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知名诗人的《伤农》诗,短短4句大白话,实在、诚恳、感人至深

文/顾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一直在想,这首内容简单语句通俗的诗何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不仅成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甚至也是许多父母爷爷奶奶辈儿挂在嘴边的“老话儿”。

或许就是因为他的简单且真切吧。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实在太少听到风花雪月的文人们为自己写诗了,而且像《悯农》这种从农民角度出发,对农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诗就更少了。

许多,甚至绝大部分的文人,在通过科举脱离了故乡之后就不会再想回去了,宦海浮沉追名逐利,一辈子也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过去。就像现在一样,“大学生回乡创业”不也还是少数人吗。走到城市里,见过更大的世界之后,其实是很难回头的。

【临其诗境】

今天,我们就再来介绍一位安土重农的文人。

名字叫做郑遨,字云叟,出生在唐朝末代的余晖之中。古代的名与字相呼应,从这位诗人的名字中就可见一斑。名字意味着翱翔,字是云中一叟,都有飞翔,遨游的意思。

诗人的履历也配得上这个名字,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少好学,敏于文辞”,学成之后“嫉世远去”,被世人称为“高士”、“逍遥先生”。

寥寥几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于是不禁有疑问,这样的世外高人也会务兹稼穑,关心普罗大众的生活吗?

这个问题,我们看完原文再来回答。

【经典原文】

伤农

郑遨 〔唐代〕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条分缕析】

这首诗的内容也与《悯农》类似,20个字,几句通俗的大白话,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沉的感情,首先是第一句。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这是一句很有水平的对比,作者独有匠心的将饭粒与牛颔血放在一起提,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只讲对仗的话,红稻饭与牛颔血大可以换成其他词语,而这两个词放在这里,却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颜色,珍贵的红稻饭自然是红色的,而且红色越鲜明,米的价值也就越高。而牛下巴上被勒出来的血滴亦是鲜红色的,作者特意用了“滴”来形容,还保证了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性。

这让读者很容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稻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在古代多是用来供应富家、贵族的,不仅清香好吃,营养也更加丰富。

再进一步,第一句稻米与牛的对比中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对象,作者没有明确地点出来,那就是站在耕牛身后的农民。

牛的下巴都被勒出血了,难道那个放牛的人此刻会很轻松吗?自然不会,想到这层,红稻米乃是劳动人民的血汗这一层寓意就清楚明白了。

下面的第二句与整个第一句形成对比。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珊瑚枝下自然说的是正在赏玩奇珍异宝的贵族子弟们,他们一边赏玩一边在干嘛呢?

手里拿着酒杯,一粒粒地吐着红稻米,一派的轻松自然。但是读过前一句的我们,就不会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令人愉悦了。

他们一粒一粒吐在地上的,是耕牛的血,是农民的汗。

【顾无说】

前面说到,为什么反而是这种隐士高人会更加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同情他们的苦辛。

其实道理也简单,隐士何以出世,就是因为与世界不相容,尤其是与统治阶级不相容。他们虽然号称方外之人,但内心往往有自己的原则,绝大多数都是善良而正直的,这也是人们喜欢和隐士交朋友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古诗中不是有好多文人都愿意远行去拜访隐士吗?

如果按照阶级来分的话,农民的对立面只有统治阶级,所谓的隐士高人,与农民实则是在统一战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事由来
《赏帖读诗》
落魄才子遇两个放牛娃,送他们首妙诗,都是大白话却流传600多年
史上最俗的一首诗,全文如大白话,却将人性丑陋写到入骨
书被误读的宋代叶绍翁“红杏出墙”诗
史上流传最广的劳动诗,通篇大白话,却道尽农民之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