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战刘伯承犯下兵家大忌,却收获大胜,事后才知刘帅谋略高明之处

前言

从南昌起义的揭竿而起到解放战争中的中原逐鹿,华夏大地涌现出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刘伯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指挥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但要选出最能代表他用兵谋略的一场战役,当属此战。在这场战役中刘伯承不但犯下了“用兵不复”,不在同一地点连续设伏多次的兵家大忌,而且能收获奇效,最终取得胜利。事后分析此战,不得不让人佩服刘帅用兵高明。

刘伯承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刘伯承的谋略之道,体验中国军神的用兵风采。

石门关作战失败,被卫立煌嘲笑:你们游击战不行,我们几万人都顶不住日军,还是撤吧

1937年八路军129师赴山西作战之初,正赶上娘子关一线战局发生重大变化。日军指挥部鉴于从正面进攻娘子关的第20师团受阻,且兵力严重不足,遂紧急从邢台调109师前来增援。

在娘子关东南有一旧关,又称“老娘子关”。此前,第20师团曾占领旧关,但又被曾万钟的第三军夺回。有了援兵的加持,第20师团决定改变原有的主攻方向,将进攻目标重新定为旧关,欲通过迂回,切断娘子关守军的后路。

敌情一变,刘伯承立马从中察觉到危机。于是便紧急赶到第三军的指挥部,对曾万钟说:“日军不攻娘子关而攻旧关,显然是对娘子关的防线做了仔细研究,想避实就虚。他们前面进攻旧关未能得手,这次很可能会往南继续迂回,攻击旧关以南的石门口,我军必须火速派兵防守。”

经过商议,决定由八路军防守石门口。刘伯承立即派出771团前去驻防,并特意强调:“石门口至关重要,切不可马虎大意。”

10月22日,771团火迅速抵达石门口,可他们在石门口并未发现日军的活动迹象,便于当晚在此安营扎寨。

771团从未与日军交过手,有些轻敌,加上赶路疲劳,吃过饭之后便早早入睡,晚上也没有按照刘伯承的嘱咐,在周围安插岗哨警戒。

午夜时分,石门口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紧接着一阵炮击袭来。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可怕的事实:771团被日军偷袭了。

袭击771团的正是第20师团。不出所料,该师团除了向旧关发动攻势外,还组织纵队向旧关以南实施迂回。

771团在警戒上的疏忽,给了日军可乘之机。发现八路军提前抢占了石门口,第20师团立即组织精兵强将,趁着夜色奔向771团驻地。他们绕过大路上的警戒,顺着小路隐秘行动,在抹掉八路军的岗哨后,从两面对771团发动猛攻。

由于事先毫无防备,771团慌乱不堪,有的战士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倒下了,其他人慌忙抵抗,但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阵地上火光冲天,部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只有一部分战士突出了包围。

石门口被突破,正面又大兵压境,正面部队的处境很是艰难,129师前线指挥所里,刘伯承接到了卫立煌的电话:“国军装备精良,熟悉阵地战术,尚不能阻遏日军,且竞相后退。桂军兵微械弱,缺衣少粮,实施的游击战能跟日军相匹敌呼?望将军谨慎行事!

刘伯承凛然回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放下电话,对师部的参谋们说:“游击战术行不行,打给他们看看。”

送到嘴的狗肉,岂有不吃的道理?

不久之后,刘伯承和八路军的战士们便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日军在占领石门口后,旧关一侧受到严重威胁。卫立煌急调刚到前线的川军上阵,在东、西两回村进行阻击。

10月24日,日军向东、西两回村进发。陈赓亲率772团准备实施侧击,但因山路陡峭,行动困难,当他们冲到预定地点时,日军大部队早已通过,仅有辎重在后缓慢前行。

哪怕顺手在后面捡个便宜也行,可是陈赓并未选好地形,部队处于悬崖峭壁之上,无法冲下去进行突击。众人射击了一阵,也不知道打死了几个敌人,更别提缴获了。

不过陈赓带回的信息却令刘伯承为之一振,尤其是听到有辎重部队时。从日军的行军路线来看,他们经过了一座名叫七亘村的村子,刘伯承判断,在日军先头部队通过后,其后续的辎重部队也会尾随而至。

刘伯承初步决定在七亘村进行伏击。恰在此时,八路军总部来电,指示129师在七亘村袭击日军侧背以及后方,以配合川军正面作战。

刘伯承和总部的想法不谋而合,接下来就看怎么打了。

可是,七亘村的地形到底如何,适不适合打伏击?原来,八路军进入山西境内后,刘伯承曾向阎锡山索要山西作战地图,可阎老西竟推脱说没有,熟读兵法的刘伯承深知地形之利对伏击之胜的影响,决定亲自到现场观察。

25日拂晓,刘伯承带领李达等人,登上七亘村附近的一处制高点,对地形进行观察。七亘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晋冀两省接壤处,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崎岖。素有“龙虎环抱”之称。该村东邻甲南峪、东石门村,直通河北省井隆县的测鱼镇,西邻改道庙、营庄,直达平定县城。

此处地势十分凶险。从井径至平定县城的山中小道刚好从村边经过,宽不足两米,路北是几十米深的山沟,路南是高约十米的土坎,期间杂草、灌木丛生,便于隐蔽埋伏,而敌人又不易在此展开,的确是一处理想的伏击战场。

回到师部后,侦察兵拿来了最新情报,约有1000人的日军辎重部队宿营于测鱼镇,距离七亘村仅10公里。刘伯承马上对随军参谋说:“日军辎重部队要向前方运送军需物资,他们势必要再次通过七亘村。送到嘴的狗肉,一定要吃了它!”

