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王尔敏:张寿安著《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评介

点击上方“文献学与思想史” 可以订阅哦!



张寿安《十八世纪理学考证的思想活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张寿安博士新著《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于2001年12月出版问世,世人俱当在2002年读到此书。我因常时奔走于海外,行踪蓬转不定,直到夏秋之间,方能静心拜读。实钦佩其精审细密,始末全备,严谨深入,纵论全局,并突出重大特点,真是今代学术巨献,儒术遗轨。心下深切敬佩,相信学界高人必有回响。

果然在张氏出书一年之后,适有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发布其重要书评,刊于“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页330—334)。彭林先生是三礼名家,专擅于儒家礼经,享誉学界,是撰此书评最合宜的学者。彭教授对张寿安博士的研究十分重视,对其书亦非常推重,称誉为“识见过人”,自是的论。全篇书评为我们一一标示其各项精要之点,并为学界提供种种论断。不暇在此重述。当可依信彭教授的专业论点,应为此书学术价值定评。我自亦无不折服。

既得见彭教授对张著称许揄扬,深悟前次阅读之匆促浮泛,领悟不足,势须更加仔细通读,再作比较。及至2003年10月尾,私务旁务俱得收束完竣。入冬遂得享受清闲,乃决意借此时光,长期专志于寿安教授之书。不争时效,但愿全书通解。兹此勉作演示文稿,以就正于各界方家。



张寿安博士的研究,是包罗全部清代的礼学发展史,但仍题其范时代为乾嘉礼学,一举而修正了民初以来学者习称之乾嘉考据学。该书厘清了前人所称之乾嘉考据学,指出其最终趋向与用心宗旨,在于导正礼意之正确内涵,故考据必得借思想呈现来观察,不能只因其致力于名物、训诂遂视饾饤补苴以为学问目标。清儒治礼并不是固着在考据上,所有考据,终是追索判析礼意的内涵。其早数年(1995)所著《以礼代理》,在此书得到更有力更可信之确证。

寿安的礼学学养,是贯通古今,上自《仪礼》与汉唐儒士的注疏正义,宋、元、明、清礼学演变脉络,无不蕴蓄深厚,了若指掌,历代礼家涉论不下百数,俱在掌握之中,但却更精深于清代治礼名家。自清初之顾炎武、万斯同、万斯大、张尔岐、毛奇龄,以至盛清、晚清之礼学名家,无虑数十位之多,直迄最晚之邵懿辰、夏炘、郭嵩焘、王棻、陈衍、王闿运、黄以周、叶德辉,实是贯通整个清代。张氏俱加一一涉论,未尝遗忽一家,正可见其学识透熟,可谓博通一代。

在此特要表述张氏研治清代礼学之方法与研治设计。我的评判依据,本之于第1页至128页。第一要肯定治思想史之手法是作史乘交代,其文严格依循年代学,前、中、后次序厘然。人物思想代代转折,步步推衍,清澈而又具体。

第二,本书所以把高潮重点定在乾嘉,乃是依循真实、坚强的史事。举证陈说,步步推衍,毫不强调,但坚强有力,一言定鼎。举实来说,寿安以乾隆元年的三礼馆,定为时代顶层之起点。此是清初康熙以来酝酿成熟的结果,开了三礼馆,才能认真彻底发展礼学。重要礼家多集于京师,阵容强大。接着一个顶层柱表,是乾隆三十八年的开四库馆,而礼学家在四库之礼学门中确定了仪礼学的纯实,拋弃了宋明家礼学的诞说。最后以乾隆五十六年的诏刻石经,即世称乾隆石经,寿安将此定为顶层的末端。因是,而在此架构之下,反复申论仪礼学的高度发展,为经学造构盛世,最终以仪礼为古今正宗。《仪礼》镌刻上石,每字俱经当年礼家考订确定,不愧为旷代传承经。张氏申论,真是详实缜密,彭林之推美当亦在此高明手法。

其三,张氏论著,清楚呈现清代礼学演变脉络。先是一一交代从宋、元、明以降之家礼学,其次再申述自清初渐次重心转为仪礼学,目的在点出清儒所持守之严格学术宗旨。并由清人之考礼延展至议礼,既见及清人学问功力,又绎出清人掌握礼意的思想动力。使人读之折服,无从质疑。



进一步要根据本书所举示:“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这一概括全书题旨的礼学问题。在此要根据张氏书中第129页至214页的涉论内涵,以为我的研判依据。

