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幅传世名画真伪难辨,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传为董源《溪岸图》(纵221厘米,横109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 博物馆藏)是南唐山水画中的又一幅不朽的经典之作。这幅山髙水长.意 境悠远的山水画系绘于绢面之上,描绘了崇山峻岭之中.溪岸草亭里隐 士一家的生活场景。

同样是表达了 ~江山高隐~的画意,同样是一幅在山水境界中穿插 了人物故事的叙事性山水画,《溪岸图> 在构思立意上与《高士图》有很 多的一致性。画中的主体是重峦绝壁、高崖巨石.长松巨木,雾气弥漫 的溪谷笼罩在昏暗的光线之下,蜿蜒的山路延伸向远方,远处峰峦出没, 隐约可见一群野雁正飞往天边.在这高山大岭环抱的情境之中,草亭里, 乌帽长袍的隐士正端坐于水榭边.凭栏远眺即将来临的风雨,他的身后 有一个草书屏风,妻儿,侍者陪伴在他身旁;近景坡岸边,松树和落叶 乔木在风中不安地低伏,水面泛起波澜.亭子后面陡峭的山谷里,一条 瀑布从山涧直泻而下,奔流入江;中景,匆忙赶路的行人走在羊肠小道 之上,其中一位身披蓑衣,水边的山庄炊烟袅绕.牧童骑牛向竹林深处 眺望,竹篱围绕的庭院中.主妇们在准备晚餐.与《江行初雪图〉以笔致 为主以及〈高士图》的笔墨兼济相比,《溪岸图〉的笔墨表现,更加突出 了墨的渲染烘托技巧。画中山石的勾染皴擦层次极为丰富,通幅没有锋利 的线与面的对比,烟岚云雾的处理虚实相生.山上及山脚下的水边多有碎 石,浑圆而柔和。画树和水榭.人物则以笔线为主,树木用双勾,八面出 枝,用笔顿挫曲折,刻画出它们在风中纷披仰偃的姿态;水面则用网巾 纹,以极细极流利的笔线勾出波浪,人物、屋宇的刻画精密细致.神完气 足,整幅画将笔线的细致刻画蕴涵在显晦交替极为丰富的墨韵当中,营造 岀一派江南风雨之景。

在《溪岸图〉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题款为~后苑副使臣董元画"(关 于董源的生平与画风,下文将作详细讨论),元代学者留下了关于这幅作 品的早期著录.元代的书画鉴藏家周密在《云烟过眼录〉中提到董源画过 一幅《溪岸图〉,评价只有四个字~烟岚重叠",但他在另一则记录中提到 庄肃收藏的董源(山居图〉,"绛色千岩万壑.下有小屋村市,中有小人 物,不类寻常所见者,所描述的景观与这幅《溪岸图〉倒是极为契合 的。赵孟頫有一首《题董元溪岸图》诗写道:

石林何苍苍,油云出其下;

山高蔽白日,阴晦复多雨。

窈窕溪谷中,透回入洲激;

冥冥猥秋居,漠漠凫雁聚。

幽居彼谁子,孰与玩芳树:

因之一长谣,商声振林莽。

诗的下半段点出了这幅画的主题正是隐士的生活.近来有学者猜测,画中 描绘的是战国高士楚狂接舆听雨观澜的情景气从画的立轴样式来看,很 可能原先也是一扇山水屏风,它与《高士图〉一样.可能都是为宫廷创作 的山水屏风,与南唐帝王隐逸的理想与好尚密切相关.

在这幅画上的收藏鉴赏印记中,年代较古的是南宋贾似道的葫芦形~悦生~印和·■秋壑"印.~天水郡收藏印记~可能属于元代收藏家赵与勲。此外.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铃三方印记.另一方~典礼纪察司印"半印则说明了这幅画曾经明代内府收藏.自明代以后直至近代,便不再有任何鉴赏收藏印记,也没有任何文献提及《溪岸图》的流传与归属情况.直至20世纪30年代.画家徐悲鸿将自己收藏的这幅作品公之于众。

