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迈出坚实步伐

尊敬的王国平书记、冯俊常务副院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来宾:

非常感谢会议主办给我这样一次汇报的机会,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也多次到杭州,我每次到杭州感受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迷人的景观,而且感受到这座城市市民的文化追求和这座城市管理者的高瞻远瞩。昨天我在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我发现我这篇稿子太长,我把它分了三个部分,最后还是选择了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这些年来我作为一个见证者,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杭州走向文化城市的坚实的步伐。

当前我们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这个关键主要来自于,一是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一是千家万户,家庭支出结构的变化。我们过去走的是从人均生产总值三千美元到一万美元的历程。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无疑对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认真梳理,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我想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研究院对于苏州、无锡这一片地区20年来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变化的情况举一个例子。

这是(图1)1986年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情况,红颜色是城市,绿颜色、黄颜色是绿色空间,20年以后,2006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从2006年到2012年它的变化还会很大,也就是说这里面的绿色空间还会持续的减少。我们再看一座城市首都北京(图2),1975年的时候,城市建设还在三环路以内,在1983年的时候,国务院对于北京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作出明确按的指示,任何情况下人口规模都不能超过一千万,大家知道去年年底北京市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今天远远划出了六环路成为一块大饼。近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我认为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归纳起来可以有八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感。

第一个问题,要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闽剧,从传统记忆到社会习俗,众多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是形成一座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看这些地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地下的文物估计,还有这些非物质遗产,他们构成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片片传统民居被无形的摧毁。由于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在这样推土机下,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很多街道上都被写上大大的拆字,还画一个圈,很多使用多年的房子被无形的拆掉了。

第二,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经济内制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必将就越鲜明,有很多城市给人们很深刻的城市形象,比如平缓开阔的北京历史城区,比如白墙灰瓦的苏州,比如丽江古城。外国也有,比如罗马、维也纳、布达佩斯,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城市美丽的天际线,这些天际线不是因为某个企业有钱,某个家族有实力,就可以任意突破城市景观区占领城市天际线,而是人们遵循的规则,但是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各地区民族风格的和经济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前层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刚才黄坤明书记谈到了城市的同质化,他主要谈到了产业,其实城市文化景观同样面临着同质化的危机。这种现代塔林的城市景观变成越来越多城市的历史核心部位,建设一座高楼,30年后这座高楼在哪?我们还可以找到,可能再过几年这个高楼已经找不到了。最近我去法国巴黎,我又看到了那座历史上仅有的埃菲尔塔后面的一座高楼,这座高楼建起以后法国人吸取了教训,在整个巴黎城市就再也没有出现第二座。

第三,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要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南京,把一圈名城圈进行了妥善的保护,人们就有这样的条件,在遗址公园里休闲漫步和娱乐。澳门历史城区,妥善保护他们20多组历史建筑群和十几个广场,换成了步行道系统,使澳门民众每天得到了休闲和愉快时光。纽约,正是因为有了四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在高楼大厦中工作的人们才能好的一片难得的绿荫。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我们看看这样的大广场一望无际,而广场上总觉得缺少什么,缺少人的活动。我问了市委书记,我说为什么人们不到这里来,他说离居住区很远,这一大片大草地大家数数,这么大的草地上只有五颗小树,能为城市提供多少绿荫,这一个中部缺水城市所建设的大水面,非常浩瀚,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因为他们没有带着自己城市的特色。

第四,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物质水平、文化品质的综合体现,既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了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和丰富形象的体验及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很多城市都有城市市民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形象建筑,比如罗马市民喜欢他们的外族庙,比如维也纳的市民喜欢他们的金色大厅,但与此同时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气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既希望在短时间内能有更多新、奇、怪、特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命浅薄和单调。为什么?殊不知当我们几百座城市都在通过国际招投标的手段,去找那几十家外国公司来设计的时候,那些年轻的设计师踹着同样的图纸,甚至在别的城市已经开始建造的同时,在毫不了解这座城市人民的追求和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情况下,用吸引眼球的方案屡屡中标,但是建起来以后我们的城市更加雷同,更加单调。

