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曲折人生

随母改嫁

公元990年正月,隆冬时节,徐州,人们正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刚从河北正定调来、拟到武宁军节度使府上担任掌书记的范墉却不幸病逝了。

范墉画像

范墉,苏州吴县人,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范墉原配夫人是陈氏,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三个相继夭折,只有一个最后长大成人。陈氏夫人病逝后,范墉在成德军辖区正定高平村续娶了当地女子谢氏,一年后,谢氏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此时还不到两岁。

范墉的突然病逝,让拖家携口随夫上任的谢氏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宋朝初期,连年征战,国家财力有限,官场风气比较正,当官的也没啥油水,范墉本身又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家里无甚积蓄,再加上从河北远道而来,还没有就任,就突遭不幸,孤儿寡母一家人,举目无亲,着实窘迫。

好在节度使府上及时支付了抚恤金,陌生的同事们也纷纷解囊相助,谢氏才得以筹足盘缠,带着幼小的孩子、扶着丈夫的灵柩,辗转回到她从未去过的丈夫的老家苏州。

失去了范墉的经济来源,谢氏母子的生活十分艰难,年轻的谢氏,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丈夫的族人身上,期望他们能够看在范墉的面子上,对她们孤儿寡母伸出援助之手。

但出乎谢氏的意料,范氏族人拒绝接纳她们母子,无奈之下,孤苦无依的谢氏只好带着幼子改嫁给了时任平江府(苏州吴县)推官的朱文翰。

朱家的生活

朱文瀚的原配夫人初氏刚刚病逝不久,留下两男三女五个孩子无人照料,遇到谢氏后,二人重组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谢氏后来陆续又为朱文瀚生了三个儿子。

朱文瀚喜欢性格沉静的谢氏,对她带来的这个眉目清秀、乖巧可爱的孩子也十分喜爱,便让他随了自己的姓,并为他起名为朱说。在古汉语中,“说”通“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这既可以体现朱文瀚续娶之后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为对继子的期许。

谢氏是个聪明、识大体的女子,她待人诚恳,勤俭持家,与丈夫相敬如宾,也得到了朱文瀚前妻子女的认可。

对于这个改名朱说的孩子,朱文瀚与谢氏夫妇尤其重视,着意培养。

不久后,朱文瀚调任长山县令,一家人便迁到长山县居住,在继父的安排下,朱说在当地就学,他天资聪颖,学习又刻苦,很快就崭露头角,十五岁便通过了五经考试,被举为“学究”,类似于明清时期的秀才,受到了本县名人、后来曾担任朝廷枢密副使的姜遵的赏识,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朱说也立志要成才,想通过科举之路成就一番事业。为了安心学习,他来到长山县醴泉寺,拜寺中有学问的高僧为师,在寺中刻苦攻读,昼夜不倦。

为了节约费用,减轻家中的负担,也为了节省学习时间,他“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整数茎,入小盐以啖之”,意思是每天煮一锅粥,放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上点咸菜,撒上盐末下饭,留下了“画粥断齑”的励志故事。

画粥断齑

但朱说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一连考了几年,都没有能够更进一步。

眼看就二十岁了,该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朱家人口多,收入少,生活日益紧张,无法再继续供他读书了。

母亲谢氏只好打发他外出经商、学艺,希望他至少学得一技之长,然后养家糊口,继而自立门户。

无可奈何之下,朱说只好听从母亲的安排,外出谋生。

惊醒、立志

对于一个书生来说,外出经商确实不是他的长项,朱说在外奔波闯荡,吃尽苦头,倍感辛酸。

所以当他回到家里,看到两个哥哥仍然大手大脚,不知节俭,便心里冒火,忍不住就劝说他们,说得多了,知道内情的大哥便撂了一句难听话:“我们自花我们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

朱说听得这句话,心生疑惑,赶紧找人去问究竟,有人告诉他,“公乃姑苏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你不是朱文瀚的亲儿子,你是你妈从小带来的拖油瓶!

真是一语惊醒迷中人,朱说从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一旦知道了真相,朱说便不愿意再寄人篱下。

唯一能让他扬眉吐气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读书,考取功名。

朱说下定了决心,他暗暗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背负一琴一剑,便离家出走,准备到当时的南京(今商丘)应天书院求学。

母亲得知消息,哭着来追赶他,求他回去,他对母亲说,请母亲暂且保重身体,以十年为期,待儿子考取功名,再来接您前去奉养。

这一年是公元1011年,朱说22岁,他来到南京,如愿进入应天书院,师从名儒睢阳先生戚同文就读。

求学、中第

应天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天下才子汇聚,名师济济,而且对品学兼优的学子实行免费就学,对于经济拮据的朱说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朱说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昼夜苦读,从不懈怠。

