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岁的米开朗基罗创造的艺术典范——《圣母怜子》

《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像作品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极为普遍,我们通过中世纪的塑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塑像进行一个有趣的对比,不难发现欧洲文艺复兴在艺术格局中影响十分显著。

有着明显哥特风格的这些《圣母哀悼基督》,虽然它保留了 人文主义和感性等其他哥特常见的特质,作品却没有了法国哥特艺术的细腻、优美、柔和的特点。雕塑家捕捉了《圣母怜子像》中原始的悲剧性,表现了耶稣死亡的痛苦以及圣母对儿子去世的悲痛。耶稣的身体瘦小、满是创伤。他侧面的伤口大又深,仍在涌出鲜血。圣母身上表现的现实主义是哥特艺术的特点,但是耶稣却是表现主义的风格:他身体的骨骼的特点强调了他的苦难和死亡。当时,欧洲人民正饱受瘟疫和饥荒之苦,上一个世纪的甜美、柔和的人像再也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救世主耶稣和圣母痛苦的画面对那些曾经目睹家庭成员去世的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

我们再欣赏一下米开朗琪罗的《圣母怜子》。1498年《圣母怜子》雕像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而创作的。这是米开朗琪罗迄今为止最“可怜的”的作品,并且毫无疑问也是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23岁的米开朗琪罗接受了法兰西红衣主教让·德拉格罗拉的委托,用大理石制作《圣母怜子》雕像。一位名为雅各布·加利的罗马绅士担保了这个项目,并且确信这件《圣母怜子》雕像将是“罗马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大理石作品”。米开朗琪罗在1498-1499年花了两年时间完成这件“雄伟的雕塑”。作为一件他青年时期作品,这件《圣母怜子》雕像已经显示他的雕塑的雄伟壮大。由于圣母宽大衣服的作用,垂直方向的圣母和水平方向的圣子形成了非常平衡的金字塔形。死去的耶稣放松地躺在他母亲的怀里,他母亲惊人的年轻,以至于不像是他的母亲,他采用这样的手法,描绘了圣母的不同于他人的圣洁。米开朗琪罗创造了一件绝对完美的作品,基督身体的美和圣母脸庞的美映射着神性的光芒。然而疼痛是显在的,圣母充满了痛苦,但是她朝着躺在怀里的她儿子,显出无可奈何,甚至是丝丝温柔。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圣母怜子》雕像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签名的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黄金时期的代表作,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完美。

圣母与死去的基督

自从有了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之后,再也没有艺术家能超越米开朗基罗在该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犹如高山仰止般的存在。米开朗基罗显然是受中世纪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再创造。人文主义精神重回作品之中,呈现出超越宗教怜爱的界限,表现了人世间大爱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自亮 ▍圣殇:献给米开朗琪罗 ▍“雕塑”【总第九期】
《哀悼基督》饱含母爱的崇高
梵蒂冈——人生必游地(叶平)
世界名画100幅之二
没有一幅真迹的拉斐尔展,究竟值不值得和娃去看?实地探访告诉你
博物馆里我们该看些什么 · 意大利上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