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为往事(一):回到30年前,命运的起始从不同的选择开始

想要了解华为的历史,就必须先读懂那一个独特的历史环境。

让我们调整时空,把回忆拉向三十年前的中国南方。那似乎遍地都是发财致富的机会,也到处皆是满目落后景象的缺憾。

不管最后能不能实际落地,现在的年轻人们早已习惯了「自主研发」的正确性,嘴上总是要喊几句「科技至上、发展实业、支持技术」的号子,可能根本想象不到30年前中国的样子。

90年代大哥大和BB机走入中国,图为广州的一家专营店

(一)1992年的中国南方,热

1992年前后的深圳,「知识无用论」甚为流行。

由于投资速度过快,规模过大,经济过热的情况已经出现,其中尤其以房地产与股市为甚。

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在南方几个地区席卷而来。海南800亿,北海300亿,惠州150亿,这些30年后我们现在看起来并不太吓人的数字规模,按照当时的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在当时所具备的能量,完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几乎整个南方都在到处炒地皮。最开始是看到工地了大家炒,到后来连房子都没有盖也能炒,甚至只要有图纸都能炒。

「项目转了一手二手三手,层层转层层赚,谁不转谁就是傻蛋。」

别看现在的中国老百姓都在骂房地产开发商,可是在那个年代,开发商哪有炒作的人赚钱快。开发商可能盖房子赚个500块钱一平米,炒作的「二道贩子们」只要炒一下就能赚1000~2000元一平米。

房地产股票的泡沫,让很多人在一夜之间暴富。无数的聪明人,都沉浸在发横财的梦境之中,埋头苦干的老实人被视为「没前途、没眼光、没胆量」。

而深圳的玩法更加高级,直接开始了股市的大局投入,虽然此处不能忽视上海,但本文的重点在于「南方之南」。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顷刻之间,全国超过100万的各地股民涌向深圳,一张认购证被炒翻天。股票认购证,也是今天大家所知道的很多大佬名副其实掘到的第一桶巨金,真正的原始积累达成阶段。

深圳特区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图

平心而论,和这些人相比,贾跃亭也就是生不逢时。

贾老板折腾了好几年,尚且还搞了乐视这么大一个盘子,做了一大堆实际的产品,才撑起他的梦想让股民和投资人们「为梦想窒息」,忽悠到了一大批韭菜。要是搁那个年代,绝对是别人眼中的「山西土老帽」。

不就是割韭菜吗?你居然还真弄了点东西出来,你是不是傻?是不是段位太低?是不是不会玩?

某种意义上,这比美国西部牛仔片里的淘金者们,还要疯狂。

在历史上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景象。

千亿资金下海南,百万股民闯深圳。

一时之间,投机取巧的浮躁风气几乎成为了一种市场上的潮流,认真做实业做研究的企业凤毛麟角,更别提大规模投入自主研发了。如果,记住我说的是如果。如果你穿越回了那个年代,看到身边的「科技企业」都在一窝蜂的投资房地产炒股票,看到西方国家遥遥领先的技术优势与产品质量,你可能很难不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感到悲观,对未来感到绝望。

某种意义上讲,其实那些经历过90年代的「古墓派公知」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西方科技的领先与自己的技术弱势,恐怕在他们的心目中刻下了太深太深的烙印,以至于让这些人拒绝睁开双眼看变化的世界,让他们很难真的相信世界的变化。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的历史上,面对着一大批热钱与财富的诱惑时,总有些人在向往梦想与远方。或者说是,他们比起令人狂热的海市蜃楼与空中楼阁,更加关注楼阁下的基石。

是的,终于该轮到华为出场了。

(二)混乱之治,七国八制的中国通信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上到下用的都是国外进口的通信设备。在同一时间的中国通信市场,里存在着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它们分别都有着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日本的NFC与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

业内史称,七国八制。

多制式的混搭,造成了我们的互联互通变得十分复杂,通话质量空前低下。1985年的上海,都很少有电话机,想给老家人打个电话都要去电报局,而由于制式不统一,电话也经常掉线,话音惨不忍睹。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在最初的几年里,一直都是代销香港生产的一种HAX交换机。由于我们国内的需求量很大,而这种产品质量比国产的好,价格也比西方进口的便宜不少,很受到市场的欢迎。

然而,市场上不只有任正非一个聪明人。

交换机的高额利润,并不具备太强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很快,这一领域就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短短半年时间,深圳市就出现了大大小小上百家代理公司,快速膨胀的市场很快让行业从赚钱变得不赚钱了。

一年之后,国内95%的交换机企业都倒了。

通信市场需求固然是庞大的,可限制扩张的最大壁垒就是技术。这些没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交换机代销企业,大批大批的死亡,为华为敲响了警钟。今天的我们去回望,会知道:这个警钟自敲响开始,便一直在华为长鸣。

可是当时的中国交换机市场,大型局用机和用户机基本都被国外的电信企业与合资企业占据了市场。这些拥有长期先发优势的国外产品,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有技术实力,国内企业想自己去开发,谈何容易?

北电公司

同样是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每个员工平均下来差不多有近百万元的利润。

这笔钱该怎么花?该投向哪里?该如何取舍?