然而,由于缺少经济来源,他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冬天读书疲惫,以冷水洗面提神,学校给的补助不够吃饭,每天喝稀粥,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他却以颜回自勉,以苦为乐。

一位要好的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把朱说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受感动,便关照差人给儿子送饭时也给朱说捎上一份,朱说却再三婉言谢绝,说啥也不肯吃。面对同学不解的目光,他先是表达谢意,然后解释道:“我吃粥已经习惯了,一旦吃上美餐,担心以后粥就吃不下了。”

在应天书院求学的五年,他便是这样坚持过着清贫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整个南京都被惊动了,成千上万的百姓走上街头围观,书院的学生也都纷纷跑出去,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只有朱说不为所动,一个人留在书舍里读书。

同学们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当然是要见的,不过不是现在,以后机会多着呢!

牛皮不是吹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过了一年,“大通六经之旨”的朱说便考中了进士,和一众进士一起,受到了宋真宗的亲自接见。这一年,他26岁。

认祖归宗

朱说由一介寒儒,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九品官员,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由于有了朝廷俸禄,他迫不及待地将母亲谢氏接来奉养,兑现了他的承诺。母以子贵,谢氏后来被朝廷赐封为吴国夫人。

1017年,也有说法是1028年,朱说上书朝廷,请求归宗复姓,在皇上的支持下,苏州的范氏宗族接纳了这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朱说按照范家的辈分,将自己改名为范仲淹!

“淹”这个字,字意有褒有贬,淹没、淹滞、淹留、淹塞、淹迟、淹泊等词,表达的都是滞留、拖延、沉没、灾祸之意;而淹博、淹通、淹究、淹贯、淹泓、淹明等词,则有知识渊博通达、精深微妙的含义。

一个“淹”字,既能反映范仲淹曲折坎坷的过去,又能表明他与众不同的志向,可以说是一字双关。

成就

认祖归宗的范仲淹,最终成了北宋一代名臣,永载史册,名传千古!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非凡勇气,为民造福,为民请命,历经官场沉浮,始终不改其志,曾主持实施“庆历新政”,让北宋政治为之焕然一新。

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以文官之身经略陕西,大刀阔斧地改革军制,修筑边城,号令清楚,赏罚严明,使军队士气大振,西夏人称其“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从此不敢再轻易侵犯北宋疆界。

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写红了一座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也成了他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此外,他的诗词也很有名,著名的词作《渔家傲.秋思》也流传很广,以其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公元1050年,已经61岁的范仲淹,倾尽一生的积蓄,在老家苏州府购买了良田一千亩和一个大宅院,建立了范氏义庄,用义庄田地的地租来接济、赡养生活困难的范氏宗族成员。

范仲淹在幼儿时期,即被宗族抛弃,后来认祖归宗时,宗族里仍有人态度冷淡,但范仲淹不但毫不计较,反而以德报怨,不遗余力地帮助、照应自己的族人。范氏义庄由范仲淹后人不断接力经营、打理,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惠及无数范氏族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为母服丧的丁忧期间,他曾应邀担任母校应天书院的“校长”,以身作则,勤劳恭谨,严格训导督促学生。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要建学校、兴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府学、绍兴稽山书院和邓州花洲书院等,培养了大批人才。

范仲淹在家庭教育上也很有成就,他在临终前留下的百字家训,让后代子孙受益无穷。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范氏家族却生生不息,名人辈出,绵延不绝,至今八百多年过去了,苏州一带范氏家族依然兴旺。

后世毁誉参半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评价范仲淹称:“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金末元初的一代文宗元好问这样评价范仲淹:“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范仲淹

佛曰:“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范仲淹的经历,充分印证了心想事成的道理。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前,范仲淹学习固然也很努力、刻苦,但是,却没有产生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危机感,在家庭的困难面前,他甚至一度放弃学业,外出学习经商。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寄人篱下的屈辱感、认祖归宗的使命感、摆脱困境的危机感,终于激发出了他的全部能量。

无论如何我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成为范仲淹应天书院五年苦读的最大动力,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始终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不管前方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气馁,都不放弃,以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发誓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纯粹而坚定的信念,便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


参考资料:《宋史》、《涑水记闻》、《范文正公年谱》、谢燕颉《范仲淹和他的母亲谢观音》等。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秋人物记(17)--“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请君唤他范仲淹
死都不愿葬在苏州的范仲淹
范仲淹的离奇身世
范仲淹:先忧后乐越千年
范仲淹与义庄【转帖】
范仲淹:心怀社稷,眼望苍生,承天地之重,方成就三百年间第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