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香识茶——茶叶知识大全,第五篇 中国四大传统茶艺

历史上著名的赵州从论禅师的'吃茶去',佛门禅意颇深,将茶文化和佛教精神融会贯通,超越了助禅的阶段,进入了证悟的境界。

“吃茶去”这段禅门高僧通过喝茶悟道的茶禅公案,体现了中国四大传统茶艺之一——寺院茶艺的意境。中国饮茶艺术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粗而精的进化、演变过程,有了一整套完美的程序,能够表达精深的审美内涵。其中相继出现的四大传统茶艺是现代各类茶艺的基础。

一、文人茶艺

茶宴是中国传统茶艺的始端,首开茶宴先河的当是以陆羽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骚客,茶宴萌芽时范围还很小,只限于个别士大夫之间。中唐以后,茶宴开始流行,使饮茶活动不单纯是品饮活动,逐渐发展为茶艺欣赏与情感交流的一种高雅的礼仪形式。唐代文人茶宴一改南行放人北朝时期贵族官吏大摆酒宴、浮华享乐、奢侈腐败的门阀富豪之风,提倡俭朴清廉、自然雅致的茶风。

二、宫廷茶艺

由于中国古代盛行贡茶,所以自唐代开始的各朝各代,宫廷里都有着非常完善的茶艺程式,无论是茶具、茶叶,还是茶艺师的技艺都是一流的。不过.后来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茶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在已无法再现历代宫廷茶艺的盛况,只有通过一些宫廷的茶宴活动去寻找。

宫廷茶宴的场面极为隆重,气氛也很肃穆,对茶品、选水、茶具的要求极尽苛求茶要贡品,水要玉液,器要珍玩。茶宴进行时,先由近侍施礼布茶,群臣面对皇上三呼万岁,坐定后再闻茶香、品茶味,赞茶感恩,互相庆贺。

唐代贡茶的发展为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如每年早春之时正是贡茶紫笋采制的季节,所以常州和湖州两位刺史都要到顾渚监制贡茶,并邀请专家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茶宴的惯例;尤以宫廷所举办的茶宴为最盛。贡茶入宫后,皇帝常爱不释手,高兴之余便在皇宫中宴请爱臣,共享新茶。宋徽宗赵佶就曾亲自为群臣注汤、点茶,表现自己的茶艺。

宫廷茶宴到了清代则达到鼎盛,尤以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最盛,其中'千叟宴'和'三清茶宴'最具代表性。

康熙像

千叟宴

清代康熙帝在他六十寿辰(1711)大庆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千叟宴',60岁以上的出席者多达1800人。'千叟宴'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首开茶宴。大宴开始,乐队奏丹陛清乐,膳茶房官员向皇帝父子进红奶茶各一杯,王公大臣行礼。皇帝饮毕,再分赐王公大臣共饮。饮后,所用茶具皆赐饮者。被赐茶的王公大臣接茶后原地行一叩礼,以谢赏茶之恩。这道仪式过后,方能进酒、进看。乾隆时期也举行过两次'千叟宴'。因为人数太多(达5000人),无法都赐茶,就由茶膳房官员向皇帝'进茶'。

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御赐养老银牌

三清茶宴

'三清茶宴'为乾隆皇帝所创,目的是通过召集爱臣品茗雅聚'示惠联情”。通常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自乾隆八年(1743)起固定在重华宫设宴,参加者多为文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所用茶为'三清茶,是乾隆皇帝亲自创设,以狮峰龙井为主料,佐以梅花、佛手、松实入茶。

三、寺院茶艺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得到大发展,曾出现过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或随着禅宗的兴盛逐渐合流入了禅宗,或因为某种原因而消亡。而禅宗自东晋以来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越发兴盛起来,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以寺院僧侣为主的寺院茶艺特别强调'静省序净'的禅宗文化思想。最初,僧侣们的饮茶活动很简单,只是借茶提神醒脑的功效在修行时抵抗疲倦的袭扰。

随着禅宗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在茶与禅的相互影响中赋予了茶事活动更深刻的内涵,于是有了借茶参悟,'茶禅一味'的说法也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本为佛教语汇,原系宋代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书赠参学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后成为佛教与民间茶界的流行语。

茶与禅的渊源还体现在禅宗的修行方式上。禅宗与传统佛教不同,主张坐禅修行。坐禅时要专注一境,息心静虑,节制饮食;要求'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

在这种情况下,茶能助人摆脱睡意,开悟智慧的本性便充分发挥出来。

随着茶事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禅宗思想的发展,一批高僧大德终于将茶道与参禅交融到一起,开创了'禅茶一味'的新局面。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就以高深的佛门禅悟将茶与禅完美结合起来,他的'三饮诗'至今在茶禅两界影响深远。

