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数20世纪中国的元帅

众所周知,元帅是现代一些国家军队的最高军衔,如苏联斯大林大元帅、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南斯拉夫铁托元帅等。中国古代曾有"兵马大元帅""提督兵马大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等各种元帅称号。20世纪从清末到民国,中国曾有过多位大元帅、元帅,但这些大元帅和元帅都是称号或职务而非军衔。只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将大元帅、元帅列为军衔等级。

摄政王是20世纪中国第一位大元帅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借鉴日本的制度。在日本,天皇兼有陆海军大元帅称号,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而清末的立宪,也效仿日本由皇帝兼任陆海军大元帅。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中规定由大清帝国皇帝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但此时光绪皇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这个陆海军大元帅当然就无从谈起。两个多月后,光绪、慈禧先后去世。

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位,第二年改年号宣统。按说,溥仪是正了八经的大清皇帝,这陆海军大元帅也该非他莫属。但溥仪登基时也就一3岁小屁孩,哪懂什么军国大计,于是由他爹醇亲王载沣任监国摄政王。1909年7月,载沣根据奏定《钦定宪法大纲》内有关条款,发布上谕,宣布皇帝"任大清帝国统帅陆海军大元帅之一切权任事宜。于未亲政以前,暂由监国代理"。于是,摄政王载沣就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中国近代第一位大元帅(代理)。

摄政王载沣

不过,还有一位大元帅比摄政王还早,这就是"两江两湖兵马大元帅"徐宝山。这个元帅头衔听着够厉害吧!1900年,江苏盐帮、地方势力头子徐宝山自封为两江两湖兵马大元帅,贴出《告示》,称奉光绪帝密诏他"剪除奸党,以救朕躬",号召各路豪杰速速遵诏行动起来。在时期徐宝山附势加入革命党,率军光复了扬州、泰州等地,贡献不小,被南京临时政府官封为扬州军政分府都督、第二军上将军长。

黄兴和黎元洪本来都有可能成为民国第一位大元帅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各省代表商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聚集南京,推举临时政府大元帅、副元帅。当时孙中山不在国内,辛亥革命的实际领导者里以黄兴和黎元洪声望最高,且不相上下。选举结果,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12月4日后,《民立报》和许多人的通电中,已经公开使用"黄大元帅"的名号。但黄兴对大元帅之职一再推让,而拥护黎元洪的一派也偏偏不干,以代表人数不够为由要求重选。重新集结于南京的各省代表于12月17日再次选举,二人的位置又颠倒过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议决黎大元帅暂住武昌,由黄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不及半月,正副帅位忽又倒置,时人讥为儿戏。21日,黎元洪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黄兴再辞,两人皆未到任。

民国时期的黄兴传记《民国军大元帅黄兴小传》

正值此时,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各省代表进行第三次选举,孙中山以其极高的名望无可争议地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这回不用大元帅的名称了。代表问:"代表团拟举先生为临时大元帅,先生之意如何?"孙回答:"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大元帅在国外并非元首。"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之前选出的"大元帅"、"副元帅"职位因与新大纲有所冲突而被取消。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么黎、黄二人如何安排呢?黎元洪当上了名义上的二把手副总统,黄兴则为有实权的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两人这回都接受了。

辛亥革命三领袖

北洋政府历任总统都有大元帅头衔

南京临时政府仅仅3个月,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被称为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时期。

1914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即为陆海军大元帅。根据这一规定,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5月8日公布《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组织令》,在总统府内特设一个总揽军权的机关,统帅办事处的办事人员有参谋总长、陆军总长、海军总长、本处的总务厅长以及大元帅特派的若干高级军官。会议时,如有与各部相关的事件,得奉命召其总长列席;并得随时向各部调取人员来本处办事。

但是这一年的7月,北京政府副总统黎元洪领衔,各省将军列名,又恭上大总统袁世凯一个"神武大元帅"的尊号。对于这一带有封建色彩的尊号,袁世凯也许因当时世界大战和国内一些矛盾,不好意思接受,这"神武大元帅"尊号也就不了了之。

