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艰苦的胜利:林帅3夜未眠督战,下令“死守塔山”,9位将领葬于此

塔山,塔山,既无塔又没山!”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位于辽宁省锦西与锦州之间,在1948年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丘陵上,居然会爆发一场让国共两党均“神经紧张”的阻击大战。

战斗期间,东北野战军(下面简称东野)最高指挥官林帅3夜未眠督战,有“雷公”之称的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亦不敢离开通讯部半步,时刻等着前线战报……

图|林彪

最终,在林帅下达“死守塔山”的死令下,战役取得了胜利。对于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位共和国将帅终生难忘,9位开国将领选择去世后入葬于此。

当时的战斗到底有多激烈,才让东野的高级指挥官们始终盯着战斗过程?塔山战役的意义又有多大,9位共和国将军才选择在这里长眠?

塔山阻击战同徐东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在解放战争中并称为“三大阻击战”,它们对整个解放战争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比于后两者,除了战斗都极为激烈这一共性外,塔山阻击战的意义恐怕要更大一些,它不仅保障了东野主力夺取锦州的胜利,甚至还影响到了辽沈战役的结局。

简而言之,塔山阻击战一旦失败,锦州之战恐将前功尽弃,辽沈战役的战略目的和结果也将直接受到影响。

再扩大一些,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如果它无法完成,那就可能波及全国解放战争的全盘布局,让战略反攻推迟完成、出现逆局或不能实现。

图|辽沈战役

我党深知塔山阻击战的战略意义,国军战将如云,他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塔山之战中肯定是下了功夫的。

如此一来,国军和东野将不可避免地在塔山发生一场异常激烈的大战。

塔山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西接白台山,东临锦州湾,其山和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也仅有20公里宽。

不过,作为交通枢纽和必经之路,塔山这一鲜有人问津的地方,一下子就变得非常令人抢手了。

矗立于塔山之上的村子,其东侧便有北宁铁路穿过。此外,沈阳和山海关之间的公路、铁路也在这片地带“被迫”并行。

塔山向东30公里可达锦州,向西4公里就到锦西,葫芦岛距离这里也不过5公里。

因此,只要拿下塔山并将其牢牢控制住,将会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任谁都别想在锦州和锦西之间自由穿梭。此外还能直入关内和长驱关外,可守可攻。

从解放战争开始到1948年3月止,我军在东北战场上逐渐取得了优势,控制了大片地区。在战略缩进的过程中,国军依然不肯放弃在东北的占据地。

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最后调整了战略,试图以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城市为主要战略点,互相支撑,彼此呼应,达到“以点制面”“以小代价换取大成果”的目的。

图|卫立煌

也许是旧思维的约束,这才让卫立煌高傲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还是像土地革命时期一样,主要的攻击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农村”而非大城市,因此判断只要控制住大城市,就能对小部分地区起到威慑作用。

1948年9月,随着我军在各阵地上的节节制胜,总兵力已发展到280多万。精辟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后,趁国军士气低迷之际,毛主席准确地提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命令华东野战军在9月16日进攻济南,打响济南战役,开创了解放军攻占大城市的先例,同时也拉开了全国解放战略反击序幕。

解放军攻打大城市这样的事儿,出乎了许多国军将领的意料,包括卫立煌。

在东北,解放军的进攻对象并非如卫立煌所料一样,早在9月前,毛主席就叮嘱东野进攻锦州这一东北大城市,而非“往农村方向发展”。

锦州连接到关内外,既是山海关前方的一个重要据点,又是北宁路上的咽喉。

因此,这里注定将成为解放军和国军的必争之地。一旦解放军将锦州拿下,那距离辽沈战役胜利的日子就不远了。彼时,解放军进可以直入华北平原,守可以阻断国军在关内外的联系,退可以到东北去,避免被多面夹击。

在给东野官员的一封电报中,毛主席就很清晰地指出,“在一个星期内攻占锦州”是完成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