首先说,张氏专就“亲亲”、“尊尊”这两个礼学上的基本定则,在历代所发生的长期演变与争辩,作了深入详细探究讨论。上溯春秋时代,下及十八、十九世纪清代学者之考辨,可说正是一个礼学史的重点呈现,既是礼学史的成就,经学史的建树,也是思想史上的一种澄清。

从表相看,“亲亲”、“尊尊”这两个概念,鲜明而不艰深。但对礼意礼学的解悟而言,却是历代鸿儒圣贤争辩不休的议题。上探公元前六世纪,下展以至晚清十九世纪末,其间腾蛰诘讼,义薄云天,足令世人迷惘难决。正待寿安汇通厘正。真是一个繁复议题,有待张氏持平疏通。

寿安处理礼经丧服“亲亲”、“尊尊”议题,表现思想缜密,辨析微细,洞察古今,择善而从。重点全置于宋、元、明、清,网罗所有名儒硕彦之言论,推证古经原旨,判别后世嬗变,归趋于肯定清代礼学之精醇。正议俱发于鸿儒大贤,旨趣则南辕北辙,需要真知灼见,方能折衷至当。寿安才学表现于此,推理逻辑最见胜长。判断精审有力,决不使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简单化来说,寿安揭出,宋、元、明儒学宗师以三纲纲纪解礼经、辨礼意,且据《仪礼》经文,肯定自古已具三纲纲纪正轨,是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尊之说,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乃是天理所存。一切丧服之制,须守此则,乃使宋、元、明礼制独尊天子君权,绌私情而崇公义,尽忠先于尽孝。正是一派堂皇大道理,出于宋明鸿儒圣贤之义制,通天下必须遵行。直到清儒顾炎武、毛奇龄始有严正批斥,影响礼学研治之重大转向,自是历代经学大事。寿安据《春秋》、《仪礼》原载故实经义,肯定清儒之纯正、批驳宋明群儒之积非成是。我人向日心目中之纯儒圣贤如范祖禹、真德秀、胡安国、程颐、陈澔、刘敞、朱熹、陈傅良、汪克宽、湛若水、陆世仪、夏炘、夏燮等等,俱经一一列举其三纲说、天理说,俱可见出是师心自用,不合《仪礼》经传。抑且独重尊尊,压缩亲亲,正是对礼经的扭曲。鞭朴挞伐也是应该。清儒发千载之覆,寿安持亲尊之衡,自是礼学重大澄清。然则宋明两代大圣大贤大儒,亦俱成为千古罪人。阅读至此,不禁且喜且惧。虽是圣哲贤豪,学养不足,立言不慎,必至贻误天下苍生,造孽不浅。为清儒揭发鞭挞,张氏暴表,终得恢复礼经正轨。



阅读张寿安教授大著,其所探讨展示的清代礼学问题,每一大章目均具有独立思考领域,而其中亦具一些牵连关涉。其书最繁重,最复杂,最多变,最多样的一组议题就是“为人后”的过继问题。在第215页至335页之一百多页之间,不同概念词类最多而且极有反复波折。张氏详加考索分解,既精细又表达简明,充分表现其思绪澄明,逻辑概念清楚。我治思想史最重此点功力,故而能见及其特长。

张氏提论“为人后”这一议题,是自古以来中国礼学上的重大议题。在其论域中,全部以帝位、诸侯之后嗣过继问题为范围,并不讨论士庶之家。因是而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不断发生重大事件。因为这是自宗周以来直至清末的历史大事,史不绝书,并具重大争议。张氏提出讨论,具全面通史性背景,举证纯熟,并以清代群儒之各样探讨批评以至详密解喻,最后,总结一代经生所论定的继统、继嗣之礼意原则。