第五,避免城市环境了恶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我认为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该是使城市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静静的河,两片草地,难得的绿荫,构成了城市和谐的景观,这样的景观在城市应该更多,而不仅仅是把河道都弄成水泥槽子,两边花很多钱做成汉白玉的栏杆。但是一些城市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土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导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二元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已经看到一种光亮派的建筑到古典园林的景观当中来。在20年前,我们遵义会议会址的时候,遵义会议是高耸于贵州传统民居之上,今天这座楼房已经是当地最矮的一栋。

第六,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上发生了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澳门历史城区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当天,从澳门市民的手中寄出20万封明信片,上面骄傲的写到澳门是一座文化城市,澳门领导人要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领取世界遗产证书,我去接他的时候,他见我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澳门是一座文化城市,不和我们旁边的城市一样。美国费城这座城市精心保护了一栋老房子,因为这里面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宣言,就是林肯总统签署了独立宣言,今天费城政府把它当成一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城市精心的保护。但是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无论传统认知的不解,对城市精神理解和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前几年来每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都是爆声,报告提出一年比一年提高,很多建筑都在顷刻之间变成废墟,今天我们提倡环境资源能源和低碳生活的时候,这样的景象,我们的建筑寿命时间的确是不得不可思考。

第七,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民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民提供安定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文化的基石来指导城市管理,这座城市叫旧金山,它曾经有一座高架桥,挡住了美丽的城区和海岸之间的通道,后来地震了,把这座桥拆掉了,她采取了公交优先的系统,使美丽的海岸又回到市民的生活之中。很多欧洲的城市并不是采取盲目拆除两处传统建筑,而是采用这种大运量低耗能,环保、廉价、准时的公共交通,很受市民欢迎。广州市就把这样一条步行街在实施的时候,发现了地下宋元时期的古遗址,就进行了保护性的展示,今天人民可以在古代的街道上进行漫步。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制,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率上,重近期轻长远。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问题依然成堆,才采取应急与补救措施,我认为城市病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九曲十八弯是一条盲道,但是盲人如果按照这个道走下去一定会撞电线杆和电话亭,但这不是最危险的盲道,这个盲道如果走下去,没走几步就会撞在树底下,但我发现这还不是最危险的盲道,比如这座城市的盲道,走过去肯定会撞得头破血流。

第八,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城市文化不断发展,形成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特点和文化发展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力,决定了城市的未来,很多城市都有和自己城市文化主题吻合的,人民过目不忘的城市雕塑。比如说兰州的黄河母亲,比如珠海的雨女,比如厦门的郑成功,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市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这种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集成,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比如北京某街道上的一组雕塑,很多都是三个杆四个根,五个板顶着三四个球,跟城市的文化毫无关系。城市文化是城市文明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更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关怀的保证,将这一文化精髓贯彻到城市发展各项实业之中,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些年在王国平书记的领导下,杭州市经历了一个西湖申遗的过程,十年的申遗路达成了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共识,当杭州的地价房价超越很多城市变为最高的时候,但是没有让西湖的“三面云山”有一个城市开发项目进入,而是保护了它,不但西湖沿线,而是三面云山的美丽景观。杭州城市发展也没有因此而受影响,而是睿智的,坚决的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新城建设美丽、有大气魄,而老城也保护得非常到位,形成了新旧相应成辉的景观。十八大召开,我们国家需要有更多更加富强更加民主的城市,需要有更多更加文明城市,需要有更多更加和谐的城市,需要有更多更加美丽的城市。要建设文化城市,要吸取经验,我认为就到杭州来。谢谢大家!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中浦长三角论坛?杭州2012”)

(责编:林玥玥、蔡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西湖柳树又回来了”看城市景观改造
水生植物2——芡实
日本旅游城市--松本市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运河城市 | 苏州:81.8公里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
南宁规划信息港南宁水城规划总体目标
新型城镇化更应新在文化品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