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熟知的三国历史都注水了吗?丨历史研习社

文丨任逸飞


妇孺稚子都熟悉三国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小书《三国史话》里曾经忆起这样一件有意思的现象:“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


吕先生意识到这必然是《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所致了,平民百姓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


三国故事在平民社会的流行,其历史显然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久远。



根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在北宋时,“说三分”已成为独立的“说话”科目之一,需要专门的艺人进行表演。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建立在长久以来民间三国故事的不断积累之上。


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三国桥段深刻左右了《三国演义》全书的样貌,尽管罗贯中在撰写此书时亦参考了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然而《演义》毕竟是一本小说,绝非对史书记载一五一十地发挥,书中像赤壁之战这样情节曲折、摄人心魄的段落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说书人“说三分”的丰厚遗产,于是乎整本《演义》便以众所周知的“七分实三分虚”的面目流传后世了。


历史?文学?被妖化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虚实相混造成了两个长久以来困扰大众的问题:


第一,随着《演义》在后世行销日广,书中那些口耳相传的虚构故事乃至人物形象逐渐成为了认识三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唯一渠道。


清代的思想家章学诚便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丙辰札记》中批评罗贯中此书“七实三虚惑乱观者”,光怪离奇的小说家设想对科学地认识三国时代自然是一种强大的干扰,我们不妨称这种现象为“文学渗入历史”;


另一层困境则源于文学与历史间的内在张力。


由于《演义》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的文学形象也就难免为其历史底色所牵扯,而无法真正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鲁迅先生讽刺的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的正是这种状况。


仅举诸葛亮的例子,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与《演义》中动辄就备好了锦囊妙计,掐指一算就可预知胜负吉凶的诸葛亮简直是渺不相谋的,可是《演义》又并不能抛弃孔明与史有据的鞠躬尽瘁,勉力国事的一面,于是整本《演义》中诸葛亮前后行事颇多乖违之处,人物性格亦难称统一。这样的一个人物单纯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塑造得不太成功的,类似的问题在书中的曹操及刘备身上同样存在着,我们不妨称这种现象为“历史渗入文学”。


明万历辛卯金陵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插图“桃园三结义”


历史学家努力矫正三国史观

想要解决《演义》虚实相混所引发的三国认知困境,关键似在于为文学与历史厘定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边际。


最先朝着这条路径进发的是一批有志于通俗史学的学界中人,无论是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还是十几年前曾掀起“品读历史”热潮的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书系,无一不是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浅显语言普及三国历史知识。


易中天在《品三国》的开首处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三国故事存在着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他写作《品三国》的目标:“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然而,对史实的摧陷廓清毕竟是有其限度的,最重要的难题在于,即便是史学家赖以考索历史真相的《三国志》本身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无误的。


例如,有关蜀汉的历史,陈寿自己也承认由于当时蜀汉不设史官,没有官方史书以资凭据,许多事情都依靠自身见闻与查访所得,可见仅靠正史恐怕连完成易中天设定的第一项任务——“还原”都十分勉强。假定终于有一天,完全真实无伪的三国历史摆在了大众面前,其认受度几何,是否能使读者获得与阅读《演义》时相同的乐趣与教义,依然是在未定之天。


《烈火三国》:

重讲“三国故事”的全新尝试


于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摆在了我们面前,既然难以令三国的历史更“历史”,为何不能使三国的文学更“文学”呢?


换言之,如何去打破历史对《三国演义》中各色人物的羁绊,在新的基点上去重述《演义》的故事,以更完满的姿态和更新奇的视角去勾勒一个众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三国世界,会是一件比单纯地考据历史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成君忆先生的新作《烈火三国》用两卷九十六章的巨大篇幅为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烈火三国》不是对《三国演义》简单的现代式重述,而是有着全新思想内涵的三国文本,依照著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要“通过讲述三国时代那些刀光剑影的历史故事,来阐明乱世中义的存在。”

《烈火三国》中的“义”不再是《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命循环,也不是“尊刘抑曹”背后对“王道”与“仁政”的虚妄寄托,这里的“义”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行为法则。


全书开篇,著者活用《演义》第一回大青蛇现身温德殿的天意示警,描绘了一幅青蛇钻入汉灵帝脑中的活剧,青蛇在这里不过是个隐喻,代表着帝王对权力无可遏抑的贪婪欲望,汉朝的国运也就在失控的欲望需索中背离了“义”,走向分崩离析。


是否遵循了“义”,不仅影响着王朝兴衰,同时也决定着英雄的命运。


著者以关羽和吕布的经历作为对比,在书中两人成为连襟,分别迎娶了貂蝉及其姊妹却非。却非之嫁与关羽原出于一场人心的试探,关羽踏入其会法术的未来岳丈胡老板的酒店,胡老板为云长下一场目眩神迷的“铜钱雨”,“两丈见方的房间,积满了两三尺厚的铜钱”,关羽却对眼前的场景嗤之以鼻,他从铜钱堆中拔出脚来,表示不受不义之财,于是终可抱得美人归。


上述这番试探,对于轻义好利的吕奉先实在是太强人所难,吕布不能在乱世中守住“义”,终至于霸业成空。


“义”的探讨离不开著者诡奇的叙事风格,关羽会法术的岳父不过揭开了其中的冰山一角,《烈火三国》中的神怪元素是独树一帜的:曹操生前身后常为一山猪精所困扰,关羽在战场上收获了天神的指引,周瑜的魂灵执着地盘桓在荆州的上空。


一些人或许会疑惑这类聊斋式的笔触是否适合讲述三国故事,但他们大概忘记了所有三国书籍的源头,出版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恰恰是以玉帝断狱、楚汉英雄转世下凡的戏码开场的,汉高祖因大肆屠戮功臣被罚去投胎当汉献帝,韩信成了曹操,彭越成了刘备,英布成了孙权。如此看来,《烈火三国》的神怪元素不仅完全无碍于描摹三国画卷,甚至比古代章回小说更进一步,真正打破了人物与历史的扭结枷锁,开辟了刻画三国人物形象的崭新文学空间。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神力没有赐予《烈火三国》中的人物更多随心所欲的自由,他们依然要受到现实的宰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正如同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诸神不能够主宰阿喀琉斯的生死。


在全书的结尾,蔡邕的魂魄与陆机、陆云展开了一场沉重的对谈,陆云认为三家归晋不过是三堆碎片合成一块碎片,乱世还远远没有结束。


正是在这里,《烈火三国》以文学的姿态向历史投过一丝悲悯的凝视,英雄的纷争,无论谁胜谁败,都没有给民众带来任何长久的福祉,三国的终结毋宁说是落幕于宿命般的“诸神的黄昏”。



总之,成君忆先生的《烈火三国》揭示了《三国演义》作为一个开放性场域始终具有的巨大潜能,也许三国的魅力本就不在于区隔虚构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而是自由地在两者间迂回摆荡,努力寻找一切可能而又言之成理的诠释线索,今夏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其成功不也正由于此吗?


---本书简介---


成君忆继《水煮三国》畅销100万册后最新力作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成书600年后第二大版本

999岁都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典藏读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自四大名著中的?
《三國演義》詩詞集 WORD
张祖仁论三国演义》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6讲:《三国演义》的欣赏品鉴)
罗贯中的成才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