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月8日立秋,今年的立秋“不一般”,有三大特点,与往年大不同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8月8日2时22分41秒1,农历六月廿二。那么,今年的立秋有什么不同于往年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一、今年是晚立秋

立秋的时间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农历和太阳黄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七月份,就是晚立秋;如果出现在农历六月份,就是早立秋。

按照民间的说法,如果是在晚上十二点到上午十二点立秋,则为早立秋;中午12点后立秋,则为晚立秋。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在凌晨2时22分41秒,在12点之前,属于早立秋。但是,从农历来看,今年的立秋却是在六月廿二,属于晚立秋。

那么,早立秋和晚立秋有什么区别呢?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这是因为早立秋意味着天气会较快转凉,湿热的天气会一扫而空;而晚立秋则意味着炎热的天气会持续较久,高温会屡屡出现。从气象数据来看,今年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24.9℃,比常年同期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155.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3.9%3。

这说明今年夏季比较长、热、湿。而进入8月份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高温多雨的状态4。因此,今年的晚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而是暑热仍然盛行。

二、今年是公秋

除了早晚之分外,民间还有公母之分。

所谓公母之分,并不是指性别的区别,而是指阴阳的平衡。如果太阳黄经在135°到150°之间(即从立秋到处暑),阴阳平衡,则为公秋;如果太阳黄经在150°到165°之间(即从处暑到白露),阴阳失衡,则为母秋。公母之分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

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

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公母之分与降雨量有关。

如果是公秋,则表示阴阳平衡,降雨量适中,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如果是母秋,则表示阴阳失衡,降雨量过多或过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因此,农民们一般都希望是公秋,而不希望是母秋。

今年的立秋是公秋,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由于今年夏季降雨量偏多,部分地区出现了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立秋后仍需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汛抗旱的工作。

公母之分也与人体健康有关。如果是公秋,则表示气候温和,人体容易适应;如果是母秋,则表示气候变化大,人体容易受到刺激。因此,公秋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一个好时节,而母秋则需要注意调节身心,预防疾病。

今年的立秋是公秋,这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一个好时机。但是,由于今年夏季炎热潮湿,人体容易出现湿热内盛、脾胃功能减弱、食欲不振等问题7。因此,立秋后仍需注意饮食清淡、滋阴润肺、利湿消暑、增强免疫力等养生措施。

三、今年是闰立秋

除了晚立秋和公秋外,今年的立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闰立秋。所谓闰立秋,并不是指多出一个立秋节气,而是指在同一年中出现两次立秋节气。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一般要隔上几百年才会出现一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闰立秋呢?这与历法的制定有关。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是公历(又称格里高利历),它是一种以太阳为基准的历法。它的特点是每年有365天或366天(闰年),每月有28天到31天不等。

它的优点是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相吻合,能较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和节气更迭。但它的缺点是每年的开始和结束并不与任何自然现象相对应,而且每月的长度也没有规律可循。

而我们传统使用的历法是农历(又称阴阳历),它是一种以月亮为基准的历法。

它的特点是每年有12个月或13个月(闰月),每月有29天或30天(大月或小月)。它的优点是与月相变化相吻合,能较方便地安排节日和农事活动。但它的缺点是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不相吻合,不能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和节气更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的历法学家们创造了一种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规律的历法——阴阳合历(又称夏历)。

它的特点是在农历的基础上加入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等太阳历元素,使之能好的,我会继续写下去。请看下面的内容:

较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和节气更迭。但它的缺点是每年的长度和每月的长度都不固定,而且每年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则。

为了使阴阳合历更加科学和规范,我国历法学家们又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授时历》和清代的《永乐大典》。

《授时历》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关王、王恂等人编制的一部历法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采用了闰年制度的历法,也是我国第一部使用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历法。

《永乐大典》是由明成祖朱棣命令吴伯宗、姚广孝等人编纂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它是我国第一部收录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等太阳历元素的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使用了平气法和定朔法来确定节气和月相的百科全书。

这两部历法著作都对我国历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考虑到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导致每年的长度和每月的长度都有微小的误差。

这些误差虽然很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累积成为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阴阳合历与实际天文现象之间出现了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节气滞后”或“节气超前”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1912年正式废除了阴阳合历,改用了与西方国家相同的公历。公历虽然能较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和节气更迭,但它也有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年有四分之一天多出来。

为了消除这个多余的时间,公历采用了闰年制度,即每四年增加一天,每百年减少一天,每四百年再增加一天。这样就能使公历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相吻合。

但是,由于公历是以太阳为基准的历法,而不是以月亮为基准的历法,所以它不能反映月相变化。

为了保留我国传统文化中与月相相关的节日和习俗,我国在公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农历。农历是以月亮为基准的历法,每个月从朔日(即新月)开始到下一个朔日结束。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即朔望月)约为29.53天,所以农历每个月有29天或30天(大月或小月)。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即回归年)约为365.24天,所以农历每年有12个月或13个月(闰月)。闰月是指在同一回归年中出现两次同名节气时,在第二次节气前增加一个月份。

