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良反应之药物性肝损伤,你需要了解

药物性肝损伤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至少1 000种。药物性肝损伤在普通人群中的真实发生率常很难确认。

我国估算的年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高于其他国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住院患者中的DILI发生率约1%~6%,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它也逐渐成为全球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我们应引起重视。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位。一旦发生,通常会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危及生命。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型

它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和间接型。尽管多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以某一特定机制为主,但某些药物可能会以不同的机制造成肝损伤。

根据R值,我们可以将急性DILI分为:

①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转氨酶(ALT)≥3×ULN(正常值上限)且R≥5;

②胆汁淤积型:碱性磷酸酶(ALP)≥2×ULN且R≤2;

③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r<5< font="">。

注:R=(ALT实测值/ ALT ULN)/(ALP实测值/ ALP ULN)。

二、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各种急、慢性肝病类似。

急性起病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则可出现黄疸,如全身皮肤和/或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胆汁淤积明显者可出现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表现。

进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者则可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肝性脑病等相关症状。

特殊表型患者,可呈现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肝外症状。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病因

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包括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和抗生素等。

1. 草药和膳食补充剂

很多患者存在草药"天然无毒"的错误认识,对草药的肝损伤风险常缺乏警惕,由此导致的肝损伤也构成了亚洲国家DILI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据报道可能引起肝损伤的有何首乌、雷公藤、黄药子、补骨脂、千里光、淫羊藿、菊三七等草药及其汤剂或成药。

2. 抗结核药物

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都具有较强的肝毒性,乙胺丁醇也报道了明显肝毒性的病例,部分二线药物如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等也都有较强的肝毒性。

3. 抗肿瘤药物

无论是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大分子或小分子靶向药物,还是新近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都可导致肝损伤。传统化学治疗药物和靶向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多为固有型或特异质型,而ICIs肝毒性为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属于间接型DILI范畴。

四、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

1. 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是针对肝损伤病因的最主要措施,也是DILI的最基本治疗原则。绝大多数急性DILI患者在及时停药后肝损伤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重症化或慢性化进展,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案。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可疑药物:

血清ALT或AST > 8×ULN;

ALT或AST > 5×ULN,持续2周;

ALT或AST > 3×ULN,且总胆红素(TBil)> 2×ULN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

ALT或AST > 3×ULN,伴逐渐加重的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2. 合理的药物治疗选择:

除给予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外,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治疗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N-乙酰半胱氨酸: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固有型DILI

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成人患者(应尽早使用)

糖皮质激素:

伴随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的免疫介导的DILI:如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毒性等

注:不应成为DILI的常规治疗方案,确需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权衡可能的获益和风险

肝损伤治疗药物:

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各种病因造成肝酶升高的药物种类繁多,整体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以降低ALT和/或AST为主,另一类以降低ALP和/或GGT为主。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有更好疗效,因此,不推荐2种或以上都以降低ALT为主的肝损伤治疗药物联合应用。但对于混合型DILI,选择一种以降低ALT为主,同时选择另一种改善胆汁淤积表现的药物,是可接受的。

在抗肿瘤药和抗结核药等高风险药物治疗中,不建议常规对每个患者预防性应用肝损伤治疗药物。但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如首次暴露后曾导致了肝损伤、伴有基础肝病或使用有明确证据会导致DILI的药物等,应在综合评估DILI发生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考虑预防性用药。

五、如何降低DILI的影响

DILI作为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被完全消灭,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药物因素方面,建议慎用DILI高发药物种类,限制用药剂量,口服代替静脉给药,戒酒,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患者因素方面,基础疾病、高龄或肥胖患者需加强监测,必要时完善DILI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医疗因素方面,医务人员需注意用药前查问DILI病史,用药期间监测肝损伤,避免违规处方或药物超量。


审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任药师 张剑萍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杨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
2016版专家共识:血液病患者发生DILI的诊断标准及流程
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解读(下)
药物性肝损伤:警惕中草药与保健品
专家论坛|陈军:2019年欧洲肝病学会药物性肝损伤指南更新要点和中国实践
精神药物的肝毒性及诊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