”字,字字之间的写法各不相同。后来王羲之又重写过多次,但怎么写都赶不上当时这篇。时至今日,《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失传,正史中没有提及它的下落,在宋代文言小说《太平广记》中倒是道出了它最终的归宿:相传王羲之自己也非常珍惜这篇序文手稿,把它当做了传家宝世世代代继承下去,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世孙王法极那里。王法极字智永,后来在会稽山阴永欣寺(也作“云门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永禅师”。这位永禅师的书法造诣也十分了得,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时的必修课“永字八法”相传就是他开创的。永禅师圆寂前将《兰亭集序》的手稿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将这个绝世珍宝藏在了房梁上,此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也酷爱书法,他派人多方搜访、打探,得知了《兰亭集序》的下落。李世民屡次向辩才索要,但辩才均称已经亡佚,李世民也知道强行索要肯定不行,就派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萧翼扮作书生,带着王羲之的帖子假称是自己的传家宝去找辩才和尚辨认,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品评作品,慢慢的辩才和尚放松了警惕,将《兰亭集序》的真迹从房梁取出给萧翼观看。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趁机盗取真迹献给李世民,这件传世珍品就这样通过不光彩的手段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最后被李世民作为陪葬物品带进了昭陵,从此不知所终。今天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兰亭集序》多半是当时李世民让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名家临摹的版本,而非真迹。

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和他一样都擅长书法,水平不亚于其父之下,与王羲之被人们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就聪明好学,专攻隶书草书,擅长绘画。《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在家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的转到他的身后,忽然用力拽王献之的笔,因为献之握笔有力竟无法拽动,王羲之当即就说道:“我这个小儿子日后会出大名(此儿后当复有大名)。”还有一次王献之给人在扇子上题字,笔误落到扇上留下墨迹,王献之就将墨迹描绘成黑颜色的马和牛,画得惟妙惟肖。王献之做官后,得到了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厚爱,最后做到了为皇帝处理朝廷政事的中书令一职。

(五)耻于人下,隐退修身

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东吴那位大都督周瑜是被气死的。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在作战中胸肋中箭,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休养,于一年多后去世,并非是气死的。但是王羲之最后的人生归宿与气量狭窄却多少脱不开关系。在王氏子弟中有一位叫王述的子弟,王述与王羲之同辈又同负盛名,官至骠骑将军(位同三公的高级武职),但王羲之很是看不起王述。王述在做会稽太守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王羲之接替了他的官职。两人毕竟是同宗子弟,王羲之只是在王述为母吊孝时去过他家一次,从此多年再无来往。每次王述听到了角声都以为王羲之来了,便洒扫干净准备接待他,可这都只是王述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王述对王羲之很是失望也很是不满。王述服孝期满后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会稽是扬州下设的一个郡,二者相当于今天普通的地级市与省之间的关系,所以省长级别的王述正好成了市长级别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赴任前遍访会稽的亲朋,直到临出发前才最后去拜访王羲之。早先王羲之认为王述最多做个朝廷的尚书(给皇帝掌管文书的官员)或者仆射(职务同尚书,都是类似于国家各部委部长一类的官职)之类的职务,没想到他会当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羲之深以此事为耻,竟然越级反映派人向朝廷请求将会稽郡的行政级别上升为“越州”,以此脱离扬州管辖,让自己和王述分别治理两地。派去的人说漏了嘴,将王羲之耻于做王述下属的这一真相讲了出来,引得当时人们对王羲之的嘲笑。后来王述到会稽郡检查刑罚与政令的情况,王羲之更是感到耻辱便称病辞官,此时是公元355年。可见,当初在《兰亭集序》里写出“仰观宇宙之大,仰察品类之盛”这种豪言壮语的书圣还是过不了世俗的这一关。

辞去官职后,王羲之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访尽名山,泛舟沧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又和道士许迈一同服食丹药,修炼身心,为了采选药石甚至不辞千里路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古时候不愿做官的高人,有的披头散发装疯卖傻;有的让自己浑身污秽不堪,真可谓艰难。而今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隐退的自由,实现了自己的宿愿,实在是值得庆幸,这岂不是上天的赐予!违抗天意是不吉祥的(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朝廷见王羲之的态度如此坚决,也就不再征召他做官。就这样,在过了几年闲云野鹤的日子后,一代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寿命于公元361年“终期于尽”,享年五十九岁。

(六)书圣之名,世之楷模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之人,南朝梁武帝萧衍给予了王羲之很高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也极度推尊王羲之,认为王右军的书法是“尽善尽美”,李世民言道自己对古往今来天下书法名家的评价:“心慕手追,此人(指王羲之)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黄米蔡等后世书法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无不心悦诚服,对他推崇备至,一直到了今天“书圣”的称号仍非王羲之莫属,无人能够打破。正如米芾在《墨池记》中评价王羲之所说的那样:“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是啊,米芾说的没错,想王羲之的一生,都是在对书法深深的痴迷与不断的追求中度过的,如同楷体字可以脱颖而出作为学习书法描红的对象一样,这种对书法终生的痴迷与追求发人深省,永远的成为了天下发奋之士学习和钦慕的楷模。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圣'王羲之怎么教子
王羲之:豁达不羁的高人 当之无愧的书圣
《书法问集》189、王羲之是哪个地方的人?
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故事 (一至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