张氏涉论之史实背景,仍原自于清儒对宋明儒生之反驳。议题在宋是英宗继统而产生之“濮议”,在明是世宗继统而产生之“大礼议”。在宋则为大儒司马光、程颐以天理说、三纲说坚持继统必须继嗣为优先,而占上风。在明代则有儒臣杨廷和、毛澄、杨慎与世宗争议继统必须继嗣,世宗一意提升本生考妣,竟使其父兴献王入祀太庙。其中曲折,张氏俱已详论,在此无法备述。史乘虽只宋、明两朝,而张氏追考举例,实上涉春秋时之闵公、僖公,西汉之宣帝,东汉之光武帝,晋元帝,宋英宗以及明世宗。尤其张氏引据清末儒生王棻统列历代之为人后者,入继帝统,备举合于尊亲之礼者有三例:即汉宣帝、后汉光武帝、宋英宗。其逾礼者有七例:即西汉之哀帝、东汉之安帝、桓帝、灵帝、南齐明帝、北魏节帝、闵帝。其不尊亲而失礼者十六例:即西汉平帝、东汉质帝、蜀汉昭烈帝、魏之三少帝、晋之愍帝、元帝、陈之文帝、宣帝、东魏之孝静帝、隋之恭帝、后唐废帝、后晋出帝、宋之孝宗、理宗。其过尊本亲大悖礼教者十八例:即:吴主皓、南齐废帝、北魏文帝、成帝、孝武帝、西魏文帝、隋恭帝、后唐明宗、辽世宗、金熙宗、世宗、章宗、元宪宗、成宗、武宗、明建文帝、世宗等例。不惟如此,张氏更直探至晚清德宗载湉、宣统溥仪之入继大统。于同治帝上殡之后,帝位继嗣,由谁人承统之朝议,太后慈禧之私心,满臣广安之抗疏,主事吴可读之尸谏,河督吴大澄之尊亲朝议,无不加详研探考究。提示前后始末,并亦兼论宣统之继嗣同治,乃直贯二十世纪初十年代。于历代为人后礼有全面之阐发,总括二千余年之史乘。真可见出张氏经学之通博,才识之明强,研考之深邃,表述之周备。自是学术一大贡献。

张寿安教授举示礼学史上种种关节,于为人后这一承统继嗣大问题,所随时列陈者,俱是礼学上专用名词,即指“为人后”之诸样词汇,若“继嗣”、“继统”、“宋代之濮议”、“天理说”、“三纲说”、“为人后者为之子说”、“明世宗朝大礼议”、“尊尊”、“亲亲”、“继爵不继人”、“兄终弟及”、“世次”、“庙次”、“大宗”、“小宗”、“立后礼”、“本宗”、“本亲”、“尊帝统与尊本宗”、“所后”、“统嗣合一”、“统嗣二分”、“君臣伦”、“父子伦”、“真子说”、“若子”、“臣子一例”、“清代之皇储密建”等等专门词汇,俱得张氏详晰疏解,有助读者豁然贯通。

张氏议论之最精彩最动人部分,是在其申叙清儒精慎钻研,探索《仪礼》经传注疏,从而大力破除自宋以来群儒杜撰之瞽说,一举而攻倒宋明大圣大贤大儒之妄言天理说、三纲论。清初毛奇龄首先发难,诋斥司马光、程颐之不读书而造言误人家国,对其师心自用,妄造天理大义,严持三纲瞽说,贻误天下苍生。具见博学自信。后继清儒先后有汪琬、任启运、朱筠、段玉裁、凌廷堪、钱大昕、方苞、程瑶田、胡培翚、韩梦周、黄式三、王舟瑶、郭嵩焘、王闿运、王棻、胡觐元、毛岳生、陈立、张锡恭、曹元弼、邵懿辰、沈廷杰、李慈铭、陈衍等学者,于严谨研探考据礼经之后,提示礼意与古礼本义,则于宋明诸儒之造作空言,自我作故之弊大加纠正与挞伐。看看张氏论著,宋明两代大儒若司马光、程颐、朱熹、杨廷和、毛澄、杨慎俱被形容为丧心病狂,莫此为甚。神偶形象为之粉碎。真是学问胆识,足以冲决百代迷障,推翻千载瞽说。试想若不从追源溯始,从考证训诂一点一滴建立真知,再从而演论礼意思想。面对宋明大圣大贤,怎敢道半个不字?怎能开拓一代礼学?



回思我生平研治近代史,面对资材而选辨议题,一向分别专深论题与重大问题两个不同准则。我见同道友人在讲授“近代史专题研究”,不能随之亦讲授此类之课。故在90年代先后在政大、师大讲授“近代重大问题研析”。不是故意立异,而是相信各有重点。如向学界提示二者之不同,在此即可就张寿安教授这部大著作现成范例。在其书中之前面三章,俱属重大问题,它必须展示博通、宏观,首尾全备。正是代表清代经学史之主体重心,以供世人参考。何者可以算是专题,本书之第四章“嫂叔无服”之论题,是表现专门、精细、特例与独具礼学中之单纯细节。

这一章嫂叔无服、嫂叔有服,在古来丧礼中一个独特服制问题。在张氏大著中跨337页至398页。拙见视之为一种礼学专题之深入探讨。即令就社会文化史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专题研究,当然它仍是清儒专门礼家所关怀的一个严肃的礼制难题。

