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养浩:千古故事如烟云,终究是百姓苦
userphoto

2023.02.11 湖南

关注

青史镌刻将相王侯的传奇,他们的生死喜怒,他们的取舍争夺,千载之下依然有迹可循。

史书每翻过一页,可见帝王一怒流血漂橹,官员权贵意气风发,英雄末路功败垂成,红颜枯骨阴差阳错,可在这些之外,普罗百姓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占据多少笔墨。

幸而,并不是没有人看见天下生民,譬如元代的张养浩,他不仅看见了,还替万千百姓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生于公元1270年济南的一个富裕人家。

张养浩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人,他出生时,属于张九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五百年,但先祖的文人血脉似乎跨越了这五百年时光,毫发无损地传承到了他的身上。

1

他自幼耕读不辍,刻苦读书,不舍昼夜,于诗词皆有所悟,尤其擅长散曲。

十七岁时,张养浩去舜祠游玩,作《过舜祠》一首,令人称赞,两年后游玩至白云楼,作《白云楼赋》一首,引众人争相传阅,山东按察使读罢更是赞叹不已,当即接见张养浩,并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张养浩的仕途由此开始。

《过舜祠》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张养浩做了四年的东平学正,1292年,二十三岁的他离开东平去往都城大都,追寻更广阔的未来。

到了大都后,最初的局面依然是张养浩的满腹才学为他打开的,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读了张养浩的作品赞口不绝,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之后又一力推举他进入御史台。

2

张养浩不仅文采斐然,为官处事的能力也有目共睹,而且他十分清廉中正。

就拿他所处的御史台掾吏一职来说,官位虽不显,职责却很大,可以监察百官,心术不正者在这个职位上谋财是十分容易的,但张养浩一直恪守本分。

有一次他生病了,不忽木前去探望,到了张养浩家中,只见家中质朴无华,一应陈设都十分简单,毫无铺张之意,不忽木不禁慨叹:此真台掾也!

因这份好官声,御史台掾任职期满后张养浩很快得到了新的官职——中书省掾属,八年后又被外派到地方,担任堂邑县尹,成为一方父母官。

《初拜堂邑县尹》

一县安危任不轻,初闻恩命喜愁并。

徒劳人尔岂吾意,何以报之惟此诚。

操刃岂容伤美锦,循墙谁敢忘高名。

前贤为尹规模在,他日须期与抗衡。

张养浩志在造福百姓,他认为县官应当“省己”、“劝农”、“戒贪”,他一到堂邑县,立刻开始清除堂邑官场多年的积弊。他一举消灭了三十多个当地官绅用来欺骗民众敛取钱财的淫祠,又释放府衙牢狱中被诬陷为盗贼的良民,转而将真正作恶的歹徒投入大牢。

短短三年间,堂邑县完全被肃清,张养浩将治理经验集结为《牧民忠告》供后人参考,当地百姓无不对他感恩戴德,甚至为他立碑颂德。1307年,元成宗驾崩,元武宗继位,次年召张养浩回京,担任太子文学,不久后又改任监察御史。

武宗锐意进取,积极改革,但元朝建国已有三十余年,各种弊端正慢慢浮现,非一时能改,张养浩作为御史当即上书进言,针砭时弊,指出改革中一些过于激进的地方,以及朝堂上的一些问题,如赏赐太多、土木太盛等。

显然,这样直截了当的进言在当权者眼里近乎僭越,等同指责,是绝对无法容忍的,盛怒之下,武宗免了张养浩的官职,之后任人罗织罪名,贬其为庶民,称永不复用。

3

一腔热血只换来铺面寒冰,张养浩失望不已,满含壮志不酬的愤懑与不甘,叹息着离开了大都。

1311年,武宗驾崩,他的继任者元仁宗与他不同,仁宗一直很认同张养浩的主张,他爱惜张养浩的才能,继位后急匆匆将张养浩召回京城。

回京后张养浩官拜翰林待制,后迁翰林侍讲学士。在张养浩等人的推动下,1315年,元朝举办了建国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张养浩作为礼部侍郎,这场科考的负责人,坚持广纳人才,举人唯贤,选拔出了一大批日后成为朝廷栋梁的学子。

考中的学子十分感念张养浩的提拔,相约登门拜谢,但都被张养浩拒绝了。张养浩对他们说:“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你们只需想着怎么报效国家就够了,不必想着报答我!其人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为朝廷兢兢业业之余,张养浩也有放松时间,虽然并不多。1316年,为了替朝廷征船舶,张养浩南下泉州,途经江浙一带时,诗兴盎然,留下几首歌咏江南好风光的作品。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320年,元仁宗也去世了,其子元英宗继位,英宗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依旧重用张养浩。次年正月,年轻的英宗想要用彩灯扎制成鳌山以庆祝元宵节,张养浩知道后立刻上书劝谏,他说“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英宗起先大怒,转而大喜,朝中有这样坦荡直言的臣子,当然应该高兴。英宗听取谏言,并大大赏赐了张养浩。此时的张养浩已经年过半百,作为四朝老臣,殚精竭虑几十年,他渐渐有些力不从心,渐渐厌倦了永不休止的官场争斗和权力更迭,他有些渴望余生也能过一过寻常士子的生活。

不久后,张养浩以父亲年迈为由辞官归家,同年十二月,其父病逝,张养浩回家丁忧。1323年,朝中发生政变,英宗被杀,泰定帝上位,其间数年,朝廷多次征辟张养浩入朝,他都没有答允。

4

直到1329年,陕西遭逢大旱,民不聊生,张养浩这才应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奔赴陕西赈灾。临行前他变卖家产,携带至陕西,沿途散尽家财救济灾民。一路所见,过于惨烈,有人生生饿死,有人杀子奉母,那首著名的潼关怀古正写于此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赈灾,张养浩耗尽了心力,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病逝任上,享年六十岁,朝廷感念他的功劳,追封他为滨国公,赠谥文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养浩回顾了过去千百年的王朝兴衰,那些成王败寇的豪迈故事与眼前仿若身处炼狱的百姓们的生活激烈对比,不禁让他发问,那些争权斗势、那些输赢与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在不了解张养浩时,倘若单看他的几首怀古诗,也许会有人认为他是个一生都未能施展才能抱负的普通文人,甚至是一个因生活困苦而对不公的世道产生怨恨的底层百姓。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累任高官,尽有大展拳脚的地方,他谥号文忠,甚至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臣子的典范。以他的身份,他的经历,他的目光,能写出从百姓角度出发的文字,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正如他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君,唤不应;臣,唤不应。终究是百姓苦,终究是,过眼烟云啊。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摘自《天桥名人》)
我读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名臣循吏,元曲大家,张养浩的故事
为民尽瘁的张养浩,千古美名被世人传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