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姓的历史2

作者:刘水龙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1990年,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亿人口的5.4%。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6%。

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占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总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占30.4%;再次是A型,占28.4%;AB型只占9.6%。

三、南北乱世

公元3世纪初,黄巾起义的战火,不但毁灭了400年的汉家江山,也无情地把昔日无比高贵的汉朝皇族宗室成员打入庶民的行列。中国历史从此进入长达400年的乱世----魏晋南北朝。 旧有社会格局的打破,在给皇族带来严峻考验的同时,也给整个刘氏的重新振兴创造了新的机会。以刘裕为代表的昔日刘姓皇室后裔纷纷奋起抗争,祭出了复兴汉室的大旗。而更多的刘氏子孙,也不甘心沉沦,他们勇敢地抛弃那块已无多大意义的"汉朝宗室"遮羞布,面对冷峻现实,以平民的身份,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与此相对应,两晋南北朝时期,刘姓的迁徙呈由北方向东南迁的态势:中原地区的刘姓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开始向东南的江浙福建地区迁徙。

1、刘姓的低潮:汉魏之际刘姓的无奈抗争

(1)荆州刘表家族:汉魏之际宗室割据的先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刘表在汉朝皇族宗室成员中首先站了出来,占据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荆州,试图在群雄混战的夹逢中为刘氏宗族保留一块最后的地盘。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城)人,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当年鲁恭王刘馀的第六个儿子刘骄,受封为郁陉侯,家族从此迁居高平,后裔形成高平刘氏。刘表就是刘骄的第九代孙。刘表,最初做大将军何进幕府中的一名属官。到190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鉴于当时的荆州到处都是地方宗族武装势力割据的状况,刘表先擒杀或招降各宗族势力头目,收编宗族武装,以此为基础,控制整个荆州,静观时变。当关中地区军阀混战之际,刘表则在荆州击败东方孙坚势力和北方袁术势力的联合进攻,后来又收编了从关中南下的骠骑将军张济的部队,镇压了长沙太守张羡在内部的反叛。然而,刘表毕竟非霸王之才,对有真才实学的司马徽、诸葛亮等名士却不能识才重用。 刘表病逝后,小儿子刘琮继任荆州牧的职位。当曹军进抵襄阳时,刘琮竟然主动向曹操投降。刘琮投降后,被曹操改任青州刺史。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率领驻守江夏的军队退到夏口,与从湖北当阳撤退至此的刘备会合,坚强地抵抗曹军的进攻。后来,刘琦、刘备采取联吴抗魏的战略政策,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刘琦在刘备的支持下出任新的荆州刺史。209年,刘琦去世,荆州地盘和刘琦的部队都被刘备接收。刘表的小儿子刘修,官任东安太守。

(2)益州刘焉家族割据四川

刘表割据荆州之际,另一位汉宗室成员刘焉则在巴蜀一带割据称雄,成为汉魏之际四川最早的刘姓统治者。 刘焉,江夏竟陵(今湖北省潜江西北)人,也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的后裔。鲁藩王族在西汉时期一直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王莽时期随同所有宗室成员一同被贬为庶民,宗族急速衰落。东汉建立后,刘秀另封自己的亲侄子刘兴做鲁王,原来的鲁藩王族则有一部分开始向外迁徙。东汉章帝年间,鲁恭王刘馀的某位后人被朝廷改封到竟陵,他的支庶家族从此也从今曲阜来到今湖北省潜江定居。 刘焉是第三代鲁王刘庆忌的第四个儿子建陵侯刘遂的后裔。刘遂传刘鲁,刘鲁传刘连文。刘焉就是刘连文的儿子。188年,刘焉被汉灵帝任命为益州牧。刘焉有4个儿子:长子刘范,二子刘诞,三子刘璋,四子刘瑁。刘瑁、刘璋在益州。194年,汉征西将军马腾率部攻打长安,试图以武力推翻把持朝政的另一位军阀李傕。此次兵变以马腾失败告终,刘焉的大儿子、二儿子都被朝廷处死,几位孙子则逃到了四川。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曹操赤壁大败,刘璋决定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 214年,刘备决定兼并刘璋,刘璋向刘备投降,刘璋被刘备迁到今湖北公安县。5年之后,孙权杀死关羽,夺取荆州,刘璋也成为孙吴的俘虏。刘璋小儿子刘阐一支在南京一带定居下来;刘璋大儿子刘循一支则继续留在蜀国。

(3)幽州刘虞家族割据北方

当刘焉出任益州牧的同时,另一支刘氏宗室----来自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的刘虞则出任幽州牧,开始在汉朝东北方的拓展。 刘虞,出自刘秀的第九个儿子东海恭王刘强一支,是刘强的六世孙。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也官任丹阳太守。刘虞官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188年,刘虞以宗正身份出任幽州牧,因平定乌丸人丘力居叛乱有功,升为太尉。董卓至洛阳时,刘虞又升为大司马,成为东汉宗室中最优秀的人物。这时,刘虞一直都呆在幽州,并未回朝任职。191年,当董卓挟少帝西迁时,北方的镇守大臣袁绍、韩馥等商议拥立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刘虞子刘和,当时随帝西迁。汉献帝想摆脱董卓,便派刘和逃出长安,传信给在幽州的刘虞。刘虞派兵南下迎驾,途中被袁术、公孙瓒等人阻止破坏,没有成功。 刘虞在幽州拓展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与另一拥兵自重的军阀----蓟侯公孙瓒发生冲突。194年,刘虞统帅10万幽州大军攻打公孙瓒,但被公孙瓒杀害于蓟。公孙瓒自领幽州牧。刘和率刘虞旧部继续攻打公孙瓒,终于败之,迫使他自杀,报了杀父之仇。

(4)牟平刘繇家族效力东吴

三国鼎立之后,大批沦为亡国庶民的汉朝皇族子弟,在复兴汉室无望的现实面前,毅然选择了投靠割据当地的吴、魏政权,以谋求自身与宗族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 魏时期的东莱郡牟平,在今烟台市福山县。汉魏之际,牟平刘氏因出了汉扬州牧刘繇和吴国大司农刘基父子而闻名全国。

牟平刘氏是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齐孝王刘将闾。前125年,齐孝王的第九个儿子刘渫受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后裔从此世代居住于此,形成汉朝宗室齐王藩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牟平刘氏。西汉时期,牟平侯共传7世,即:刘渫→刘奴→刘更生→刘齕→刘威→刘隆。王莽篡汉后,刘隆贬为庶民。牟平刘氏传到刘本时,家族开始中兴。刘本有3个儿子:刘宠、刘舆、刘韪。刘宠8次担任九卿之职,4次位列三公,最后官任太尉。刘宠为政清廉,是东汉后期著名的清官。刘宠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岱,官任衮州刺史;次子刘繇则更是在汉魏之际名闻一时。

刘繇出任扬州牧,受到当地割据势力的排挤和攻击:北有袁术控制淮南一带,另置扬州刺史,公开与刘繇对抗;孙策也趁机东渡,大举进攻刘繇。刘繇被孙策打败,逃往江西豫章(今南昌市)。 此时,豫章郡城已被军阀笮融控制,而汉朝的豫章太守已被害。刘繇只好率领本部军队并调动豫章郡各属县的兵力,经过一番苦战,消灭了笮融集团。刘繇生了3个儿子:刘基、刘铄、刘尚。刘基是个美男子,深得孙权宠爱。孙权称帝后,刘基更升为光禄勋,负责尚书事务,成为吴国最高决策层的成员。刘基的一个女儿,还嫁给孙权的儿子鲁王孙霸为妃。牟平刘氏因此又成为吴国的皇亲国戚,在整个东吴时期都维持其显赫的地位。

(5)成德刘晔家族效力曹魏

来自成德(今安徽省寿县南)的刘晔出自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阜陵侯国所在的扬州一带也很不稳定。当地豪强大族郑宝企图凭借宗族武装割据称雄,刘晔在宴会时挥剑将他杀死,随即又招抚收服了郑宝的部队,并把这支部队全部交给了汉朝的庐江太守刘勋统帅。后来,刘晔随同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的刘勋,投奔了挥师南征的曹操。赤壁之战后,刘晔力劝曹操进攻割据汉中的张鲁,为曹操占领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220年曹丕称帝后,刘晔出任侍中,并被魏文帝封为关内侯。227年魏明帝继位,刘晔被晋封为东亭侯。刘晔生二子:长子刘寓,继任为第二代东亭侯;小儿子刘陶,深得曹爽器重。248年曹爽失败后,刘陶开始受到司马集团的排挤。255年,司马氏将刘陶处死。

(6)相县刘馥家族三代出循吏

沛国相县的刘馥家族出自楚元王刘交的第七个儿子枣阳侯刘调一支。 当汉末天下大乱,刘馥率领家人从世代居住的沛国相县来到扬州避难。刘馥劝动袁术的两位将领率众与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司徒掾。后来,汉扬州刺史被孙策部队所杀,曹操于是任命刘馥为新的扬州刺史(治合肥)。刘馥生子刘靖,刘靖出任河南尹(相当于从前的京兆尹),负责治理首都洛阳。不久,刘靖因政绩突出晋升大司农卫尉、加封为广陆亭侯,后又升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镇守华北边境时,刘靖在加强战备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屯田,并扩修戾陵渠,使北京广大地区的土地得到灌溉。刘靖长子刘熙世袭侯爵,为第二代建成侯。刘靖长子次子刘弘,成就又远在父亲和祖父之上。

刘弘与晋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洛阳永安里,又一同上学,是两小无猜的朋友。司马炎称帝后,刘弘升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刘经治理北方时,北方安宁,他被封为宣城公。303年,刘弘出任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部前往镇压义阳蛮张昌的爆动。战斗中,刘弘重用部下陶侃等人,最后杀死张昌,平定义阳蛮爆动。此后,刘弘在荆州经营多年,一方面保境安民,在"八王之乱"时保持中立,从而使荆州在天下大乱的年代仍能独保安宁;另一方面又在荆州地区推行爱民利民、休养生息的进步政策。刘弘生子刘璠,官到越骑校尉。

沛国相县刘氏在晋朝时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发达。这一支刘氏在晋朝出了一个荆州刺史,名叫刘翁叔。刘翁叔的儿子也叫刘弘,官任丹阳尹。刘弘的儿子刘琰。刘琰的孙子叫刘巘,南朝萧梁时期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

(7)西晋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270—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在魏晋之际历仕高官。刘琨少时,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身旁聚集了一班出身于豪族贵戚的文人,为之歌功颂德,而刘琨兄弟、以奢侈闻名天下的石崇都厕身其间。后来,刘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赵王司马伦执政,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被委以重任。司马伦篡位,刘琨迁太子詹事。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聚兵数十万进攻洛阳,刘琨奉命与孙会率领三万宿卫兵迎战司马颖于湨水,大败而还。司马伦失败后,入朝辅政的司马冏因刘琨父兄名望很高,故不加罪,并且以其兄刘舆为中书郎,以他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及司马冏败,范阳王司马虓引之为司马。东海王司马越执政,以司马虓代刘乔为豫州刺史,刘乔举兵抵抗,刘琨率领突骑五千救虓,因兵败与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却陷于刘乔。司马虓领冀州,刘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骑八百,渡河击败刘乔,才救还父母。接着,刘琨又与虓连败司马颖部,以功封广武侯,封邑二千户。306年九月,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是刘琨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魏晋以来,匈奴、羯人大批内迁并州。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匈奴族人民的情绪,以兴复旧业为号召,自称汉王,驱逐了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占据了并州的大部分地区。

刘琨带领招募来的千余人,跋山涉水,冲破汉刘渊部的重重障碍,终于在元嘉元年(307)三月转战到了晋阳(今太原)。这时,经历了战乱和饥馑洗劫之后,并州已经剩下不到两万人户,而晋阳仅是一座空城。即便如此,刘渊的部众还常常来骚扰抢掠。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刘琨安抚百姓,招徕流民,一面加强军事防御,一面抓紧生产自救。老百姓携带着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围警惕地守卫。虽然也偶尔发生战事,但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到恢复。不到一年光景,这块荒芜的土地又有了生气,流亡在外的人民群众逐渐返回家园,鸡犬之声重新连成一片了。

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汉政权,北面是正在崛起的拓跋鲜卑,东面是依仗段部鲜卑支持的西晋幽州刺史王浚。而刘琨的统治仅局限于晋阳及其附近,兵力很少,处境仍然十分艰难。308年十月,刘渊在蒲子称帝。十一月,刘琨派遣庞淳攻占壶关,打败刘渊的将领綦毋达。然而,次年七月,刘渊派刘聪和王弥领兵争夺上党,包围了壶关。刘琨以护军黄肃、韩进驰援,二将俱战败牺牲,上党太守庞淳投降,壶关得而复失。后来,刘琨再派都尉张倚领上党太守,疾速进据襄垣,又调动赵拟、李茂等将领继之,三支部队协同作战,夜袭汉军,汉军一时措手不及,丢掉辎重逃窜。张倚等乘胜追击,俘获不少,但仍然没有夺回壶关。

由于刘渊势力日益强大,匈奴铁弗部刘虎和白部鲜卑都归附了刘渊,致使晋阳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刘琨决定兴兵讨伐刘虎和白部鲜卑,以解除后顾之忧,但他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得卑辞厚礼向拓跋鲜卑请求援兵,拓跋鲜卑首领猗卢派来两万骑兵助战。在刘琨的亲自指挥下,一举打败了刘虎和白部鲜卑。

当时,拓跋鲜卑正当发展阶段,渴求向内陆发展,刘琨引鲜卑兵为授,一是导致了拓跋鲜卑的内侵,二是引起与王浚的矛盾。刘琨感激拓跋鲜卑的支援,遂与猗卢结为兄弟之盟,并表请朝廷署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代郡地属幽州,王浚大为不满,发兵击猗卢,但反被打败,由此王、刘关系破裂。以后,猗卢嫌代郡悬远不便,要求进入陉北之地,刘琨既无力制止,也有心继续依靠拓跋鲜卑,所以把陉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等五县让给拓跋鲜卑,迁徙五县人民到了陉南。

