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对“易水学派”的学习与思考
[ 谈对“易水学派”的学习与思考 ]
高建忠 讲述
高建忠
他长期致力于仲景经方和东垣学说的临床研究
东垣之学鲜有医家问津
他首建“内伤体系”于“伤寒体系”
旨在两法并用

中医学派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脏腑辨证论治(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审视、发扬“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1 对易水学派的界定

对一个学派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师承传授关系和一定的学术群体。著作是一个学术流派学术传承和发展的必要载体。在易水学派里面,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家,他们学术传承和发展的必要载体即他们的专著,比如说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沦》、《脾胃论》、《兰室秘藏》,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和罗天益的《卫生宝鉴》,这是他们的主要代表性著作。

这里面有一本很特殊的书就是《汤液本草》。我们在研究易水学派的过程中,对它的本草学的认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就是《汤液本草》。这里面有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商榷,以薛立斋、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孙一奎等为代表的温补学派可以看做是在易水学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不把温补学派归入易水学派中。
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部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但温补学派以脾肾虚损为研究重点,以温补为治疗特色,而易水学派学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藏气法时”和“升降浮沉”等理论体系并没有在温补学派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因此,把温补学派独立出来,将两个学派分开来学习便于学术的传承和发扬。



2 易水学派的背景
易水学派成于金元战乱之际。在思想领域,宋代的“理学”和“新学”对医学界具有必然的影响。通过研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重视发明经典中的圣贤精义,重视对经典精神实质的把握。
在中医临床,由于社会动荡,因饥饱失宜、劳役所伤、喜怒惊恐、寒温失调引起的内伤杂病较为多见,而徒守《伤寒论》,以汗、吐、下为主要治法的祛邪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同时以孙思邈、钱乙为代表的脏腑辩证学说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3 易水学派形成的指导思想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想能也。”这是指导和推动易水学派创立新说的中药指导思想。

4 “藏气法时”是易水学派立论的主要理论基础
我们在研究、传承某一个学派时,需要明确他的立论基础。尽管张元素指出“古方新病不相能”,主张革新,但易水学派理论仍立足于《内经》,尊经创新,并未“离经叛道”。
张元素、李东垣在精研《内经》创立新说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脏腑学说,都非常重视脾胃(胃气),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似乎还不够。从《医学启源》开篇的“天地六位脏象图”,到《脾胃论》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我们可以看出,《内经》中“藏气法时”是易水学派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运六气学说,在易水学派笔下,被内化为“藏气法时”。

5 创立“内伤学说”是易水学派在学术上的重大突破
仲景之后,金元之前,中医临床有“伤寒”、“杂病”之称,真正创立内伤证治体系的是易水学派。从外感学说主导的临床中独立出内伤学说,是中医学的一大突破。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已提到:”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役,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以及有“伤寒热食物”之治法、“五脏补泻法”等等。至李东垣,明确提出分辨外感、内伤的重要性。之后,罗天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内伤学说的证治内容,王好古把内伤学说引入伤寒六经证治的研究中。
易水学派在脾胃学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脾胃学说并不是易水学派的主体学说。脾胃学说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温补学派的形成主要导源于易水学派的内伤学说。


不止于此
… …
… …
易水学派在临床治疗学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在中药学理论方面,易水学派又有怎样的发展?
… …
… …

高建忠老师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东垣
学易水理论 精细辨证
谁能与“仲景学说”比肩而立?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如武林,门派林立,快来看看你是哪一派
浅析传承、交融、创新的吴门学术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