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仅6万字的《局外人》,何以成为法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

今年我读了加缪的一系列作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

《西西弗斯神话》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而《局外人》则是让加缪从普通人成为世界性经典作家的开始。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马塞尔·阿尔朗把《局外人》视为“一个真正作家诞生了”;批评家亨利·海尔称《局外人》“站立在当代小说的最尖端”。

《局外人》是一部让人意外的作品。它篇幅不大,仅五六万字,两个小时就能读完。其内容也比较扁平化,既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没有复杂而曲折的情节,加缪只不过写了一个社会中普通的小职员在无比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地卷入了一场命案,却没为自己做任何申辩,最终被法庭判处死刑。这样一部作品何以成为法国乃至整个20世纪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分别阅读了柳鸣九先生和李玉民先生的译本,在这两次阅读中,我找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

这部中篇小说的确波澜不惊。但其中所包含的三大因素,足以使《局外人》屹立于世界文坛,并且经久不衰。

第一,《局外人》选取了世界文学史中最喜闻乐见的场景之一——法庭和监狱。

我们可以在世界文学史中找出许多与司法相关的名著,诸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死囚末日记》,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部分篇章)等。

司法是彰显一个国家文明进程的关键。我们发现,历史中诸多有关法律等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大多持批判的态度,进而体现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还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第二,加缪独辟蹊径,他没有侧重于描写主人公的冤屈,而是突出现代司法中对于人性的漠视,以及对精神道德的残杀。

在19世纪,冤假错案横行的时代,人们饱受摧残,法律与其说是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手段,不如说是上流社会对底层社会的践踏。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和芳汀的遭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他们就是19世纪底层悲苦民众的代言人。

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到20世纪,加缪发现司法体制的弊端已不再是冤假错案频发,而是对人性和精神的摧残更为暴虐。于是,对司法体制的道德审判成为《局外人》的主题。

我来盘点一下,《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究竟犯了什么罪。

默尔索其实犯了过失杀人罪,但整部作品所展现的焦点却并非于此,而是通过审判长和检察官,甚至包括律师在内的司法人员,将几乎全部精力都聚焦于默尔索的人性和人格上。颇具讽刺性的是,上述所有人(有审判权的人)所看到的都不是真相,而是他们自己通过种种揣测和臆想给默尔索强加的人设。

从默尔索将母亲送进养老院为开端,默尔索就被强行扣上了“不孝”的帽子。紧接着,从他的母亲去世开始,默尔索一系列无意识的行为都成为了致他于死地的罪状:他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吸了一支烟,喝了一杯牛奶咖啡,他忘记了母亲的确切年龄,并且在为母亲送葬的第二天与女友约会,还看了一场电影……

这些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当这些细节发生在一个“杀人犯”身上的时候,一顶无形的道德审判帽子就不由分说地戴在了默尔索的头上,成为“毫无人性”和“叛离社会”的标签,最终使其“罪不可恕”,并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被判处死刑。

这样的判决多么荒谬!默尔索的命运不取决于命案的客观事实,反而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揣测他的为人。

这个悲剧的结局是令人愤怒的——默尔索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成为导致他被判处死刑的原因,而非他过失杀人。

默尔索的遭遇,不是他个人的偶然遭遇,而是整个时代背景下扭曲的司法制度给民众带来的不公和歧视,默尔索这个“局外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都曾是局外人。

第三,局外人默尔索是文学史中最典型的荒诞人。

用我们21世纪青年人的视觉去解读默尔索,有两个字可以形容他——“佛系”

他的佛系体现在他生活和思考的方方面面。他深知“世人活着不胜其烦”“几千年来活法都是这个样子”,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尴尬与无奈有清醒的意识。

或许是过于冷静,他对母亲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婚姻的态度都显得极其冷漠。

在工作上,老板打算在巴黎开设办事处,并有意将这份差事交给默尔索,这样既能生活在巴黎,还有机会出差旅行。在常人看来,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生活,一般人都会喜欢。没想到,默尔索只是淡淡地附和一声“是啊”——他无论表面还是内心都表现得无所谓。老板问他,是不是对改变生活不感兴趣,他明确回答说:“人永远也谈不上改变生活。”

这种观念和思想其实可以解释默尔索所有看似“荒诞”的行为:在母亲去世后,他不仅没有掉一滴眼泪,还与女朋友约会;在女友提出结婚的时候,他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当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过于清醒的时候,就会给人以冷漠的感觉。默尔索只活在真的世界里,他宁可在追逐真理的路上死去,也不愿意活在虚假的谎言中。

这种性格和人生态度,使默尔索成为了社会的“局外人”。他的一切行为都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他的辩护律师也并没有和他站在同一条船上。

默尔索不止一次深切感受到法庭上,审讯中的庭长、检察长、辩护律师以及采访报导的记者都是一家人,而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在审讯过程中,他内心里发出这样的声音:“现在到底谁才是被告呢?被告可是至关重要的,我有话要说。”没有声辩的可能,他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甚至被取代了。”司法当局“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小说中司法程序把被告排斥在局外的这种方式,正是现代法律虚伪性的表现形式

