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一)平民本色


民间传说中,在小说中,张飞形象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喜剧性。张飞一出场,大家都要乐。大家不会恨他,也不会为他悲哀,更不会为他痛哭流涕,而是一看见张飞就乐,就喜欢他。他是个正面的喜剧形象。


所以我们阅读张飞形象,会产生一种似乎矛盾的感受:他那么勇猛,又那么鲁莽粗暴,有时好心干坏事,有时办事不顾后果,又那么粗鲁,爱骂人,爱打人,是非常粗暴的一个人,可是我们偏偏不讨厌他,反而很喜欢他。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张飞让人喜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的,就是他的出身;还有一个是内在的,就是他的性格。


先从张飞的出身来看。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都出身于民间,相比较而言,张飞还是最富裕的。《三国志平话》卷上称他“家豪大富”,却没说明他以何为业。《三国志演义》小说具体写到他“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他田地很多,是个大地主,至少是个中地主,副业还开酒店,办屠宰场。而刘备虽然有高贵的血统,早已沦落了,只是织草鞋卖席子的小贩。关羽一出场,推着小车,也不过是小贩或者人力工。只有张飞还比较富裕,有些家产。


总起来看,跟曹操、孙权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民色彩较浓。小说故事进一步发展后,越来越突出刘备的帝王血统和高贵身份,身份逐渐贵族化了;同时越来越突出关羽的神勇,身份神奇化了。最后刘备成了帝王,关羽成了神,只有一个人一直保持平民本色,他就是张飞。


张飞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和普通人一样是平民百姓,这一点让大家可以喜欢他。对刘备和关羽,可能得仰视他,尊敬他,但是对张飞,可以平视他,把他看成朋友。张飞一直保持平民本色,所以能使芸芸众生感到亲切。


(二)正气凛然


从内在的方面来看,张飞那种正直与真率的性格,也大大强化了读者对他的亲切感。


首先,张飞的正直,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正直,没有任何拐弯抹角的正直,这一点和关羽不一样。关羽也很正直,但是关羽的正直和张飞的正直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张飞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道德品格。在《三国志演义》中,张飞的许多行动都带有正义的色彩。


比如,董卓兵败时,曾经被刘、关、张救下,但董卓却因为三人是“白身”,没有什么贵族身份,没有什么官职,对他们傲慢无礼,不与赏赐。


对董卓的忘恩负义,张飞大怒道:“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到觑人如无物!吾不杀之,难解怒气!”董卓这么瞧不起人,不杀了他还等什么?所以提刀便要杀董卓,被关羽拦住了(卷一《刘玄德斩寇立功》)。这是英雄豪杰对势利小人的怒斥,可见张飞为人光明磊落,容不下无德无义之人。


又如,张飞出场后第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是“怒鞭督邮”。这本来是《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的刘备故事。正史上写,督邮来了,大模大样的,刘备要拜见他,他不见,刘备一气之下,马上推门进去,一把抓过督邮,拖到外边,捆在柳树上,想杀他。后来一想,杀了还是不好,刘备就打了他几百鞭,跟关羽、张飞一起弃官而去。


小说将“怒鞭督邮”这件事写成张飞的所作所为,这不仅更有利于突出刘备宽厚仁德的君子风范,也使张飞形象增添了刚直、暴烈、嫉恶如仇的光彩。


小说写道,刘备任安喜县尉不到四个月,督邮前来巡视,趾高气扬,索要贿赂不成,竟捆绑县吏,逼他诬陷刘备害民。


张飞知道了这事,饮了几杯闷酒,气得不得了,又是“睁圆环眼,咬碎钢牙”,直奔后堂,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他一把抓住督邮,拉出来,捆在县前系马桩上,拿柳条打了他几百下,还要杀他。亏得刘备把张飞拉住了,归还印绶,挂冠而逃。


张飞怒鞭督邮


这些言行足以表现张飞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这怎能不让市井小民拍手称快?忠奸分明,仗义直言,惩恶扬善,敢作敢为,这正是张飞品格的可贵之处。


在中国古代,孔子把“义”看成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道理,认为“义以为质”。孟子把“义”与“正”联系起来,把它提升到精神、人格的高度,倡导人应当具有正直、刚直的品格和节操。墨子认为,“义”是公利,即利人和利天下。荀子则把“义”视为公道。这些意思衍生为后世的德义、仁义、正义、道义、节义等词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内涵。


在小说中,张飞对忠义的恪守,可以和关羽争辉媲美。但是,张飞的“义”更多的是义气,他突出的是一个“气”字,即是他个人性格天然的外在流露,更多地体现为民间的兄弟义气。而关羽的“义”,包含一种道德理性的因素。因为关羽本身是一个熟读《春秋》的儒将,深明“春秋大义”。所以关羽的“义”,体现了儒家的士文化对道义的理解;而张飞的“义”,更多地体现了民间对道义的理解。


