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上最牛的“三元宰相”商辂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

商辂小的时候沉默寡言,毫不起眼,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超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在每年的岁考中,他都名列前茅,成绩十分优异,为此得到了淳安县令的赏识和资助。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秋,每逢三年一度的乡试日期临近,这年二十一岁的商辂风尘仆仆来到浙江的首府杭州赶考。史料记载,这一年来到杭州赶考的读书士子们成百上千,而最终能够幸运被录取的只有区区三十个人。

自古以来读书被看作是人生大事,读一辈子圣贤书,考一世的科举功名,建万世奇功,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很多人碌碌无为的读了一辈子书,到头来不过中个秀才,更有甚者读了一辈子书连个秀才也中不上,只能做个草根知识份子,入不了大流。

那么中谁会成为这其中千里挑一的幸运儿呢?

三场激烈而又紧张的科考过后,和众多满怀希望的读书人一样,商辂和人众多的士子们都在焦急地翘首等待着朝庭发布的黄榜。

发榜那天,虽然榜示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但眼快的商辂还是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名字就排在榜示的第一位,他中了解元。

在科举取仕的封建社会,一个读书人如果中了举人那就等于是登上了做官的第一级阶梯。即便是考不中进士,那也已经有资格被朝廷选派去担当州县官员。

金榜题名,年少得志,此时的商辂情不自禁地有些飘飘然起来。

第二年春天便是会试,但是商辂暗想,他一个解元将来考进士那还不是十拿九稳的事,于是就把学业丢在脑后,而整天都奔波忙碌于各种交际应酬。没承想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商辂却名落孙山。这对年少轻狂的商辂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本来他可以到吏部去登记候选,等到机会时也可谋得个一官半职。

但是,倔强的商辂却以不中进士为耻辱,立志要继续发奋,精进学业。

按照当时明朝的规定,会试落榜的举人如果本人愿意,他可以进入国子监继续攻读。于是,商辂毅然选择了这条路,开始潜心致志地埋头读起书来。

那时的商辂夜以继日、孜孜以求地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学问。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埋头就是整整十年。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商辂终于在正统九年(1444)的会试中,一举夺得了会元。

不过,好在这次他汲取了上次的教训,此时的商辂再也没有松懈,他一鼓作气,紧接着在之后的殿试中,又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接连又一举夺得头名状元。

连中三元,就是先中了解元,后又中了会元,最后又中了状元。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小学考重点初中考了第一,然后初中考高中又考了第一,最后还能在高考中考全国第一。这难度系数是相当高的,因为自古以来我们就不缺会读书的牛人。

中解元和会元难度系数相对较小,如果你确实出类拔萃,加上又有点人际关系,拿个头名是没什么问题,因为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一般都是读书出身,他自然是有些真才实学的,看人选才偏差不会太大。

中状元的难度可就大了去了,在中状元前你得先考中进士,全国得英才都挤破了头来争取这几百个进士名额,这里面又有很多人要么是高干子弟,要么是认了某某国家级领导机构一把手做义父或者老师的,那竞争岂可用白热化来形容,都快竞争激化了。考中进士还不算完,还得通过最后的殿试,就是皇帝老儿亲自主考,考完后钦点状元,只有被点中了那才叫最后的胜利。

姑且不说这延续了千年的读书和科举制度是否在扼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若没有这制度,恐怕许多人也无法登上大历史的舞台,上演属于他们的剧目,而其中以中状元为旧时读书人耗费毕生精力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些状元中,能连中三元者千余年来仅十三人而已。

商辂连中三元的故事在当时到处被人所传诵,成为当时的一大盛事和佳话。

商辂以状元身份被朝廷授官翰林院修撰,后来还陆续担任过兵部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等职。

他还主持过《宋元通鉴纲目》的修纂工作,并兼任过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国家机要事务,一跃成为一名内阁大臣。

因为他的这种“三元”出身的经历,后来被人们称为“三元宰相”。

居官之后的商辂为人平易近人、宽厚老成,官风清廉正直,颇有谦谦君子之风。

“土木堡之变”后,商辂积极支持名臣于谦,反对徐有贞;在明英宗复辟之后他又不畏权奸,公开反对权臣石亨等人,所以屡次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打压,最后被革职,回家赋闲。

明宪宗继位之后,商辂又被官复原职,成为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但此时的商辂却仍然看不惯权阉汪直等人的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于是他联合其他忠直耿介的大臣们联名向皇帝上书弹劾汪直。并列举了汪直和西厂的十大罪状。在以商辂为首的忠义大臣们的强烈声讨和压力之下,明宪宗不得已关闭了特务机构西厂。汪直和他的爪牙们对商辂恨之入骨,但他们却又实在是找不出商辂的过失和把柄。最后狗急跳墙的奸侫们利用了一个监狱中的罪犯,以残酷的刑讯逼供,逼这名囚犯诬陷商辂是包庇他的人。然后,汪直一伙以此为依据唆使谄媚他的官僚告发商辂。

特务组织西厂关闭之后不久就又在汪直等人的鼓动下又重新开设。

聪明的商辂也已经看出明宪宗依然宠信太监汪直,他觉得在在这种情况和环境之下政事已很难再办,于是他便写了奏章,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

在蒙皇帝恩准之后,商辂毅然回到了家乡,并为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实事。在家居十年之后,这个有明一代唯一的连中三元的宰相,同时也是广为士林称羡的一代名臣,便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二岁。

商辂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惟一的“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者,历仕明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

三元宰相商辂用他的勤奋与智慧,忠贞与耿直,清廉与大义,成为让后人敬仰的一代名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历史中的科举: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监生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
明朝的科举制度
终于搞清楚了,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附思维导图)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上千年科举考试中,共有几人连中三元?|举人|会试|科举考试|童生|进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