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建好县域医共体?看看这个地方的优秀经验分享

据悉在2022年度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中,肇庆市排名广东省第一;在广东省评分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中,肇庆市占3个(怀集、德庆、广宁)。德庆县被确定为广东省第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德庆县、怀集县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肇庆市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代表在2022年省政府县域医共体专题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县域医共体是指县域医疗共同体,是将县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行县域医疗集团化经营管理,无疑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运行效率,合理分流患者,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但不可否认,目前仍有少数地方县域医共体是松散型的,县级以上医院牵头不够、帮扶不力,没有整合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优质资源下沉不到位,县域集团化经营管理流于形式。

肇庆市通过牢牢抓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个“牛鼻子”,县域医共体建设从“试点立柱架梁”到“率先全面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效显著。

一是“三个坚持”构建市县一体推进工作机制

1.坚持全盘谋划高位推动。肇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纳入每年肇庆市政府重点工作,每月定期跟踪督办,召开肇庆市县域医共体工作推进会,印发《肇庆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纲领性文件。

2.坚持县级政府主导全面实施。各县(市)党委政府聚焦医共体改革重点任务,挂图作战、攻坚突破,县(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县域医共体建设事宜。

3.坚持专家引航全程指导。聘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为国家专家顾问,组建市级专家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全程监测指导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四项改革”助推县域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1.升级县域医疗卫生“硬件”建设。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累计投入53.63亿元,用于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15家,县域急救中心5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5家、建成投入使用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1147间。

2.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定期召开专题会商会,通过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协同治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指导德庆县解决县域医共体内医保资金定额、支付方式、县域内转诊政策等问题。

3.实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实行“县招县管县镇共用”政策,近年来共招聘入编全日制医学本科生416人。强化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强化县域医共体总医院用人自主权,促进总院和分院人员良性流动。

4.推动薪酬制度大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将“一类保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

落实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人均每月达到1300元,比省定标准高出300元。同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六个允许”和“两自主一倾斜”等政策,提高医务性收入占比。

三是实施“一县一策”,打造县域医共体发展新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县一策”,细化一院一方案,探索建设符合当地特点、运行高效的县域医共体模式。

如广宁县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1+17+279”医共体模式。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技术力量,坚持以专科专病建设为抓手,选派17名专科骨干到分院挂职副院长,助力到基层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

怀集县制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的目标,建立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的“1+19+N”县域医共体模式,建成医学检验、B超心电、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慢病管理数据五大中心。2022年度怀集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8.5%,肇庆市排名第1位。

肇庆市通过“三个坚持”、 “四项改革”、 “一县一策”来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来织密基层服务网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来”了、真正“常下来了”,无疑可填补基层一批技术空白,建起一批特色专科,不断提升基层诊疗水平,让广大居民健康获得感越来越强。

期盼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做法能给各地带来更多的反思与触动,真正把县域医共体做新做细做实做密,有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县(市、区)、乡镇、村一体化管理。

通过医疗专家下派、技术帮扶、双向转诊、学科建设示范引领、挂职任职常驻基层一线等系列措施,将医疗专家门诊、专科专病门诊及病房搬到基层,县级以上医院的各科医疗专家定期轮流来基层坐诊、义诊、巡诊、查房、指导,来充分实现紧密型联合,真正缓解广大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当然,各地政府及卫生健康等部门要为县域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更好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好“后盾”,要为名医进基层从“人、财、物”等方面营造好绿色通道。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真正建立医疗专家门诊、病房,并设立名医一览表,通过多种形式告之居民,每天是哪方面的医疗专家坐诊。同时要让更多的基层医生跟班学艺,甚至带到县级以上医院去专题进修,包括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等,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技能,从而为更多的基层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精彩

推荐

全科基层风采高血压糖尿病儿科用药呼吸新冠乡村医生

家庭医生| 中医政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浙江省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怎么落地?专家解读来了!
从分级诊疗看基层医疗发展
县域医共体来了!2018年底,山东省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市)级全覆盖!
安徽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 缓解基层看病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