刘琨过惯了奢豪的生活,时局紧张,他还能暂时克制;时局一旦好转,他就旧病复发,放纵自己。他嗜好声色,宠爱身边一个懂得音律的佞人徐润,委任他当晋阳令。徐润恃宠骄横,经常越权干预政事。这件事使奋威将军令狐盛感到忧虑,令狐盛敢于直言,多次劝刘琨除掉徐润,刘琨不从。徐润听说,深恨令狐盛,他明知刘琨忠于晋室,故意不阴不阳地对刘琨说:"令狐将军要劝明公称帝呢!"刘琨不禁大怒,也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杀了令狐盛。晋阳曾经吸引了许多要求抗击少数民族统治的人,"人士奔迸者多归于琨",但是刘琨的政治才能使他们失望,因此出现了"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的状况。

312年七月,刘琨准备出兵进攻平阳。不料令狐盛之子令狐泥叛降刘聪,具言并州虚实,招引汉将刘粲、刘曜领大军入寇。刘琨以部将郝诜、张乔拒敌,他亲自到常山、中山合兵。郝、张不幸战死,刘粲乘虚袭击晋阳,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以晋阳降敌,刘琨父母都遭杀害。刘琨回救不及,退避常山,向拓跋鲜卑求救。十月,猗卢派兵数万为前锋,他亲率二十万大军继后,刘琨收集残部几千人在前充当向导。双方经过激战,刘粲、刘曜败走,损失三千余人。刘琨请求猗卢乘胜进军,猗卢辞以士马疲弊,留下将领箕澹戍守晋阳,送给刘琨马、牛、羊各千余头,车百乘,然后引兵北归。刘琨移驻阳曲,以图东山再起。

这时,石勒在襄国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冀州郡县壁垒纷纷降附,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消灭王浚和刘琨。但是,刘琨对北方形势这一重大变化却不甚了然,且对石勒抱有幻想。他曾经把石勒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养子石虎送到襄国,试图劝说石勒投降。王浚则是一个狂妄自大的野心家,他目睹石勒日益强盛,而竟梦想由石勒推戴他当皇帝。面临石勒这个共同敌人,他们不仅没有联合起来,而且越打越凶。刘琨派高阳内史刘希到中山一带征兵,不久聚众三万人,其中多数是幽州所属的代郡、上谷和广宁三郡的民众。王浚不能容忍,派部将胡矩与辽西段部鲜卑一起攻杀刘希,夺回了三郡士众。刘、王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恶化了。

刘琨与王浚之间的纷争,给石勒以可乘之机。314年二月,石勒出兵奔袭王浚,同时遣使向刘琨求和,诈称愿意以讨伐王浚报效朝廷,为自己洗刷罪恶。由于刘琨作壁上观,石勒顺利消灭王浚,攻占幽州。王浚亡后,石勒立即把矛头转向刘琨,刘琨顿觉唇亡齿寒,才知道上了大当。315年六月,汉将刘曜寇上党,在襄垣打败刘琨军队,刘曜准备进取刘琨大本营----阳曲,只因刘聪急于攻打长安,刘曜才主动退兵。

不久,刘琨引以为援的拓跋鲜卑部落联盟发生内讧,猗卢被其子六修所杀,六修又被普根所灭,于是诸部大乱,互相攻杀。晋人卫雄、箕澹为将军,颇受部众拥护,他们与在拓跋部为质的刘琨子刘遵鼓动晋人和乌丸三万余家,带着马牛羊十万余头投归并州。刘琨得到这支有生力量,势力才有所恢复。

316年11月,刘琨与石勒的决战终于爆发了。石勒发兵围攻乐平郡治沾城,太守韩据向刘琨告急。刘琨新得士众,跃跃欲试,企图乘此机会一举消灭石勒。箕澹、卫雄劝阻说:"这些士众虽是晋民,但他们久沦异地,对明公恩信尚不了解,恐怕不易驾驭。不如暂且闭关守险,课农养兵,等待他们受到感化,然后用之,则大功可成。"刘琨自恃兵力甚强,决计与石勒硬拼,他下令倾巢而出,派箕澹率领二万步骑为前锋。石勒据险设伏,佯装败走,当箕澹纵兵追入伏击圈,前后伏兵一时俱起,二万步骑几乎全军覆没,箕、卫二人只带着剩下的千余骑逃往代郡。而沾城的韩据见援军溃败,也只得弃城逃命了。刘琨本来驻屯广牧为后援,急忙回师阳曲,但此时留守阳曲的并州长史李弘也已经投降了石勒。刘琨无家可归,惶惶然不知所为,幸得段匹来信相邀,他才带领余部到蓟城投靠段匹。

段匹,段部鲜卑左贤王,时自命为幽州刺史。起初,段匹很敬重刘琨,二人互通婚姻,结兄弟之好。317年7月,段匹推举刘琨为大都督,传檄其兄、大单于段疾陆眷、叔父段涉复辰、弟段末柸于固安会师,共讨石勒。但段氏内部不和,末柸暗中勾结石勒,他在疾陆眷、涉复辰面前挑拨说,"你们身为父兄,却要服从子弟,这是一种耻辱。"疾陆眷和涉复辰觉得有理,遂带兵回去了。刘琨与段匹在固安等不到他们,也只好返回蓟城。318年1月,段疾陆眷死后,涉复辰自立为大单于,段匹自蓟往辽西奔丧。段末柸唆使涉复辰发兵阻拦,而突然从背后袭杀涉复辰,篡单于位。接着,末柸又率众迎击段匹,匹败走。当时,刘琨子刘群奉父命护送匹,不幸被末柸所俘虏。末柸厚礼招待刘群,以推刘琨任幽州刺史为条件,引诱他合谋袭击段匹,又指使他写信请刘琨充当内应,但这封密信被段匹的巡逻骑兵截获了。匹本不想害刘琨,而其弟叔军在一旁蛊惑说:"我们为胡人,之所以能够降服晋人,不过是他们畏惧我们士众之多。现在我们骨肉相残,正是他们谋反的良机,如果有人拥戴刘琨而起,我们就要彻底垮台了。"于是段匹背信弃义,将刘琨投入牢狱。

刘琨被拘之后,其子刘遵与左长史杨桥闭门自守,段匹派兵攻克,捕获刘遵等人。代郡太守辟闾嵩、雁门太后王据、后将军韩据谋袭段匹,不料走漏风声,匹捕杀辟闾嵩诸人及其徒党。五月,王敦遣使指使段匹杀害刘琨,于是,段匹诬刘琨窥测神器,图谋不轨,矫诏缢杀刘琨,并杀其子侄四人。

2、刘宋----重温帝王之梦

(1) 刘宋立国

刘宋皇族为帝王裔胄,源出刘邦的小弟弟楚元王刘交。刘交被封为楚王,建都彭城,遂开基彭城刘氏。彭城刘氏有3支,分居彭城的丛亭、绥舆、安上三里。刘宋皇族便属于绥舆里刘氏一支,其分派祖即大学者刘向的哥哥,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

刘宋皇族的远祖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生红懿侯刘富,刘富生宗正刘辟强,刘辟强生阳城缪侯刘德,刘德生阳城节侯刘安民,刘安民生阳城釐侯刘庆忌,刘庆忌生阳城肃侯刘岑,刘岑生宗正刘平。刘平之时,王莽灭西汉,刘氏阳城侯国被废除,因而这支刘氏家族就从宗室子弟,降为平民。

东汉建立后,阳城侯族虽没有恢复封邑爵位,但作为汉家子孙,世代为官为宦,却也颇为兴盛不衰。刘平生子刘某,官任东武城县令;刘某生子刘景,官任东莱太守;刘景生子刘洽,东汉明经出身;刘洽生子刘弘,为儒学博士;刘弘生子刘悝,官任琅邪都尉。不久,曹魏灭汉,刘氏至此彻底丧失皇族的身份,成为魏国统治下的彭城望族。刘悝生子刘佚名,曹魏时官任定襄太守;刘佚名生子刘亮,官任邪城县令。

魏晋鼎革后,刘氏仍兴盛不衰。刘亮生子刘膺,西晋时官任北平太守,刘膺生子刘熙,官任相国掾;刘熙生子刘旭孙,官任开封县令;刘旭孙生的儿子叫刘混,官任武原县令。时值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人民纷纷南迁过江。彭城刘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南迁避难。武原令刘混此时举家从祖居地彭城绥舆里渡江南下,徙居晋陵郡丹徒县(今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京口里,成为东晋侨民。当时,还有大批彭城刘氏族人纷纷南迁至京口。

武原令刘混迁居京口,生子刘靖,任东晋东安太守。刘靖生子刘翘,曾任郡功曹。刘翘家境衰落,成为京口的寒门贫穷人家,但刘翘却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便是宋武帝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刘裕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399年,孙恩、卢循在会稽起义,晋朝廷派刘牢之镇压,刘牢之请刘裕为参府军事。刘裕因功升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404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405年,刘裕击败桓玄,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

刘裕执政晋室后,于409年率军灭掉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南燕政权,又回师击败卢循。412年,又西攻盘据四川的谯从,收服巴蜀。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420年,刘裕终于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刘宋初期,刘裕又收复北方的青、兖二州,西至关中,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

刘裕之所以定国号为宋而不定国号为汉,原因有两点:一是刘裕系出汉家旁系,在东晋的爵位最高是宋王,且祖先刘交的封地彭城属于古代宋国;二是"汉"这块招牌让匈奴族的冒牌刘氏糟蹋了一把,其号召力已大不如前了,与其打起一个过时的"复汉"旗号,倒不如换换手气。

刘裕在位仅3年,葬在宁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蒋山)。刘裕后妃有张氏、孙氏、胡氏、王氏、袁氏、孙氏、吕氏,她们各生一子,共7子,分别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2)刘宋沿革

刘裕死后,皇太子刘义符继位,改元"景平"。刘义符是个昏庸腐败之君,44年,群臣发动政变,另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铲除了专权大臣徐羲之、傅亮、谢晦等势力,压抑豪强兼并,减免赋税,劝课农桑,奖掖儒学,史称"元嘉之治"。450年,魏太武帝率大军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元嘉之治"从此结束。二年后刘义隆被儿子刘劭杀死,成为刘姓历史上第一个被儿子杀死的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皇后元氏,另有众多妃嫔姬妾,共生了19个儿子,即刘劭、刘濬、刘骏、刘铄、刘绍、刘延、刘宏、刘祎、刘昶、刘浑、刘彧、刘休仁、刘休祐、刘休茂、刘休业、刘休倩、刘夷父、刘休范、刘休若。其中 ,三子刘骏封武陵王,十一子刘彧封淮阳王。

宋文帝嫡长子刘劭早年被立为太子,但品行恶劣,文帝准备废黜他。刘劭发动政变,杀死文帝,自行篡位称帝。武陵王刘骏被部下推举自立为帝,号召讨逆,迅速得到各地宗室、官员的响应。刘骏从寻阳出发,一路杀奔建康而来。刘劭在位仅3个月便被杀,刘骏夺取帝位后,改元"孝建",史称孝武帝。刘骏担心各位兄弟藩王会对自己不利,便先后将宗室南郡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林茂等杀害。

孝武帝刘骏广娶后妃,因而子女成众,仅儿子就多达到28个,他们是:刘子业、刘子尚、刘子勋、刘子绥、刘子深、刘子房、刘子顼、刘子鸾、刘子仁、刘子凤、刘子真、刘子玄、刘子元、刘子羽、刘子衡、刘子盆、刘子况、刘子产、刘子云、刘子文、刘子兴、刘子师、刘子霄、刘子雍、刘子趋、刘子期、刘子嗣、刘子悦等。

孝武帝刘骏死后,太子刘子业继承王位,改元"永光",即前废帝。刘子业也是一个昏君,动辄杀人,他的叔祖江夏王刘义恭、弟弟始平王刘子鸾、南海王刘子师均被他杀戮。

前废帝叔父刘彧于465年杀前废帝,即位为帝,改年号为"泰始",此即宋明帝。前废帝之弟晋安王刘子勋便在江州长史邓琬拥护下起兵反叛,并得到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寻阳王刘子房等的相继响应。宋明帝先定浙东,打败刘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寻阳,杀掉了刘子勋、刘子琐。然而,刘彧猜忌成性,对宗室极不信任,便继续大兴杀戮,将孝武帝的其余12个儿子也无端杀了。 明帝刘彧共生有12个儿子:刘昱、刘法良、刘准、四皇子(无名,早夭)、刘智井、刘燮、刘友、刘跻、刘赞、刘翙、刘嵩、刘禧。其中,嫡长子刘昱被立为皇太子。

明帝去世后,太子刘昱继位称帝,改元"元徽",此即后废帝。后废帝刘昱即位后,大权旁落。桂阳王刘休范便在江州起兵反叛;公元476年,又有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据京口造反,但都被右卫将军萧道成(汉丞相萧何的第24代孙)先后镇压。刘昱生性残忍,被杀。萧道成拥立刘昱的弟弟安成王刘凖为帝,改元"昇明",即宋顺帝。

刘凖继位时年仅10岁,由萧道成专权。萧道成经多年谋划,于479年逼刘凖退位。由刘裕开创的刘宋王朝,共经历60年,至此灭亡。

刘宋历代帝王,大都勇武健壮而又风流好色。他们一个个都广纳妃嫔美女,因而子女众多,宗室人口繁衍极为迅速。刘宋宗室人口虽繁多,而素质却普遍低劣,人才俊杰极为凋零罕少。 刘宋灭亡之前,刘氏宗室子弟大部分已在宗室内讧中丧生。宋齐鼎革后,又有部分宗室被萧齐王朝诛杀。总之,刘宋宗室人口虽多,但经长年内讧和宋齐鼎革后的杀戮,到萧齐时已灭亡殆尽。只有极少数支系,可能有后裔延续于世。

唐朝时望族谯郡(今安徽亳州)刘氏,自称为宋文帝之子义阳王刘昶之后,但《贞观氏族志》对此否定。又《元和姓纂》记载:宋明帝之子刘赞后裔分居在婺州,为郡中豪族;宋文帝子竟陵王刘诞,因叛乱被杀,子孙贬姓"留"氏,也居婺州,到隋唐时期,这支刘宋宗室后裔便形成著姓东阳刘氏。

