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阳之战李光弼赢得有多艰辛?除了叛军,他还要面对部下的捅刀子

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其实要论战功,李光弼要远在郭子仪之上。

邺城之战失利后,郭子仪被罢免了所有军职,平定安史之乱的下半场他都没有参与,而李光弼则是主角。

比较遗憾的是,李光弼也没有享受到终场获胜的鲜花与掌声,因为收官战的主角是仆固怀恩,而不是李光弼。此时他已经不是朔方节度使了,而是改任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远离了主战场。

大唐军界最锋利的两把尖刀,郭子仪半路退场,李光弼也没能坚持到底,朝廷真的是“人才挤挤”了?

当然不是,要不然郭老年过八旬,怎么还征战在沙场?

不过,对这两位扛把子,朝廷的态度不一样,郭子仪一直受到压制,被迫半途退场不奇怪。李光弼则被寄予了厚望,他怎么也隐退了?

李光弼的退出实在是迫不得已。

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李光弼控制不了部下了,再不将他调离,估计他很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国贞,被部下做掉。

李光弼向来以治军严厉著称,怎么会连自己的部下都约束不了?我们先从河阳之战说起。

☞河阳之战,李光弼的首要敌人是部下

郭子仪被罢职后,李光弼接任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军节度使,成了实际上的平叛总指挥。

由于邺城之战的失利,史思明又重新占领了河北,并且亲率大军直奔河南。唐军被迫从攻势转为守势,黄河两岸又成了前线。

毫无疑问,东都洛阳一定是叛军的目标。为了保住洛阳,李光弼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他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北面的黄河要塞。

不料史思明很狡猾,他暗度陈仓,将主攻方向放在了滑州和汴州。在史思明的猛攻下,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很快就投降了。

这两州的失守带来严重的恶果,叛军兵分两路,一路南下锋指临淮,一路西进兵临洛阳。

万般无奈之下,李光弼兵行险着,他下令弃守洛阳,给史思明留了一座空城。同时,唐军北渡黄河,以河阳三城为中心,固守怀州。

李光弼的意图很明显,洛阳守不住了,但也不能将河南之地拱手相送,必须在被占领地楔入一根钉子,一是为反攻留一块根据地,二是牵制住敌方兵力,不让他们西进威胁长安。

河阳就是这根钉子,用李光弼的话来讲,它“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

于是河阳之战爆发。

这场战斗虽然赢了,但赢得极其艰苦,李光弼不光要面对叛军的正面进攻,还要防止部下的阳奉阴违、消极怠工,甚至背后捅刀。

这不是开玩笑,迹象早在李光弼刚刚上任之初就显现出来了。

第一个“磨刀客”叫张用济,这家伙不满李光弼的严苛,在军中搞串联:“李光弼老是夜间突袭造访,咱朔方军是叛军吗?要不咱派精锐突袭洛阳,做了丫的。”

张用济的倡议居然得到了很多将士的响应,他们“皆被甲上马,衔枚以待”

幸好这事被节度副使仆固怀恩知道了,他赶紧阻止:“咱这么做不就是谋反吗?朝廷一定会认为郭老是幕后指使,这不坑了他老人家嘛。”

仆固怀恩的及时劝阻,避免了一场内讧。但这事还是被李光弼知道了,他借口张用济移防河阳行动迟缓,下令斩杀了张用济。

张用济刚刚人头落地,仆固怀恩就到了,随行带来500名胡骑,一副气势汹汹,兴师问罪的样子。

李光弼大惊失色,这要是火并起来自己又成第二个李国贞了。

好在仆固怀恩并不想把事情闹到,而是仅仅想给李光弼一个下马威,他故作姿态训斥胡骑将领说:“不是不让你们跟着我嘛,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

李光弼是聪明人,听懂了,他故作轻松地说:“啊呀,将士们不都得跟着领导嘛,何罪之有,来,一起喝酒吃肉。”

如果不是仆固怀恩居中协调,李光弼能不能活着走出军营都困难,可见这场河阳之战有多艰辛。

李光弼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他用“三刀”震住了全军。

第一招,拿自己开刀。他从靴子里拔出一柄利刃:此战如果我有半步退却,你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这把刀杀了我。

第二招,拿亲信开刀。他责令心腹爱将郝廷玉打头阵,如若败退就当场斩杀。战斗中郝廷玉冒着箭雨艰难前行,结果马被射伤,只好退回。

李光弼脸色大变,立刻下令斩杀郝廷玉。郝廷玉赶紧争辩:我不是退却,是换马再战。于是他换了一匹马,再次投入战斗。

第三招,拿仆固玚开刀。仆固玚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战斗中他也顶不住了,才稍有退却,李光弼立刻让监军提刀去取仆固玚的首级,吓得仆固父子转身又杀入敌阵。

还有谁资格比这三个人更牛?没了吧,那就玩命吧。

就这样,唐军终于打退了叛军的进攻,赢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但胜利却掩盖不了李光弼与部下的矛盾,更大的冲突又来了。