《溪岸图〉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溪岸图〉是一幅引起很大争议的作品.争议的原因.是它与过去历 来归在董源名下的《潇湘图〉.《夏山图〉以及《夏景山口待渡图〉三幅画 卷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它流传与收藏历史中的迷雾重重,以致现代一些学 者对它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于1998年组织的"中 国画真伪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学者围绕《溪岸图〉展开了一场激 烈的争论,甚至有学者将此画断为近人张大千的伪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溪岸图》作为五代宋初的作品没有多大的疑义.不可能是近人作伪.但 是否属于董源画作则尚待深入探讨.围绕《溪岸图》的争议其实已不仅 仅是一幅画的真伪或一位画家的画风问题.而是关系到南唐山水画风格 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里.我们若将《溪岸图》与南唐其他的传世 山水作品以及晚唐五代北方的山水画作一个横向比较.将会有一个比较 清晰的认识.

《溪岸图〉在画面的构思立意上与南唐画迹《高士图〉有着相似的特 征.不仅是其江山高隐的画意及其叙事性.仔细比较两幅画的结构.不难 看出它们都是表现高山大岭中的隐士家居.画面都是由内至外三重环境构 成——第一重是人物生活的亭台屋宇;第二重是山谷.水边的村庄.庭院. 桥梁.树丛等;第三重则是崇山峻岭的外围大环境,这样,即将远离尘嚣 的隐逸生活展现于画面,也将悠远辽阔的隐逸精神寓含于其中.在《溪岸 图〉中.画家将幽深的山谷水轩里隐士观澜、妇人抱婴.轩中墙壁上的书 法.以及山路上匆忙行进的农人.房中备食的侍女.牧归的少年等等琐碎 的生活细节一一刻画出来.体现了浓厚的叙事色彩·这种叙事性不仅将《溪 岸图》与《高士图〉.《江行初雪图》的创作年代联系起来,而且也使其与《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 Howard Rogers指出.正是这种详尽的叙事性格使得五代各件独立的画作, 无论是在多么宽泛的历史年限中,都形成为一个整体a.诚然在宋以后的 山水画中.如此着意于故事呈现的山水作品并不多见,宋元画家们更多地 关注于探索自然所寓含的宇宙精神或人生哲理,因此更多地偏重于对山水 景色本身的表现.而较少去详细刻画人物在山水当中的生活与活动.

在视觉结构上.《溪岸图〉与唐五代以来北方山水画的共同之处,正 明了它的创作年代应当属于这个时期,画中近处山石参差错落,远景的山 峰呈"V"字形向两边伸展,山谷呈"之"字形蜿蜒远去,这种交错重叠 的山水构成形式与陕西富平唐墓壁画中的六扇屏风山水图大体相似.这反 映了当时山水画屏一种绘制当中的带有普遍性的结构样式.其远景的处 理.两座山峰之间向远处延展的山谷,远峰渐渐隐没于薄雾之中.呈 形飞向远方的雁群,象征着空间的无限,这与现藏曰本奈良正仓院绘于琵琶上的《骑象乐伎图》中的远景亦十分近似。这些比照的结果.说明了 《溪岸图》的创作是处在晚唐五代山水画的结构观念之下。

《溪岸图》署名~董元南唐山水画家董源以"尤工秋岚远景,多 写江南真山”而闻名画史,北宋官方画史著作《宣和画谱》记载董源的画 风:,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 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 有不可形容者:⑦将《溪岸图》所绘一派郁郁葱葱.秀润幽远的江南景色 与之对照,是十分吻合的。另外,米芾评价董源"峰头不工,绝涧危径, 幽壑荒迥.率多真意~⑧.元代鉴赏家汤蜃评价董源山水画~树石幽润,峰 峦清深.早年矶头颇多.暮年一洗旧习"而另一位山水画家黄公望则指出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健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 笔墨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著色不离乎此,石著色要重 照这幅作品,亦可得到印证。

以上几点,至少可以证明《溪岸图》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处在晚唐五 代。然而,将《溪岸图〉归在南唐画家董源名下尚存在质疑的声音,这其间的原因,主要是它与历来归于董源名下的《潇湘图〉《夏山图〉以及 《夏景山口待渡图》三卷的差异.关于《溪岸图》的形制与风格,谢稚柳 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撰文加以总结:董源的画派,是不突出它(山)的主干线条,却用无数的 点线来表现这些部分。这是《潇湘〉等三图的形体.《溪岸图〉又与 上述三图的体制不同,所写的是崇山峻岭,与北方画派的形体总的 来说比较相同,但并不突出以表现山的凹凸的主干线条,而是以水墨烘晕来突出了它.因此仍与北方画派的体格不同。高山大岭,用 笔少而多晕染,骨体显得温润,绝无外强之气,也没有多少苔点.水 势还是唐代的传统体制,而描绘树木的精工生动,所配合的劲挺的 笔势,显示了它的艺术特性.