又据1872年江苏响水县藜照堂《刘氏族谱》记载:该族即自称为宋顺帝刘凖的后裔,出自刘凖之子刘高廉。当年宋齐换代鼎革,刘高廉"始隐居润东之谏壁(今镇江市东南谏壁镇),修先祖翘公(宋武帝刘裕之父)之墓而居"。至今已繁衍到刘准的第67代孙子。

(3)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宋宗室人才俊杰极少,而刘义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刘义庆本是刘裕的弟弟刘道怜的二子,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刘义庆在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长子刘烨,嗣封为临川王;次子刘衍,官任太子会人;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四子刘颖,任前将军;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临川哀王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刘烨生子刘绰,字子流,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

3、匈奴刘氏崛起南北朝——刘姓的新鲜血液

刘氏建立汉朝后,为了与北方强悍匈奴和睦共处,便确立了和亲睦邻的基本国策。自开国皇帝开始,各任汉家皇帝,往往都要将汉朝刘氏公主或宗女嫁给匈奴单于,通过政治联姻,化干戈为玉帛。匈奴单于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尊重,便将这些汉朝公主所生子女部改从母姓刘,其后裔遂形成华匈融合的结晶----匈奴刘氏。

当刘氏在中原亡国失鼎之后,匈奴刘氏却崛起于北方,继而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建立汉国,成为刘氏复兴道路中的捷足先登者。 匈奴刘氏是冒顿单于的后裔,形成的时间也即匈奴贵族改姓刘氏的时间,应在汉魏之际。改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东汉后期匈奴族南北分裂后南匈奴贵族南迁和汉化的结果。

前3世纪末,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定北方边疆,与匈奴和亲,将刘氏宗室之女冒充为公主,下嫁冒顿单于为于阏(王后),并与冒顿约为兄弟,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奠定了匈奴和汉族两族人民和睦友好的基础,也为后来匈奴刘氏的产生埋下了契机。冒顿单于与翁主(诸侯王的女儿叫翁主)刘氏(刘姓诸侯的女儿)生子稽粥,后继位为单于,史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又娶翁主刘氏(刘姓诸侯的女儿),生二子: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生三子:乌维单于、句犁湖单于、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生子虚闾权单于。虚闾权单于生子稽侯,即西汉晚期著名的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生子囊知牙斯,即位后称为乌珠留若鞮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生子比,任右日逐王,领南边八部。右日逐王比为冒顿单于的第10代孙。当时,正值两汉更替,而匈奴族内部也争斗激烈。公元46年,单于舆去世,按匈奴族兄终弟及制,应传位给王昭君所生的儿子也即单于舆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师,但单于舆在生前将知牙师杀死,而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蒲奴。48年,右日逐王比(知牙师长子)因不满蒲奴单子继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万人宣布独立,向东汉奉藩称臣。从此,匈奴族分为南北两部,单于比即为南匈奴的第一个单于。

50年冬,南匈奴单于比率部从离五原西部塞80里处的南单于庭继续向内徙居到西河美稷(在今山西省西北、内蒙南部),以美稷为南单于庭。单于比又将南匈奴的各部屯居在汉朝北部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雁门、代、定襄等郡。从此,南匈奴成为汉帝国的守戍边疆者和编户齐民。匈奴族与北方汉族错居通婚,匈奴单于还派贵族子弟到汉都洛阳学习汉文化。南匈奴自南下归属汉朝,就开始祭祀汉家祖先。这样,南匈奴便不断被汉族和汉文化同化。大约在这时,他们就以汉朝皇族后裔自居。 刘秀-郭皇后第二子刘辅的庶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后裔被匈奴同化,变成了匈奴贵族。刘进伯后裔谷蠡王尸利单于。

单于比生子单于长,单于长生子单于休利。南匈奴第3代第13任单于休利(128-140年)在位13年,因部众叛乱,被汉五原太守陈龟逼迫自杀。汉朝改立当时正在洛阳的单于休利弟弟兜楼储(?)为单于,并派兵护送回美稷单子庭。兜楼储在位5年去世,弟弟居车儿(?)单于在147年继位。居车儿在位25年,传位给儿子单于某。单于某在位6年去世,传位给儿子呼征。呼征单于在位2年,被汉中郎将经修擅自斩杀,汉朝并更立呼征单于的弟弟右贤王羌渠(?)为单于。

188年,单于羌渠便派他的儿子左贤王于扶罗珍助汉讨平张纯和黄巾军。但匈奴国内有一部分人反对出兵,便在美稷发动政变,攻杀羌渠单于,另立其弟弟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扶罗因匈奴国内政变,不能归国,只好自立为单于,留处汉朝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于扶罗单于在位7年,于195年去世,传位给弟弟呼厨泉单于。于扶罗生有2子:长子豹,任左贤王;次子去卑,任右贤王。

当时,正值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至长安。196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时,匈奴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率领数千骑兵前来侍卫天子,抗击李傕、郭汜等叛兵,一直把汉献帝护送到洛阳,后又送至许昌新都。216年,呼厨泉单于来朝,被曹操留在邺地,改派右贤王去卑归南匈奴监管其国。不久,曹操便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以左贤王豹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这样,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汉魏之际,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

当刘姓在中原失鹿亡国,沦为庶民的时候,匈奴刘氏却以汉家子孙自居,仍雄居山西,控制着整个南匈奴部族。而随着匈奴族的进一步汉化,匈奴刘氏更有南下中原,问鼎天下之意,并以复兴汉家天下为己任。3世纪中叶,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妻呼延氏梦服太阳之精而生下一个神奇的婴儿。婴儿左手心有一个"渊"字,因而取名叫刘渊,字元海。(这种现象与当年刘累取名如出一辙,这期间是否有某种强烈的寓意呢!)

264年,刘渊被匈奴贵族推荐为朝廷郎官,派往洛阳。刘渊在洛阳广泛地与名儒和官僚交游往来,并受到司马炎的赏识。后来,左贤王刘豹去世,刘渊袭父职任匈奴左部帅。288年,刘渊被晋武帝任命为匈奴北部都尉。290年晋惠帝继位,杨骏辅政,刘渊成为晋朝的北方守将和南匈奴最高统帅。 不久,晋王朝发生内讧"八王之乱",同时,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起义。以左贤王刘宣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匈奴刘氏为汉朝子孙,应乘机推翻晋朝,恢复刘氏汉家天下。而成都王司马颖欲借匈奴部众为援,便派刘渊回匈奴。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被拥立为大单于,建都离石,公开起兵反晋。不久,刘渊即位称汉王,追尊三国蜀后刘禅为孝怀皇帝,并祭祀汉家列祖列宗。接着,刘渊赶走了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并收服、合并了在东方起义失败的王弥和石勒等部。308年,刘渊在蒲子(今山西陧县)即帝位,迁都平阳。刘渊母亲是匈奴贵族呼延氏,刘渊有五子:刘和,封皇太子;刘裕,封齐王;刘隆,封鲁王;刘聪(母张氏),封右贤王、鹿蠡王;刘乂,封北海王。

刘渊弟弟刘雄,字元英,官任匈奴汉使持节、侍中、太宰、司徒公、右部魏成南王。

刘宣,字士则,是东汉末年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扶于罗单于的弟弟,也就是刘渊的叔祖父。刘宣向往汉族的文化,曾拜著名学者孙炎为师,西晋初年,刘宣经并州刺史推荐,被晋武帝任命为匈奴右部都尉。此后,刘宣又历任匈奴北部都尉、左贤王。4世纪初,刘宣成为刘渊反晋建汉事业的主要策划者。308年任匈奴汉国第一任丞相,不久去世。

刘渊传位于嫡长子刘和。310年,刘和在卫尉西冒王刘税和宗正呼延的挑拨下,向自己的4个弟弟开刀,掀起了残酷内争。大司徒齐王刘裕和鲁王刘隆被杀,而刘渊四子刘聪则攻克平阳,将刘和杀死,继帝位。刘聪派遣刘曜、呼延等几路匈奴大军出击洛阳,于311年攻破晋都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匈奴攻入洛阳后,到处烧杀掳掠,晋都王公大臣以下被匈奴杀害的就多达3万余人。匈奴骑兵攻克洛阳后,立即挥师而西。一路过关斩将,降杀晋南阳王司马模,攻占长安。后来,晋军在西安拥立原秦王司马邺为帝,即晋愍帝。关中各族人民配合晋军,围攻匈奴大将刘曜所占据的长安。刘曜接连失败,最后驱掠长安士女8万多人撤出长安,退回平阳。316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刘聪采取胡、汉分治的办法,自己总统胡、汉,但实际上往往以胡压汉。

刘聪有六子:嫡长子刘粲、刘易、刘翼、刘悝、刘约、刘衷。318年刘聪死,刘粲继位。刘粲曾陷害皇叔北海王刘乂,将他杀死,还将刘乂部属1000多人活埋。刘粲宠信外戚靳准,打击匈奴刘氏势力。318年,靳准发动政变,捕杀刘粲,并将匈奴皇族"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于东市"。刘粲太子刘元公等均被杀害,刘氏宗庙被焚毁,甚至刘渊、刘聪的陵墓也被挖掘毁坏。刘渊匈奴汉国至此衰亡,匈奴刘氏遭此惨劫,元气大伤。

318年靳准在汉都平阳政变后,当时镇守在长安的汉相国刘曜自立为汉皇帝,统兵赶赴平阳援救。不久,刘曜消灭靳准,收复原汉国的地区。同年,刘曜改国号为赵,迁都长安。这样,刘曜赵国便取代了同是匈奴刘氏所建的汉国。

刘曜,是刘渊的族侄,同属于冒顿单于之后的匈奴刘氏。刘曜高祖刘亮,曾祖父叫刘广,祖父叫刘防。父亲刘某早逝,刘曜幼年被刘渊收养。刘曜建赵称帝后,把被征服的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数十万人迁徙至赵部长安。在位期间,实行汉胡分治政策,但同时又积极采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刘曜还在赵国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当时学生多达1500多人。这样,刘曜的赵国比起汉国,显示了更大的汉化倾向。

当刘曜称帝时,羯人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史称后赵王朝。两赵之间,长期攻战不息。329年,两赵在洛阳大战,刘曜因酗酒轻敌,结果前赵全军覆没,刘曜被杀,匈奴刘氏前赵政权灭亡。

刘曜生有9个儿子。刘曜被杀后,世子刘胤率领文武百官从长安退保上邽,后赵大军攻陷长安,大破上邽,将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大单于刘胤等王侯将相、文武百官三千多人全部捕杀。匈奴刘氏经此劫难,损失惨重,宗族势力大大削弱。

匈奴汉、前赵相继灭亡,匈奴刘氏两次惨劫,大部分族人被屠杀,劫后余生者则纷迁各地以避祸逃生。有的东迁辽东,有的西迁陇右,有的南迁中原融合于汉族之中;但大多数仍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带,散居于北魏时兴起的稽胡中。

当匈奴刘氏的刘渊和刘曜相继建立汉与前赵的时候,匈奴的另一部落则在同属于匈奴刘氏的刘虎、刘卫辰、刘屈孑的领导下,在中国北部地区各族混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于407年,再次建国称帝,国号"夏"。

匈奴族大夏国刘氏,与匈奴汉、前赵皇室属于同一宗族,同出于东汉末年匈奴单于羌渠一支。羌渠单于生子扶罗单于,扶罗单于有2个儿子:长子左贤王刘豹,就是汉国开国者刘渊的父亲;次子刘去卑,任匈奴右贤王,就是夏国的远祖。刘去卑生二子:长子刘猛,次子刘诰升爰。曹魏将匈奴分为五部后,刘猛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生子刘副仑、刘路孤。刘猛死后,弟弟刘诰升爰接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的长子刘副仑逃亡鲜卑拓跋政权。刘诰升爱又名刘训兜,他娶鲜卑族女子为妻,生子匈奴名乌路孤(刘虎)。刘虎早年继承父亲匈奴北部帅的职位,因母亲一族属鲜卑,曾一度归附鲜卑族。后又率部投奔前赵皇帝、同宗刘聪,任命为前赵国的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封楼烦公。此后,刘虎曾多次率部攻打鲜卑, 341年,刘虎在再次攻打鲜卑大败之后病死。

刘虎生二子:刘务桓、刘阏头(阏陋头)。刘务桓又名刘豹子。刘虎死后,刘务桓接替父亲继任匈奴北部帅,同时被石勒政权任命为平北将军、匈奴左贤王、丁零单于。356年,刘务桓死后,传位给弟弟刘阏陋头。但不久,刘阏陋头被侄儿悉勿祈推翻。

刘悉勿祈是刘务桓的儿子,在位一年去世,传位于弟弟刘卫辰。刘卫辰时期,苻坚的前秦政权为了加强对内迁的匈奴部落的统治,将居住在代郡地区的匈奴一分为二,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由刘卫辰统治;黄河以东归另一匈奴首领刘库仁统治。刘卫辰这时被苻坚任命为西单于都督河西诸虏,屯守代来城(今包头市西南)。383年,淝水之战失败,前秦瓦解,刘卫辰趁机占领整个朔方地区,部落发展到三万八千多人。此时,刘卫辰既任慕容后燕政权授命的大将军、朔州牧、都督河西诸军事,同时又接受姚苌后秦政权授予的大将军、幽州牧、都督北朔杂夷诸军事、大单于、河西王等封号。

391年,刘卫辰派儿子直力鞮(力俟提)率领约九万匈奴大军进攻北魏南境,结果被道武帝拓跋珪亲自率领的五六千人打得大败。道武帝乘胜追击,渡河南下,一举攻入匈奴族所在的代来城,全歼匈奴,刘卫辰被杀,他的家族和部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匈奴部落几乎全军覆灭。北魏军队将匈奴刘氏宗族五千多人杀死后,再丢入黄河中,黄河因此变成红河。

