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倚棺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诗歌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祭奠自己去世的双亲

站在双亲的坟墓前,他久久不肯离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虽然在事业上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领导人,但是对于父母的陪伴却是他心里永远的遗憾,双亲的离世对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等到想要弥补时早已阴阳两隔。

在他的成长过程里,母亲对于他的支持与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其母亲并不识字,但是对于儿子想要出去闯闯的想法,她并没有进行阻拦反而表示认同。

一,缘起家族联姻,文七妹嫁入毛家

毛主席的母亲名为文素勤,又名文其美。因为在文家排行老七,所以又被称为文七妹。

十八岁时与毛顺生结婚,婚后为毛家生育五男两女,其中四人夭折,只留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人。

文七妹所在的文家是文天祥之后,在当时的湘乡县也是名门望族。作为文家领舵人的贺氏希望自己去世以后,可以埋在一片风水宝地,于是在经过筛选以后选中了韶山冲。

然而韶山冲在当时属于毛家的地盘,如果要强行在这里动土势必会引起毛家人的不满。思前想后,文家人商量着与毛家联姻,于是两个根本没有关系的家族就这样被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家人的不断运作下,这场包办婚姻最终敲定了下来,文其美嫁入了毛家,而与她结为夫妻的就是毛顺生。

与当时经济实力还不错的文家而言,毛家就显得较为贫穷,家中就仅有几亩薄田。这场包办婚姻确定下来时,文七妹只有十三岁,毛顺生只有十岁。

虽然婚姻已经确定,但是要等到两人正式完婚需要等到文七妹十八岁的年纪。嫁入毛家的文七妹过得并不开心,一是因为她与毛贻昌并没有感情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她只是家族达成目的的筹码,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让贺氏能够在韶山冲安葬的最好办法。

重新改变生活环境让她很不适应,家人的每一次探望都能听到她的抱怨,她也不止一次地央求父亲带自己回去。

然而亲事已定就不能反悔,留给她的只有适应的选项。毛家人对于这个嫁过来的媳妇并没有为难,文七妹也逐渐接受了自己所处的新环境。

无论是待人接物或者是处理家庭事务,她都展现出了足够的温柔和耐心。她与毛家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七妹也将毛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她也再没有向家人吐露想要回家的心声,反而选择在毛顺生身边当一个好妻子。

二,两个孩子接连夭折,直到第三胎才生下毛主席

婚后不久文七妹就为毛家带来了孩子,毛家上下对于这个新生命非常看重,不幸的是出生不久便夭折去世,对于第一次当母亲的文七妹是难以接受的打击。

在家人的安慰下,文七妹逐渐走出了丧子之痛的阴影,不久后便再次怀孕,然而命运没有停止捉弄她的脚步,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后也夭折去世。

连续两次的孩子夭折让文七妹难以接受,性情温和的她也变得沉默寡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以泪洗面,只要一想到孩子她的内心便会无比难受,好在毛顺生对于他的陪伴让他逐渐走出了阴霾。

家人的陪伴与丈夫的关心让文七妹逐渐恢复,老天爷也决定不再对这位母亲进行折磨,文七妹也为毛家第三次怀上了骨肉。

时光一晃来到了1893年,在接连丢掉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终于顺利出生,无论是毛家上下或是文家都对这个男孩儿格外重视。经过与家人的商量,两家人将这个孩子取名为毛泽东。

文七妹和毛顺生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改变中国历史的格局。新生儿的出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短暂的喜悦以后,毛顺生开始思考实际的生活问题。于是在与家人商量以后,他决定外出当兵补充家用,文七妹留在家里休养处理家事。

摆在他面前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在走前解决,那就是儿子毛泽东的成长问题。究竟是让儿子继续留在毛家成长,还是让儿子去文家这是他需要给出的答案。

在经过考虑以后,毛顺生决定将儿子送到文家生活。一方面考虑到妻子的身体需要调养,三次生产需要同时家中琐事过多,文七妹需要将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文家的家族底蕴都胜过毛家,孩子能够在那边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与培养,他并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成长在贫困人家。

毛顺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文七妹也表示认可。虽然她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身边成长,毕竟这是好不容易才得来的骨肉。

但是她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不识字,作为母亲她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于是在一切都安排妥当以后,年幼的毛泽东离开了母亲去往文家。

文家对于这个七妹的骨肉非常疼爱,与毛家的清贫相比,文家算得上是衣食无忧,这也给毛泽东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文家人自主独立的理念让他从小便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正是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开始学习汉字接触中国文化,而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八舅文正莹。