将《溪岸图》与《潇湘》三卷作一个比较,不难发现,《漁湘》三卷置景 舒缓,趣味平淡,符合米芾对堇源画风~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 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 一片江南的评价,因此自晩明董其昌以来一直将这三幅作品定为董源 画作(关于这三幅画作下文将作详细讨论)。而《溪岸图》的总体面貌则 因表现高山大岭中的故事情节而显得画面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也更接近北 方山水画的结构。另一个不同是.《溪岸图》对细部的刻画,尤其是对人 物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草亭水榭、竹篱庭院的界画,水面的波纹的勾 勒.体现了早期山水画工整细致的特点.而《潇湘》三卷则没有这样的安 排.特别是水面的表现,《溪岸图》以劲挺的鱼鳞纹一丝丝做详尽刻画, 而《潇湘》三卷则均以空白来表现,坡脚略加皴擦.以此蕴涵空蒙微茫的 意境。在笔墨风格上,《溪岸图》与《潇湘图》三卷既有很大程度上的一 致性——它们都显示了南方山水画水墨浑厚蕴藉的特点.也有不同.《溪岸 图》中墨晕苍莽流动.对山石的表现以晕染为主,没有明显的苔点,也不 突出笔线.画面也因此而更加茂郁温润,《潇湘〉三卷则多点苔和短条子 皴.披麻皴。因此.谢稚柳先生对董源的传世作品做出了这样一个判定;

董源画腊的行程,《溪岸图》是前期面貌,此后是《龙宿郊民 图》.而《潇湘》等三图则为后期的变体.骨体三变.笼罩莆源艺 术的一生.

其实在重源绘画的骨体之变中.《溪岸图》应该是能代表他主体风格 的作品.生活在南唐.而且创作活动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华源.其山水画 的面貌理应与当时宫廷主流山水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溪岸图〉是茄源 传世作品中与南唐宫廷山水画《江行初雪图〉以及《高士图》面貌最为接 近的一幅.它的风格,既反映了南唐山水画对王维以来的北方山水传统的 承继性,同时也体现出南唐画家在笔展表现上的创造性,它与《高士图〉. 《江行初雪图〉一起,反映了南唐宫廷山水画中的一种样式.这三幅作品 都以人物故事与山水景致相结合.其立意正如北宋郭若虚所命意制题 多取自经史.方志.风俗。表现手法则保留了早期山水画详辨古今 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叙事传统.在笔墨语言上.虽然风格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都刻画出骨体柔和,温润葱郁的南方山水的地貌特点.值得指出 的是,三幅画都呈现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这种境界是与南唐这个特 殊的时代从帝王到士人,社会普遍流行的忧患意识以及文化中的哀婉格调 相联系的.它隐含在富丽精致的形式之中,使南唐文化与当时的西蜀或其 他政权文化当中那种艳丽靡媚的趣味拉开了距离.如此这般.向我们鲜明 地呈现了南唐"江南画-的艺术样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江南画"在南唐实际上呈现出了两类 风格:一类是如沈括《图画歌》”江南薑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概括,画江南平远舒缓的山水风光.笔墨苍茫灵动,意趣平淡幽深的 路,传为華源的《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三卷即为此种 面貌。另一类风格表现为存世的《江行初雪图》.《高士图》及《溪岸图》 三幅作品在结构、画法上的一致性:山峦峻厚.林木茂郁,骨体湿润,既 继承了北方山水的某些传统,笔墨风格又不同于北方山水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极力推崇的五代画家 ——董源
中艺汇赏名画:以江南美景入画
南派山水画家之祖:董源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五代时期传世山水名作赏析
赏画:潘玮萱为您解析名画董源《潇湘图》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