刘卫辰有四子:右地代、直力鞮、勃勃(刘屈孑)、阿利罗。刘屈孑所在的匈奴部落被北魏消灭后,刘屈孑死里逃生,投奔当时薛干部落首领太悉伏。但太悉伏不敢得罪北魏,差点将他送给北魏。后幸亏得到太悉伏的侄儿的帮助,刘屈孑才幸免于难,另投奔到后秦大将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刘屈孑娶没弈于的女儿为妻。不久,刘屈孑又被后秦帝姚兴任命为安北将军、五原公,统领2万多鲜卑部队镇守朔方。此后,刘屈孑在朔方一呆就是14年,势力日益壮大。407年,刘屈孑发动政变,杀死岳父没弈于,并吞并了他的部落和地盘,然后自立为大夏天王、大单于,匈奴刘氏大夏国宣告成立。 刘屈孑封大哥右地代为丞相,二哥国俟提为大将军,弟弟阿利罗引为征南将军。

409年,勃勃击败后秦大军,降服后秦大将王买德,以为自己的谋士。413年,勃勃调动10民工修建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同年,刘勃勃将自己的刘姓改为赫连氏,将非嫡系的宗室支族都改姓为铁伐氏,同时,勃勃还封自己的妻子梁氏为王后,儿子赫连璝为太子。417年,赫连勃勃乘刘裕刚灭亡后秦之后实力减弱之机,攻占了长安城,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赫连勃勃晚年怀疑太子不忠,赫连璝闻信在长安起兵反叛,但被三弟赫连昌打死。425年,赫连勃勃死。赫连勃勃有7子:长子刘璝,封太子,后被杀;次子刘延,封阳平公;三子刘昌,封太原公;四子刘伦,封酒泉公;五子刘定,封平原公;六子刘满,封河南公;七子刘安,封中山公。

425年,赫连勃勃第三子刘昌继位,兄弟都不服气,于是相互撕杀。北魏拓跋焘听说夏国内乱,乘机多次进攻夏国。427年冬天,拓跋焘一举攻克统万城。刘昌逃亡上邽(今天水市),第二年在上邽被魏将俘虏,送到北魏都城平城。刘昌被俘后,受到拓跋焘优待,拓跋焘将女儿赐他为妻。刘昌在北魏呆了6年,直到434年,在叛魏西逃时被北魏处死。他的家属,也大都受牵连而死。

428年,当刘昌被俘失国的时候,他的五弟刘定在平凉称帝。431年,拓跋焘攻克平凉,夺取整个关中地区,刘定退保于上邽。接着刘定灭掉西秦,杀死西秦后主乞伏暮末,兼并西秦部众10多万。为了避开北魏的追击,刘定在灭西秦后随即率部西迁,想渡过黄河袭击北凉而兼并其地,但在途中曹到吐谷浑首领的截击。结果夏军全军覆灭,刘定被杀,大夏政权灭亡。作为夏国皇族的匈奴刘氏宗室,到此也急剧走向衰落。

北魏时期著名的匈奴首领刘库仁(属于独孤刘,夏国则属于铁弗刘),是汉魏之际匈奴左贤王刘去卑的后裔,也是刘勃勃的疏属分支。刘去卑生子刘猛,刘猛生刘路孤,就是刘勃勃祖父刘虎的堂弟。318年,占据朔方的刘虎进攻鲜卑首领郁律,大败,刘虎只身逃亡塞外,刘路孤则率一部分北部匈奴部落向郁律投降。刘路孤归附鲜卑后,娶郁律的女儿为妻,生二子:刘库仁、刘眷。

鲜卑代国皇帝什翼犍对刘库仁非常欣赏,就将女儿嫁给他,并任命他为匈奴南部大人。 376年,前秦王苻坚率20万大军攻打代国,刘库仁率10万骑兵抵抗,被苻坚打败。不久,苻坚灭亡什翼犍的代国,对依附于鲜卑的南部匈奴实行笼略政策。当时,战败后的刘库仁反而被苻坚任命为陵江将军,并被封为关内侯。原来的代国被苻坚一分为二:黄河以西归属刘库仁族侄刘卫辰管辖,黄河以东则由刘库仁统治。

383年,刘库仁为感苻坚厚待之恩,率部支援被后燕慕容垂包围的苻坚之子苻丕。但原来投奔刘库仁的慕容文这时乘机发动叛乱,刘库仁被他刺杀。刘库仁生子刘显、肺泥、刘亢埿。刘库仁死后,弟弟刘眷继任河东地区匈奴部落首领。刘眷借助苻坚的力量,平定了白部大人的叛乱,又率部征讨了贺兰部落和蠕蠕部落,缴获牲畜10万头。385年,刘眷的侄儿刘显发动政变,刺杀刘眷,自立为河东地区匈奴首领。 刘眷有个儿子刘罗辰,刘罗辰的妹妹嫁给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皇后,生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和华阴公主。

刘显继位后与北魏为敌。386年,拓跋珪攻打刘显,刘显率部南逃马邑。第二年,刘显又被拓跋珪大败,只得弃众南逃,投奔后燕皇帝慕容永,后就不知所终。刘显的堂弟刘罗辰和弟弟刘肺泥、刘亢埿则率部投降北魏拓跋珪。刘罗辰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封征东将军、永安公,兼任定州刺史。刘罗辰的家族,嫡系后裔从代国南迁河南,形成河南刘氏。

刘罗辰死后,嫡子刘殊晖继承永安公爵位,还兼任并州刺史。刘殊晖传爵位给儿子刘求引,刘求引还兼任武卫将军。刘求引的儿子刘尔头,曾任魏昌、瘿陶二县县令。刘尔头生子刘仁之,字山静,汉文化素质很高,初任御史,北魏前废帝元恭时任黄门侍郎,深为掌权的尔朱世隆所信用。孝武帝元修初年,任著作郎兼中书令,后任卫将军、西兖州刺史。544年去世,被东魏政权追赠卫大将军、吏部尚书、青州刺史。 刘仁之的儿子刘嵩,在北魏末年也官任大鸿胪卿。刘嵩的儿子刘桃汤,官任奉朝请。

刘罗辰的非嫡系后裔先从代地迁居辽东襄平(今辽阳),后迁居东郡(治濮阳县),形成东郡刘氏。刘罗辰五世孙刘环隽,字仲贤,北齐中书侍郎、秀容懿公。刘环隽弟刘仕隽。刘仕隽子刘坦,字宽夫,隋大理卿、昌国县伯。刘坦子刘政会,是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后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后获救,长期担任唐初户部尚书。

刘政会长子刘玄意,字深之,汝州刺史、驸马都尉;刘政会次子刘玄象,主客郎中;刘政会三子刘玄育,易州刺史。 刘玄意的长子刘奇,任天官侍郎;次子刘循, 金吾将军。 刘奇长子刘慎知,获嘉令;次子刘超,河南少尹;三子刘微,字可大,吴郡太守、江南采访使;四子刘同,万年令。刘慎知子刘褧,东阿令。刘褧子刘藻,字茂实,秘书郎。刘藻子刘符,字端期,蔡州刺史。

刘符长子刘崇龟,字子长,清海节度使;次子刘崇彝,字子宪,都官郎中;三子刘崇望,字希徒,相唐昭宗;四子刘崇鲁,字郊文,水部员外郎、知制诰;五子刘崇谟,字成禹,太常少卿、弘文馆直学士;六子刘珪,字宝臣,洪洞令。 刘崇望后裔有刘温叟,宋初御史中丞,兼判吏部。

唐玄宗时隐居今周口的刘方平也是刘政会后裔。

匈奴族孤独刘氏刘德,官任北魏伏波将军、内散大夫、清州刺史。刘德生子刘庆,官任平东将军、州郡太守。刘庆生子刘宝,字和贵,在565年任北周龙骧将军,平温县丞,隋初授同州武乡县令。

另一匈奴族独孤刘氏刘折,领民酋长。刘折子刘跋,官任司农卿。刘跋子刘悦,字优昕,初仕西魏,北齐时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封齐阴郡开国公。

四、隋唐恢复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复兴汉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期的第二个高潮。

1、隋唐刘姓概貌与发展轨迹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皇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此后的400年,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遗民自居,念念不忘自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刘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 但时代已变,刘姓毕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姓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的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汉家刘氏天下、重温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独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族,已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上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时期(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一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假刘氏,不被华夏正统承认)。 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而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代,但它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年)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望26个。《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顿丘、长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

2、唐朝的宰相

唐宰相名号众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前四者称为四辅,其他的是兼职宰相。中书令、侍中又随着中书省以及门下省名称的变化而变化,中书令在一些时候又称作内史令、紫薇令,而侍中也有纳言、黄门监的称呼。其他的也有如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薇黄门三品等等的变化。从始至终,中书令、侍中在唐代都是作为宰相名称,中书令作为宰相职止于五代冯道,而侍中作为宰相职止于北宋中期的韩琦。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理论上的宰相,不过由于李世民即位前曾担任此职,此后鲜有继任。只有唐中宗、唐玄宗、唐德宗作为太子监国时才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在唐前期具有极高的地位(正二品,其他宰相为正三品),被唐太宗称为"真宰相",不过唐高宗以后,沦为了三公三师之类的虚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时授予官阶在正三品以上的兼职宰相。后来逐渐没有了这个限制。中书令、侍中同升为正二品后,此名消失。唐宋最广泛的宰相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一词始于李靖,真正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是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到了代宗以后成了最基本的宰相职。参与朝政之类,始于隋代。

贞观的宰相班子,行政决策方面有房杜,监察诤谏有王珪魏征,守国安边有二李。房玄龄三特点,其一是事必躬亲;其二是为政宽简;其三是胆小怕事。第一点值得肯定,房玄龄的政绩在于吏治和修订律法,但是另一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是很多政治家所不以为然的;第二点也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面,贞观政治的手段是刚柔并济,而非汉文时期的一味放任;第三点很重要的,房玄龄当国15年与这一点有关。李世民需要的是那种能力强但又听话的人,如果房玄龄有魏征那样的性格,可能就远远做不了这15年的宰相了。杜如晦贞观四年就死了,后世说的"房谋杜断"是对于玄武门事件而言。贞观宰相中,萧瑀卓尔不群,他出身帝王之家,但贞观宰相中出身皇族的不乏其人,像陈叔达是陈朝后裔,宇文士及为宇文北周的后人,杨恭仁、杨师道兄弟是隋皇室。皇族裔宰相是李渊的重臣,不过李世民上台后,大多下马了,只有萧瑀继续保持着重臣的地位。萧瑀做过左仆射、参预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地位可以和房玄龄一比。萧家是唐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一共出了八位宰相,从武德朝萧瑀始经嵩、华、复、湛、俯、仿至唐僖宗时萧遘而止。

高宗、武周、中宗三朝的中枢有了一些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最显赫的尚书省退出了中枢,仅仅成了单独的行政机构,而失去了议政决策的权力;其次是相当于今天中央政治局的宰相议事场所----政事堂,由以前的门下省转到了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进一步增大;再次是宰相任期压缩,宰相人数大大增多。最多的时候,达到17人同时为相,以至于政事堂里少了凳子坐不下。唐高宗是依靠舅舅长孙无忌上台的,因而,唐高宗前期,朝政都被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所掌握,其中位居宰相的有于志宁、韩瑗、李义琰以及和该集团存在渊源的褚遂良、来济等等。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贞观朝受到关陇压制的山东世族支持武氏取得了皇后的位置,并在高宗和武氏的支持下剪除了关陇势力。

高、武两朝宰相共有百余,但是广为人知的只有狄仁杰一人。狄仁杰是一个出色的刑狱专家,在大理寺做得相当好;行政方面,狄仁杰在基层干了很久,形成了很务实的政治作风。狄仁杰极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后来张柬之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另外五位宰相联合羽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从而中兴李唐。

李隆基消灭韦后和太平公主后,重组中枢,新的宰相集团大都是兵变中的功臣。像有定策之功的刘幽求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三品知军国事,成为了首相,其余陆象先、郭元振也同三品,魏知古稍后也成为侍中;武则天时的名臣张说出任中书令。但是这批人和贞观宰相又有很大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在任期上。刘幽求、张说、陆象先不到半年而罢相;郭元振最惨,仅仅作了两个月就被流放;魏知古还算走运,干了两年多,才罢为工部尚书。刘幽求等罢相的深层原因在于李隆基急于改革,但是姚崇无疑起了导火索的的作用。

姚崇被李隆基马鞍之上钦点宰相,这个时候的姚崇已经是两度为相的老臣了。姚崇是唐代唯一一个在影响力上可以和房玄龄一拼的宰相。二人配合李世民、李隆基所开启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堪称中国古代政治的黄金时期。但姚崇受后人诟病的是他对同僚采取的手段。姚崇和张说历来不和,张说先于姚崇入相,但是姚崇却轻易扳倒了这个夙敌;姚崇曾引荐过魏知古,但是二人同列不久后,姚崇便看不起魏了,想办法罢了魏的相;刘幽求是当时的首相,姚崇素忌之,向皇帝诬告刘幽求,李隆基贬刘为睦州刺史;前宰相,吏部尚书钟绍京不为姚祟所喜,姚崇便借刘幽求一案,乘机贬钟绍京为果州刺史。

打个不严格的比喻,姚崇比房玄龄,宋璟比魏征。政治强人姚崇虽然开创了的开元盛世,但是他得罪了太多人,并且权力也太大了,李隆基开始有些不放心。终于,姚崇为相四年后主动辞职,并推荐了老战友宋璟。宋璟被任命为黄门监,成为新首相。宋璟才能不如姚崇,但是他是武周以来的一面道德旗帜。从公开反对二张起,他就成为了朝野的清流领袖。宋璟此次入主门下省,已经是二度为相了。宋璟做了四年宰相,大唐的政、刑、礼等又重新步入正轨,天下风气大有改观。姚崇的长处在于善于统筹全局,而宋璟更重小节。

开元盛世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天宝中后期,长达40余年。姚、宋二相当国的时间加起来不过8年,和40年相比,可以说只是开了一个头,或是奠了基。后来的几十年里,如果没有一批杰出的人物继续了姚宋的事业,开元盛世是不会持续这么久的。开元一朝,姚宋之后,宰相十五,其中文学如张说,勤俭如李元竑,明于吏事如张嘉贞、裴光庭,长于理财如裴耀卿、宇文融,忠直如韩休、张九陵,边将如杜暹、萧嵩。当然,如同贞观之治中有许敬宗这样的奸相一样,十五人中也有李林甫这位名留千古的大奸臣。