另一方面,外祖母鼓励他学习各种不同的事物,同时不要铺张浪费。这些都为毛泽东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家的几年时光结束以后,毛泽东被接回了毛家,而那时外出当兵的父亲也已经归家。几年外出当兵的日子虽然没有拿到什么职位,但是却丰富了毛贻昌的眼界,对于外界重新有了认知。

经过各种考察,毛顺生做起了大米生意,后来又做起了牲畜买卖的行当,其中比较多的是猪与牛的交易。

三,父亲想让毛主席继承家业,文七妹从中调和支持他继续念书

随着他生意上的逐渐成功,毛家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得到了改善,毛顺生内心深处开始规划幼年毛主席的人生,他计划让儿子长大以后继承自己手中的事业。

在看到几年未见的孩子非常感动,为了让毛主席能够更顺利地接手家业。他将幼年的毛主席送到了私塾念书,但是私塾老师的打骂式教育让他非常难受。

他经常向毛顺生哭诉自己在私塾的遭遇,但是毛顺生并未放在心上。于是坚持不下的他选择了逃学,此时作为母亲的文七妹发现了孩子的异样,在得知私塾老师的打骂式教育以后,她直接将孩子带回了家。

文七妹虽然没念过书,但是她对于自己的骨肉格外重视,毕竟这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孩子。

在文家的那几年,文七妹隔三差五就会派人打听孩子的近况,与毛贻昌不同,身为母亲的她只希望儿子能够顺利成长,成不成才都看缘分,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她最看重的部分,在听到毛主席告诉他私塾存在打骂的情况以后,文七妹直接将他带回了家中。

她不想自己的孩子在不开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然而与起孩子的身心健康,毛贻昌更在意的是儿子能否继承自己手中的家业。

在毛顺生看来,只需会一些基本的汉字即可过一辈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先立业再成家毕竟作为穷人家长大的孩子,他更加明白事业的重要性

再加上外出当兵的时光,他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于是幼年的毛主席开始学习珠算,帮助家里打点账务,甚至还帮家里打点农活,只是这些他都不喜欢。

文七妹对于丈夫的教育方式非常不满,她认为这样做会扼制孩子的天性,既然他喜欢念书那就让他念便是,但是毛顺生却认为学会操持家业就是最大的出息。

为了让他能够早日持家,毛顺生甚至让他去县城里的米店当学徒。这对于当时的毛主席而言是致命的打击,父子二人为此事没少吵架。

身为母亲和妻子的文七妹自然懂得两人的想法,于是她对丈夫说道,既然他想读书让他读就是了,等他念书归来再让他操持家业也不迟。

毛顺生这才同意让他外出念书。虽然毛顺生的教育方式毛主席并不喜欢,但是身为父亲的他的确在事业上取得了自己的成就。他发行了名为“毛义顺堂”的股票,这得到了韶山冲商界的认可。

毫不夸张地说,毛顺生是中国最早使用资本主义发家致富的农民,需要注意的是那时正是二十世纪初。

所以虽然毛顺生在当时反对儿子继续念书,他希望儿子可以回家继承家业,但是这并不代表毛顺生就是一无是处的山村莽夫。

时间来到了1910年,此时的毛主席已经17岁,在父母家人的同意下他踏上了外出念书的旅途。他去到了距离家五十公里以外的湘乡中山高等小学堂,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梁启超等文学大师的思想冲击,外出闯荡的念头也逐渐强烈。

四,文七妹身患淋巴炎,毛主席将她接到长沙治疗

他想要去更远的地方学习文化知识。毛主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文七妹对于儿子的想法表示支持,尽管毛顺生内心并不愿意,但是想到身边的妻子以及自己当兵的时光,他最终答应了毛主席去省城念书的想法。

1911年,毛主席来到了湖南长沙念书,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被压迫已久的人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反抗,清政府也预示着走向灭亡。全国各地无数热血青年投入到革命浪潮当中,毛主席也选择弃文从戎。

在革命爆发以后,他有过半年军旅生涯,这段体验让毛主席初次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一代伟人就此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成名之路。

半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以后,毛主席去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在校期间他表现优异,学习上认真用功,生活上不铺张浪费,这些品质都离不开文七妹平日里对他的教育。

对于外出念书的儿子,文七妹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想念,再加上当时形势动荡,笃信佛教的她每日都会为儿子祈求平安。

毛主席并没有让母亲失望,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还准备与同学一起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正当毛主席在准备勤工俭学之时,文七妹患病的消息让他心头一紧