说到这里,刘伯承拿起铅笔,在地图上“七亘村”周围画了个圈:“就在这里设伏,切断日军交通,夺取辎重。”他随即拿起电话,命令陈赓调集部队,提前做好准备。电话里,他对陈赓说:“兄弟部队都捷报频传,你386旅也要打胜仗!”

七亘村第一次伏击,386旅的翻身仗

这毋庸置疑是386旅的一场翻身仗、解气仗,谁来打是重中之重。陈赓思索片刻后,决定将伏击任务交给772团3营,并指定让王近山指挥。

三营在长生口伏击战时,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有教训在先,陈赓相信王近山和三营这次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10月26日凌晨,王近山率领3营进入伏击阵地。这次他充分的吸取了上次战役的教训,把3营的4个连都用足了:两个连做主攻,两个连为预备队,并为营指挥所配备一挺重机枪,作为伏击战的火力指挥信号。

上午8点,王近山带着3营指挥员爬上山头进行侦察。此时天空晴朗,能见度非常好,俯瞰山下,七亘村和大道两边的景物都看的一清二楚。王近山注意到,在距离他们所在位置3公里处,突然出现了一股日军并正向七亘村方向运动。

原来,在设伏的同时,王金山还派出了一支20多人的侦察小队,在测鱼镇附近观察。他们传回来的消息,证实了测鱼镇的确有一支辎重部队开出。

王近山立即召集连以上的干部开会,根据日军的行进队形,做了紧急部署。各连根据命令跑步进入预伏阵地,战士们有的钻进草丛,有的藏身于土坎和岩石后面,大家无一例外都尽可能用野草和树叶把自己伪装的很好。

从测鱼镇出来的日军辎重部队有300余人。辎重队的每一辆大车上都坐着一个押运兵,前后还有掩护步兵,人员散漫,后卫步兵离得更远。整个队列都拉出去好几公里长,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蛇在蠕动。

上午9点,日军前卫步兵进入伏击圈。走在队伍最前的一名日军士兵扛着膏药旗,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与埋伏在草丛中的八路军相距不过30米。日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吃一堑长一智,王近山不会再犯伏击战动作不周密的毛病了。他放过日军的前卫步兵,等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时,才下令营指挥的重机枪进行扫射。

机枪就是信号,担任伏击的两个连枪声大作,随之而来,手榴弹雨点般的向敌人招呼。这也是上一次战役的遗憾,即未能在第一时间,用密集的手榴弹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先炸乱它的阵型再说。

伏击战对地形的要求很高,地形要险要,如隘口、崖底、洼地等;其次要便于己方设伏攻击。刘伯承精心挑选的伏击地形完全符合这个2个特点,手榴弹只要拉了保险,就可以垂直扔向敌人。

日军突遭如此凌厉的打击,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放倒一大片。剩下的人像被炸开的马蜂窝一样乱撞,死的死,伤的伤,不少人还被撞下了山沟。马匹在惊吓之后,四处狂奔,导致人畜相撞,自相踩踏。

敌军阵型已乱,王近山立刻指挥部队将日军前卫步兵和辎重部队拦腰切成两段,并对企图掉头的步兵进行阻击。辎重队的后卫步兵则被地上的死马及其抛弃的军用物资给挡住了道路,根本前进不得。

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日军辎重队火力不足,本来就缺乏反击能力,更不用说八路军连反击的时间和机会都不给他们。在遭到截击后,辎重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日军后卫队眼瞅救援不及,只能扔下辎重,企图原路撤回。王近山对此早就做了准备,他从特务连抽了一个排,预先埋伏在这一方向,一个都没放过。经过一阵激烈的射击后,王近山下令作为预备队的两个连夜加入了战斗,三营官兵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总攻击。

三营报仇心切,他们在这场伏击战中打出了应有的水平。一名战士同日军军官近身肉搏,眼瞅不敌,索性将手中的步枪扔了过去。就在日军军官愣神躲闪的一刹那,这名战士奋不顾身的扑了上去,将其一把抱住,然后压倒在地。