寿安撰著本章,表现思虑敏锐,悟力甚高,用心深细,探析入微。其论述举证,层层推勘,不失铢缕,精准恰切,心平气和,具见稳慎冷静。在前贤不同争议中,能使鉴空衡平,自可见其深熟礼学要义。质言之,这一论题处理得简易清朗,有从容不迫之感。

论题始于《礼记》之“嫂叔无服”之言。而《仪礼》经传记注却并无载述。张氏虽有交代,然其重点用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之改制,魏徵议礼,定嫂叔丧服互为小功。自此唐律定制,天下共遵。惟至宋儒重男女大防,强化别嫌,乃复据礼经主张嫂叔无服。其间自是有二者争议长久并存。

张氏处理嫂叔有服无服,其繁难之端,曲折之情,经传真谛,群儒聚讼,一概集中于清代。自清初毛奇龄、万斯同谈起,直迄清末,一代礼学大师名家,俱在平行对等之评估判析中,然后澄清礼意,呈现真知。读者不须犹豫,自能明见是非。

张氏历举清代鸿儒,其主张嫂叔有服者名家有毛奇龄、万斯同、万斯大、徐干学、朱轼、沈钦韩、强汝询等人。其主张嫂叔无服者有顾炎武、姚际恒、黄式三、程瑶田、孙希旦、胡培翚、毛岳生等人。此中实多礼学大师,专门名家,但俱主张嫂叔无服。须知所谓主张如此如彼,非空言妄论,每家俱必深研古今礼学,熟读经史,方能著书立说,以谕天下。张氏无不详引群儒之高论,而后择要论评,此即显出张氏学养功力与识断。

张氏举证,清儒名家研治三礼之著作载于《皇清经解》及《续编》者有九十六种。其专门探讨嫂叔服制者有八九篇。说明这是清儒共宗的热门问题。若著论清代礼学,这是重要问题,必须特加探究,在其引据前哲之学力识鉴,可令读者自然察觉其微婉精妙之定识。我笔拙不能尽其喻意。

嫂叔服制是礼学上专门问题,而其所呈现,往往更多专门名词。在张氏著作中,经其提及者有不少:1。“昆弟”与“兄弟”不同。2。“从服”不同于互服。3。“报服”不能用于父子、昆弟,而仅用于旁系血亲。4。“兄弟服”是专有名词。只谈丧服,不涉兄弟关系。5。“吊服加麻”此说为孙希旦和胡培翚所主张,而毛岳生亦附从其言。6。“名位以哭”,用为嫂叔吊祭之仪,而不言服。7。“服心丧”。释服但守心丧。8。“服术”六端: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9。“同姓主宗,异姓主名”。10。“妇人无常秩”。寿安涉论而及,自必详加疏解,使读者无所遑惑,此亦礼学常识所必遇,治学者不能不备。



张寿安教授大著,我之阅读领会,已在前提出四段不同的议题。其书中第五个议题,亦是自具特色,是探讨两性婚礼所涉之各样细节,在其书中跨399页至459页。与前此已阐述之四章有相当不同。本书除第一章是一个清代礼学之通识外,其二、三、四各章俱属凶礼领域,而这个第五章则是吉礼领域。一眼看到这个男女婚礼问题,不须犹豫,自可相信张氏所研讨的应是礼学上重大问题。张氏研治入手从“成妻”、“成妇”两个概念入手。起于“成妇重于成妻”,终于“成妻重于成妇”,把清代一个婚姻问题巧妙的安排在两个概念的周折推移,卷入众多礼家反复争论,呈现礼学上迸发异彩,正见张氏之逐步引人入胜,导使读者追逐这一议题争逐之丰富内涵,真是一个高明布局,值得参酌学习。

这一个清代婚礼议题,在清初起疑而开议论之首的是毛锡龄、毛奇龄兄弟,亦是对于宋儒程颐、朱熹的全面的强烈的严厉的批判,毛氏兄弟实是站理而痛批。张氏冷静的指出其间破绽之点。根本说,任何学问知识,是可以反对、可以修改、可以改善,而决不可以误解谬解。程颐、朱熹两位大圣大贤,受毛氏无情鞭挞者,正是因为误读古经、妄解礼意。这是决不可宽恕的。

