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5年陈诚病逝,死前留下66字遗言惹争论,老蒋沉默:按原件发表

1965年3月5日,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副领导人陈诚在台湾省台北市因肝癌去世,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听到这个消息后,时任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沉默了许久,既悲痛又无奈地下达了用最高规模厚葬陈诚的命令,而他也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出席了葬礼,以哀悼这位对国民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二把手”。

(蒋介石与陈诚)

可就在陈诚的葬礼举行之前,蒋介石曾就“陈诚的六十六字遗言该不该发表的问题”在国民党党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数名国民党高官政要劝谏蒋介石,销毁陈诚留下的遗言,不能将其外传,更不能发表到报纸上让共产党人看到,否则将会对国民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舆论影响。

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只是沉默了片刻道:按原件发表吧!
那么,陈城究竟留下了什么遗言,能够让如此多国民党政要重视?而面对着他们的劝诫,蒋介石又为何要力排众议的将其发表呢?

想要弄明白这一切,还要从蒋介石与陈诚说起。

陈诚

陈诚,字辞修,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的一户贫寒的耕读之家,受家庭的影响,陈诚从小就饱读诗书,期望着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他远大的理想。

青年时期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先后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并在1917年成功毕业,是当时少有的高材生,可谓前途无量。

但陈诚的理想却并不仅仅是去当一名老师,他还有更大的抱负

陈诚

为此,1919年,带着一腔孤勇,陈诚从浙江省处州中学借来了一张应届生的毕业文凭,想要冒名顶替进入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可惜在体检的时候,他却因为身材太过矮小而被拒绝录取

(保定军校时期的陈诚)

不甘心的陈诚只好找到时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的同乡杜志远走后门,这才考进了保定军校,成了蒋介石的学弟,之后他在校期间参与了直皖战争,加入了国民党。

毕业后,陈诚被分配到了浙江,任国军的一名少尉排长。

1923年五月的时候,陈诚曾经跟随孙中山先生西征沈鸿英,在战斗中不幸负伤。

养伤期间,蒋介石曾短暂地来到医院中看望伤员,陈诚浙江人和保定军校毕业生的身份让蒋介石感到了些许亲切,二人因此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接触。

但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面前的人在后来会成为各自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

养好伤后,1925年陈诚再次参与了由许崇智、廖仲恺组织的第一次东征,担任炮兵连连长,负责扫荡军阀陈炯明。

这次任务陈诚的表现绝佳,他的炮兵总能够在战场上打出出其不意的效果,尤其是影响整个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的棉湖战役。

这次战斗中,面对着叛军强大的攻势,陈诚冷静地指挥炮兵应对,将几近崩坏的战局成功扭转了回来,帮助3000人的东征队伍战胜了20000人的精锐叛军,史称“棉湖大捷”。

此战之后,陈诚的名字进入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眼中。而半年后,小有名气的陈诚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与北伐战争,多次取得战功。

(黄埔军东征誓师大会)

而凭借着这些成绩,尚且未满三十岁的陈诚就已经做到了师长,堪称是平步青云。更加重要的是,刚刚而立之年的他获得了蒋介石的重用。

君与臣

其实在北伐战争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十分的器重陈诚了,但严格意义上讲,蒋介石对陈诚真正的倚重,还要从1927年宁汉分裂,邓演达出国,第21师师长严立三辞职,蒋介石任命陈诚为21师长师长时算起。

那一年,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下野。受蒋介石的影响,刚刚当上师长的陈诚也遭到了排挤,被迫交出兵权,失去了师长一职。

(蒋介石)

此时的陈诚深感“党失重心,群龙无首”,意识到只有让蒋介石稳住心境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基于此,在他30岁生日的两天前,陈诚写了一封效忠信,用以劝诫蒋介石。

信中,陈诚对蒋介石提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忍辱以负重也”、“至诚以怀远也”、“求才以固本也 ”、“节用以图治也 ”。

这四条建议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陈诚希望蒋介石能够稳固情绪,做好统筹规划,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此外,在信件的最后,陈诚对蒋介石说了一番极为真切的话语:

“钧座当仁不让 ,务望以总理之度量为度量,容纳众流 ,包含一切庶几革命早成,民生有托,忍小忿以成大谋,东坡所谓过人之节也。”

结合着计划看来,陈诚的这篇书信写得可谓是恰到好处,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陈诚对蒋介石的言劝之心,可谓是听者落泪,闻者伤心,蒋介石也深深地被其话语中的真诚和理性所打动

