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疗过程中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有何进展?

在化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询问的问题。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因为化疗周期长,时常会出现一些因素导致治疗的推迟,很多处于化疗周期的患者应该就有不少有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经历。

化疗(即化学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化学药物到人体的身体里边阻止肿瘤细胞的复制和生长,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化疗的主要作用是抗肿瘤治疗,主要是控制肿瘤的生长、发展和扩散。通过口服化疗药物或者静脉输液的方法,将抗肿瘤的化学药物进入身体的血液里边。随着身体血液循环到达肿瘤生长的部位,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制的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使肿瘤组织出现了坏死或者萎缩,从而使肿瘤消失,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化疗治疗癌症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的细胞对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不同进行的。增殖旺盛的细胞对于化疗的敏感性高于增殖缓慢的细胞,幼稚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高于成熟细胞。癌细胞是身体的增殖旺盛细胞,而且含有幼稚细胞很多,而身体的其他细胞则多数是成熟细胞。因此癌细胞是身体内的化疗敏感组织,也就是说化疗药物对在这些细胞的作用最大。

以上是癌症化疗的基本原理,除了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以外,身体的其他组织对于化疗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疗药物没有选择性。而我们不希望化疗药物对身体的正常细胞出现损害,化疗药物对身体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就表现为化疗的副作用。化疗药物对身体不同组织产生的损害程度不一样,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别。人体内同样有增殖旺盛的细胞,这些组织包括骨髓细胞和胃肠道的上皮细胞。骨髓的副作用表现为骨髓抑制,出现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减少。胃肠道的副作用则表现为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其他组织的损害也可以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按照作用于细胞周期内时期的不同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时期,这些药物主要是抗代谢药,其中的代表是5-氟尿嘧啶;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各个时期,这些药物包括烷化剂、顺铂类药物,代表药物是顺铂和环磷酰胺。以上只是化疗药物的一个分类方法,治疗效果与分类方法没有直接的关系。所有抗癌药的特点是干扰细胞的增殖,因此对于增殖旺盛的细胞有严重的影响,而癌细胞是患者体内增殖最为旺盛的细胞。

那么,化疗为何要定期,比如21天?

两个化疗周期之间为什么要暂停?

化疗太痛苦,可以推迟一两个月再做下一次化疗吗?

这些是在化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询问的问题。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因为化疗周期长,时常会出现一些因素导致治疗的推迟,很多处于化疗周期的患者应该就有不少有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经历。

那么,化疗为什么一定要定期呢?遇到意外情况导致化疗推迟会有影响吗?

一、化疗为什么会有固定的周期?

化疗往往有固定的周期,出现“打打停停”的特点。追根溯源,与化疗“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特性相关。

术前化疗能缩小肿瘤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术后化疗可歼灭残余癌细胞或微小转移灶,起到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但一次化疗只能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同时损伤人体部分正常细胞。也就是说,一次化疗结束后,身体正常细胞需要时间恢复,但剩余的肿瘤细胞也会再次生长,所以当身体恢复到可以接受下一次化疗的程度时,就需要马上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

形象点说,化疗就如古代行军打战,不能只顾着杀敌冲锋陷阵,还得腾出时间补给粮草、包扎伤口。一旦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粮食补给,无法“回血”,就容易被敌方不攻自破。

二、化疗周期一定是21天吗?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 1 天算起,到 第 21 天或第 28 天,即 3~4 周称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 1~2 周用药,第 3~4 周休息。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这期间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

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 6 周算一个周期。

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是21天(3周),这个时间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通常情况下:

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医生严密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三、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是肿瘤患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 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 25%,第三个疗程后 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

也就是说,其实肿瘤细胞是「一边被打,一边在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

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停下来休息,将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除非特殊情况,建议尽量坚持!

那么,只晚几天行不行?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疫情影响、白细胞没有恢复、出现感染、没有床位等。

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

化疗间隔期的长短,关键还是看化疗效果。

四、化疗期间可以擅自减量或停药吗?

化疗期间一些患者因难以耐受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自觉身体状况好转,便擅自将药物减量,甚至停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主诊医生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用药方案。患者擅自减量会破坏血药浓度,达不到治疗的峰值,肿瘤可能会伺机 “卷土重来”,让之前的治疗功亏一篑。

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在评估之后会调整用药剂量甚至更换药物,但不宜由患者自行减量或停药。

五、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1. 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诊

复查时,一定要带上出院小结,上面有患者的病史、简要诊疗经过,可便于医生参考。

化疗间歇期的复查,最重要的是血常规、生化检查。血液指标如果出现异常是很重要的信息。

2.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例如发热、拉肚子、呕吐等。晚间和周末可到医院急诊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3.化疗间隙期,注意体质和免疫力的加强

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较差。此时,要注意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大量的家务活、避免在外就餐、避免长途旅行。应以休息为主,适当运动,规律生活。

六、化疗期间如何调整饮食?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吃得下饭是第一要素,而饮食搭配合理,可大大减少患者因化疗副反应引起的不适,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强化疗效果的作用。

化疗前:均衡饮食,每日饮食中包含谷薯类(米饭、面食)、蔬菜水果类、

肉禽蛋类、奶及豆制品类以及少量油脂类五大类食物。每日4~5餐,加餐以水果为主。化疗前一天进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米饭、面食、鱼肉、鸡肉、鸡蛋、瘦肉、豆腐、蔬菜、水果等。

化疗中:要求进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少量优质蛋白质食物:以食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配以容易消化的鸡肉、鱼肉和鸡蛋等,可以适当补充蛋白质粉(大豆或蛋清),少油。如果治疗反应较重,饮食以流质为主。可用菜汤、米汤、果汁及一些要素饮食。嚼生姜有一定的止呕作用。

化疗后:化疗后身体较虚弱,宜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软饭、稀饭、面包、馒头、包子、鱼肉、鸡蛋、鸡肉、煲汤、土豆、香蕉、果酱等。少吃多餐、适当运动,用酸奶替代牛奶,以免腹部胀气。也可以用姜来刺激食欲。

七、如何评估化疗的效果?

