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隐士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隐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拒绝出仕为官,归隐山林。他们淡泊名利,心志高洁,令人敬仰。

据《易经》记载:“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闲逸潇洒的生活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真切。

《辞海》解释“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根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表明,隐士是素质很高的,多为文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陶公,士之隐逸者也。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饮酒采菊,悠然自得,陶公的生活当属隐士中的佳境了。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文化思想。也是最高层次的隐逸生活,不一定要隐居山野,哪怕身处都市繁华之中,甚至是身处朝堂之上,只要找到心灵的净土便能独善其身,便找到一份宁静。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隐士”,大都是先仕而后隐,假如百姓一个,如何去隐?古代但凡男子均已出世入仕伟正道,入仕就是进庙堂,如果不想入“仕”的,也就没有所谓的隐了。“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入仕不顺,则退则隐,才是隐士的终极根源。

中国道家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杂说隐士文化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中国古代隐士之十种
中国古代文人隐士的隐居类型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中国现代隐士和古代隐士有区别吗?
荆楚文化:老莱子与隐士文化【选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