而这封信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发出时间!因为陈诚这封效忠信送出的节点正好是在蒋介石宣布复出的前夕。

所以在陈诚的效忠信送出一周后,蒋介石便亲自接见了陈诚,称他是“有志之官长”:

“陈厚甫颇有志气 , 刘士毅颇有精神,陈辞修为有志之官长,其他惜皆庸庸者也。”

1928年3月,复出后的蒋介石将陈诚任命为警卫司令,节制三个直属警卫团,协同两个炮兵团和两个宪兵团,实力与其他部队的一个军相当

北伐战争中,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陈诚率领警卫团屡建奇功,蒋介石颇为喜悦,大手一挥将国民党军中最为顶尖的第十一师交给了他,以表彰他的功绩

这还不算完,在1930年10月的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又任命为陈诚为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长,就这样凭借蒋介石的倚重和自身的能力,陈诚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实现了军职的三连跳。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

至此,陈诚变成了蒋介石军中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与两个人的感情也到达了巅峰。

而为了能够留住陈诚的忠心,蒋介石几乎把陈诚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

1931年的1月,蒋介石为了陈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和宋美龄一起作保,将国民党元老谭延闾之女、宋美龄之干女儿

谭祥许配给了陈诚,将自己的爱将变成了自己的干女婿。

(陈诚与妻子谭祥)

这件事令陈诚极为感动,当年年末,陈诚曾这样跟妻子谭祥介绍蒋介石与自己的关系,他说:

“论私谊择生不过系我友 , 而蒋先生实无异父兄”。

直接将蒋介石比作了父亲、兄弟一般的亲人,可见陈诚对蒋介石的感激之情与效忠之心。

但是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随着与蒋介石接触得越来越多,陈诚也逐渐地发现了自己与蒋介石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而

这些矛盾是蒋介石给再多的好处都无法化解的。

陈诚(中间)

毕竟,道不同,难以相为谋。

理想的分歧

1931年8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陈诚的好友邓演达在上海被蒋介石反动派抓捕入狱。

听闻自己至交好友被捕的消息后,远在江西围剿红军的陈诚仿佛遭遇了晴天霹雳,急忙修书一封递交蒋介石,以“为国惜才,从宽拟处”的理由,劝诫蒋介石能够对邓演达从轻发落。

而蒋介石在收到信件后,回信给陈诚,表示自己会“准从宽大办理”,让陈诚先处理好江西的事宜,不要分心。

(邓演达)

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背离他对陈诚的回信,判处了邓演达死刑,并于11月29日晚,将邓演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的沙子岗上。

邓演达身死的消息传来,陈诚悲痛欲绝,甚至不惜用请辞的方式抗议蒋介石,然对此,蒋介石并没有过多回应。

正是在这个时候陈诚发现,自己和蒋介石在政治理念和理想上存在着根本上的分歧。

要知道最开始他追随蒋介石,向蒋介石效忠都是他认为蒋介石能够继承孙中山总理的遗愿,完成尚未成功的革命。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已经明显偏离了本心和初衷!

(孙中山)

毕竟对陈诚而言,邓演达是他在革命道路的星火,在他的心中,邓演达也是真正理解革命、继承革命、真正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英雄。

当邓演达死在了蒋介石手中时,陈诚此前对蒋介石的忠心陡然出现了微不可察的裂痕。

邓演达身死这件事使得陈诚懊恼了许久,至于蒋介石嘱托的“剿匪”事宜,陈诚显得有不那么尽心尽力了。

而在陈诚数次的“剿匪”失败之后,蒋介石也逐渐地发现了陈诚的问题,心中不免也打起了鼓。

毕竟蒋介石重用陈诚,就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但随着陈诚在围剿红军频频失利,蒋介石也觉得自己该敲打一下陈诚,让他能够戒骄戒躁,真正地为他所用。

1933年,陈诚率领的第11、52、59师在反围剿中遭到我党我军激烈反击损失惨重,蒋介石因此大发雷霆,先是连续给他打了三通教训电话,又亲手递交了一封手谕教训他,再就是要给陈诚处分。

可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陈诚并不买蒋介石的账,他本人深切地认为:蒋介石在打仗上是个纯粹的外行,自己不需要他的指点。

所以在接受蒋介石的教训时,他本人都并不在意,甚至认为蒋介石是“无中生有”,只是单纯地想教育自己,给自己套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罢了。

但随着蒋介石愈发的关心、教训陈诚,陈诚也逐渐地理解了蒋介石的良苦用心,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地恢复了一些。

