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人功德无量,没有湖南人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新疆

湖南与新疆相隔8000公里,一个在边陲天山,一个在湘江之滨,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如果没有这些湖南人,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新疆,左公、王震、陶峙岳、八千湘女、无数湘籍子弟的事迹在新疆广为流传,一幕幕壮举引来华夏歌唱。

一、左都御史

曾经中国的西部疆界在巴尔喀什湖。

1863年,沙俄西西伯利亚总督出动俄军,向中国西部境内纵深地带推进,直指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淖尔、伊犁等战略要地。

1864年5月,俄军乘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继续入侵中国西部地区,并于6、7月间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伊犁岌岌可危。

1864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不平等的《勘分西北界约》,从此巴尔喀什湖正式脱离中国。后来苏联解体,巴尔喀什湖便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此乃后话。

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沙俄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侵占伊犁,使得整个新疆被阿古柏和沙俄占领。

左宗棠

1876年,一位湖南老人看不下去了,他不能忍受阿古柏和沙俄的强盗行为,于是左宗棠屯兵肃州,开始西征。

左宗棠天纵之才,仅用3年时间就平定阿古柏,将盘踞在新疆长达12年的阿古柏汗国覆灭。

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左宗棠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清王朝打了一场志气之战。

阿古柏

然而,左公呕心沥血打下来的大好局面,却因为一些小人而差点功败垂成,于是便有了使臣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这条条约注明伊犁归清朝,而新疆归沙俄,这等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左宗棠愤怒不已,他上书朝廷请求重新谈判,如果谈不出一个好的结果,他就带兵去打下新的疆域。

朝廷得知左宗棠的心意后,于是派出了另一个湖南人,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左宗棠与曾纪泽,一老一少,一文一武,两个湖南人就这样肩并肩的一起面对艰难险阻,拖着垂垂老矣的晚清捍卫国家领土。

曾纪泽

为了曾纪泽能够顺利谈判,也为了加大他的谈判筹码,1880年,68岁的左公亲自带着士兵,抬着棺材来到伊犁准备与沙俄一决生死。

在左宗棠与曾纪泽相互配合下,沙俄最终与清王朝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至此伊犁收回,新疆收复,左宗棠用行动告诉我们,捍卫国家领土完整靠的是拳头和刀剑。

那时候的左宗棠身患疾病,经常咳血,还伴有湿疹,年老体衰,但是为了国家领土,他披肝沥胆,斩尽荆棘,抬棺上阵,以身许国,何其壮哉!

二、铁血将军

左宗棠收回新疆之后,又一个湖南人在新疆创造了新的故事,他就是铁血将军——陶峙岳。

陶峙岳是湖南省宁乡市仙凤乡人,他20岁参加同盟会,还参加过淞沪会战,是有名的抗日名将。

1946年,陶峙岳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总司令。同年夏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陶峙岳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抗战时期形式复杂,既有反苏、反共的重要代表,也有想割据新疆称霸一方的军阀,还有乌斯满武装土匪。

然而陶峙岳到了新疆后,采取一系列的团结措施,缓和了许多新疆内部矛盾,稳定了新疆大局。

1949年2月,李宗仁电令陶峙岳将新疆驻军留一个旅担任边疆防务外,其余驻军全部调入关内,准备抵抗解放军渡江。

陶峙岳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不愿参加内战,并在新疆积极争取与努力,缓和了与主战派的矛盾,让新疆走向了和平解放的希望。

彭德怀

1949年5月,另一个湖南人带着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进军大西北,他就是彭德怀。

彭德怀率领十万大军压境,这一次陶峙岳走向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彭德怀与陶峙岳,一个共党,一个国军;一刚一柔,一强一弱;随后陶峙岳运筹帷幄,制定了一系列增进中苏亲善、对内实现民族平等、确保新疆和平安定的政策,并在他的智慧与带领下还与南疆警备总司令赵锡光达成三条和平约定。

9月25日,陶峙岳见时机成熟,便通电全国,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中,新疆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放一枪一炮,和平解放了新疆,400万新疆各族同胞免受战火,这都是陶峙岳的功劳。