☞邙山之败,李光弼被朔方军集体做掉

河阳之战后,李光弼计划固守怀州,可是监军鱼朝恩又来坏事,他坚决要求赶紧收复洛阳。

仆固怀恩终于露出了真面貌,他附和鱼朝恩,上书朝廷说:别听李光弼瞎逼逼,叛军没那么可怕,收复洛阳易如反掌。

有鱼朝恩这根搅屎棍,李光弼即便满身是嘴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改变计划,留李抱玉镇守河阳,他和仆固怀恩率军渡河,打响收复洛阳的战争。

大军在洛阳城北的邙山结营,李光弼下令,营寨要安扎于险要山地,不得轻易出战。

然而,仆固怀恩却偏要在平原扎营。以仆固怀恩的水平,不至于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应该是故意给李光弼上眼药。

史思明见唐军前来挑战,故意诈败,各种物资扔了一地。唐军将士眼睛都红了,纷纷扔下武器就去抢战利品。不料,叛军突然从山上冲下,一顿砍瓜切菜。

唐军见势不妙,扭头就跑。跑了多远呢?您想象不出来,一口气跑到三百多里外的山西闻喜去了。

这太奇怪了,遭遇叛军袭击虽然损失不小,但也就几千人的伤亡,谈不上伤筋动骨,怎么败得这么彻底?远在战场外的李抱玉也跟着跑了,河阳也不要了。

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李光弼被仆固怀恩等朔方军将士联手坑了。就是不听你的,就是要让你吃败仗,就是给你上眼药,就是要让你滚蛋。

鱼朝恩就是个大傻子,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道,稀里糊涂做了朔方军的帮凶。为了洗脱罪名,他将失利的责任全都推到了李光弼头上。

李光弼有苦说不出,只好上书朝廷请罪。

唐肃宗不傻,从一开始这个局就是他布置的,只是他没想到李光弼也搞不定朔方军。于是他只能给李光弼换个岗位,调任临淮。

☞郭李矛盾,朔方军是朝廷的一把双刃剑

您可能觉得很奇怪,李光弼与朔方军有什么恩怨呢?朝廷为何非要将朔方军交到李光弼手上,而不是郭子仪呢?

李光弼是契丹人,看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剧中有个叫“李楷固”的人,他就是李光弼的外公。

李光弼少年从军,深得王忠嗣、安思顺两任节度使的赏识,并于天宝十三载短暂担任朔方节度副使。

彼时,郭子仪出任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同在安思顺手下任职。但二人的关系并不和睦,有资料说,他们从来不说话,见面怒目相视。

后来郭子仪丁忧离职,李光弼却遭遇“幸福的烦恼”,安思顺偏要将女儿嫁给他。估计是忌惮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关系,因此李光弼没答应,还辞职了,搞得安思顺灰头土脸的。

这次辞职给李光弼带来一个好运,也带来一个厄运。

好运就是,不久安禄山起兵,安思顺被诬告勾结安禄山,含冤而死,全家被流放。假如他娶了安思顺的女儿,说不定也跟着完蛋了。

厄运就是,他辞职期间,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出任了朔方节度使。如果李光弼不辞职,朔方军节度使应该属于他。

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出任了朔方军节度副使,又分朔方5000人马,组建新的河东军,并出任节度使。(原河东军都跟了安禄山)

从这段经历来看,李光弼其实与朔方军的关系非常紧密,恩怨从何而来呢?

这跟藩镇模式的弊端有关,唐玄宗开元中期,府兵制搞不下去了,改成了募兵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藩镇募兵权、财权、行政权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私兵”的倾向。军中只认自己的领导,不认朝廷。

郭子仪治军很有自己的一套,他为政宽松,恩威并济,深得部下拥戴,慢慢地,朔方军几乎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郭家私人领地。

不是郭子仪有意而为之,藩镇制度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否则安禄山哪来造反的资本?

这就是郭子仪被罢免朔方军节度使后,那些老部下一心想做掉李光弼,并试图重新迎回郭子仪的原因。

对唐肃宗来说,最头疼的是朔方军一家独大,没有制衡的力量,很容易失控。之所以选择李光弼,其实并不是对李光弼有多信任,而出于瓦解郭子仪的需要。

人们总说唐肃宗、唐代宗昏庸,不信任郭子仪。其实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哪个皇帝敢把刀把子交到别人手上?

那些兵哥哥们真不服管啊,之前李国贞不就被干掉了吗?如今李光弼同样搞不定。

后来换成朔方军嫡系出身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倒是能搞定兵哥哥,但是搞不定朝廷关系,唯独郭子仪二者都能搞定。

这就是老头八十多岁都没办法退休,一边被朝廷打压,一边又不断复出的原因。只要他往那里一站,甭管多大牌,都得跪下来叫爷爷。

想想大唐帝国,因为实行藩镇制度,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大,却不料这个看似最好的制度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它伴生的结构性危害就是无法割除的癌细胞,并最终吞没了一个强盛的帝国。

历史总是这样周而复始,看看我们身边,某个独霸世界的超级大国,如今不也被所谓的先进制度拖进了泥潭了吗?

我敢断言,它必然走向没落,历史已经证明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阳之战——一场李光弼不分敌我,见人就坑、就砍出来的大捷
《大唐王朝》之三十六:收复两京
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朔方军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不按套路出牌的武将史思明2
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