这还不算狠的,狠的是这位勇士又用牙齿咬掉了鬼子的鼻子,并趁对方疼痛不已之时,夺过他的武士刀把他给劈了。

激战到上午11时,日军除少数人员逃回测鱼镇外,整个辎重队基本被歼灭。根据772团的统计,包括步兵、辎重兵在内,共打死日军200人。和之前的任何一次对日战斗一样,八路军未能捉到战俘。在战斗接近尾声时,有几名日军士兵被打散,三营官兵示意他们投降,但这几个家伙毫不理睬,端着刺刀就扑了上来。为了避免伤亡,战士们只好用子弹送他们上路。

即便说上一车轱辘话,都及不上一场胜仗来得痛快。从七亘村走出来后,许多战士都穿戴上了缴获的皮靴和钢盔,还有不少人穿上了军官大衣,他们所缴获的干粮、罐头等食品更是堆积如山,足够386旅吃上一个月。

772团的战士们个个兴高采烈,都说给771团报了仇,消息传到师部,刘伯承严肃地说:“这才到哪到哪,仗有你们打的!”

打破用兵常规,再次在七亘村设伏

七亘村大捷后,刘伯承特地把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挑出一部分,专程送给卫立煌。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身边的将领说:“还是八路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好,能打胜仗。”

卫立煌

七亘村伏击战之后没几日,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继续向旧关前进。据此判断:日军急于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平定线西犯的日军急需弹药、粮食等物资补充。虽说此次日军辎重队遭受严重打击,但不足以阻挡他们运输物资西进的步伐,肯定要继续完成向平定运输物资的任务。

通过对周围地形分析,刘伯承认为七亘村是西进平定的必经之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坚持“突贯攻击”的教条,通常发一股牛劲,向着既定目标执拗地前进,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改变路线。而且日军自恃装备强悍,骄横狂妄,以为国民党的正规军尚不堪一击,靠偷袭偶然成功的八路军更没什么战斗力,因此还会走老路,遂下定决心在七亘村第二次设伏。

有个参谋不解:日军吃了一回亏,难道还会再次上当吗?

刘伯承胸有成竹地回答:按照常理是不能在同一地点设伏的,兵法上说:“用兵不复”就是这个道理。日军指挥官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估计我们不会再次在此设伏。而我们恰恰就要利用他的这个错觉,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刘伯承命令772团主力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

事实上,王近山率772团3营绕了一圈又折返回来,将伏击点选在七亘村以西两山峡谷中的改道庙附近;以9连、10连埋伏于七亘村至改道庙大道南侧;11连、12连以及特务连1个排为预备队,控制七亘村南侧高地,并随时准备向七亘村东侧出击;侦察分队仍在东石门一带活得,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测鱼镇敌情。

果然不如刘伯承所料,28日天蒙蒙亮,日军辎重部队在300多名步兵和100多名骑兵的掩护下,由测鱼镇方向大摇大摆地开来。

日军虽然十分狂妄,可毕竟有过教训,一路上加强了警戒搜索,遇到可疑的地方便炮击。尤其是到达七亘村附近之后,更是小心翼翼,对着村里反复炮击。

772团3营的指战员们隐藏在灌木丛、土坎后面沉着冷静,一枪未发。

11时,这股日军进入了八路军伏击地区。待日军骑兵通过改道庙后,王近山一声令下,3营突然发起猛烈冲击,随后英勇出击,冲入敌军阵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但由于此次日军做了防备,遇到打击便就地组织防御,加之掩护分队比较多,3营只将这股日军截成两段,但没有将其打乱。

激战至黄昏,因下雨道路泥泞,八路军增援分队未能及时赶到。日军部分辎重部队在其先头骑兵掩护下向平定方向撤去,后续部队则返回测鱼镇。

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百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骡马几十匹,打扫战场时,战士们从战利品找到了华北的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对这个意外收获,刘伯承十分高兴,说:“没想到日本人用中国人印的地图打中国人。怪不得阎锡山说没有地图,原来是跑到日本人手里了。”

3天之内,刘伯承以区区一个营的兵力,在七亘村连续设伏且取得成功,这是一件了令他本人都倍感骄傲的事,很多军事教科书也将其列为经典战例。在外行人看来,这种伏击战无外乎是在押宝,刘伯承是内行,他不押宝,只论学问。伏击战的学问,那可大了去了。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遵常”,或者说“用兵不复”也就是要不停地变招。套用在伏击战上,不管先前选择的伏击地形有多好,打完了都得换个地方,而且在短时间内不宜再次设伏,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刘伯承熟读中外兵法,对此理论自然烂熟于心,但他更佩服《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仗就是要研究对手的心理,他一再强调:“要研究打胜仗的办法,就要研究敌人的特点”,打仗嘛,你摸过来摸过去,无非是把敌人的脾气摸透,最后吃掉它!

日军遇到刘伯承这样的对手,是其最大的不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烽火之 --- 七亘村伏击战
“重叠设伏”----八路军七亘村连环伏击战之迷
抗日战争:重叠设伏的七亘村伏击战
陈赓日记中的抗日战争(开篇)
忆父亲刘伯承:立马太行的一代儒将
军神刘伯承,一次神来之笔,谱写成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