当我读完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的震撼是不亚于百万字的长篇巨制的。因为我在默尔索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愿妥协,不愿自欺欺人,不愿活在虚伪的世界里,不愿费力讨好任何人,我宁可放弃所有难缠的虚伪,过最真实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极其卑微、极其艰苦。在我看来,唯独一个“真”字,才对得起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

和默尔索一样,我也是“荒诞人”。

这部作品还有几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我:

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预审法官的两次“微微一笑”。

初次面见预审法官时,默尔索认为“自己的案子非常简单”。这时,预审法官微微一笑,说道:“这是一种看法……”

第二次审讯时,预审法官问他是不是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人”。默尔索回答说:“事出有因,我从来没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讲,于是就保持沉默。”预审法官还像上次那样微微一笑,承认这是最好的理由……

翻译家李玉民先生认为,这正是加缪文笔的高妙之处,于无声处听惊雷,简单中潜行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且不说预审法官话里有话,单看他两次“微微一笑”,象征什么,就足够人寻味的了。细品《局外人》中的这种暗笔,堪称奇绝。

第二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默尔索在面临生死危机时断然说“不”。

默尔索两次断然拒绝的都是“上帝”。

第一次说“不”,是预审法官问他是否信仰上帝,他说不信,预审法官说这不可能,“人人都相信上帝,即使是那些背弃上帝的人”。于是,预审法官对默尔索进行百般劝导,最终,默尔索还是说“不”。

第二次说“不”,是默尔索被审判之后,当神父到牢房中看他,劝导他说“人类的正义微不足道,而上帝的正义才至关重要”,之后还问默尔索是否允许他的拥抱,默尔索答道:“不。”

他对上帝说“不”,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对生命的“希望”说不。但默尔索知道,生命仅此一次,世间没有永恒。

神父不无感慨地问:“您就如此热爱这片大地吗?”随后又问默尔索;怎么看另一种生活。默尔索便冲他嚷道:“就是我在那种生活里,能够回忆这种生活。”

尼采曾说:“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既然没有未来,没有永恒,只有短暂的一生,人生正因为没有意义就更值得一过,人没有了希望,倒意味增加了不受约束性,这就是加缪所说的,并且体现在他的众多人物身上的“深度自由的缘由”。

这种思想不禁让我想到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传达的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毛姆通过主人公伯父、伯母,范宁、克朗肖、海德沃的死,揭示出了生命的真谛——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有着不同成就的人的死亡,竟然有着雷同的相似——他们都没有留下丝毫价值,他们的生命都没有意义。

这种看似消极的思想,实则蕴藏着极深的“恋世”哲学。

李玉民教授认为,恋世就是正视荒诞,体验荒诞,一步一步走在当下,在反抗的激情烈焰中行进,尼采写道:“显而易见,天和地的大趋势,就是长期地顺应同一方向: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某种东西,值得在这片大地上生活,诸如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精神,就是某种移风易俗的东西,某种高雅的、疯狂的或者神圣的东西。”加缪引用了尼采《超乎善恶》中的一段话之后,又接着写道:“这段话说明一种气势恢宏的道德准则,但是也指出了荒诞人的道路。顺应火热的激情,这最容易同时又最难。不过,人同困难较量,有时也好评价自己。”

第三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

《局外人》的结局是目前为止,我最难忘的结局之一。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结局的作品有《霍乱时期的爱情》《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关文章链接: )。

虽然《局外人》是一出悲剧,但结局却给人以壮烈的感受,读者并不会为默尔索的遭遇感到同情或者痛苦,恰恰相反,故事的结尾给人以解脱之感,仿佛放下了生命之重担般轻松、舒畅。这种反差和冲突产生了一般作家难以达到的效果,就是给读者以难以描述的平静的震撼,这种极端的平静,让人震耳欲聋。

李玉民和柳鸣九两位翻译家对于《局外人》结尾的翻译相对比,我更喜欢前者的翻译。

我现分别摘录如下,供读者体会:

李玉民译本如下:

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到妈妈。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到了生命末期还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还玩起重新开始的游戏。在那边,在那边也一样,在一些生命行将熄灭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好似忧伤的间歇。妈妈临死的时候,一定感到自身即将解脱,准备再次经历这一切。任何人,任何人都无权为她哭泣。我也同样,感到自己准备好了,要再次经历这一切。经过这场盛怒,我就好像净除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象征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者众,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柳鸣九译本如下:

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喊声。

关于《局外人》的思考还有很多,相信若干年后,当我再次重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最后,我以李玉民先生的一句话结尾:“不管戴着荒诞的面具怎样过度地模仿,生活在这片大地的人,最终总能拥有我们人生的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的悲喜剧:读《局外人》
加缪的荒诞哲学《局外人》,别去追问生活的意义,生活本身无意义
重读加缪《局外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幸福是艰难的
加缪的“阳光”
“男神”加缪: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