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制度那些事,八股文的由来,科举取士的前生后世

恰逢高考,特做此文为考生们加油,并祝祖国越来越美好。

一、科举制虽然公认是隋朝开创,但其实汉代就有考试取士的先例,而发扬光大则是在唐朝。

虽然西汉选用人才的方式主要是举荐制,但这些被州县推荐的人才,仍然要通过考试,比如大家熟悉的博学鸿儒科,就是因此而来,当然,对于名气特别大的,一般都会免试录取。

推荐方式除了常见的孝廉(孝子和廉吏),其实还有秀才。秀才,顾名思义,就是优秀人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录取天下人才,因此武帝下令,各州郡察举吏民中有“茂才异等”之士,举荐给朝廷。到了东汉,为了避刘秀的讳改成茂才,而秀才一科,也逐渐由特科(特别举办的制度)变成常科(经常举办),成为仅次于孝廉的第二大类举荐科目。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革新。唐代科举考试种类非常多,除了大家熟知的进士科,还有明经、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最多时多达百科,某些年代还有特殊的武举,比如名将郭子仪,他就是武状元出身。

顺便说一句,唐朝宫廷流行马球,出了不少酷爱马球的皇帝,唐僖宗为了夸耀自己马球技术,曾得意洋洋的说,如果有马球科,那么他一定是状元。

结果侍从不屑的撇了撇嘴,说道:“你可拉倒吧,要敢这样胡搞,尧舜禹的棺材板可就压不住了,非得爬出来大骂一通。”

后来秀才科因为要求太严格,报名考试的人太少,逐渐取消,但这个名称却传了下来。到了宋代,考生必须先通过州县的选拔,才能参加京城大考,这种通过选拔的考生,被冠名为秀才,而到了明清,秀才正式成为一种功名,通过院试取得,取得秀才这个称号,也就意味着跨过了士大夫最低门槛,拥有一定特权。

在唐朝各种科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当然是进士科,因为它考的是时论,也就是当代时务。这个科目的出现,促使读书人从书堆里爬出来,开始面向社会,观察弊端,思考解决方案,也因此进士一词,渐渐变成天下读书人竞相争夺的目标。

唐代科举考试就已经出现了状元一词,或称状头,意思是当科第一,进士科其他被录取者,则称为进士及第。到了宋代,科举科目大大减少,进士科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时人称之为宰相科,因为宋代宰相,比比皆是进士出身。

宋代对进士科划分的更为详细,录取共分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第二等进士出身;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代科举考试也有三级,州府考试第一叫解元;省试第一叫省元;殿试第一才叫状元。而除了状元,殿试二三名又被称为榜眼探花

二、考试内容的变化。

唐代科举,除了明经科规定考儒家经典外,其他五花八门,比如进士科通常是杂文、帖经、策论三场考试,而唐玄宗时期,因为个人爱好,又增加了诗赋,而且一度占据了最主要地位,所以唐代有不少大诗人因此一举成名。

宋代一开始沿袭唐制,但考帖经(考官任选经文一段,令考生背诵,类似完形填空)、墨义(依据经文出题)和诗赋这些,弊病很大,诗词歌赋虽然好听,但拿来治国,意义不大。王安石参政后,对考试内容进行改变了大规模改变,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只限于用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熙宁八年,宋神宗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殿试考策。

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又做了进一步修改,颁布了著名的《御制大诰》,下令将孟子从孔庙移除,修改了孟子一书相关章节,删除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

从此,科举考试逐渐固化为八股取士,也即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要“代圣贤立言”,意思是揣摩古人的心思,并模仿孔孟程朱等人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典型的八股文风是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越变越糟,终于沦落为封建社会的糟粕。

三、科举考试带来的影响。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极少,每次只有寥寥十几人,最多几十人上榜,很多读书人自负才学,却终身无望于朝廷,也因此酿成了悲剧。唐末五代,朱温手下有个谋士叫李振,他是名门之后(名将李抱真之孙),读书人出身,却对士大夫恨之入骨,建议朱温把三十多名唐朝官僚投入白马驿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李振对朱温说:“他们自诩什么清流,今天把他们投进黄河,看看他们究竟是浊流还是清流。”

朱温笑而从此,这件惨案,因此也被称为清流之祸。什么叫清流?简单的说就是三个标准,一世家出身;二读书人;三中过举,天下知名。也就是所谓清流,就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天下士子的偶像。

李振为什么痛恨清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自负才学,但却屡屡落第。李振虽然名声不佳,但实际上他是朱温的重要谋士,两大军师之一,与敬翔并称,时人称之为“天下奇才”。连他都屡考不中,可想而知唐代科举有多么的难。

到了宋代,科举取士的门槛大大降低,比如宋太宗时期,仅进士一科,平均每年录取四百五十多人。虽然宋吸取了唐代教训,以开科取士笼络读书人之心,但也形成了严重的冗员问题,由此造成两宋官僚队伍空前臃肿,行政效率却极为低下。这些官员候缺苦久,生活艰辛,一旦上任,便“侵渔求取,无所不为”,挖空心思剥削百姓。而庞大文官数量,又压迫了武将生存空间,大量文官赴任武职,外行指挥内行,造成两宋尤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空有庞大军队却终酿靖康之耻的结局。

科举考试的影响力还传到了藩属,比如高丽从光宗9年(985年),就模仿唐制开设了明经、进士等科,以诗词歌赋、时务、帖经、墨义等取士。

朝鲜王朝时期除了文科、武科之外,还多了一个杂科,也就是考医术、阴阳、法律、易经等。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不定期举行国王亲自主考的“亲临试”

日本同样是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医、针六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参加科举的子弟逐渐贵族化,生源减少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江户时代就已经绝迹。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所能采取的最公平人才选拔方式,打破了贵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更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考试制度,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不朽杰作。但需要指出的是,从王安石开始而至朱元璋,因为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科举考试逐渐沦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

臭名昭著的八股文且不说,因为考试内容仅局限于篡改过的儒家经典,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逐年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举个简单的例子,唐诗宋词之后,再也难见大家。

而更致命的影响则是忽略了科学技术研究,人人都以学八股为荣,人人都只会老生重谈,以杂学为耻,以至于就算接触到了先进文化,也嗤之以鼻,斥以为奇技淫巧,无用之术。

科举考试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发明,是世界上最公平选拔制度,只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私心,才导致科举走向了误区。但可喜的是,现今高考虽出身于科举,但却远远超越了科举范畴,重新确立了“科技兴国”的目标。

改造世界,创建美好生活,终究要依靠双手,说的再多,谈的再好,也不会凭空多出来那怕一颗螺丝钉。制造火箭也好,卫星上天也好,哪怕只是一双鞋子,一条裤子,都需要踏踏实实的劳动态度,和扎实专业的知识技术。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看看我们每年录取多少名大学生,又有多少万名工程师毕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也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没有任何道理我们不会崛起,也没有任何人能阻止我们终将屹立在世界之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05年废除延续千余年的科举
千年科举:古代读书人醒不过来的“黄梁美梦”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千年科举探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