图|毛泽东

然而,林帅的打仗特点是看“七成把握”,前有四平之战的失败,后有长春之战的久攻不下,这让他很是踌躇,不知该不该立即执行政策。

锦州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下来的,它四面皆被山体环绕,有天然的防护体;南有女儿河、小凌河,是阻挡进攻的天然障碍;再者,当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城内守军为范汉杰所指挥的6个师(93军、新8军各两个师,新6军1个师以及原60军1个师),加上特种兵、后勤部队等,共计10万多人,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此外,利用紫荆山、亮马山、炮台山、双山子西山、罕王殿南山等高地,国军还修筑了众多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它们都是独立的攻坚据点,对锦州形成了很强的外围保护。

综合这些,想要解放锦州,得克服这几点困难:一、扫除外围障碍;二、让锦州陷入孤立,化劣势为优势;三、速战速决,不宜消耗。

没时间给东野犹豫,9月12日,十一纵队、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炮兵旅等便在东野第二兵团的指挥下,从建昌营等地多路出发,进攻了由昌黎到兴城一带的国军,打响了孤立锦州之战。

至10月1日,在炮纵主力的协同下,第三纵队、第二纵队第5师拿下了义县,成功将北宁路切断,孤立锦州的战斗完成。

看到东野进攻北宁路,包围锦州,老蒋深感形势严峻,即刻对卫立煌下死命令,让他从沈阳出兵增援锦州,并派出参谋总长顾祝同亲往沈阳督战。

图|顾祝同

尔后,老蒋从关内组建“东进兵团”,任命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负责。这一兵团共由11个师的兵力组成,包括62军、39军2个师、92军1个师、独立第95师和54军(原驻锦西部队)等。他们只有唯一一个目的——向东进发,增援锦州。

除此以外,老蒋还以极快的速度组建了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负责的“西进兵团”,由第3军、新1军、新6军、49军和71军主力,外加3个骑兵旅组成,战斗力也不容小觑。主要任务是向西进发,配合“东进兵团”进攻解放军。

锦州和锦西之间相隔数十里,中间无险可守,加之国军有飞机和坦克的辅助,基本不能与之正面较量,而一旦这一地带沦陷,不仅锦州被解围,东野的主力也将暴露在国军的炮火之下,那时形势就万分危急矣。

塔山地处锦州和锦西之间,是两地往来的必经之路,恰巧地形适合打阻击战。

所以,东野指挥部马上进行战略部署,让时任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和时任政委黄克诚负责指挥,带着四纵、十一纵、冀察热辽军区独立4师、6师,前往塔山地区占领阵地,修筑工事,阻挡“东进兵团”前进,让东野主力攻打锦州。

与国军的“东进兵团”相比,程子华和黄克诚领导的兵马林林总总才有8个师,而国军除了有11个师外,还有飞机、大炮与坦克的辅助,其战斗之程度可谓异常激烈、惨烈,压力也异常之大。

尽管如此,兵力和武器设备上不占优势,并不意味着解放军就没有胜算。以四纵为例,它是东野政委罗荣桓的胶东班底,四纵副司令胡奇才曾指挥它打了无数胜仗,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歼灭了拥有“千里驹”之称的全美械国军第25师,国军伤亡8000余人,而四纵仅牺牲338人。

图|罗荣桓

但即便能征善战、战功显赫和经验老道,遭遇到硬碰硬这样的阵地战,四纵还是有些吃不消,加之国军从葫芦岛不断增援,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减压和鼓舞士气,罗荣桓曾让东野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苏静前去协助指挥。此后拍摄的《大决战》中,作为“七大顾问”之一的苏静,将所见所为和经历都还原了出来,让后人见到了当时的真实状况。

10月7日,日夜兼程的四纵主力抵达塔山附近,随后迅速修筑起了阵地工事,抢占有利的制高点。

为了缓解“东进兵团”的正面冲击力,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精心挑选后,让战斗力非常强的第三十四团负责第1层的防卫,即担当起四纵在最前线的第1个盾牌。

当天下午,四纵再次召开战前的党委扩大会议,全军团级以上干部全部参会。众人畅所欲言,对敌我力量、敌军主攻方向、战术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出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与会者均认为,“东进兵团”会实施海陆空三方位协调立体打击的作战方式,基于这一要素,四纵一要做到加强防御工事的建造,二要集中火力网打击冲击之国军,以达到阻击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留下一定数量的预备队,避免在国军的反复冲锋中被打垮。

