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醉医生的痛: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以后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称为全麻苏醒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麻醉深度减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期。

2.出现自主呼吸,通气量逐渐能够满足机体需要期。

3.呼吸道反射恢复期。

4.神志清醒,定向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渐恢复期。

现代麻醉技术能使多数患者在手术结束不久意识就恢复清醒,对语言等刺激有反应,若全麻结束后超过90 min患者仍然意识不清,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没有恢复,即为苏醒延迟。

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

1.麻醉药物过量

全身麻醉药物或其他麻醉辅助药物过量是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麻醉医师对于麻醉药物的掌控不够精确,导致药物过量、药物蓄积、患者无法耐受低剂量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作用的极端情况,如处理原发性高血压或体外循环时灌注压增高,使用特异性扩血管药或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可能导致麻醉药分解代谢缓慢而致蓄积,从而出现麻醉药过量并致使苏醒延迟出现。

相对正常体重健康人群而言,老年或虚弱瘦小患者通常所需用药量也应该相应减少,肝肾功能受损或衰竭患者使麻醉药物代谢延迟,用药时更应注意。重症肌无力患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敏感性大大增加,使用时如不注意这一点将会出现长时间的肌力无法恢复,急性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麻醉药即可出现意识障碍。

2.麻醉药物选择和给药时机不当

对于吸入麻醉药而言,肺泡通气程度决定了患者的苏醒速度,因此,通气不足是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当因长时间手术而使用大量吸入麻醉药物时,停用吸入麻醉药时间过短、麻醉药进入脂肪组织再分布等因素均会导致麻醉药的消除缓慢,从而影响患者的苏醒。静脉麻醉药物使用方便,但一经注射进入血液,则必须通过代谢消除,时间要长于吸入麻醉药。

药物从血浆和脑组织向肌肉和脂肪的再分布速率决定了其消除速度。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中,异丙酚更多地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其比其他药物具有更快速地恢复速度。

苯二氮䓬类或巴比妥类等镇静催眠药物在麻醉当中使用也相当普遍,如果长时间大量使用,蓄积作用也很明显。其他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时间或长或短,药物代谢和消除决定了它们的效应时间。慢性肝肾疾病或低蛋白血症患者镇静药物作用时间会相应延长。

3.麻醉药物与其他辅助药的协同作用

目前术前常规用药中,除为了减低呼吸道分泌物而使用的抗胆碱药物以外,其他药物均属于镇静剂。此类药物如巴比妥类或苯二氮䓬类等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加强麻醉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量若大或手术时间过长不断追加各类辅助药物,则很容易导致苏醒延迟。

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可损害肝脏对某些镇静药或其他中枢抑制药物的氧化作用,而某些手术出于特殊原因在术前或术中应用此类药物,如麻醉医师未能明确其作用机理,在伍用其他麻醉药和镇静药物时仍按其常量应用,则有可能出现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出现苏醒延迟。

4.肌肉松弛效应消除减慢

全麻结束后,尽管患者意识已经完全恢复,由于肌松剂残留效应,患者处于瘫痪状态也有可能被麻醉医师误认为是意识没有恢复。肌松药物使用过量、对非去极化肌松剂拮抗不完全,均可导致这种情形出现,而术后常规使用肌松监测仪诊断患者的肌松状况有助于及时发现。

5.呼吸衰竭

全麻期间若无有效的呼吸管理,可能有低通气情况存在,将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严重者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麻醉,导致意识消失。潜在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高剂量阿片类药物导致呼吸抑制、通气量下降、气道阻塞和肌松恢复不全、麻醉医师未能及时给予呼吸支持等均容易导致二氧化碳麻醉的出现。

6.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其他内分泌因素

低血糖、高血糖、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术中长期低血压、低体温患者这些都是影响因素,有文献报道苏醒延迟亦与肥胖、饮酒、患者高龄、术前疲劳,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施行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

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治疗

对于术后苏醒延迟的患者,应常规检测心电图、动脉血气、血电解质及肌松情况,以帮助确定苏醒延迟的原因。

1.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防止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出现误吸。保证分钟通气量,给予呼吸支持,必要时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确保足够通气量。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或者动脉血气,如患者缺氧情况不能改善,应该及时采用辅助呼吸。

2.稳定循环功能

术后到患者完全苏醒之前,应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意识状况、外周循环状况、尿量。循环功能的稳定要在患者完全苏醒后继续监测一段时间,以防止患者情况突然恶化。

3.肌肉阻滞状态

一般术后患者神智足够清醒,能服从指令,可要求患者抬头离枕5 s,即可离开手术室。如拔除气管导管后患者自主呼吸较差,则应辅助呼吸。患者肌松没有完全恢复时,尽量不要过早拔除气管导管。必要时应用肌松监测仪检测肌松情况,对于肌张力没有恢复的患者,不可人为地给予大剂量药物催醒,应采用控制或辅助通气直到神经肌肉阻滞效应完全消除,至患者可以自主呼吸为止。对残余肌松剂作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酌情给予拮抗。

4.检查药物残余效应

对于阿片类药物而言,主要表现为瞳孔缩小和呼吸频率减慢,全麻结束后,如已经充分排出吸入麻醉药,患者仍出现此征象,结合术中用药情况,可试用纳络酮分次静注200~400 μg,必要时可持续静脉输注生理盐水(800 μg/500 ml),输液时间不少于6 h。如果怀疑苏醒延迟是由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安定、咪唑安定)引起,则可试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特异拮抗剂氟马西尼0.5 mg静注。对于无法确定的药物原因,原则上不应盲目应用催醒药物,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加大液体入量,促进药物排泄,直到药物作用消失。

5.体温

如果考虑术中存在导致低体温的原因,术后要常规监测体温,必要时可给予保温措施,一般如体温不低于34 ℃,不影响患者术后苏醒。

6.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高、低血糖均容易出现苏醒延迟,如有不明原因的昏迷存在,要及时检查血糖。如果血糖低于3 mmol/L,可静脉注射给予50%葡萄糖50 ml,如果出现血糖升高,应针对血糖高度在液体中加入相应中和量的胰岛素。

7.测量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麻醉医师要考虑到术前已经存在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术中液体的输入中加入相应的离子,以防止长时间的手术导致离子水平波动而出现神经肌肉症状。

8.术中长期低血压的患者

麻醉药物常造成此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损害,对于此类患者除应维持良好的血压水平、SpO2在96%以上、血糖在4.5~6.6 mmol/L外,还应给大量皮质激素、行头部轻度降温及强度脱水治疗,以促进脑功能尽快恢复。

9.原来并存脑疾病患者

麻醉期间应努力做好此类患者脑保护的预防措施,维持良好的血压水平,使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始终保持正常,并给皮质激素对脑功能进行保护,此外,麻醉药及辅助药用量应明显减少,以免加重术后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苏醒延迟后果严重,是可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不仅危害患者的健康,也给患者增加了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积极寻找发生原因,探索有效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其发生,对于临床避免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来源:麻醉时间

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醉常识
全身麻醉相当于死过一次?被全麻之后,身体会经历哪些变化?
这些真相老百姓不清楚,而麻醉医生却非常明白!
做手术,我怕麻醉后人会变傻,能不能忍痛不打麻醉?
精选病例 | 全麻下行输尿管镜检碎石取石术中知晓一例(附专家精彩点评)
术中知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