张说在开元以前就做过宰相,资格和姚崇、宋璟差不多的,但是仕途比姚、宋要坎坷,原因和姚崇、宇文融相关。姚、宋后,张说终于成了首相,做了几点大事,第一就是讨灭了朔方的反胡;第二是大裁军,实行募兵制,将无所事事的府兵裁撤,招募民间勇士进入军队;第三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权力集中;第四就是主持李隆基封禅泰山。正是由于封禅这件事上,他得罪了宇文融。作为御史中丞的宇文融之所以敢和身为宰相的张说对撼,更多的是在于宇文融是李隆基最近的红人。宇文融能够走红,和他杰出的理财才能是分不开的。结果,宇文融将三朝老相张说投入大狱。

开元宰相兼文学家除了张说,另一个便是张九龄,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独步千古。开元贤相中,张九龄可谓压轴的一位。张九龄为相期间,基本上是贯穿着和李林甫的斗争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由于处理边事有功,但做宰相不合适。张九龄反对入相,而李林甫盘算如果引牛仙客为同列,不仅可以排挤张九龄,而且便于控制。李隆基晕头了,硬是拜牛仙客为相。没过多久,张九龄、裴耀卿同日罢相,中枢彻底成了李林甫的天下,开元政治的黄金时期由此终结。

张九龄罢相后的十九年,大唐的中枢由李林甫一人掌握,比源乾曜当国十年还要长一倍!!李隆基原本害怕相权过重,但后来被盛事的局面所麻痹。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奸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国忠掌管财权后,天宝政治出现了三驾马车的局面:其一是相国李林甫;其二是有后宫撑腰的杨国忠;再就是拥兵河朔的安禄山。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掌握大权。李林甫执政期间为了杜绝边将入相而重用蕃人,并且往往令其专制数道,长年不徙。这样一来,他们便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林甫的责任比杨国忠要大得多。

唐肃宗李亨在位六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围绕着平叛这一中心,所以李光弼、郭子仪等大出风头,而真正的宰相的工作并未步入正轨。唐代宗李豫在位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关中平原再也不能自给自足了,河朔、山东诸镇的财政权基本上为节度使所有,江淮成了整个财政收入的支撑点。当时长安的经济状况非常差,斗米千钱,皇宫食物都不合时令。刘晏派人疏浚运河,将江淮财赋通过运河入黄河,再入渭水,进入关中,结果,关中经济趋于稳定,天下物价稳定。整个代宗朝中枢的主导力量是盘踞相位十四年的元载,元载是奸臣,但是一大批理财专家都是他带起来的,如刘晏、杨炎、韩洄等。

德宗上台,常兖罢相,遭常兖压制很久的崔佑甫出任新的首相,杨炎、乔琳等并为宰相,德宗朝的政治在极短的时间内步入了正轨。但好景不长,河朔诸镇以及李希烈、朱泚一系列的叛乱打碎了德宗的中兴之梦。崔佑甫逝世后,另一位伟大的理财专家杨炎成为了首相。纵观整个历史,杨炎的贡献比刘晏还要大。在杨炎的主持下,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两税法开始推行,结束了以往的租庸制度。

贞元以后,藩镇的气焰稍有收敛,然而吐蕃以议和为名诱杀唐军,首相张延赏由此被罢免,四代重臣李泌取而代之。李泌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道。李泌肃宗时被倚为肱股,代宗时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成了真宰相。贞元八年,窦参被罢免,接替他的是陆贽。陆贽本来以文学著称的,由于刘从一、姜公辅等庸相排斥文士,故而不得进用。但是很快陆贽入相,虽然行政才能不如房、姚,但是却得到了他们的美名。韩愈、刘禹锡等著名文学家都是出于陆贽门下。

中唐以来的宰相名号、性质有所变迁。盛唐过后,一般的宰相都不是中书令或是侍中这类三省的长官,而是以不同官衔的兼职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真正的中书令侍中只授予像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马燧这些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宰相。老臣致仕前,除了授予三公三师之外,往往还授予尚书仆射。很多宰相犯了事之后,就被授予尚书仆射,看起来是加官进爵,其实是意味着罢相。代德两朝以来为了姑息藩镇,又往往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真宰相的名号授予节度使。 德宗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首相出现了,表现在有了正式的名号。一般,宰相加太清宫使者为首相,加弘文馆大学士者为次相,加监修国史者再次,加集贤殿大学士者为最次。另外,遇到皇帝驾崩等特殊时期,摄宰冢的宰相为首相。若宰相无加官,则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首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者为次相,其余再次。

顺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以"永贞革新"一词对其进行鼓吹。顺宗自己建立的实际中枢是以东宫旧人王叔文、王伾为中心的,王叔文又荐韦执宜为宰相。王叔文太偏激,王伾太贪财,韦执宜出生京兆大族,故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明显要好于二王。另外顺宗还继承了德宗留给他的一个中枢:杜佑、郑珣瑜、高郢。 王叔文的门第、资格显然不够,且素质低劣,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永贞革新"不可能成功的。从隋唐的经验看,门阀地主在很多时候无疑比寒门进士的具有更高的能力,初唐政治、元和中兴以及后来的会昌之治都可以作为例证。

宪宗是中唐以来第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所带来的元和中兴显示了大唐晚期依然存在的强大后劲。四川节都副使刘辟上表求节度使,如果朝廷不肯就要动武,这种问题在中唐很常见,宰相杜黄裳力陈用兵,于是唐军由高崇文率领,直逼剑南,很快取得全功。但是不过多久,宗室李锜在浙西叛乱,首相武元衡和宰相李吉甫出兵浙西,变乱很快得到平息。裴垍是接武元衡、李吉甫的班的,而后他又引荐了李藩,组成了元和朝第三个比较得力的中枢。裴垍为相,对旧制多所更改,治以法度,任以精英,不仅最终确立了元和之治,还为以后几朝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元和朝稍后的宰相李绛、崔群、韦贯之、李夷简,更有历仕四朝、五度入相的裴度。 元和十二年,宪宗决定出兵淮西,用主战派裴度为相、李愬为将,愬雪夜入蔡,罪魁吴元济授首。此次战役,不仅消除了东都的肘腋之患,而且保证了唐财赋来源的稳定。经过这几次针对藩镇的战争,唐以往的姑息政策得到最终改变,藩镇气焰日益收敛,唐的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穆宗即位前后出任宰相的崔植、杜元颖能力低下,幽州、成德两军发生兵变,穆宗君臣手足无措,此时又是裴度站出来,担当起讨伐重任。但穆宗不能像宪宗那样给与裴度强有力的支持,诸宰相也不断的拉后腿。著名文学家元稹攀附宦官魏弘简,以期进入中枢。此时裴度正在河北战场,元稹对裴度的军情奏报多有扣抑。裴度于是上书要求惩处元稹,穆宗虽然解除了元稹的职务,但是元稹在宦官的支持下很快重新得势,并且成为宰相。

朋党问题的起源是元和三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牛、李二人在对策中"指斥宰相"李吉甫,李吉甫对举子们的态度是矛盾的初始,最终爆发在了李吉甫的子辈身上。牛、李的态度可上溯至李绛,他们是李绛的精神追随者,而李德裕作为李绛政敌李吉甫的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政见。 李逢吉在元和长庆之际,培植了八关十六子等一批势力,开启了结党之门。淮西战争期间,他和一些与裴度意见不和的宰臣相继被罢免。长庆元年,发生了著名的科场弊案,李宗闵、杨汝士等参与贿赂的大臣在李德裕、元稹、李绅、段文昌抗议下被外放。李逢吉在这件事后不久回到中枢,其后他斥元稹、排裴度,成为了权相,李德裕也在李逢吉的压力下,出为浙西观察使。为了巩固在中枢的位置,李逢吉引荐了易于控制的牛僧孺入相,政敌李绅被排挤出朝廷。敬宗即位后,老臣裴度再度得到信任,李逢吉才退出了中枢。朋党在极盛时期的骨干是李宗闵。李宗闵是元和三年指陈得失,冒犯李吉甫的主角,又是长庆元年科场弊案的主角。这些遭遇自然使得他成了对抗裴度、李德裕的主角。李宗闵的考虑和李逢吉是一致的,所以他也邀请自动辞职的牛僧孺再度入相。太和三年到太和六年这段李宗闵、牛僧孺共同执政的时期是朋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黄金时期,著名的"维州事件"就发生在太和五年,其时李德裕在镇四川。太和六年冬,在维州事件中形象大损的牛僧孺去位,李德裕被调回了京城接替了牛在中枢的位置。之后二李同在中枢达半年之久,李德裕时常将"朝臣半为朋党"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李宗闵最后坚持不住,出为节度使。李宗闵走后,李德裕本可一展身手,但是另一股势力出现了,那就是得到文宗支持的李训、郑注。二人对李德裕的地位很嫉妒,对李德裕的正直又感到害怕,于是想方设法排挤李德裕。李宗闵这个时候成了李、郑的一枚棋子被调回了中枢。李宗闵再相不过几天,李德裕被罢免。这种情况下,李、郑自然会过河拆桥,所以李宗闵并没在宰相的位置上呆多久便被贬为刺史。李、郑二人一副肩负着安定大唐历史重任的姿态,一面打击朋党,一面开始着手对宦官的打击。以往将中唐党争称为"牛李党争"是抬高了牛僧孺,牛僧孺两度入相都是别人的引荐,在李逢吉或是李宗闵手下都仅仅是作为配像而已。

懿宗非常奢侈,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奢侈。首先是杨收,杨收本出身贫寒,但是当了宰相后便腐化变质了与他的兄弟一起收受贿赂,成为藩镇在中央的代言人。杨收之后的路岩,路岩是大家世族出身,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思,他的奢靡更在杨收之上。路岩最后被皇帝的女婿、新宰相韦保衡挤下台。但懿宗手下并不是没有一个正直的宰相,例如刘瞻就是贤相。

僖宗即位后,萧仿、崔彦昭、郑畋、卢携四人组成一个全新的宰相集团。这几个人都是晚唐最杰出的人才,但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问题已积重难返。萧仿一上台就以杨收、路岩、韦保衡留下的朋党好赂为改革对象,取得了好成绩。然而,萧仿干一年后就去世了,接任的是懿宗时期的直臣李蔚,和刘瞻一样,李蔚也是以反对懿宗佞佛而闻名。郑畋是晚唐最值得一提的宰相,他是平定黄巢起义过程中和李克用并列的最大功臣。郑畋出身荥阳儒学世家,文采风流,但是大战之际,指挥从容,实有大将风度。

昭宗上台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孔纬成为了最为倚重的大臣,但是昭宗以后的中枢基本上没有权力可言,特别李茂贞入朝杀宰相后,宰相基本上成了一个名词而已。最后提及的是一个有名的奸臣崔胤。崔胤四度入相,每次不是依靠宦官权力荫蔽下的权臣,就是依靠藩镇(如朱全忠)。崔胤为昭宗除掉了两个最为威胁的宦官,由此得到信任。但是崔胤羽翼丰满之后,也拥兵自重,竟开始打消灭朱全忠的主意,很可惜被朱全忠先下了手。

3、彭城丛亭里刘氏的繁荣

⊙南北朝

彭城丛亭里刘氏像大多数北方刘姓一样,在分裂战乱中转辗迁徙,彭城丛亭里刘氏先从彭城南迁京口,再从京口回归彭城,但宗族发展却人丁兴旺,俊杰代出,长盛不衰。西晋有司隶校卫刘讷,北魏有名重一时的大官僚兼大学者刘芳,到唐朝更产生了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和宰相刘滋。

彭城丛亭里刘氏以汉宣帝子楚孝王刘嚣为开派始祖。其传递世系是:汉宣帝刘询--楚孝王刘嚣--楚思王刘衍--楚王刘纡--居巢侯刘般--太尉刘恺--司空刘茂。至刘茂时,这支家族始从居巢侯国(今安徽巢县),迁至彭城(今徐州市)丛亭里开基。刘茂以后,丛亭里刘氏开始衰落,直到西晋之际,才又兴盛起来。刘茂传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刘讷。

刘讷(刘纳),字令言,官至西晋司隶校卫,与石崇、陆机等相交,号称"二十四友",为名士。 刘讷的儿子刘畴,字王乔,也是名士,少有美誉、善谈名理,晋怀帝永嘉年间官任左司左长史,后被阎鼎杀害。刘畴很有才华,东晋大臣王导和司徒蔡谟都曾说,若有刘畴在,则轮不到自己当司徒。 刘畴生子刘宪,刘宪生子刘羡,刘羡生二子:刘敏、刘该。

刘讷弟弟刘砥,西晋时任东光县(今河北省)令。刘砥生子刘隗。

刘隗在西晋末年由秘书郎起家,后升冠军将军、彭城内史。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彭城刘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著名的京口刘氏,刘隗、刘宪就是此时南迁京口的。 刘隗南徙京口后,受到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宠信。历任御史中丞、侍中、丹阳尹等要职,受封为都乡侯。322年,王敦举兵叛乱,攻下建康,刘隗率军抵抗,被王敦击败。刘隗战败后,见大势已去,便携带妻子和亲信两百多人投奔了后赵石勒王朝。石勒任用他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直至333年在赵去世。

刘隗的儿子刘绥,初举秀才,后娶东晋宗室女为妻,官任驸马都尉、奉朝请。但王敦之乱后,刘绥也被迫随父投奔到后赵,并在那里去世。刘绥的儿子刘波,当年随祖投奔后赵,后又投降到东晋,他的家族也回至江南京口。刘波归晋后,受到重用,任建成将军、淮南内史、冀州刺史、都督淮北诸军事,成为一名重要将领。刘波的儿子刘淡,在东晋末年担任庐江太守。

刘隗降后赵后,留居在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受到牵连打击,一度衰微不振,但经过东晋一个世纪的韬晦阶段后,至5世纪中叶,又昌盛起来。