再进一步看,虽然关羽的“义”表现出儒家的特点,但是他的“义”是可以打折扣的。在关羽那儿,他可以表现一种知恩必报的特点,一种讲究策略的特点,“小不忍则乱大谋”。从这一点加以引申,人们可能就会觉得儒家是不是就有点虚伪了?而张飞的“义”是不打折扣的,不能够有任何掺假的地方,不能够夹有谋略,就是认死理也坚决不能打折扣。所以,张飞的“义”纯如真金,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尘土。


两者区别很大。在张飞看来,关羽的投降,虽然表面上是“降汉不降曹”,但是实际的行为是降了曹操的。虽然外在宣传说“降汉不降曹”,但在其他旁观者看来,关羽降的显然就是曹操。因为曹操对关羽有私人之恩义,这点是无法否认的。“义”有大义、小义,有公义、私义,在关羽那儿可以综合在一起,但在张飞那儿是不能捏在一起的。



正因为关羽和张飞两个人对“义”的不同理解和性格上的差异,才演出了“古城会”喜剧。


张飞自从在硭砀山落草后,要投河北,路过汝南界口的古城,将县官赶走,夺了县印,在这里招军买马,积草屯粮,聚了四五千人。这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来到古城。


张飞听说关羽来到古城相会,“即便披挂,持丈八蛇矛,飞身上马”。见了关羽,他又是“睁圆环眼,倒竖虎须,声若雷吼”,挥动长矛便刺。


关羽赶紧问道:“兄弟如何忘了桃园结义?”张飞回答说:“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并指责他:“你既顺了曹操,封为寿亭侯,自享富贵。今又来赚我!我两个拼个你死我活!”(卷六《云长擂鼓斩蔡阳》)


这里关羽所说的“义”主要指兄弟之义,而张飞所说的“义”虽然也有兄弟情义,但更主要的是君臣之大义,为人之德义。而在张飞眼中,君臣之大义、为人之德义,显然更高于兄弟之义。


所以即便是两位嫂嫂出面解释,张飞也根本不听,他认为:“大丈夫在世,岂有事二主之礼!”“宁死而不辱!你既降曹,有何面目相见!”这便是张飞对“义”的极耿直、极纯朴的理解。


这时蔡阳领兵前来追关羽,张飞还以为是关羽带来的兵马,是来“赚”他的。直到关羽亲手杀了蔡阳,张飞又听了降卒细说关羽在许昌的行止,他这才相信关羽没有变节。


可见在张飞看来,即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身降曹而心不降曹,这也是不可容忍的,不像关羽那样,认为可以把身和心两者分开。



在谈到关羽的时候,我说到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在士文化的传统观念里,身和心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可以单论其心而不论其身。但是在平民百姓看起来,用张飞的道德观来衡量,这二者是融合为一的。关羽身降了,说明他心也降了,这两者不能够轻易分开。哪怕有再大的理由,什么嫂嫂在身边啊,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哪怕有一百条理由,也不可以投降。至少关羽还可以选择死亡,“宁死而不辱”。


毛宗岗对张飞的这种道德观赞不绝口,他认为,从大节来看,张飞的大节比关羽的大节更为烈。关羽虽然说是“降汉不降曹”,但是张飞对汉与曹的辨别却比关羽更为分明:“操为汉贼,则从汉贼者亦汉贼”。在张飞看来,君臣之义高于兄弟之义,“君臣之义乖,即兄弟之义亦绝。衣带诏之公愤为重,而桃园之私盟为轻”。所以张飞不能容忍关羽的降曹,即使他是自家兄弟,这么做也不可容忍。


由此看来,毛宗岗认为,如果让张飞“处土山之围,宁蹈白刃而死,岂肯权宜变通,姑与曹操周旋乎?”他宁愿死,也不会有权变投降的。不像关羽还要考虑考虑,为了复兴汉朝,为了报答兄长,是不是最好留下这个有用之身。


所以毛宗岗称赞道,像张飞这样的人,“斯可谓之真孝子,斯可谓之真忠臣”(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评语)。


比较关羽与张飞两人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大事能隐忍,性格比较沉雄稳健,既遵守道德又顾及实际,讲究行为的策略;而张飞性格更为暴烈,更为鲁莽,更为直率,也更为单纯,一是一,二是二,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正是这种单纯、真率的性格,使张飞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好感。


(三)真诚坦率


《三国志演义》小说一再渲染张飞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的个性。比如,陶谦“二让徐州”时,刘备坚执推辞,不肯接受,张飞说:“又不是强要他州郡。将印牌来,我收了,不由我哥哥不肯。”(卷三《吕温侯濮阳大战》)本来就是陶谦心甘情愿让出徐州,也不是我们逼他做的,为什么不爽快地接受了这份礼物呢?张飞做事,就是这么简单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矫揉做作。



正因为真诚坦率,对待他不喜欢的人,张飞总是恨之入骨,张口就骂,一点儿也不含糊。


比如,对待吕布,刘备又是拉拢,又是防备,主要还是想利用他;关羽是心里痛恨吕布,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始终是有节制的。只有张飞最不待见吕布,动不动就骂他“三家姓小儿”。因为吕布反复无常,不守信义,一会儿认这人为义父,一会儿又认那人为义父,但是不管认谁为义父,最后都要杀了义父。吕布就是这么一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毫不讲义气的小人。张飞怎么能容得下这种小人呢?


