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进展(2012-2016年)

自2012年以来,为突出解决我国临床研究布局薄弱、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瓶颈问题,积极探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重大疾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部会同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

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组织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使得我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不仅在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加快临床转化方面迅速取得实效,也在加速医药产品创新、系统性破解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难点问题等多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和影响,已成为引领推动创新模式转型、带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主要进展和取得成效如下。

一、建设进展

目前,已分三批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妇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疾病、口腔疾病等11个疾病领域建设了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32个中心的建设依托机构均为在相应疾病防控领域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国内三甲医院,共30家医院,见表1。

表1 各疾病领域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依托单位

序号

疾病领域

依托单位

中心主任

1

心血管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胡盛寿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

3

神经系统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继宗

4

慢性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刘志红

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香美

6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侯凡凡

7

恶性肿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赫 捷

8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郝希山

9

呼吸系统疾病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钟南山

10

卫生部北

王 辰

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申昆玲

12

代谢性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周智广

1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宁 光

14

精神心理疾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 林

15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李凌江

1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马 辛

17

妇产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郎景和

1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马 丁

1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乔 杰

20

消化系统疾病

樊代明

2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

22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李兆申

23

口腔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张志愿

24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陈谦明

25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郭传瑸

26

口腔医院

陈吉华

27

老年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范 利

2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唐北沙

2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董碧蓉

30

卫生部北

王建业

3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周良辅

3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陈 彪

二、主要成效

(一)突出解决我国医学创新链条的短板问题,着力加强网络建设,我国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国家队”正在逐步形成。

临床研究是把基础科学发现、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际应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多要素协同、规模化的组织、系统化的集成要求高。

长期以来,我国临床研究布局薄弱,在临床医学这一重要环节的科研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几乎空白”,针对临床医院这一医学研究主体的科研任务部署长期缺失,临床研究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临床资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临床研究水平不高、能力不足,整体发展滞后的短板问题十分突出。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启动后,在做法上改变了过去以“单打独斗”为主和“临时性组建团队”的方式,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聚焦重大疾病,把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推进各疾病领域研究的网络化研究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体系化、机制性地强化协同和整合,整体谋划推进重大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按疾病领域整体布局,由全国最优秀的临床医疗机构牵头和各疾病领域的领军人才领衔,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了全国约260个地级市的2100余家的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打造形成了心血管、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等9大疾病领域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网络,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战略性资源得以体系化、建制化的推进,我国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 “国家队”正在逐步形成。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6家医院(三级医院214家;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322家)组成了心血管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并汇聚建设了总量达550万份大型心血管疾病生物样本库。在代谢疾病方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家核心成员单位和400余家网络成员的协同研究团队,打造成立了中国I型糖尿病联盟。

(二)重点布局强化临床转化研究,明晰创新导向,我国临床循证产出不足的状况有了质的改变。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研究布局重基础、轻临床,临床研究布局薄弱、临床循证产出不足问题非常突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整体建设上坚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突出临床重大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布局支持大规模的临床循证评价研究以及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性研究,强调以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规范的产出为评价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

经过四年的推进,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了一批面向疾病防控的重大研究项目,面向临床应用的重大产出有了质的提升,我国临床研究循证产出严重不足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据初步统计,根据各疾病研究领域的重大需要,各中心共布局开展了143个临床研究队列,覆盖人群706.05万人次,涉及60余个病种;自主或参与制定诊治指南规范151项、制定国家标准42个,分别较中心成立前环比增长54.1%和40%,有力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规范化水平和诊疗能力,改变了过去使用“洋证据”给中国人看病的窘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证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百姓带来福音。