刘羡的次子刘该,在宋文帝刘义隆时官任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成为丛亭里刘氏复兴的先锋。刘该生四子:刘逊之、刘邕(刘雍之)、刘抚之、刘泰之。

刘该长子刘逊之,宋孝武帝刘骏时(454-464年),官任东平太守。刘该次子刘邕,宋孝武帝时官任兖州长史,因卷入政变被杀。

刘邕生子刘芳,少时被过继给刘逊之为子,两岁时为了避难,被伯母房氏携逃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投奔亲戚。后来,又迁到梁邹城(今山东邹平县)。刘芳16岁时,梁邹被北魏攻占,刘芳又北迁平齐(今山西大同市西),成为北魏平齐县民。后被宦官李丰推荐给冯太后,任中书侍郎,入授太子经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刘芳官任国子祭酒。后随孝文帝南征,任辅国将军、太尉长史、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兼侍中。北魏宣武帝时,刘芳官任中书令,国子祭酒、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刘芳精通儒家经义和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著述极丰。

刘芳叔父刘泰之,任刘宋军元帅,率军攻打索虏,后在汝南阵亡。刘泰之的儿子刘承伯,也是宋孝武帝刘骏时有名望的官员。刘承伯生子刘懋,字仲华,识奇文古字,擅长草书隶书,孝文帝初期从刘宋投奔北魏,历任尚书兵部郎中、镇远将军、太尉司马等职。刘懋生二子:长子刘筠,字士贞,历任北魏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次子刘筟,年仅12岁便因有奇才而官秘书郎。

刘芳的族兄刘元孙,北魏孝文帝时任兰陵太守。刘元孙的儿子刘长文,任鲁郡太守,赐封为下邑子爵。当时,孝文帝器重丛亭里刘氏,聘刘长文的女儿为太子元恂左孺子。与北魏皇室的联姻,丛亭里刘氏的发展达到鼎盛。

刘芳伯祖父刘敏(刘羡长子)的后裔,北朝时期也颇为发达。刘敏的后裔刘庆,东魏时官任东徐州刺史。刘庆的儿子刘轸,北齐时任高平太守。隋唐时期,刘轸后裔更为昌盛。

刘芳的族兄刘僧利,轻钱财重侠义,在家乡很有名声。被孝文帝任命为徐州别驾,后任沛郡太守,升轻车将军、羽林监。 刘僧利长子刘世雄,官任泰山太守。 刘世雄的弟弟刘世明,字伯楚,博学多才,历任兰陵太守、彭城内史。曾被梁武帝萧衍俘虏,后被放归北魏。后历官谏议大夫、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再次成为萧衍俘虏,萧衍要给他封侯授职,他坚谢不受,再次被放归北方。此后,刘世明便辞官回到彭城丛亭里,不再过问政事。

刘世明有2个儿子:刘祎、刘伟。刘祎,字彦英,东魏末年官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刘伟,字世英,北齐时官任睢州刺史。 刘伟也有2个儿子:长子刘瑗,没有官职;次子刘珉,北齐时官任睢阳太守。

⊙刘德威兄弟与丛亭里刘氏的持续发展

丛亭里刘氏刘敏后裔、北齐高平太守刘轸的儿子刘通(刘烈),字子将,官任隋朝毗陵太守、鹰扬郎将、大将军。 刘通生三子:德威、德敏、德智。刘通的这3个儿子,唐朝时期官居要职,功名业绩远在乃父之上。

刘通长子刘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干略见称。隋末为李密的得力干将,后率部投奔李渊,被唐高祖封为左武将军、滕县公。后因征窦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改封彭城县公,还赐娶宗女平寿郡主。刘德威与大唐皇室的联姻,使丛亭里刘氏再一次名声大震。唐太宗时期,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锦州刺史、刑部尚书、遂州刺史、同州刺史等一系列显要职务。刘德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去世后被谥为襄,并被准许陪葬献陵,可见荣宠之极。刘德威的3个儿子,也都很有成就。

刘德威长子刘审礼,袭爵为彭城县公,历任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后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要职。后来征讨吐蕃侵略时兵败被俘,去世于吐蕃。 刘审礼也有三子:长子刘佺寿,太常臣;次子刘侍庶;三子刘易从,历任彭州长史,封任城县男,后被诬陷而死。刘易从生二子:刘昇、刘晸。长子刘昇,开元时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男;次子刘晸,官任给事中。刘昇的儿子刘息也官任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开国男爵。刘息生二子:刘颢、刘颙,刘颢官任殿中侍御史。

刘德威次子刘崇业虽无功名,但刘崇业的儿子刘朏也官任汴州刺史、司农卿、左金吾将军。刘朏的儿子刘铉,也官任朝议郎、将作监主簿。

刘德威三子刘延景一支,更加兴旺、显赫。刘延景自己官任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后以女贵被迫赠为左仆射、沛国公,他的子女更有成就。 刘延景有4个儿子:长子刘温玉,任许州刺史;次子刘承颜,任宗正卿;三子刘瑗(刘玙),任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四子刘琪,任左卫将军。刘温玉的儿子刘寡悔,也任齐州刺史。刘瑗生二子:刘为辅、刘为麟。刘为辅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马。刘为辅的儿子刘商,是唐朝大历时期诗人,官任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 刘廷景的女儿,则嫁给唐朝第5个皇帝睿宗李旦为妃,此即肃明顺圣皇后。刘皇后生的儿子宁王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后谥为让皇帝。刘氏家族与皇室的再次联姻,使丛亭里刘氏地位更加荣显尊贵,冠于整个刘氏宗族。

刘通次子刘德敏,官任梁州都督。刘德敏长子刘崇术,官任隋州刺史;刘德敏次子刘悦,任凤州刺史。

刘通三子刘德智,任滁州刺史。刘德智生五子:长子刘延嗣,官汾州刺史;次子刘崇直,任嘉州刺史;三子刘守敬;四子刘守约;五子刘守悌,任刑部侍郎。其中,刘崇直的儿子刘体微,任谏议大夫、卫尉卿。刘守约长子刘昌源,任秦州都督;刘守约次子刘宅相,任史部侍郎。

据统计,刘德威的同族子弟在唐朝担任刺史者多达二十余人,家族的显赫,为当时刘姓各支之冠。

在隋唐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甚至整个刘姓中,最优秀的人物,当推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刘知几属于刘芳的族兄刘僧利的六世孙、监察御史刘藏器的儿子、刘知柔(进士出身,历任国子司业、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后被封为彭城县侯)的弟弟。

刘知几20岁考取进士,初任获嘉主簿,后历任凤阁舍人、左史、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后又历升太子率更令、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因修实录有功,封居巢县子。唐玄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安州别驾,同年去世。刘知几自幼笃爱史籍,登上仕途后,数进史馆,掌知国史二十多年,成为一名职业史学家,得以博览国家秘籍,又能洞悉史馆利弊。刘知几著述极丰,曾预修《则天实录》、《睿宗实录》、《三教殊英》、《文馆词林》、《姓族系录》,又撰有《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子主集》30卷,而他的代表作是千古流传的《史通》。 《史通》20卷49篇,书成于710年。内篇36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史通》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第一部总结性的书,对于唐以来的正史著作家们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彭城丛亭里刘氏传至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考进士及第,且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一时之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当地人因刘氏有如此功名,便将丛亭里地名改为高阳乡居巢里。

4、其他祖籍彭城的刘氏

⊙唐开国元勋刘文静家族

刘文静家族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祖先刘胜原在河北保定,后来其一支后裔迁居彭城,再后来又从彭城迁居长安一带,形成京兆刘氏。彭城刘氏并非全部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还有很多其他刘姓支派(如汉宣帝子楚孝王刘嚣),所以祖籍彭城的刘氏未必是刘交的后代。

刘衍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第17代孙,晋水部都尉,封关内侯。刘衍的第4代孙刘懿(刘颖),曾任北周石州刺史。刘懿(刘颖)生刘韶(刘昭\刘禧),战场上殉国,被隋朝追赠仪同三司。刘韶生有5个儿子:刘文谯、刘文纪、刘文允、刘文静、刘文谦。

因为父亲的关系,刘文静早年承袭仪同三司的官职,后出任晋阳县令。在这里,他与晋阳宫监的裴寂和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父子深相结交,并很快受到李世民的赏识。617年,刘文静因与反隋起事的将领李密有联姻关系,被隋炀帝下令逮捕入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于是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不但力劝李氏父子起义,坚定了李氏的决心,而且就在狱中制订了李氏谋夺天下的大策。李渊在晋阳正式起义后,开辟大将军府,刘文静担任军司马。他建议李渊改旗易帜以彰义举,又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李渊暂时与突厥联合以壮大实力。不久,刘文静受李氏派遣,亲自前住突厥,会见始毕可汗。始毕可汗立即派了两千骑兵随刘文静一同前往太原支援李氏起义,并向李氏政权献马两千匹。此后,刘文静又在击败隋朝重要将领屈突通的战斗中建立大功,因此官升大丞相府司马、光禄大夫,受封为鲁国公。

618年李渊建唐,刘文静以开国元勋身份被任命为纳言(一种负责朝廷机要事务的重要职务,地位相当于宰相)。上任之后。刘文静在隋朝《开皂律令》的基础上创建了唐朝的第一部法典,为日后的大唐法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文静与昔日好友,唐朝另一开国元勋裴寂关系破裂,最后受到裴的诬陷,于619年被李渊处死,家产也被抄没,终年52岁。一代功臣,最后竟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可悲下场。10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宣布为开国功臣刘文静平反昭雪,并迫恢复刘文静的官职和鲁国公爵位。

刘文静的兄弟也大都有功名,如长兄刘文谯官任大司徒;二兄刘文纪官任刺史;弟弟刘文起(文谦)官任通直散骑常侍,因刘文静案被处死。

这支刘氏家族的厄运并没有因刘文静的平反昭雪而改变。刘文静生三子:刘树艺、刘树义、刘洵。629年唐太宗为刘文静平反时,刘树义被受命承袭亡父的爵位,续封为第2代鲁国公,并被赐予可娶公主为妻的荣誉。但刘树义对父亲的枉死耿耿于怀,竟与他的哥哥刘树艺一同阴谋造反,结果不但杀父之仇未报,刘氏兄弟却双双惨遭杀身大祸。

刘文静幼子刘洵(刘稚),官任太子中允。刘洵生子刘樨,官任谏议大夫。刘樨生子名叫刘蕃,官任洛州刺史。刘蕃生子刘君复。刘君复生子刘庄,官任大鸿胪卿。刘庄生子刘昱,官任户曹。刘昱传5代有刘思道、刘致道兄弟。其中刘思道官至枢密,他的孙子刘牟官任右骁骑卫大将军。刘致道的儿子名叫刘仔。刘仔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以明经举进士,历任工部侍郎,封扶危奉天保国致理功臣,升山东陕西四镇节度兼枢密使,后晋升为太师。

⊙桂阳刘瞻家族

刘瞻,字几之,其祖先本居彭城,后徙桂阳(今广东连州)。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的。得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即为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869年)。 刘瞻为宰相时间不长,但有两件事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一件是同昌公主事件。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御医医治不力。把为同昌公主医病的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多人杀了,还不肯罢休,又把这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逮捕,关进死牢,准备斩首。

作为宰相的刘瞻闻讯后,立即召集谏官,准备劝阻懿宗这一暴行,但谏官们都畏惧懿宗,不敢说话。刘瞻只得亲自上疏谏阻。 然而懿宗哪里听得进去,立时便拉下脸来,刘瞻不顾,仍据理力争。懿宗大怒,把刘瞻贬到了离京都万里之遥的灌州(今越南义安一带)为司户参军。

再一件就是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史书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在他为救无辜而获罪于皇帝时,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畂草罢瞻宰相制诏。什么罪呢?郑畂列不出,反而在制诏中表荐了他:"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贿,惟畏人知" 一个位极人臣的宰相数亩之居还不是自己的私房,而且还能拒绝四方的贿赂,真是难得的清廉之官。正是因了他的无私,才有了敢于冒犯皇帝的无畏。

在荣誉面前,刘瞻却是躬谦之至。懿宗死后僖宗即位,为刘瞻平反,官复原职。长安的百姓听说这位贤相又要回长安了,无不欢欣鼓舞,加额以庆。他们还准备在刘瞻到京城之时凑钱请百戏来迎接这位贤相。这本来是件多么荣耀风光的事呀。但刘瞻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改变了回京城的日期和路线,回避了这一别人求之不得的殊荣。

刘瞻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与广东韶关南曲江县张九龄相比,毫不逊色。不幸的是他第二次入相不到三个月,却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5、唐宋望族---河间迁尉氏刘氏

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开皇初废,唐朝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献县、泊头、阜城、武强一带。 河间刘氏主要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还有一支是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

河间刘氏名人辈出,如唐代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刘氏。

北魏时,刘开第12代孙刘通,官任建武将军、南阳太守,受封为乐城侯。刘通原籍乐城,晚年从乐城迁居河南尉氏,后裔兴盛起来,成为河间刘氏的一大分支---河南尉氏刘氏。刘通生子刘能,北齐时官任冠军将军。刘能生子刘炽,官任淮阳王参军。刘炽生子刘子威,谱称之为曹州府君。刘子威生二子:刘仁轨、刘仁相。

刘仁轨是唐朝前期的著名宰相。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受河南道安抚大使、管国公任瑰的赏识器重,被推荐担任息州参军,从此步入仕途。此后,刘仁轨历任陈仓县尉、咸阳县丞、新安县令。后因政绩显著受唐太宗赏识,被调到中央朝廷任给事中,参与朝政。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出任青州刺史。659年,唐高宗东征朝鲜,刘仁轨奉命指挥海军参战,因失职延误战机被免职,降为普通士兵随军。后来,唐朝大军征服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但不久朝鲜人在百济王子扶余丰的率领下起兵反抗,将镇守百济的唐朝大将刘仁愿部包围。这时,唐高宗果断起用被免职的刘仁轨,任命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率部前人百济增援刘仁愿。由于刘仁轨指挥有方。唐军很快解除了刘仁愿部的围困,并乘胜全面平定了百济各部的反抗,征服了整个朝鲜半岛。此后,刘仁轨率部留守百济数年,朝鲜半岛的百姓"各安其业",各族政权也忠心归顺唐朝。

