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热泻火药:知母

《神农本草经》将知母列于中品,谓“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补充了“伤寒久疟烦热”、“膈中恶”、“风汗内疸”等主治病证,同时指出本品“多服令人泄”的副作用。唐代《药性论》又将主治证扩展到“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本草求原》则认为知母“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瘛瘲。”

知母一药《神农本草经》称为“蚳母”,原因是本品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蚳蝱,故有此名,音同或音近而有蝭、芪母、提母、知母等讹传。后皆以知母为正名。本品根茎横生于地面,上有密列的环状节,故又有连母、儿踵草等形象称法。此外,知母还有水参、水浚,儿草、鹿列,穿山龙等名,但均不多用。

中医

中药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炙用。

本品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注意: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本草柔雅半偈》

【核曰】出濒河、怀、卫、彰德、解州、滁州、彭城诸处。二月宿根再发,四月开花,色青如韭。八月结实,根至难死,掘出随生。修治:槐砧上剉细,木臼捣烂,勿犯铁器。

【参曰】知母,天一所生,水德体用具备者也。故主濡润燥涸,对待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润下水道者也。设舍肺金之母气,难以游溢转输矣。何也?母气之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渎耳。盖益气者,亦母益子气;补不足者,亦母能令子实也。原夫金为水母,知母者,如子知有母也。别名蝭母、母者,依母彰名也;儿草、儿踵、昌支者,由母命名也;水浚、水参、水须者,离母立名也;连母者,正显子连母义;货母者,即子母递迁以成变化也。知此则立名之义,或远取物,近取身,可深长思矣。

《本草经解》

知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熏五内,则病热中。其苦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

除邪气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

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能清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浮肿也。肾者水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制方:知母同麦冬、石膏、贝母、陈皮、鳖甲、青蒿、牛膝,治久疟烦渴。同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治脾虚胃热,多食而烦。同牛膝、生地、白芍、甘草、桂枝、桑枝,治手足牵引,夜卧不安。同白芍、花粉、甘草、桂枝,治柔痉,惊呼不安卧。同黄柏、车前、木通、天冬、甘草,治强阳不痿。

石膏与知母

石膏与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症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泻肺胃火,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烧烫伤等;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滋阴润燥作用,既用于肺热咳嗽,又用于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

现代药理

中药知母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I、A-II,知母皂苷B-I、B-I等。还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苷、生物碱及有机酸等。

中药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溃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所含皂苷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还能调整β–肾上腺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的相互关系。

版本:v1.0

时间:2023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渴
知母
臨床常用藥臟腑對應配伍方劑匯總—Earls360馨醫堂
《石室秘录》 > 卷四(御集)火治法
123、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金匮要略方剂——白虎加桂枝汤——阴阳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