1915年袁世凯鉴定(审定)编印的《俄国野外勤务条令》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后,于6月10日撤销了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这个特殊机构。

在1917年3月19日议会通过的修正案中,再次明确了"大总统得以兼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规定。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袁世凯一人。同年起,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计1917年冯国璋,1918年徐世昌,1921年黎元洪,1923年曹锟,先后担任了民国政府的大总统,从法理上说,仍有兼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但实际中已基本不大使用。

孙中山在广州当上了大元帅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陆海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而孙中山此时也不拘泥于辛亥革命时所说"大元帅在国外并非元首",而乐于当这个大元帅,显然是有意区别于北洋政府的大总统。

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谭延闿、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显然,只有职务才能代理,而军衔是不能代理的,只能个人享有。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

孙中山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

张作霖的大元帅是什么性质?

1927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又称安国军政府),登上最高统治宝座。18日张作霖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并发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规定大元帅统率中华民国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最高统治权。这个大元帅实际上是最高军政长官的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因为大元帅之下还设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大元帅设大元帅府为办事机关,府内设秘书厅、军事办公处、庶务司、礼官处、侍从武官处、翊卫处等机构。次年在北伐军进攻下张作霖败退关外,6月离京出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就职纪念币

至于民国时期的"大帅"则是一种称呼,如吴佩孚"吴大帅"、张作霖"张大帅"或"老帅"、张勋"辫帅"、孙传芳"联帅"等等。

此外,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

蒋介石的大元帅不是军衔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2日,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授蒋中正(蒋介石)的陆海空军大元帅特授状

蒋介石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元帅。不少人以为蒋介石获得的最高军衔是大元帅。其实不然,蒋介石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也不是像孙中山那样最高领导职务,而是一种头衔,即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蒋介石就任陆海空军大元帅时的军衔仍为特级上将,这是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授的。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变过。

对于蒋介石的大元帅头衔,很少有人提及,抗战期间一般都称"蒋委员长"。到是外国人挺在意,常称蒋介石为"大元帅"。特别是说英语的美英人昵称蒋介石为Gimo,(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

新中国首次将元帅作为军衔

此前中国的元帅,要么是一种头衔,要么是职务名称,都不是军衔。真正将元帅作为军衔授予高级将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1955年9月27日,开国元勋们参加中南海元帅、将官授衔授勋典礼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我军1955年的军衔等级,是根据我军的实际,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军衔的特点,结合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的情况而设置的。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制度,对亚洲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军这次军衔制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军衔等级多,规格高,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在上将之上还有大元帅、元帅、大将3级,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我军许多高级军官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应给予较高的荣誉;特别是一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授予高衔,也是众望所归。并且,这次给全军官兵授衔,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原计划在50年代初就实行,因抗美援朝战争和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精简整编等因素,延迟到50年代中期),特别是给革命战争有功之臣授衔授勋,带有总结性表彰的性质。

因此在拟定军衔方案时,军衔等级设置规格很高,在上将衔之上还设有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后改为大将)两级。同时,参考苏联等国和我国历史上的经验,考虑给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授予最高一级军衔,因此又设了大元帅衔。孙中山的大元帅虽然不是正式军衔,但是对于我军军衔等级设置和军衔称谓有借鉴意义。这样,元帅军衔确定为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元帅军衔的评授条件非常高,1955年2月8日通过的《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毛泽东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的命令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于是,朱德等十位开国元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荣获元帅军衔的高级将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大元帅",不过他们的军衔正式称谓并不是大元帅,叫"十大元帅"只是中国人习惯的称呼,就像"四大名旦""五大洲""二十二大影星"一样。

而大元帅通常只有一位。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中居功至伟,理应被授予大元帅衔,这也是众望所归。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大元帅衔设而未授,一直空缺,也是我军首次军衔制的一个特例。

十大元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民国都有谁当了总统?
1955年授衔前夕,叶剑英申请降衔:我最多是大将,这是历史的评定
中华民国38年大事件
民国短短三十七载,国玺数量之多,超出想象
孙中山生平大事年表(简略)_群言堂_九元学习网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