寿安举出程颐、朱熹误读古经,妄解礼意。把婚礼中之“庙见当成谒见”,把死舅姑当活舅姑,把三月改成三日,把凶礼混入吉礼,夫妇、子妇分别不清。被毛奇龄严斥程朱之不读《三礼》,不熟《春秋》,特批斥《朱子家礼》为无父、无祖、无子妇、无《易》、无《礼》、无《春秋》,乃谓其“人伦绝而六经亡”。

这里要把张氏在婚礼议题上所举示、讨论、申解的特用词汇:有“子妇不同于夫妇”、“三月庙见”,不是三日,“庙见”是凶礼,“妇见”是昏礼之最关键要项,舅姑在世是谒见,舅姑已殁有庙见。纳赀不同于纳币,纳征用活牲不用死牲,自古即有主婚人、庙见包括奠菜、祭祢、祭行。来妇即是子妇,婿见、“室女守贞”、“嫁殇”等等。但凡这些特殊词汇,当不止此,而随其述论古经“成妇重于成妻”主题,一直展叙到清儒所改进礼意之“成妻重于成妇”。俱能详解其界义,申明审其功用,相当清晰而不冗琐。

张氏引据毛氏兄弟之外,其所举列涉论妇礼的学者,除明儒归有光外,则凡清儒名家一概载述其所持意见。计有:万斯大、朱轼、汪中、吴定、张海珊、张士元、焦循、俞正燮、陈奂、陈立、胡培翚、郑珍、刘毓崧、刘寿曾、邵懿辰、黄以周、皮锡瑞、张锡恭、袁翼等学者。议论动向虽然据古代经籍《仪礼》、《礼记》,但表现活力则已转注于改善婚礼,厘正婚俗。这个动力起点,是众多儒家大肆攻伐自宋以来的“室女守贞”之陋俗,大多痛斥宋儒之坚僻固陋,执迂谬妄,高唱天理、严立三纲,严苛要求贞节,形成陋俗,戕害妇女,倾之毕生受苦,或少幼殉节,丧天灭理,莫此为甚。当然两位大圣大贤的老贼程颐、朱熹屡被揪出频受挞伐,数百年戕贼人命,罪不可逭。张氏引他书指出清初至清各朝,其受皇家旌表之烈妇贞女达5566人,间接杀手,俱是宋儒,程颐尤为罪魁。有5566位为贞节殉命,实足骇人听闻,但据鄙人所知,其在清代受害之妇女三十倍于此数。二十余年前余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与门人冯燊林先生合作统计阮元之《广东通志》其烈女表所载节烈贞孝之妇女达二万数千人,广东省尚远不及苏、浙、闽、皖、赣、湘、鄂、山、陕、直、鲁、豫各省。有心人何不会通总察考,相信必逾三十万之数。须知地方志收载人物,女性能被登载人名三字,个个是必须有表彰文据,绝非随便任意列入,只是被限于各省地方,未能上达天听而已。程朱这两个老贼,真是罪恶滔天。

清儒反对“室女守贞”,反对“嫁殇”,因是而广泛开展改革婚礼礼制之议,成为清代礼学上一大议题。其群议之结果,乃使以家族为主之“成妇重于成妻”,一改而至于以男女两性为主的“成妻重于成妇”。虽仍是引经据的论证,但却强力推展其改革婚制之意图。



我生平撰写书评不过六篇,却单为美国学者柯保安(PaulA。Cohen)先生的两书各写一篇,当初他是早期到近代史研究所留学的学者,我那时交到好友和我毕生交契深厚的康无为(HaroldL。Kahn)、艾文博(RobertIrick)、包德威(DavidBuck)三人,都把其专著送我,我却未做任何书评。柯保安先生交契也很深,只是我的书评,他并无一次满意。我给艾文博的书评,艾文博佷满意。可见洋人也是各自不同。这使我不再有勇气去写书评。只是我尚有一篇ReviewArticle并未算在前述书评之内。至于本篇的文章体制,我自己仍是定位为ReviewArticle。这代表我看得郑重,即令我是才学不足,力不从心,但却真是用心阅读,也尽力从事。像这样一本厚达五百页之书,真不容易作全面评介,让读者能掌握其博大深细要领。故而自视有顾此失彼之嫌,甚望读者宥谅。

我原在六十年代分别到过英美访问研究,没有去求学位,却注意广取西方学术学问经验。关于书评之作,西方学术重视,但绝对只对读者负责,绝不对作者负责,我不敢多写书评,是怕误了读者,却并不计较作者。