吴克华、胡奇才、莫文骅等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将部队分割成三段防御线,一线由一个师又一个营组成,二线由两个师负责,其余的兵力和机关、警卫部队等安排在第三线。

图|吴克华

不久,塔山桥、塔山堡、打渔山、白台山和北山一线便构起了一道道野战工事,形成了里外呼应的三层防护网,足以抵挡相当力量强敌的正面冲击。

就在四纵完成部署的当天,即7日,东野正式打响了锦州战役。三日后的10日凌晨3点半左右,十多万“东进兵团”才向塔山解放军发起进攻。

此时刚好是落潮阶段,借此机会,“东进兵团”先用大量的炮火轰击,试图摧毁四纵所建设的工事。尔后,大量的步兵突袭打渔山阵地,让四纵不得不全力以赴。

众多战略要地中,打渔山的防御任务很重,由锦西至锦州的唯一一条公路刚好经过这里,是“东进兵团”的必经之路。因此,四纵将主力都安排在了此处。

然而,在国军的迅猛攻击下,打渔山阵地还是丢了,这让吴克华等人异常关注。一旦国军再往前推进,塔山阵地的解放军侧翼将受到威胁,他们也可以直接绕过塔山,进而逼近锦州外围,干扰东野主力攻打锦州。

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吴克华亲自下达作战令和监督,让四纵主力部队迅速反击,誓死夺回阵地。

经此,塔山阻击战刚开始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解放军和国军双方就进行了相当惨烈的拉锯战。阵地几度易手后,最终在傍晚时才回到了解放军的手上。

图|塔山阻击战老照片

次日,国军再度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且加派了海空力量。在飞机和舰艇的接连轰炸下,打渔山阵地顿时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炮弹炸毁后的深坑随处可见。

尽管解放军战士已经尽力堵住了双耳或张大了嘴巴,但也不可避免地被炸穿耳膜。

阵地外围的一些村庄被国军夺取后,解放军战士们在拼尽子弹的情况下,纷纷提起刺刀与之肉搏,拉开了刀刀见血的巷战。

此时的战斗已经相当惨烈,不过更为惨烈的还是10月13日所发生的。凌晨4点30分左右,国军向塔山、白台山等阵地进行了相当迅猛的数轮炮火轰击。

紧接着,国军出动了4个师的兵力,采取两翼突破、中间牵制、中间突破、两翼牵制、全线攻击、偷袭等战术,以及鼓动士兵组成“敢死队”,对阵地进行轮番进攻。

其中,最为厉害的是被称为“赵子龙”师的国军独立95师,他们经历了军阀会战、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战等,既战功卓著,又战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打硬仗和阵地战。

95师中,低层军官如营长、连长等亲自带枪上阵,身先士卒地向解放军发起进攻,尽管已经尸堆如山,但他们不仅没有退下去,倒是以战友尸体为掩护,继续向前冲,这让解放军不得不陷入被步步紧逼之态。

图|解放军老照片

正当这时,已经在指挥所三天三夜未眠的东野司令员林帅,当机立断越过四纵司令部,直接给12师下达命令,综合起来就一句话:要死守塔山!

塔山阻击战爆发以来,不仅林帅难以入眠,“雷公”刘亚楼也安静了许多,一直守在通讯部,未曾离开过半步,担心错过塔山前线的电报。

依林帅的原话,“攻取锦州没有问题,关键在你们能不能守住塔山”,足以见得他对攻取锦州已有了“七成”以上的把握,但内心深处最怕的还是塔山失守,因此三天三夜不眠。

除了指挥12师,林帅此后还直接对四纵下调动令,让吴克华守住指挥部,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则离开指挥部,到第一线去“协助12师指挥作战”。

得令,胡奇才带着一个警卫员和一个通讯员便离开了四纵指挥部,冒着枪林弹雨向12军的指挥阵地前进。

多年以后,已经担任工程部部长的胡奇才回忆这段历史时,仍心有余悸地说:“塔山是我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候!”