由于关系得到了改善,蒋介石才又渐渐放权,这使得陈诚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

文武双全的忠君之臣

1937年后,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开始,陈诚的军事才能在抗日的战场上逐渐地显现出来。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陈诚被同时委任场左翼军总司令和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两职,是淞沪前线负实际指挥责任的最高指挥官,在这种情况下,他亲自率部队在罗店、刘行迎战日军,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随后在撤退时,陈诚又壮士断腕一般地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第 67 师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的撤退。

此外,作为作高指挥官,当淞沪会战的颓势不可逆转之时,陈诚又帮助蒋介石定下了扩大战场,改纵为横的战略决策,以此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扰乱了其部署,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下了基础。

(淞沪会战)

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爆发,在这次战役中,陈诚又被委以武汉卫戍总司令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二职,是武汉保卫战的全权负责人。

此次战役中,陈诚再次坚持了和日军打消耗战的决策,拟定了“以保卫武汉要枢,达成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应以一部配置沿江各要地及南浔路线,尤须固守田家镇要塞;,以主力控制于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附近地区,侧击深入之敌,将其击破而歼灭之”的路线。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与淞沪会战在结果一样失败,但由于陈诚出色的指挥,这两次会战都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而在陈诚的抗战史中,除了军事指挥外,在行政方面也是国民党内部的一把绝对好手。

1940年9月,陈诚开始亲理湖北省政。

刚一到湖北,他就开始大力推行《建设新湖北计划》,推出了强禁大烟、实行二五减租、练兵、管理后勤、保障粮食、平物价、实施地方自治、发展基础教育等等多项举措,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陈诚因为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而成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对于蒋介石而言,陈诚就是一个多面手,哪里需要人,陈诚就能去哪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时候陈诚都能够为蒋介石排忧解难

因此,在蒋介石的失势的时候,陈诚可以说是极少数能够为他分忧且他效忠的人。但是自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在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小了很多,对许多人都有了猜忌之心,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位高权重的陈诚,而这种猜忌也一直持续到了陈诚死的时候!

五陈诚的遗言

其实败退台湾后,陈诚就已经与搞到了一丝危机!他多次想要从政治漩涡中抽身却都不可得,最后只能身不由己地在这种痛苦中挣扎。1965年,肝癌晚期的陈赓已经病重,尽管蒋介石让他接受了最好的治疗,可病势沉重,早已无力回天!当年3月,似是感到大限将至,陈诚留下了一小段遗言,总共66字:

“希望同志们团结一心,在总裁的领导下来完成革命大业;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军民亦共患此难;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单从字面意思看,陈诚留下的遗言每个字都透露着他对孙中山总理三民主义崇高的敬仰之情。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六十六个字发表到报纸上并没有什么不妥,可当国民党诸多政要得知遗言内容后,纷纷反对将之公布,甚至强烈要求修改甚至重写!而他们之所以反对发表陈诚遗言,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羞愧于这六十六个字。

其实自打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内部的军心早已溃散,陪在蒋介石身边的人更多都只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继续过之前的奢靡生活,

至于反攻大陆、继续革命口号,更多的时候都是呈现在嘴上。

陈诚(右一)

所以,即便当时的蒋介石已经78岁高龄,他还是能分得清陈诚与其他人的对错。

而与陈诚40年的交往也让蒋介石明白,陈诚至死都是那个追逐孙中山总理革命理想的少年。

他的信仰与他的忠心在这四十年中从未有过改变,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诚的依旧在想着号召军民“在总裁的领导下来完成革命大业”,这样的遗言,又有什么不能发表的呢?

而唯独让蒋介石感叹的是,偌大的台湾在陈诚逝去之后,他的身边竟然再无可以信任之人。

参考资料:

陈红民 从《陈诚日记》看台湾时期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4期。2015年7月

孙宅巍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诚.人物研究

肖如平 蒋介石对黄埔嫡系 陈诚的培植.专题论文

敖 凯 陈诚与中央训练团的创立.广东社会科学

2019 年第 5 期

陈红民 台湾时期蒋介石与陈诚关系探微(1949-196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5年陈诚病逝,3条遗言引发争议,蒋氏沉默片刻:按原件发表吧
65年陈诚病逝,三条遗言引发国民党质疑,周总理:陈诚是爱国的人
陈诚,他坐轿上前线被免师长,吞并20余支杂牌军,打造出国军头号主力军
严重:北伐名将与庐山隐士
1931年,蒋介石秘密处决一人,孙中山:此人可以改变国民党命运
邓演达:参与创建铁军前身的人,深受黄埔师生爱戴,为何遭排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