我为何此时推介张寿安教授之作,有两点重要理由。其一,学界同道多知,我研治近代思想史,大多是处理时代中之观念与问题,我也曾做过二十来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论文,而以论题为中心处理者超过五六十篇。我据自己经验,深知张氏把清代一代的礼学问题提出探讨,这是费大气力精神作全面研究之作,难度高,纠缠多,资料广,我见其网罗一代礼学名家有百余人,确知是一个学术巨构,这样之作,多年不见,值得向世人推荐。

其二,我生平曾讲授近代思想史有十九年半的经验,向来要举出重要著作,供后生学子参阅学习,而深信张氏此书,最具型。我完全无意向后辈学者学生引介那些礼学内容,却要学者们去看看张氏著作的如何写成。我简示几点,看看是否有用。第一,张氏此书各篇,逻辑概念最为清楚。这是治学的基本才能。第二,张氏此书对于诸多专门词汇,都有其解释正诂,使人见之不疑,读之畅顺。第三,张氏探讨有清一代两百多年礼学,在年代学上表现最见秩序,随时随事点出,绝无颠倒紊乱。第四,张氏此书引据历代儒家一百余人,多直引其言论,其功力令人叹服。第五,张氏之书,表现对经解悟之深入,运用之纯熟。往往有精彩绝妙之笔出现。例如像久成定论的清代考据学风,张氏主张非止为考据而已,宗旨在澄清礼意、表达思想,自然展示其各样理据。惟其引据孔子之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一语勘定全局。这是世人熟知之语句,想想玉帛钟鼓不都是器物之属,然人类能自觉悟其重点俱在礼意之可贵。所表达者乃荣崇、敬爱、依信、慰藉种种不同情意,其所具意涵,绝不是生硬的器物,而是浓郁的思维。张氏引来举重若轻,把一个世纪的学术断章取义给解开了,真是绝妙手法。一本书能够吸引读者,令人惊叹,全须要具此过人的特识,庸才学究和死抱理论的洋迂,是永远做不到的。

我虽然暴表对张寿安大著之重要所持理由,却并非完全没有相反意见和不同观点。我也找到不少错字,我认为这些小节不须写在这里,人人都能察见。我的个人意见,可作补充批评者开列如下:

第一,我大力推荐张氏之书,并非说当代著作她是最高的,最好的,而是说难能可贵。在我所佩服的相类著作,早有陆宝千先生的《明末经世思想》和《清代公羊学》,也都是网罗一代、蓄纳众家。他们的治学方式最接近。

第二,张氏书中,每每提示宋明以来民间丧礼混入僧道仪式。太强调此点,会引人误解。其实在儒生而言,明季出了个儒、释、道三教皈一思想算是最甚,不知除世俗外,所有儒生仍俱排斥二氏。明清童子诗有云:“堂前无俊仆,槛外少奇花,不交僧与道,便是好人家。”可知有一定分寸。直至抗战前富家丧礼虽请僧道诵经超度,甚至有武僧表演,而布施俱用铜钱若干吊。惟于儒生赞礼,一定聘八位大傧相,且必须秀才、监生以上出身,事后更必封银钞、谢礼,大致以五圆为度。先父王家桢先生即常被邀。对点主官则更是车马迎送,酒席相待,封礼则常在二十元以上。

第三,张氏分析“为人后”议题,丰瞻精要,尤其复杂争议,处理得持正公允。只是对于晚清光绪、宣统二人入嗣大统,讲到“统嗣二分”,继统重于继嗣。张氏未犯错,我是恐有误导。我仍相信晚清也是重嗣。举例光绪这个年号,是表现继嗣,光绪者,道光之绪也。载湉之父与同治之父是兄弟,但二人之祖则是道光皇帝,一个祖父。宣统入嗣也是同理,宣统者,宣宗之统也。也就仍是道光皇帝。这个说法出自清末张謇,非我杜撰。

当然,我还有其他种种意见引申表述,而今已大费篇幅,就此歇笔。学界高手如云,甚愿有更多卓论展出。

2004年3月21日

写于新大陆之柳谷草堂


王尔敏《新史学与圈外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本文来自一凡中文网,为王尔敏先生《新史学与圈外史学》之一篇。

编排:俭腹小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仪礼集编  提要/原序/凡例/引用姓氏
仪礼
清初诸儒整合公私观念的一种体认――从礼说起
做“接地气”的学问
汉代日常简牍书体 隶书武威仪礼简《特牲简》字帖 放大修整版
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仪礼集说》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