其实,纵队的指挥部也不怎么安全,司令员吴克华所在的地方距离前线只有5公里,如果国军再往前推进,他们将陷入包围之中,届时生死都难保。所以,这也可以认为是抱着必死之心才做出的举动。

解放军各级指战员拼死坚守阵地,加之有猛烈的火力压制,冲得最凶猛的国军独立95师终于在10月13日被打垮,进攻的步伐迟缓了下来。

14日,在空海炮火的配合下,其他国军和独立95师一度攻入了塔山铁路的核心阵地附近,但此时的他们已经被打得所剩无几,正当等待增援时,解放军进行了反冲锋,将阵地再次夺回来。

图|塔山之战旧照

战至最后,独立95师仅剩三个营的编制,从此在解放战争中再无表现。

15日,国军决定“一鼓作气”。然而,哪怕有39军和战车部队的支援,他们的进攻都毫无进展,寸步难行。

当天下午,一则消息像核武器一样,最后摧毁了“东进兵团”的士气——锦州已经被解放,塔山战役不再有意义。

经整整六天六夜,东野第二兵团以5000人的伤亡代价,击毙和俘虏了约9000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这虽是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案例,被西点军校录入了课程,但也是辽沈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取胜可谓异常艰难。

战斗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比如,一位电话兵的手被炸伤了,无法将电话线接上,于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做导体,即使被电到麻木发抖也依然坚持着,保证了前线和指挥所的通信;班长安天佑以一对多,拉响爆破筒与他们同归于尽;战士刘殿哲带伤参战,对战友们高喊:“坚决守住阵地……给我报仇!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阵营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才让后人改变了对塔山的看法,认为“塔山,塔山,他们是塔,他们是山”。

塔山阻击战不仅影响到锦州战役,还影响到了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是意义比较重大的一次战斗。

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解放军战士们用鲜血和意志换来的。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和伟大付出,1963年10月15日,相关部门在塔山英雄团的前沿指挥所位置,建立了一座纪念塔。经1997年10月重新动工后,到1998年3月,743位烈士的遗骨被迁到了这里安葬。后又有4位迁入,共747位(塔山阻击战纪念馆1988年修缮后的数据)。

除了这747位烈士外,9名共和国将军也在生前立下遗嘱,希望百年之后安葬在塔山。

首先是四纵司令员吴克华中将,他在战斗40年(即1988年)后留下遗嘱:“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到2014年为止,莫文骅、李福泽、胡奇才、江燮元、欧阳文、江民风、焦玉山、李宏茂等八位将军也留下遗嘱,安葬到了这里。

至此,共有9位共和国将军或将领及700多名解放军战士魂归塔山,永远陪伴那些当年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

去世前,胡奇才将军一直不忘交代儿子胡鲁克,希望去世后回塔山,这样他的灵魂才安稳。

从吴克华到胡奇才将军,也许此刻人们才明白,原来想安葬到塔山的不仅只有一位将军,众多当年参加过这一场战役的将领们,大多希望重新回到战场,陪伴那些已经去世的战友们。

结语:

随着时间的冲刷,后人也许只记得解放战争中出现过三大战役,而将塔山阻击战等几乎能够影响到解放全局的战斗都已忘记了。又或许,有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解放战争,更甚者认为没必要出现这样的战斗。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华民族能有如今的崛起和辉煌,离开不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也许,他们在战场上就犹如繁星一样,一瞬即逝;又如鲜花一样,昙花一谢。但是,他们留下来的结果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如果怀疑历史,那就相当于怀疑父母存在的正当性,到最后,本人是否存在都会怀疑。敬畏和承认历史,如此才是正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彪伤亡最惨重一战,战士尸体堆积如山,9位将领选择葬于此
1948年东野四纵,在艰苦无援兵的情况下,是如何逆转局势的?
生死较量--塔山阻击战全记录(一)
打了六天六夜,我军主力团只剩32人,10万国军为何跨不过塔山?
不要伤亡数字”的塔山阻击战
塔山无险可守,国军为啥就是攻不下来?这四点原因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