他抽出时间为母亲寻找治病良方,最终他将寻来的药方抄送于信件,托人寄回家中,对于照料母亲的舅舅万分感谢。

同时他还在信件中提到,如果到了秋季病情依旧没有好转,让弟弟毛泽民护送母亲前来,届时他会亲自陪同母亲看病。

虽然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在革命事业里小有成就,但是母亲的身体情况却是他心里的痛。在手里的工作安排妥当后,毛主席回到了韶山冲看望家人。

眼前的双亲比起曾经老了不少,文七妹更是在淋巴炎的折磨下越发消瘦,心怀愧疚的他决定将母亲前往长沙看病。除此之外,他还将两个弟弟一同带往长沙。

五,毛主席全身投入革命事业,再回首与母亲已是阴阳两隔

来到长沙的文七妹身体逐渐得到了好转,在毛主席的陪伴下神色也恢复了不少。看着昔日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

身为母亲的她感到非常欣慰。即便毛主席有事务需要处理,她也不会进行打扰,毕竟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儿子能够独当一面就是对于自己最好的奖励。

在长沙养病期间,毛主席带着母亲与弟弟在照相馆拍照留念,这一张照片成为了母子而人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

看着儿子手上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陪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减少毛主席的负担,文七妹决定回到韶山冲静养。

毛主席告诉母亲,待到手里的事务处理完毕以后,自己将回到韶山冲看望她,同时叮嘱弟弟替自己照顾好母亲。

于是文七妹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韶山冲,而毛主席继续留在长沙领导学生运动。只是母子二人都没想到的是,再相见已是阴阳两隔。

时间来到了1919年的十月,当毛主席正在研究革命形势时,家里派人告诉了他母亲病危的消息,他立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赶回家里,遗憾的是终究还是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当毛主席赶到家中的时候,母亲已经过世了两天

六,双亲接连离世,毛主席悲痛万分

家里人告诉他,直到去世以前母亲都希望能够与他见上最后一面,希望他能够照顾好家里的弟弟妹妹,帮助她打理好家中事务。

看着已经离世的母亲,毛主席的内心尽是悲痛,母亲去世的消息让他难以接受。当听到文七妹在闭眼以前一直都喊着他的小名石三伢子,他的内心更加难受。

当年她带着年幼的毛主席出门,路上遇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她让毛主席跪下拜石头为干爹,其目的是希望能够让他以后的成长顺风顺水,毕竟这是两次夭折以后所得到的生命。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行为有些封建迷信,但是也反应出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意。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文七妹的后事刚刚安排好不久,父亲毛顺生也因病离开人世,短时间的双亲离世对毛主席是巨大的打击。

对于没能过多的陪伴双亲,他的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当毛主席想要回过头去弥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机会,于是毛主席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在革命的道路上干出一番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回报自己的父母。

毛主席最终做到了,他不仅领导群众在革命道路上取得了胜利,同时他也成为了会被世世代代铭记的伟大领导人。

七,四十年后再探父母,双亲墓前泪流满面

直到1959年,毛主席再次回到了韶山冲祭奠双亲,文七妹和毛顺生已经离世了四十年。这个出生于农民阶层的孩子成为了群众领导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光宗耀祖

唯一的遗憾是父母的离世已成定局。站在双亲的面前他久久不肯离去,嘴里也说着如果是现在,她就不会去世了。

在回程的途中他带上了母亲的照片,因为自从母亲离开以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对于母亲的思念。

虽然文七妹不识字,但是她对于毛主席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做事节俭不铺张浪费,对于儿子的事业选择表示支持,在长沙养病的日子应该是人生最快乐的日子,毕竟对于母亲而言,子女在身旁的陪伴就是最大的安慰。

毛主席先后为母亲写下了《四言诗,祭母文》,并且写下挽联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情感。

这位平凡并且伟大的母亲是毛主席的后盾,她虽然是平凡人,但是她却用自己的用心培养间接成就了毛主席的伟大。

文七妹对于毛主席的教导让他在成长过程里少走了不少弯路,尽管她终年仅仅五十三岁,但是对于毛主席而言,母亲就是自己内心最伟大的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外祖父家先鸡鸣而起、喝稀饭攒下90间房140亩地
湖南韶山5亿元打造“毛主席外婆家”,祝棠佳阁文氏越来越好!
毛主席母亲病逝,临终前呼喊主席乳名:三伢子,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小时候的毛泽东是叛逆少年,父亲病逝未奔丧,多年后心中五味杂陈
毛主席母亲文七妹:一生仁慈宽厚,始终坚信:我儿子是干大事的
文七妹临终呼唤石三伢子,毛主席扶棺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祭母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