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衣冠南渡,人们第一反应一般是西晋永嘉之乱。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这三次人口南迁,都被称为衣冠南渡。
这三次衣冠南渡,都发生在北方有大规模战乱的时候。这三次衣冠南渡的背后,是无数黎民的血泪。
不过,也正是这三次人口南迁,刺激了南方经济,给南方经济带来了活力,最终超越北方。
历史上的第一次衣冠南渡,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
西晋时期,政治极为混乱动荡。要说起西晋的动荡,其实和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有扯不开的关系。
司马炎的嫡子司马衷,有严重的智力缺陷。但是司马炎还是立司马衷做太子,这就给后来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对西晋政治混乱的第二个责任,是他在平吴结束之后,取消了郡兵,取消了郡守募兵统兵的权力。
其实站在司马炎的角度看,他的行为没什么不对。中央和地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东汉末年,刘焉向皇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从此之后,地方长官拥有了军事权。可以说,正是刘焉的这一个建议,正式开启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场面。
地方的兵源,可以是朝廷的铠甲,也可以是刺向朝廷的刀子。所以,平吴战争打完之后,司马炎取消各地郡守的募兵权。司马炎的做法,当然可以稳固朝廷的统治。
但是,一旦外族入侵,被削去募兵权的郡县,有力量抵御外敌吗?
早在西晋没开国的时候,就有不少有远见的人提出,要驱逐外族人。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这些激进但合理的建议一直没被采纳。
在司马炎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同时,外族的军事实力,正在悄悄发展。当时,有匈奴、鲜卑等五个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
由于外族不断向内迁徙,他们的居住环境和中原重合度越来越高,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最终,公元316年,长安陷落,晋愍帝投降,西晋由此灭亡。
第二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士族王导的帮助下,在江南重新建立起政权。从此东晋建立。
随着五胡乱华,长安陷落,西晋灭亡,北方大半沦为不少外族的统治区域。所以,当时有不少衣冠士族都一起去了江南。
西晋施行占田荫客制,所以有不少农民都依附于这些大地主。所以,随着这批士族的迁移,有不少依附他们的农民也一起去了江南。
这一次衣冠南渡,不仅是政治重心的南移,也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随着衣冠士族们的南渡,大量的生产技术也被带到了南方。而且大规模的人口南渡,也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口是相当重要的生产力。所以,这一次人口南渡,让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一个飞跃。这就是永嘉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后,下一次衣冠南渡是唐衣冠南渡。这一次人口南迁的导火索,是有安史之乱导致的。
唐玄宗执政末期,渐渐开始懈怠,他对外重新安禄山,对内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当时主要有两个矛盾。第一个是因为均田制被破坏,大家不再向以前一样,能顺利得到自己该分的土地了。
均田制的崩坏,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府兵制维持不下去了。
在均田制没崩坏的时候,大家平时种田,到时候去服役或训练。按照均田制的规定,领到田地的人,要缴租庸调,也就是田租、户调,并且服徭役。
一旦服兵役,租庸调这些义务就都没了。所以,在均田制畅通无阻的时候,政府根本不缺兵源。服兵役不仅可以免除租庸调,而且还有机会得到赏赐。
所以在均田制崩坏之前,大家很乐意服兵役。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朝廷没有田地发给百姓了。没了田地,大家就没有租庸调这些义务,就没有服兵役的动力。
而且,由于兵源锐减,服兵役的人往往莫名其妙就被延长了服役期限。一来二去,府兵制就没法给朝廷提供兵源了。
朝廷一看,这也好办。朝廷发不出田地,所以出现了不少流民。而朝廷那边,正好还缺兵。那正好啊,花钱招人来当兵。这样,流民也解决了,兵源问题也解决了。以雇兼赈,两难自解。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募兵制下,这些没有资产的人,他们的心,会向着哪里呢?
其实,府兵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募兵制也有不少优点,但是府兵制有一个特点,也是府兵制最大的好处。
在府兵制下,大家的是靠着自家土地吃饭的。大家能得到赏赐,自然更好。得不到也没关系,大家不靠这个吃饭。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是朝廷的良民,他们和自己的顶头上司之间,没有特别亲近的依附关系。
但是募兵制下的士兵不一样,他们没有土地,他们是靠当兵吃饭的职业军人。所以,谁给他们发钱,谁是他们的恩主。
所以,府兵制变成募兵制后,将军和士兵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就变得紧密了。这样,就有了造反的必要条件。
而且,唐朝官员的升迁同道比较特殊,他们讲究的是出将入相。在地方带兵做的好,就有机会进中央朝廷,有机会做宰相。
李林甫为了避免别人出将入相,就想了一个主意。李林甫故意在唐玄宗面前,多次夸赞胡人将领靠谱,说胡人将领都是直肠子,一腔忠心值得信赖。
时间一长,唐玄宗就更倾向于任用胡人将领做边将了。再加上安禄山本人又很擅长迎合唐玄宗,所以安禄山的地位迅速提升。
李林甫的目的其实很简单,皇帝会任用胡人做边将,但总不能用胡人做宰相吧?只要皇帝把边将全安排成胡人,那就没人能来当宰相了。
就这样,唐玄宗时期,不仅出现了适合将军造反的募兵制,还养出来安禄山这样野心勃勃的胡人边将。
可想而知,当时局成熟的时候,这两者必然激烈碰撞,给唐玄宗一个大惊喜。
其实,不是没有人看到这种风险。只不过唐玄宗晚年自大懈怠,不愿意听人意见,所以没人能劝动他。
唐玄宗身边的亲信宦官高力士,就曾经劝过唐玄宗:“要是边将造反,陛下您可怎么制服他们呢?”但是唐玄宗不往心里去,高力士只好惶恐谢罪,以后再也不敢多劝一句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没消停过。黄巢之乱、朱温篡唐、五代十国……中原地区长期受战乱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再次发生了大规模人口南迁。
经过这一次的衣冠南渡,南方的经济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南方了。
最后一次衣冠南渡,发生在两宋之交。也可以说,这一次衣冠南渡,是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次。
这次衣冠南渡,就是建炎南渡。
在金国崛起之前,北宋的主要外交对象是辽国。但是,辽国占据着北宋的燕云地区,宋朝为了维持和平,必须每年给辽国送钱。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北宋肯定是心怀怨气的。恰好,金国对辽国也不满,金国的完颜阿骨打还受过辽国统治者的羞辱。
所以,金国和北宋一拍即合,双方很快达成了契约。双方约定,两国一起灭辽。辽国灭亡后,燕云地区还归北宋。北宋以前给辽国的岁币,以后送给金国。
在北宋看来,自己虽然还要花钱送礼,但是自己以前也要花钱啊!给谁花不是花呢?这么搞一把,能好好吃一口恶气,还能把燕云十六州要回来。这波不亏啊!
然而,北宋没有意识到:金国,比辽国还要难缠。
在双方合力灭辽的过程中,金国看穿了北宋孱弱的军事实力。从此,北宋也进入了金国的猎杀名单。
公元1126年,金军攻克了北宋首都,抓获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后来,虽然赵构逃了回来,建立了南宋,但是中原大片地区还是落在了金国手里。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朝廷始终没有收复故土,北方大片土地都在金国统治区。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口都跟着朝廷去了南方。
这一次衣冠南渡,中原地区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损害,而南方经济却因此得到了刺激。从此,南方经济正式超越北方。
这就是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三次衣冠南渡。这三次衣冠南渡背后,无一不是中原人民的斑斑血泪。不过,在屈辱和动荡之中,人口南迁也给南方的经济生活注入了不少活力。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