图1: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前后制定的指南规范数量

图2: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前后制定的国家标准数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卒中急性期优化干预策略取得重大进展,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优化治疗方案将脑血管病早期复发风险减少了32%,成功改写了国际指南,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我国每年可减少10万例复发患者,节省约25亿元医疗费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功创建了食管癌早诊早治技术体系和中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新策略,食管癌早诊率由约40%提高到70%,食管癌规范化治疗使患者的5年生存期提高了5-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定了慢阻肺社区防控新模式,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和美国胸科学会制定慢阻肺相关的公共政策文件提供了重要支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建了慢性肾脏病防治新策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使慢性肾脏病患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5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率先研发了准确性高、成本低的植入前胚胎诊断新方法,我国生殖医学技术步入了精确诊断时代。

(三)着力激发临床医疗机构的创新活力,促进医研企融合创新,医药成果转化速度显著加快。

在医学创新领域,临床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核心枢纽位置,临床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临床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参与医药产品创新的动力机制不强、活力不够,是我国医药产品创新少、转化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充分激发这一关键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临床医疗机构与研究单位、大学、企业的紧密融合,是加快推进医药产品研发和增强医药产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方面。

目前通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布局建设,充分发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对接成果转化链条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与相关优势研究单位、高校、创新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有效激发和释放了医疗机构这一关键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在汇聚创新力量,推动医、研、企融合创新上发挥了引领性作用,正在成为助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十二五”期间,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实现了重大新药、医疗器械等科技成果专利年均91.3项,较中心成立前环比增长39%,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疾病防控技术的发展。

与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结直肠癌外周血检测试剂盒,有效减少传统检测的创伤性,提升病患检测依从性,提高早癌筛查检出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联合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开展了便携式血液净化装置和可重复使用的肾活检穿刺针的研发工作,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国产乳腺专用PET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有望打破国际垄断。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合作研制成功世界首台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初步实现胃病的无痛苦筛查,目前已在全国360家医院和体检中心应用8万余例,胃部疾病检出率高于90%。

(四)科技创新与支撑服务并重,大力加强人员培训和普及推广,加快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向基层。

医学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落实到疾病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薄弱,医疗服务质量不均衡是我国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的“短板”。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定位,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引导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性地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和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体系化推进人员培训、临床指导等工作,在建立医学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促进疾病治疗规范应用,构建协同服务新模式、支撑分级诊疗实施、加快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助力广大基层“学好、用好”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在远程医疗方面,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建立了20余个远程服务平台,年诊疗患者数量6万余人次,其中阜外医院远程心电服务平台已与全国10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联网,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基层地区提供心电图诊断方面专业化、实时性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在人才培养方面,组织开展了172项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基层推广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31.89万人次,形成了“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万里行”、“友谊消化直通车”等系列稳定推广的品牌行动。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网络加强在线培训和科学普及,建立了43个科普推广平台,自主设计了15个在线移动培训客户端(APP),最高的基层医生用户量已经达到2万名以上。此外,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健康需求,已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陕西佳县等5个贫困地区形成了以技术支援、远程指导、临床进修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技术支援、科研合作和转化推广”三位一体的健康医疗科技“精准对接”新机制,以专业化、网络化方式支撑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诊疗水平差距大等难题,开辟了科技支撑健康扶贫工作的新模式。

图3: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果技术普及推广情况

总体来看,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抓手的改革创新积累了一定的成功实践经验,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发挥协同网络的支撑作用,有效改变了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少、转化慢、临床研究能力薄弱、产出质量不高的被动局面,在联合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科研基地品牌,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医学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提升医学服务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

目前,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作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研基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中。

下一步,将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疾病防治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按不同疾病种类和不同区域的布局建设。二是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加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临床转化研究,加快产出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医药新产品,切实保障临床所需。三是引导推进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加快先进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整体提升全国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临床研究中心作为科研人才的培育基地,支持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学家和科研技术人才。五是进一步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来源:科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领域第一批!四部委认定两家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瞭望丨中科大“从医”记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四川省建立适合于各级医疗及养老服务的健康综合评估体系
六部委发文,重点发展10类医疗器械产品
话匣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