所以当刘备在徐州接纳吕布,吕布回请刘备时,称刘备为“贤弟”,张飞拔剑大叱道:“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人家奴婢,怎敢叫我哥哥做贤弟!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合!”吕布送刘备出门,张飞又跃马横刀而来,叫:“吕布,我和你拼三百合!”后来连见都不见吕布(卷三《李傕郭汜乱长安》)。


张飞一再对刘备说:“吕布无恩之人,杀之何碍!”并说:“好人难做。”一见到吕布就要杀他,并坦率地说:“曹操道尔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尔!”(卷三《吕布夜月夺徐州》)张飞就是这样,嫉恶如仇,一点也不加以掩饰。


又如一开始对诸葛亮,张飞心里很不喜欢,在言行上表现得非常坦率。


刘备“一顾茅庐”,他本来就不以为然,既然见不到诸葛亮,他就直率地说:“既不见,自归去便了。”


第二次,在出发前打听到诸葛亮已回庄上,刘备要备马前往访问,张飞很不耐烦地说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使人唤来便了!”诸葛亮不就是一介村夫,还要拿什么架子?干嘛要亲自去请他?当时正是寒冬腊月,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张飞觉得根本不值得“远见无益之人”。(卷八《刘玄德三顾茅庐》)


到了“三顾茅庐”时,张飞更是急得无法忍受,对刘备道:“今番不须哥哥去罢,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就缚将来!”等到了草堂,见诸葛亮高卧不起,张飞忍不住怒气冲天,嚷嚷着要到屋后放火,“看他起也不起”。(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



在张飞这种真诚坦率的人看来,像诸葛亮这样装模作样,肯定没有什么真本事,要有真本事,他干吗不直接就出来干一番事业,而躲在山里,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见人呢?他根本无法理解诸葛亮这种“择主而事”的做法。


在诸葛亮出山之初,张飞对他还是一直很不服气。他对刘备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敬之太过。又未见他其实效验。”张飞看重的是能做成事情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名声在外的广告宣传。


因为刘备曾经说过:“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所以当曹操大兵杀奔新野来的时候,刘备权力下放,让诸葛亮调兵遣将,最不服他的就是关羽和张飞。关羽心里不服,嘴上不说什么,张飞却直率地说风凉话:派我们去打仗干什么?你不是“犹鱼得水”了吗?“哥哥使'水’去便了”。


但是“火烧博望”,一战成功,这是“实效验”了,所以张飞马上就与关羽交口赞扬:“孔明真英杰也!”(卷八《诸葛亮博望烧屯》)


而且从此以后,张飞对诸葛亮一直心悦诚服,恭听指挥。我们还能不时地看到关羽跟诸葛亮较真儿,不敬重诸葛亮,甚至表面上答应诸葛亮的事,实际上并没有按照诸葛亮说的做,因为他性格太高傲了,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可是张飞一旦看到诸葛亮真正显示出他的才能以后,就再也不跟诸葛亮扯皮了。


所以诸葛亮对关羽实在是不太放心的,虽然知道他有勇有谋,却不放心;对张飞他是放心的,但是可惜张飞谋略有限,不能够独当一面。



还有一个例子,是对待庞统。庞统最大的缺陷是其貌不扬,长得太寒碜了。他一开始投奔刘备,刘备以貌取人,只让他到耒阳县当县令,大材小用。当然也因为这时刘备有了诸葛亮,他已经心满意足了,觉得不再需要什么军师之类的人材了。


庞统到了耒阳,怀才不遇,天天饮酒为乐,不理政事。刘备听说以后,非常生气,派张飞前去巡视,“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


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以为刘备派错了人,张飞太鲁莽了,他怎么能考察别人呢?


没想到张飞却是个明白人。他到耒阳,本来是想抓庞统问罪的,但是他亲眼看到庞统一会儿工夫,也就是两三个小时,就将一百多天公务处理得清清楚楚,“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从这样的描写可以想见,古代的确是政务简要,要是现在一个县,得有多少官,多少吏,成百上千号人,还忙得不亦乐乎呢。这时张飞立刻服了庞统,对他赔礼道歉,说:“先生大才,小子安知?”于是回去向刘备极力举荐庞统(卷十二《耒阳张飞荐凤雏》)。


以上这些情趣盎然的故事,表现了张飞坦坦荡荡的胸襟和心无城府的个性,为小说中的“莽张飞”增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文章作者:郭英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其有关知识大全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轮总复习
【新课标?备课】《三国演义》练习集锦
刘备
《三国演义》备考指导 - 快乐语文 - 钟祥彬 - 和讯博客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