由于公历和农历都有闰年或闰月制度,所以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天文现象而变化。

这就导致了在同一公历年中,可能出现两次同名节气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闰节气”的情况。闰节气是指在同一公历年中出现两次同名节气时,第一次节气称为“闰节气”,第二次节气称为“平节气”。

闰节气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一般要隔上几百年才会出现一次。而今年就是一个闰立秋的年份,也就是说,在2023年的公历中,会出现两次立秋节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闰立秋呢?这与今年的农历有关。今年的农历是一个闰年,也就是说,今年的农历有13个月。

而且,今年的农历是一个特殊的闰年,也就是说,今年的农历有两个闰月。这两个闰月分别是四月和九月。由于有两个闰月,所以今年的农历与公历之间的差距就变得很大。这就导致了在同一公历年中,出现了两次立秋节气。

具体来说,今年的第一个立秋节气是在8月8日2时22分41秒,农历六月廿二;而今年的第二个立秋节气是在9月7日5时51分42秒,农历八月初三。

这两个立秋节气之间相隔了29天9小时29分1秒,也就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这一个朔望月内,地球上没有发生任何其他的节气变化。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也非常奇特。

那么,闰立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闰立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它只是一种历法上的现象,不会改变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

但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来看,闰立秋却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首先,闰立秋会影响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按照传统习惯,我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和安排农事活动。但由于今年有两个立秋节气,所以我们对秋季的开始和结束就会有些混乱。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立秋后就进入了秋季,处暑后就进入了深秋,白露后就进入了凉爽的秋天。但今年却不一样,因为第一个立秋后并没有处暑,而是又回到了夏季;而第二个立秋后才有处暑和白露。这就使得我们感觉今年的夏季特别长,而秋季特别短。

其次,闰立秋会影响我们对传统节日和习俗的遵守。按照传统习惯,我们会根据农历来安排节日和习俗活动。但由于今年有两个闰月,所以我们对农历和公历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会有些混乱。

比如说,《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小雅·采薇》的诗,其中有一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首诗是用来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和恩泽的,也是用来祭祀周文王的祭文之一。

按照传统习惯,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就是周文王的诞辰,也是采薇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用采摘的薇草(一种香草)来祭祀周文王,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但今年却不一样,因为今年有两个农历八月,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在哪一个八月初一来庆祝采薇节。

如果按照公历来算,第一个八月初一是在9月7日,也就是第二个立秋节气;而第二个八月初一是在10月6日,也就是寒露节气。这就使得我们感觉今年的采薇节与季节变化不相符合。

再比如说,《论语》中有一句名言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和评价,也是我们对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参考和借鉴。按照传统习惯,每年的农历九月廿七,就是孔子的诞辰,也是教师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鲜花、水果、香烛等物品来祭祀孔子,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同时,人们也会向自己的老师或者学生表示祝福和感谢。但今年却不一样,因为今年有两个农历九月,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在哪一个九月廿七来庆祝教师节。

如果按照公历来算,第一个九月廿七是在10月6日,也就是寒露节气;而第二个九月廿七是在11月5日,也就是立冬节气。这就使得我们感觉今年的教师节与季节变化不相符合。

最后,闰立秋会影响我们对自然现象和民俗传说的理解和欣赏。按照传统习惯,我们会根据自然现象和民俗传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比如说,《楚辞·离骚》中有一句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句话是屈原对自己被楚王贬斥、流放、遭受百姓冷落的悲哀之情的抒发。按照传统习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也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用粽子、雄黄酒、艾草等物品来纪念屈原,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同时,人们也会进行龙舟竞渡、佩戴香囊等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健康。但今年却不一样,因为今年有两个农历五月,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在哪一个五月初五来庆祝端午节。

如果按照公历来算,第一个五月初五是在6月3日,也就是芒种节气;而第二个五月初五是在7月3日,也就是小暑节气。这就使得我们感觉今年的端午节与季节变化不相符合。

再比如说,《诗经·小雅·谷风》中有一句名句是“谷风吹我,雨雪霏霏。室中有妇,如珍如羡”。这句话是用来歌颂农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对家庭的温馨和幸福的感情的。按照传统习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七夕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鲜花、水果、糖果等物品来祭祀牛郎织女,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祝福。同时,人们也会向自己的爱人或者心仪的人表示爱意和情感。但今年却不一样,因为今年有两个农历七月,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在哪一个七月初七来庆祝七夕节。

如果按照公历来算,第一个七月初七是在8月5日,也就是立秋节气;而第二个七月初七是在9月4日,也就是白露节气。这就使得我们感觉今年的七夕节与季节变化不相符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立秋“不一般”,有三大特点,与往年大不同。这些特点分别是晚立秋、公秋和闰立秋。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历法和天文学的奥妙和精妙,也影响了我们对季节变化、传统节日和习俗、自然现象和民俗传说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欣赏和庆祝这些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深对我国历法文化和天文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增强我们对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需求,对我国历法文化和天文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精神和社会进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立秋“不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闰年闰月
2020年是闰年吗,今年有闰月吗,日历网
阴阳合历 农历
2012年真的天有异象(图)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
农历闰月是怎么来的?如何计算闰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