672年,刘仁轨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他被高宗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兼监修国史,登上了宰相的宝座。此后,刘仁轨历仕两朝,任宰相长达10年之久。期间,于公元674年以鸡林道大总管身份再次率部远征朝鲜,征服了新罗国。他因此进爵为乐城县公,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这次战役中,他的儿子和侄儿有3人也被授予上柱国的荣誉称号。一时之间,尉氏刘氏名声大噪,中外瞩目。刘仁轨的家乡也以此为荣,将当地改名为"乐城乡三柱里"以示纪念。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刘仁轨继续留任宰相。武则天对刘仁轨还大加赞扬,并晋封他为乐城郡公。第二年,武则天称帝,刘仁轨仍旧担任宰相,改名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刘仁轨病逝,终年84岁。武则天为他停朝3天以示哀悼,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让他陪葬乾陵。又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

刘熙古(903—976年),字义淳,宋州宁陵人,唐左仆射刘仁轨十一世孙。少通经史,也精于骑射。刘熙古长期沉沦于县令及节镇幕僚。后唐末,入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孙铎幕下为从事。后晋初,随孙铎至汝州,孙铎死后,改任夏邑令,后任三司户部出使巡官等。后汉时,任卢氏县令。955秋冬,后周平秦、凤,刘熙古出任秦州观察判官;959年,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熙古任节度判官。刘熙古虽是投入赵匡胤霸府的主要幕僚,但还来不及与赵匡胤建立密切的关系,次年正月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960年正月,宋太祖为其主要幕僚们加官进职时,刘熙古虽名列第一,所进官衔为左谏议大夫,也略高于位列第二的赵普右谏议大夫,这是因为刘熙古在霸府幕僚中资历最高。但刘熙古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长期出任州、府长官。

自960年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11月宋太祖亲征扬州李重进,刘熙古被"追赴行在"从征。961年,又以左谏议大夫制置晋州(今山西临汾)矾务,当时矾实行禁榷制,由国家专卖,刘熙古是宋太祖霸府主要幕僚中唯一从事基层财务的官员。963年,刘熙古升为刑部侍郎、知凤翔府;后改任权知秦州。秦州地近党项、吐蕃族居住区,多边患,刘熙古恩威并施,边境地区日渐平静。968年正月,以端明殿学士职名权知成都府,以接替回京复职的参知政事吕馀庆。972年,刘熙古回京任参知政事,在原霸府主要幕僚中是最晚一个出任两府大臣。次年,刘熙古因足疾以户部尚书致仕。

刘熙古不仅是宋太祖原霸府幕僚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型人物,也是唯一的学者,史学、音韵学、阴阳学皆通。

6、一门三宰相的广平刘氏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隋开皇初废。 广平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后。刘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相;刘从一为德宗相。

⊙刘林甫祖孙与唐初广平刘氏的勃兴

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迅速将自己的心腹将领安插到要害职位上以巩固自己的政权。626年7月,任命原秦王府护军秦叔宝(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程咬金)为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任命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又以原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侯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侯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在这批新官中,大部分是秦王府原班人马,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侯君集、段志玄等。小部分是朝中与他亲善的大臣,如萧瑀、高士廉、宇文士及、颜师古等。只有封德彝(李渊的人)、薛万彻(李建成的人)、李客师(李靖之弟)、刘林甫等人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力量而成为太宗朝官员。

唐太宗中书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祥道,麟德初为右相。刘祥道和上官仪都是高宗亲自提拔的亲信大臣。

刘林甫的孙子、刘祥道的侄子刘令植,是礼部侍郎。刘令植的堂兄齐贤,弘道初为侍中。

刘令植的儿子刘孺之,是京兆府少尹。

⊙刘从一与广平刘氏的复兴

刘从一是刘孺之的儿子。从一少举进士,大历中宏词,授秘书省校书郎,以调中第,补渭南尉,雅为常衮所推重。及衮为相,迁监察御史。居无何,丁母忧。服除,宰相卢杞荐之,超迁侍御史。居数月,以亲避除刑部员外郎。建中末,普王之为元帅也,迁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为元帅判官。德宗居奉天,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从幸梁州。明年六月,改中书侍郎、平章事。岁中,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史。上遇之甚厚,以容身远罪而已,不能有所匡辅。

⊙刘廼与广平刘氏衰落

7、宰相之族----七大房中的其他家族

⊙刘祎之与临淮(安徽泗县)迁晋陵(常州)刘氏

临淮郡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安徽的睢宁、嘉山、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江等地。 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徙居晋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晋陵刘氏的代表人物就是武则天宰相刘祎之。

刘祎之祖父刘兴宗,陈朝鄱阳王谘议参军。

刘祎之父亲刘子翼,善吟讽,有学行。隋大业初,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甚重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恆以米帛赉之,因上表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赠,给灵舆还乡。

刘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为给事中,兄弟并居两省,论者美之。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今四川西昌)。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以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终殁,有制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行,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刘洎与南阳迁江陵刘氏

字思道。初为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为南康州(今江西赣州)都督府长史。633年擢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爵位。继而调任治书侍御史,崇魏征,倡直言。刘洎上奏:立过大功的元老们只能以优厚的俸禄给他们酬庸,而不能再担任重职。不久,拜为尚书右丞,重振纲纪。累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他敢于进谏,曾劝唐太宗宜与臣下争辩。皇太子李治初立,他认为"宜尊贤重道",上书要太子改变"优游弃日,不司图书"之习,应"授以良书","披经史,观成败","接宾游,访得失"。太宗喜,敕刘洎与岑文本、马周等到东宫教育皇太子。644年,升迁为侍中。645年,太宗出征辽东,诏刘洎兼太子左庶子并检校民部尚书,辅助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以监国。同年九月,因遭褚遂良诬告,太宗下令让刘洎自尽。

太宗为什么轻信褚遂良赐死刘洎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盛传刘姓将主天下,太宗对刘洎的姓氏耿耿于怀。刘洎之死是中国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时,其子刘弘业奏明褚遂良诬陷刘洎。及至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刘邺与昙花一现的丹阳刘氏

丹阳郡始建于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17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

刘邺,字汉籓,润州句容人,丹阳刘氏后裔。刘邺父刘三复,以善文章知名。刘邺少孤,母病废,刘三复丐粟以养。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奇其文,表为掌书记。德裕三领浙西及剑南、淮南,未尝不从。会昌时,位宰相,擢三复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邺六七岁能属辞,德裕怜之,使与其子共师学。德裕既斥,邺无所依,去客江湖间。陕虢高元裕表署推官,高少逸又辟镇国幕府。咸通初,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赐进士第。历中书舍人,迁承旨。邺伤德裕以朋党抱诬死海上,令狐绹久当国,更数赦,不为还官爵。至懿宗立,绹去位,邺乃申直其冤,复官爵,世高其义。进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僖宗嗣位,再迁尚书左仆射。

初,韦保衡、路岩与邺同秉政,为迹亲。俄而萧仿、崔彦昭得相,罢邺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黄巢方炽,诏高骈代之,徙节度凤翔,固辞,还左仆射。帝西狩,追乘舆不及,与崔沆、豆卢彖匿将军张直方家,贼捕急,三人不肯臣,俱见杀。

⊙刘晏与曹州南华刘氏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号为"神童"。玄宗天宝年间,刘晏接任了今山西夏县县令,不督促老百姓交纳赋税,老百姓反倒感恩戴德,主动交纳赋税。他也应"贤良方正"的考试,补上了河南温县县令。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今宁夏灵武县继位,是为唐肃宗。此时,刘晏避乱逃到襄阳,襄阳的当权者是玄宗的儿子李璘,他也乘乱招兵买马,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料刘晏却拒绝了李璘,却接受了李亨的任命,去吴郡(今苏州)任度支郎中,管理江淮一带的租赋。刘晏刚到吴郡,李璘就以"东巡"为名领兵东下,公开叛乱了。当时的江南采访使兼吴郡太守李希言让刘晏去浙江余杭。不久李希言也兵败退到余杭,刘晏向他陈述了防守计划,发动义兵加强防守工事。李璘听说刘晏早有准备,便改道晋陵(今安徽灵壁)往西去了,结果兵败身死。 后来,肃宗调刘晏任彭原(今甘肃宁县)太守,又改官陇(今陕西陇县)、华(今陕西华县)两州刺史,接着调任为河南尹。当时,洛阳为安史乱军史朝义占据,刘晏只得把治所从洛阳迁到长水(今河南卢氏),不久他就升官任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等使。原来的京兆尹郑叙清、李齐扬因残暴过度而被免职,刘晏又兼了京兆尹的职务。宰相萧华也嫉妒刘晏,于是刘晏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 肃宗死,唐代宗李豫继位,把刘晏调回任京兆尹,兼任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刘晏把户部侍郎一职让给了颜真卿,自己改官国子祭酒,后来又把京兆尹让给严武,他改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之权,度支等使职务照旧。他由于和程元振关系不错,元振垮台后,刘晏也受到牵连,被罢免为太子宾客。不过这次还好,他马上又进官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全面负责河南直到江淮的财政事务,这才真正使他得以全面负责国家的财政,充分显现才能。

唐朝中心在关中—带。随着关中以及北方的人口日益增加,粮食问题日渐突出。这时,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南方调运粮食接济北方已成当务之急。那时,一般每年都要从南方调运100万石左右的粮食到北方。常走的线路是由淮河经汴水入黄河,再转渭水到长安。但这条线路有诸多不便。一是从洛阳到陕州(今河南陕县)这—段约有300里水路,水流湍急,礁石众多,特别是在三门峡行船更为危险,常常沉船。这一段如果改走陆路,又恰逢山区,也极为不便。当时设置八个运输站,每站四十里,交替接送,要动用无数民工和车马,运费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钱了。二是有些水道年久失修,船速很慢,再则兵匪出没,破坏极大。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洛阳被占,黄河受阻,江淮粮食被迫改由长江上溯汉水到洋州(今陕西洋县),再转陆路到长安。这条线路路程远,费时长,运量又小,这样运费就奇高,京师米价飞涨。那时,农民为了支持军队打仗,只好把尚未成熟的青谷捋下来上交,连皇帝的御膳房也上顿不接下顿。战乱一停,漕运的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在宰相元载支持下,刘晏全权处理有关漕运的一切事宜。刘晏首先是疏通河道,淘挖淤泥。其次是改善运输设备。第三是改进运输方法,把全程分成四段,邗沟、淮水为一段,汴水一段,黄河一段,渭水一段,在各个河段的接口处设立了四个中转站,即扬州、汴口、河阴、渭口,每个河段使用各自的船只及船工。第四是改散装为袋装。 第五是加强管理,改民营为官营。 改革漕运后,京师米价立即得到了平抑。运粮船刚到长安时,代宗派乐队到东渭桥迎接刘晏,夸赞他是当世萧何。

唐初开放盐禁,不收盐税,使盐商发了大财。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财政吃紧,便实行食盐由国家专卖的制度。这套制度虽然对中央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如盐官卖盐只收现钱或绢帛,农民一时拿不出钱帛;有些农户居住分散,供应很困难;各级盐业人员利用职权敲榨勒索等。针对以上弊端,刘晏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着手改革盐政。 当时,许昌、郑州、邓州、汝州等各州以西使用今山西一带的池盐。开封、滑县、唐河、汝南等各州以东使用海盐。除了山西以及西北的池盐、山南西道的井盐由户部度支直辖,河北、山东一带的海盐被藩镇管辖,其余广大盐区皆归刘晏管理。刘晏把产盐少的监院一并裁撤,只在主要产区保留了10个盐监和4个监场。盐监负责收购和管理食盐,盐场负责储存、中转分销。同时在一些主要城市一共设立了13个巡院,负责管理粮食和食盐的销售,调节市场物价,打击私盐。这些机构的办事人员,都经过刘晏的慎重挑选,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

进行了盐政的机构改革以后,刘晏便着手改革食盐的运销体制,他把原来的官运官销体制改为就场专卖体制。亭户所生产的食盐仍由盐官统一收购,不许私自卖给商人;盐官所收食盐就近在盐场卖给盐商,同时收取盐税;盐商缴纳盐款后可以任意运销,国家不再限制,这样形成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一条龙。其结果,官方控制货源及批发,保证了国家的利税收入,同时控制了盐价,避免盐商牟取暴利。商运商销的方法还使政府能节省大量劳力和开支,从一个侧面防止了各级经办人员的敲榨勒索。为了照顾偏远地区,刘晏还专门安排了"常平盐",如果盐商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以平价抛售官盐,防止盐价飞涨。此外,刘晏还在江淮一带的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储存食盐的仓库,哪个地区如果出现食盐脱销的现象,附近的盐仓就及时调拨供应食盐。另一项改革措施是"以绢代钱",鼓励商人纳绢。因为政府对绢的需求量很大,军队做衣服等都需要用绢,刘晏把绢对盐的比价定得稍微高一些,这样有不少盐商都愿意纳绢代钱,使政府在销售食盐的同时,掌握了不少必需的军用物质,又省却了政府去转购的麻烦。

刘晏把平抑粮价、防止粮价飞涨作为自己的头号任务。他在运作中掌握最根本的一点,是粮食的基础价格应由国家控制,市场只能起到调节作用,国家可以通过例如吞吐物资、调节供求的经济手段来控制粮价,把粮食的价格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他的平抑手段是十分高明的:粮食丰收的年份,粮价下降,刘晏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刘晏便把这些余粮储存起来,以备荒年之用;粮食歉收的年份,粮价必定上涨,刘晏又把丰年储存的余粮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

刘晏进行的另一项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是"均输",即国家把每年的赋税收入折合成现钱,在各地收购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转运京师供使用和调节市场,国家从中增加收入和平抑市场之利。有的时候,关中地区粮食丰收,长安便不需要再漕运大量粮食。这时,刘晏就在东南地区采购一些土特产品运往长安,像绫绢、瓷器、漆器、茶叶等等。减运粮食,增运所谓"轻货",可以大量节省运费,又扩大了东南地区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销路。同时,也刺激和发展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对于零星的、不值钱又不好运输的东西,刘晏便将这些产品集中到产铜区销售,卖了以后换回铜、铅、新炭等,就地铸造铜钱,一年之中也能造出十多万贯,供应了市场流通的需要。