在化疗过程中,正确评价治疗效果,是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关键问题。所以,化疗前后往往会要求患者做详细的血液检查、影像检查,就是为了对比化疗前后肿瘤的抑制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概括肿瘤的体积变化,总结这段时间的治效果。

不过,对于药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来说,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并不实际。部分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实现“带瘤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质量,这样的治疗效果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客观结果。

八、化疗副作用一定很大吗?

化疗有七各方面的毒副作用:

第一,一些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当静脉注射时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

第二,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在早期可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严重时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药物的药力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大多数患者会表现为乏力、抵抗力下降、出血等表现。

第三,胃肠毒性:大多数化疗药物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麻痹性肠梗阻、腹泻、胃肠出血及腹痛。

第四,免疫抑制:当免疫功能下降时,肿瘤细胞容易扩散,会加快复发或转移的进程。

第五,肾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急性坏死,严重时会出现肾功衰竭,同时会伴随着腰痛、血尿、水肿等。

第六,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综合征。

第七,脱发,一些化疗药物会损伤毛囊,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

化疗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与患者体质、耐受能力以及所用的药物相关。

随着给药方案的精细化调整、给药方式的创新应用、副作用管理的不断加强等,许多化疗副作用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化疗已经成为癌症患者更容易接受、痛苦感更低的一种治疗方式了。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癌症治疗专家会严密观察患者状态,根据患者的微细状态调整用药,尤其是副作用的管理,使患者能够在最大程度的耐受状态下获得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延长生命周期。

总而言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的效果也在稳步提升。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

九、进 展

现代癌症治疗已经有了许多重大突破,我们拥有了更精准的靶向药物,效率更高的细胞免疫疗法,部分癌症患者已经从这些疗法中受益,显著延长了生命。然而,对于仍需要化疗支持的大多数患者来说,化疗耐药性仍然是难以克服的障碍,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一段时间后,肿瘤就可以找到新的方法生存下去,从而导致疾病进展。

在耐药发生时,有一个关键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可能决定了癌细胞“由死到生”的变化。顾名思义,EMT代表着上皮细胞起源的癌细胞会逐渐失去原有上皮特性,转而变得更像间充质细胞。这种变化会使得癌细胞更容易入侵周围的组织,并扩散到身体其他区域。一些研究数据也显示,肿瘤中含有经历了EMT过程的细胞与较差的预后有关。

尽管EMT让肿瘤变强是事实,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在《自然》的最新研究中,一种名为RHOJ的蛋白浮出了水面,其是一种Rho GTP酶,对EMT过程、肿瘤耐药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者构建了一批患有鳞状细胞癌的小鼠,这些小鼠会接受常规的皮肤癌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原本会诱导DNA损伤来杀死癌细胞。但根据他们的观察,大约有32%的肿瘤对化疗药物并不敏感。

作者单独分析了这些抵抗力极强的肿瘤组织,结果确认其中有70%的样本中充满着大量经历了EMT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从现有化疗药物中存活,并且有着大量的RHOJ蛋白。而RHOJ蛋白恰好控制着肌动蛋白丝的动态重组,这似乎就能说得通为何癌细胞格外需要它了。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关键组成,上皮细胞朝间充质细胞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明显的细胞变形,这也对细胞的韧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而肌动蛋白的重塑能力越强,也决定了EMT过程中的细胞变形要更容易成功。根据作者的分析,这些经历EMT癌细胞的RHOJ表达明显要高于正常水平。除了帮助癌细胞发生类型转变,RHOJ还可以使完成EMT过程的癌细胞更加具有抵抗力,因为它会激活细胞中的DNA损伤修复机制,这对于化疗药物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药物造成的DNA损伤,突然就被高效地修复了,这意味着癌细胞并不会因药物而死亡。而缺乏RHOJ的肿瘤细胞,即使经历了EMT也会产生许多DNA损伤,这也说明肿瘤能否存活RHOJ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者推测,肌动蛋白丝可能有助于DNA的修复过程,但还需要更多研究确认这一联系。

研究者认为,未来可以将RHOJ视为全新的化疗靶点,或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抗癌疗法的耐药性问题。

参考资料:

[1] Cancer cells remodelled to resist chemotherapy. Nature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3-00801-y

[2] RHOJ controls EMT-associated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Nature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838-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给了癌细胞不死之身?《自然》重磅研究揭示化疗失效原因
化疗周期为什么是21天?推迟或提前化疗会有什么影响吗?
化疗几次最好? 做化疗的人,这样做会活得更久
化疗患者必修课
骨髓抑制,化疗后的“暗刺客”,你可别轻视它!
癌症:任何中药无法代替化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