如果你是一位穿越者,你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任正非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篇文章中亲自提到:「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人自然也是不认同任正非对于未来的判断与选择的。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就曾经在国际研讨会上说过「有家企业,银行账户上有稳定的大量的资金余额,但这家企业的老板却是极端厌恶风险,甚至厌恶证券,一谈到股票就害怕,就生气。我就碰到这样一位。他就是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我跟他谈过两次。一谈到股票,他就极端厌恶,他说股票纯粹是不务正业。他说我的公司水远不会和股票打交道,永远也不会和证券打交道。为了说服他,我讲了很多道理,试图说明资本市场将会更有利于他的企业的发展,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最终还是未能说服他。」

我们常常说,时势铸风云。一代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纵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却也同样离不开时代的进程。

站在今朝回望来路,我们可以轻松又简单地认为华为无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相信未来世界是知识的世界,而不是房地产与金融的世界的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务实派的典型代表。

但这样的选择,却是拥有同一时代背景之下,不同的人们走向不同命运方向的根源。

因为选择,意味着押注一些东西,同时放弃另一些东西。取与舍,得与失,永远一体两面。

(三)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没有天选者

当然,市场上不是只有任正非一个聪明人做出相似的选择。

在当时,同处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研制出ZX500A农话端局数字交换机产品;深圳长虹通信设备公司也研制出了2000门数字交换机;联想也开始投入布局,总工程师倪光南亲自主导推动程控交换机项目。更有邬江兴院长主持开发了国内首台万门程控交换机HJD04,一举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相比这些老大哥和老前辈们,动手速度是更慢更晚的,底子也是最薄的。主要原因,就是拿不到足够的银行贷款。两个字:缺钱。

为此,华为开始借钱了。

前前后后,华为投入了一亿元人民币开始研发。这是华为公司第一次如此大手笔的冒险,也是华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冒险。无论是相比国外的巨头,还是国内的同行,华为的实力都十分弱小,资金、技术、经验、设备等等都严重滞后。

接下来的事情,你们可能听说过,这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

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着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听起来十分孤注一掷,可现实往往还要泼无数次的冷水,才会让人看到一丝丝的曙光。

自主研发这四个字,听起来是那么的美轮美奂。哪一个投身中国科技领域的企业家,不曾想过要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产品呢?

前两天,苹果的WWDC20大会,纵然大家一边叨着iOS14系统中有多少眼熟的场面,但谈到苹果从终端产品到系统,这之后还有自研电脑芯片,谁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句:这样的科技公司,真强啊。

放眼全世界,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市调机构IC Insights报告,在全球半导体厂商(包括集成电路和O-S-D)中,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海思刚刚凭借着27亿元的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第十五名攀升至第十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华为海思,是这份报告里中国大陆的唯一入围企业。从地理角度来看,一季度全球前十大半导体销售榜单中,总部位于美国的有六家公司(英特尔、美光、博通、高通、德州仪器和英伟达),韩国有两家(三星和海力士),中国台湾一家(台积电),中国大陆一家(海思)。

无论我们如何去强调我们拥有多么体量庞大的市场,我们的制造成本优势如何让我们拥有更高的性比价竞争能力,我们都无法去忽视与否认:那些掌握了一长串的自主研发技术的公司,有着森然的高高塑立的令人仰望的壁垒。

那座壁垒后面,除了高出很多的利润空间,还有享誉世界的品牌,更有通往未来的钥匙。

但是,壁垒这么的强大与美好,就注定,建立它,是如此的困难。

自主研发的失败率,是自主研发这个美好理想背后一体两面的巨大阴影。有很多人、很多企业,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倒在了这片阴影里,成为了浩荡历史中的注脚与尘埃。

华为,当然没有拿到什么天选剧本。

孤注一掷前,华为在JK1000产品上刚经历了失利,空分交换机刚研发推出没过多久就被市场淘汰,「一步到位」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成为了主流,让华为在JK1000上的投入几乎都化为乌有。而且华为第一次开发局用交换机,很多技术不成熟,在电信局里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华为宣传部门刚刚在报纸上刊登了华为交换机能防雷击,就收到了来自用户在打雷时交换机出事故的投诉。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任正非明知道投资房地产或股市上能快速赚一笔钱的情况下,在当年JK1000交换机惨遭失利的情况下,华为依然选择将全部资金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

如果这次再失败,华为公司将要面临清盘。

是的,如果这次再失败,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1993年8月,华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华为自行开发设计的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在投向市场后,大获成功。此后,作为华为的明星产品,C&C08一度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服务上亿用户,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为国产通信设备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从此坚定不移的走在了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再不回头,直至成为世界第一。

(四)不同的车轮,不同的道路

1995年,联想集团免去倪光南总工程师的职务,并撤销了这一职位。从此,联想基本逐渐开始退出了通信行业的舞台,专注于PC领域的市场。

2017年,华为超越了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2019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华为再度保持第一。

在这份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发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全球前五名的厂商,分别是华为(28%)、诺基亚(16%)、爱立信(14%)、中兴通讯(10%)和思科(7%)。

而在七国八制时代,那些曾经在中国市场令人畏惧的西方通信大厂,它们如今有一个联合公司的名字:「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北电」

我不想去宣扬什么高亢的情绪,也不愿去煽动什么沸腾的言论,只是想记录一段三十年前的往事,回忆一下现在年轻人们可能并不熟悉的昨日篇章。

最后,当我们回望故事的开端,它无外乎是一次选择,一次决策。但如果我们真的曾亲临那个年代,曾站上抉择的两端,就会发现:这种选择,它不一定比我们撞上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来得简单。

参考资料:

《华为三十年》,程东升、刘丽丽

《华为没有秘密》,吴春波

《联想做大,华为做强》,陶勇

《半导体行业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任正非的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创业,就是九死一生的坚持~
44岁谈生意被骗,负债200万老婆跟他离婚,这个中年人怎样完成逆袭?
任正非正传
因为敢用这个人,任正非救活了华为
“做先驱不要做先烈”
华为为什么不做房地产?任正非:保持专注精神,坚守一亩三分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