更为有趣的是禅门一些高僧通过喝茶悟道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茶禅公案。最著名的当属开篇提到的赵州从论禅师的'吃茶去'。此茶非彼茶,从论禅师的'吃茶去'佛门禅意颇深,将茶文化和佛教精神融会贯通,超越了助禅的阶段,进入了证悟的境界。

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论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日:'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从捻禅师认为'吃茶去'是参禅悟道的法门。在他看来,禅和茶原本一味,只要吃了茶,就能参透禅机佛理。

大慈寺

成都大慈寺是禅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由唐代祖师无相禅师创立的'无相禅茶茶艺'是中国禅茶文化的代表,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相禅师本为新罗国(古朝鲜一个国家)王子,俗姓金,所以出家后人称金和尚。唐开元年间(728),他西渡到大唐求学佛法。在蜀地参禅时,他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经过一番研习之后,创立了禅茶之法。

四、民俗茶艺

古老的中国地域辽阔,有56个兄弟民族共同栖息生活于此。由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地方生活风俗也不同,自然饮茶方式和饮茶习俗也异彩纷呈。民俗茶艺是对各地民俗风情茶艺的一个汇总,包括少数民族茶艺、地方特色茶艺等,是中国传统茶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灿烂异常。

潮汕工夫茶艺

到了潮州,人们常会看到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短酌品喝工夫茶的风俗图画。潮州工夫茶发端于陆羽煎茶法,继承了明代壶泡茶技法,又根据乌龙茶的特点创设而成。清人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书中提到工夫茶的用茶、用具和简单的茶艺程式。

工夫茶所用之茶非常讲究,以乌龙茶类为最佳,其中又以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为上品,其他一般茶类都不适合。因为绿茶性寒,伤胃;红茶性热,燥胃。乌龙茶为半发酵茶,性暖且耐泡,所出汤品较浓烈。

工夫茶具别具一格,对与之配套的'烹茶四宝'要求严格,不仅精致、小巧,配备也一定要精良齐备,缺一不可。

品茶时不能一饮而尽,应先举杯置于鼻端闻其清香,再小口吸饮品其味。工夫茶要边饮边冲,连饮三五杯后,需将茶根倒掉,换上新茶叶重新再泡。

藏族酥油茶

在藏族地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藏族地区自古就是中国茶叶的高消费区。

藏族人民喝茶名目繁多,有盐茶、奶茶、酥油茶,其中以酥油茶最为普遍,有客人时常以酥油茶款待,以示主人的盛情。

酥油茶的制法很讲究,所用茶为砖茶或沱茶,先要捣碎才能入锅熬煮。熬好的酥油茶最好趁热喝。当主人将热腾腾的酥油茶端上来时,客人是不能一饮而尽的,要慢慢品饮,还要在碗中留有余茶,这是对主人打茶手艺的赞赏。主人多次斟茶后,如不想再喝,可将余茶礼貌地泼在地上,主人就会心领神会。

熬茶炉和茶壶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8世纪南诏时期,是一种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茶文化,为白族待客的隆重礼节。

三道茶的制作很特别,且每道茶所用原料都不一样,分别为苦茶、甜茶和回味茶,白族人民将人生之道寄予茶中,认为人生应该'一苦、二甜、三回味'。

土家族擂茶

擂茶也叫'三生汤',一般以生茶叶、生米、生姜为主要原料,经过研磨配制后加水烹煮而成。由于地区不同,可分为桃江擂茶、安化擂茶等。土家族擂茶则流行于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土家族聚居地。

制作程序是先将所有原料按个人口味以一定的比例倒入擂钵中,用擂棍来回用力捣碎,直至三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起钵入锅,加水煮沸,熬煮片刻即可食用。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聚居的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境内的基诺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栽培和利用茶树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基诺族的吃茶法较为原始,跟我国最古老的食茶法﹣﹣生嚼羹煮很相似。他们不喜欢沏茶和泡茶,而是习惯吃一种用鲜嫩茶叶制作的凉拌茶。

凉拌茶是基诺族饭桌上的一道菜,主料是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辅料是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辅料不固定,可依个人的爱好随意添加。

凉拌茶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用手将嫩梢揉碎,然后放到碗里。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基诺族女孩

参考《中国传统茶艺图鉴》 东方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既吃茶又喝茶更有利于健康|从神农尝百草想到的
丁文《品茶论语》
茶道简介与四大茶道
惊了,茶里竟然还能放这些东西!
中国有茶道吗?
禅茶三字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