起义后,陶峙岳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而他也是新疆兵团的第一任司令。

由于和平解放新疆,陶峙岳居功至伟,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这是中国人民对他功绩的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陶峙岳带着22军团的十万士兵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开荒、修城,大搞经济发展,使无数新疆人受益。

这位国民党高官在1982年满90岁的时候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者。

1988年12月,97岁的陶峙岳在湖南长沙逝世。

他前半生在为抵御日寇而奋斗,后半生为了六分之一国土而呕心沥血,他的丰功伟业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三、猛人闯将

陶峙岳任司令员,他的政委也是一个湖南人。

王震,湖南浏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务。

王震人称“王胡子”,是毛泽东非常信任的战将,他是革命猛人,建设闯将。

王震

新疆是王震的荣耀之地,他进军新疆后开始到处剿灭匪患,孤立民族反动派,面对叛军、惯匪、特务、境外势力相互勾结的嚣张气焰,王震果断决定派兵围剿。

他还推出特殊政策,破格发展、任用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于是党员中便有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面孔,其中还有许多领袖人物,如包尔汉、赛福鼎及南疆的伊敏诺夫。

由于新疆没有地方共产党组织缺乏民族干部,王震便倡议“包干制”的形式,抽调干部,开展地方工作,让驻防的部队对驻防地区的工作完全负责。

王震

1950年1月,新疆分局把全疆划为迪化(现乌鲁木齐)、喀什、伊犁3个地区,并组建了10个地委,80个县委和500多个县辖区委。

在王震的带领下,各级党委和派往各地工作的中共党员,陆陆续续发展本地民族的先进分子入党。

随着工作的深入,到1951年4月时,就发展了1057名党员,其中维吾尔族占45%,这些优良政策也让我们与兄弟民族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

除了政治与剿匪,王震还带着生产兵团在新疆建立工业,其影响深远。

四、八千湘女

早在王震请命进疆获得批准时,部队将士为自己能担当如此大任而欢欣鼓舞。

然而部队中的战士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许多大龄官兵开始考虑自己的进退及婚姻家庭问题,不想再打仗了,后来这个问题逐渐影响到了军心。

王震知道后,还开了一个干部大会,他在会上说道:“有那么一些人,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讨不到老婆,断子绝孙。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保证,我绝不会让我们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于是便有了“八千湘女”的故事。

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湘女唱着《共青团之歌》,前往长沙招兵地点。

八千湘女,带着建设边疆的美好愿望,怀着神圣的青春梦想,离别亲朋好友,风尘仆仆地奔赴新疆。一路上,湘女们历经千辛万苦,经历生死,来到新疆,她们是民族团结的壮丽“活化石”,也是湖湘文化在戈壁荒原茂盛生长的“精神标杆”。

当沙漠变成绿洲,八千湘女已是满头白发。

她们的到来,让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悲剧破灭,她们见证了新疆的沧海桑田,繁荣昌盛,也成就了“第一代戈壁母亲”的美称。

五、拼命三郎

1973年,又一个不得了的湖南人来到了新疆,他就是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杨勇。

杨勇,原名世骏,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人。杨勇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给日军留下了永远无法忘记的伤痛,他在吕梁三战三捷,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名将。

他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个艰苦时期的磨练,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可谓是身经百战。

文武双全的杨勇还有“拼命三郎”的美誉。

1973年5月,杨勇将军开完会后,周总理突然把他找过去对他说:国家决定派你去新疆工作!

杨勇将军二话没说,便乘坐上了去往新疆的飞机。

杨勇来新疆以后,大胆使用干部,他对新疆的建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为了消除社会混乱,杨勇做出了大量贡献。

在杨勇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修建基础公路,特别是组织修建南疆铁路和天山公路,这对新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杨勇以“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气概,在新疆书写出璀璨的篇章。

湘江天山万里情,芙蓉雪莲并蒂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左宗棠與郭嵩燾:立功者封侯拜相,立言者毀譽參半(深度好文)
草根逆袭的再世诸葛 仗剑西天的封疆大吏 | 探险家
收复新疆的左宗棠,1971年被炸开坟墓,多年后盗贼自断手指谢罪
北京瞬间(542):西堂子胡同清左宗棠故居
大清顶级名臣
大清硬汉左宗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