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四):文表人品,高风亮节

导语: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殚精竭虑,到地方为官他保土为民,在朝廷执政他改革图强。由于政绩出色,人们往往注重范仲淹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战略,却很少注意他的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建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妙不可言的佳作。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正宫 端正好》这一折,便是由这首词演化而来的。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天幕上漂浮着薄如蝉的彩云,金风阵阵,落叶萧萧,铺满大地。泛起层层涟漪的湖水与远天相连,似有烟雾笼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斜阳之外的芳草更显凄凄悲凉。

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范仲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却屡遭挫折,被贬出京,远离家乡的范仲淹彻夜难眠。

月儿高高挂在天上,映照西楼,他独自倚栏望月,借酒消愁,孰知酒入愁肠,化为相思的泪水。

宋初数十年来,文章确实存在着柔靡媚俗的危害,范仲淹在天圣三年提出改革时弊的主张,其中就包括对文风的改革。

既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范仲淹在亲自为文的过程中也坚持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文以载道,革故鼎新,切合实际。

他的文章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他流芳百世的名作,可谓登峰造极。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三层城楼,这便是著名的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

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庆历六年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风送爽,月光皎清,范仲淹把此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

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他早已鬓发染霜,回想如烟往事,不禁心潮澎湃,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仍痴心不改,撞破了南墙头也不回。

还是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大宋江山,肝肠寸断有谁能知,万语千言对谁来讲,他只好借物抒怀,一发而不可收。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通读全篇,范仲淹不是一般地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之后提出深邃的哲理,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

于是,他乘兴挥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阅历,将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借洞庭湖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终于发出一声光照千秋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古文观止》总评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

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岳阳楼记》已融入洞庭的山水,万世流芳。

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王安石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

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在主持应天学院教务时,他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严格督导学生的学习。

对于四方慕名而来的学者,他热心接待耐心讲授,有时用尽自己微薄的俸禄,以至于家中经济拮据。

有一次,一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呢?

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听闻后,便立刻帮孙秀才在学校找了份职事,使得他能安心读书。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

不仅仅是孙复,范仲淹可以说一生中爱才惜才,而且大力发展培养和保护人才。

比如说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哲学家张载都是经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另外范仲淹还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地方建立学校,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到中央和地方任教。

庆历年间,他将兴学运动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广到全国。

不仅热心兴学,对学生经常倾囊相助,范仲淹对族门僚属也十分慷慨。

晚年,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在苏州买了千亩良田,名为"义庄",用来救济同族中的穷人,大庇天下寒士。然而他自己却一生克勤克俭,清廉刚正。

范仲淹家治甚严,长子纯祐随同父亲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次子纯仁后来担任宰相,三子纯礼、四子纯粹为官也都以清正廉洁著称。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这段欧阳修的文字,可以作为范仲淹一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的总结。

范公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不仅在为政为文为学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更在为人的品格上给予后世诸多精神给养。

参考资料:《宋史》、《范文正公年谱》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史连载1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再读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诞生地 花洲书院忆范公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兼谈范仲淹的邓州往事(1045—1049)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