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整顿,恢复工作,唐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过去年份的3倍多,所增部分十有七八来自江淮盐利,而这并不是靠盘剥民众得来的。安史之乱结束时,中央所控制的人户只有293万多户,刘晏改革以后全国人口增加到380万户。据统计,所增户数都增加在刘晏管辖的地区,不是刘晏管辖的地区,户口就没有增加。

唐代宗李豫继位,元载出了大力,但他居功自傲。777年,代宗治了元载的罪,刘晏此时正任吏部尚书,审判元载一案他自然无法逃避。元载的心腹之一、时任吏部侍郎的同乡杨炎对自己的被贬职深怀不满,以为是刘晏在害他。代宗死后,唐德宗李适继位。李适开始能当上太子,多亏了元载,所以他上台后有意为元载翻案,杨炎也因德宗喜欢他写的文章而一跃成为宰相。德宗做太子的时候,代宗宠爱独孤妃和她的儿子韩王李迥,宦官刘清潭请求代宗立韩王为太子,当时谣传刘晏也参与了他们的阴谋。杨炎利用谣言中伤刘晏,把他贬到今重庆忠县去当刺史,同时把与刘晏不和的庾准调到荆南任节度使,作刘晏的顶头上司。庾准心领神会,就上奏说刘晏谋反。780年,德宗赐刘晏自尽。刘晏的妻子、儿女也被充军发配到岭南。784年刘晏的遗体归葬原籍。789年,德宗给刘晏平反,并提拔刘晏的长子刘执经做太常博士、次子刘宗经做秘书郎。

8、中山刘氏的优秀分支----文豪洛阳刘禹锡家族

刘禹锡的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中山(首府卢奴,今定州)靖王刘胜。刘禹锡的第7代祖名叫刘亮,在北魏政府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一家也随之迁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这支自中山迁洛阳的刘氏家族,世代以读书做官为业,家族坟墓先在洛阳北山,后北山地狭,又葬荥阳檀山。自大王父以后,昭穆世次都非常清楚。刘禹锡的曾祖父名叫刘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锽,由洛阳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赠尚书词部郎中。父亲刘绪,也以儒学著名,并于天宝末年中进土。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一带局势不安,刘绪为了躲避战乱,举族东迁江浙,居住在浙西的嘉兴(今属浙江嘉兴)。此后,刘绪"为东诸侯所用",历任浙西从事、盐铁副使、殿中御史,后罢职归浙西,途中病逝于扬州。

刘绪娶大族范阳卢氏为妻,生子刘禹锡。卢氏的哥哥卢徵家乡在郑州中牟县。

793年,年仅20岁的刘禹锡少年得志,步入仕途。刘禹锡最初任太子校书的职务,后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任记室,受到杜氏重用。后来杜佑回朝出任宰相,作为杜氏老部下的刘禹锡立即受到提拔,从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升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成为同事。

805年,唐德宗李适病逝,顺宗李源即位,改元永贞。韦执谊、杜情出任宰相,王叔文任度支益铁副使、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丕任左散骑常侍,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廷大臣发动了一场改革,而刘禹锡则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积极支持者。但不久唐顺宗因病禅位,反对改革的宪宗李纯登基,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刘禹锡最有名的诗是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娶妻薛氏,生有二子一女。薛氏于公元813年去世,他们的长子名叫刘成允(刘承雍),乳名孟郎;次子刘同 ,乳名仑郎。刘承雍,曾考取进士,很有文才。

以后,虽然正史上不见有关刘禹锡后裔的情况,但有很多刘氏族谱上,却都提把他奉为祖先。如各地的客家刘氏族谱,大都自称是刘禹锡的后代。这是由于刘禹锡是三国蜀汉帝刘备的族兄的后裔,而客家刘氏是刘备后裔,两者有亲缘关系,所以冒为刘禹锡后裔并不奇怪。

9、沙陀刘氏与五代刘姓的帝业复兴

庞大的李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华大地再一次群雄并起,刘族也积极参加争霸之战,试图恢复昔日的刘氏汉家天下。而最早祭起"复兴汉家天下"大旗的,竟然是来自突厥族的一个分支----沙陀刘氏。

沙陀突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初,处月散居于今准噶尔盆地东南巴里坤一带,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653年,唐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于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702年处月酋长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陆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于甘州(今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及9世纪上半期回鹘取凉州(今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塞。唐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陉山北沙陀"。以后唐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皆得沙陀之助。唐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然为吐谷浑所袭,退保神武川。876年其子李克用袭据云州(今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军入援。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经过长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

沙陀刘氏源出汉族,是东汉明帝的第8个儿子常山王刘昞的后裔。东汉末年,常山王刘昞的后裔有一支向西北迁,定居于太原郊野。六朝时期,太原郊野是突厥属匈奴、蒙古属鲜卑、金山突厥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刘氏家族因为长期与之相处,逐渐突厥化,唐朝中后期,沙陀突厥到来后,则逐渐成为沙陀人的一个部落,号称沙陀刘氏。沙陀刘氏随着整个沙陀突厥的发展而兴旺起来。他们通过与当地的大姓结为婚姻、参加唐朝政府在当地的部队和积极投身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而受到世人关注,成为沙陀部族中的主要分支之一。

沙陀刘氏明确可考的人物是唐朝晚期的刘湍。刘湍娶当地望族陇西李氏为妻,生的儿子名叫刘昂。刘昂娶杨氏为妻,生子刘僎。刘僎娶妻李氏,生子刘典。刘典在沙陀族李氏后唐时期任一名级别较低的武官。刘典娶安氏,895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知远。刘知远面呈紫色,目多白睛,可能带有部分突厥沙陀血统。小时候体弱多病,不喜欢舞刀弄枪,常常沉默寡言。

五代后梁末年,刘知远和石敬瑭一同在沙陀李嗣源手下任职。936年,石敬瑭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晋,刘知远被任命为陕州节度使,后改为许州节度使。第二年,石敬瑭任命刘知远与另一将领杜重威一同为同平章事。此后,刘知远先后出任邺都留守、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侍中中书令等职。947年,契丹灭掉后晋,建立辽国。当辽军南下之时,刘知远为了保存自己实力,多次坐视后晋军队不管,拒不派兵增援,相反却招兵屯粮,并大量收编溃散的后晋军队,为自己日后问鼎中原作准备。

当晋国灭亡的消息传到太原后,刘知远在晋阳守将的拥护下,于947年在太原即位称帝。五月,刘知远乘辽帝北返之机,率大军自太原南下,消灭了辽国的留守部队,攻下洛阳,夺回晋都汴梁。正式定国号为"汉",至此,历史上又一个由刘姓创造的王朝宣告成立。同年闰七月,刘知远在汴梁昭告天下,追尊先祖庙号:以汉高祖刘邦为"太祖高皇帝",以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列为庙中永世不祧之祖。这项举措,旨在昭示:自己是汉家皇室的后裔,是汉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的嫡传子孙;自己称帝建国,也只是恢复昔日刘氏汉家天下!

刘知远来自相对野蛮的沙陀部落,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既无礼义仁爱之心,更无治国安邦之能,因此,政治腐败,兵灾不止,人民水深火热。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就于948年在汴京病逝,葬在睿陵(今登封县东)。刘知远皇后李氏,生有3个儿子: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皇太子刘承训早于父亲一月去世,刘承祐继位,即"汉隐帝"。

起初,隐帝还能依靠大将郭威平定各将领的叛乱,稳定国内局势。但隐帝生性多疑,对忠臣大加杀戮,最后还秘密派人去杀邺都留守郭威。950年,郭威得到消息,愤然公开起兵反叛,率部自邺都南下,向汴梁进攻。隐帝在汴梁失陷后,和亲信郭允明、苏逢吉逃到开封城郊西北的赵村,在这里被郭允明所杀。951年正月,郭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周",后汉王朝灭亡。12天后,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在太原自立为帝,定都晋阳,史称"北汉"。

刘旻称帝之后,以报仇复国为己任,勾结契丹军队,不断派兵南下进攻后周。954年正月,郭威去世,刘旻向辽国借得6万大军,并亲率自己的3万骑兵,联合南下进攻后周。刘旻的进攻遭到以新继位的周世宗柴荣的顽强抵抗,最后大败于高平。后周乘胜追击,包围太原达3月之久。954年刘旻死,儿子刘承钧(刘钧)继位。968年,刘承钧死,刘承钧的外甥兼养子薛继恩继承。薛继恩父亲是薛钊,母亲是刘旻的女儿。后来薛钊伤妻子刘氏,畏罪自杀。刘氏改嫁何氏,再生一子,名叫何继元。刘承钧皇后郭氏,生二子:刘继文、刘继钦。

968年,北宋大军压境,薛继恩被郭威所派猛士刺杀,何继元继位,契丹军南下救援北汉,北宋大军被迫南撤。何继元残忍成性,他将舅舅的儿子刘镐、刘锴、刘锖、刘锡、刘继钦等10人杀戮。沙陀刘氏,在经过何继元的这一次大屠杀之后死亡殆尽,"于是刘氏子孙无遗类矣"!979年,北汉灭亡。

何继元降宋后,与北汉刘氏亲属一百多人迁到汴京居住,991年病逝。何继元死后留下一个6岁的幼子,名叫何三猪,在宋朝官任西京作坊副使,后升任右骁卫将军。何继元的表弟刘继文,与驸马都尉卢俊一起逃往辽国避难,此后下落不明。沙陀刘氏兴起于唐末,昌盛于五代,灭亡于宋初,若昙花一现。在今天的世界刘氏族姓中,我们已找不到它的后裔踪迹。

10、割据南海---南汉王朝与刘氏帝业复兴的最后尝试

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一支从中原南迁到岭南的刘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事业,建立了"南汉"。南汉皇室祖籍今河南上蔡县,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唐朝晚期,刘交一后裔刘安仁,曾任潮州刺史,从中原迁居泉州马铺。刘安仁因经常到广州一带经商,后来就又从福建来到广州定居。刘安仁的子孙世居广州,后裔繁荣兴旺,成为当地的望族。

刘安仁的儿子刘谦,又名刘谦望、刘知谦,字德光,早年任广州牙将。875年,黄巢起义军攻陷广州,随后又北上进入湖湘。为了恢复岭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唐朝政府任命刘谦为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刘谦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建立了一支拥有一万多人马、数百艘战舰的军队。刘谦娶正妻韦氏、庶妻段氏,共生有3个儿子:刘隐、刘台、刘岩。849年,刘谦在贺江病逝。他的长子刘隐受岭南节度使刘崇龟的推荐,被唐朝廷任命为新的封州刺史。

刘隐继承父业后,又协助朝廷平定叛乱,铲除异己势力,进一步扩张实力。896年,朝廷任命李知柔为静海军节度使,接替同年病逝的岭南节度使刘崇龟。但李氏尚在赴任途中,据守广州的将领卢琚、谭弘玘发动叛乱,占据广州和端州,李知柔无法前来上任。在这种形势下,刘隐决定与朝廷合作。他先利用到端州迎娶谭氏之女的机会,杀掉谭氏,控制端州,随后又攻占广州,杀死卢琚,全部平定岭南地区的反叛,然后派人迎接李知柔来广州上任。

刘隐因平叛有功,在李知柔上任静海军节度使后,被李氏任命为静海军行军司马。此后,刘隐还先后为朝廷平定了韶州刺史曾兖、广州将领王怀合等数起地方军阀的叛乱。899年,刘隐晋升为静海军节度副使,全面负责岭南地区军事。901年冬,静海军节度使徐彦若病逝,刘隐被徐氏和当地将领公推为静海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职务,从此开始实际控制整个岭南地区。4年后,刘隐通过贿赂朱全忠,由朱氏奏请,被唐中央朝廷正式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907年朱温建梁称帝,唐朝灭亡。刘隐因与朱氏关系密切,被朱温封为南海王。岭南地区是一块较为安宁的乐土,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前来这里避难。许多前朝被流放来岭南的贤臣名士,也往往有子孙后人留在这里安家立业。还有一些当时正在岭南任职的中原籍官吏,也因战乱不能返回中原,只得留在这里。这一批人就成为刘氏在岭南的人才和组织基础。911年,刘隐在广州去世,年仅38岁。917年,刘隐同父异母弟弟刘龑在广州宣布称帝,建国号为"大越"。第二年,刘龑认为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这是历史上由刘姓创建的最后一个王朝。

刘龑继续扩张自己的实力,消灭了高州刺史刘昌鲁等岭南地区的割据势力,攻占了韶州、高州,容州、潮州,平定了江东道的七十多个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刘氏在岭南的统治。刘龑还曾派兵攻打交州(今越南北部),但受到当地割据势力吴权的抵抗,无功而还。942年,刘龑死,第3子刘洪度(刘玢)继位。

当年刘龑与割据湖南的楚国王室马氏联姻,娶马殷的女儿为皇后。刘龑与马氏等共生有19个儿子:刘耀、刘龟图、刘洪度、刘洪熙、刘洪昌、刘洪弼、刘洪雅、刘洪泽、刘洪操、刘洪杲、刘洪暐、刘洪邈、刘洪简、刘洪建、刘洪济、刘洪道、刘洪昭、刘洪政、刘洪益。长子刘耀枢、次子刘龟图早死,刘洪操也在攻打交州时阵亡。

924年,刘玢被弟弟洪熙杀死,刘洪熙(刘晟)继位。刘晟因为弑兄篡位,担心弟弟们不服,将13个兄弟全部屠杀。刘晟有5子:刘继兴、刘璇兴、刘庆兴、刘保兴、刘崇兴。958年,刘晟死,刘继兴(刘鋹)继位,大兴杀戮,皇族成员再一次被诛杀殆尽。971年,北宋包围广州,刘鋹投降。南汉王朝灭亡。

刘鋹和刘氏宗室从广州被押送到汴京,刘鋹的弟弟刘保兴也同到汴京。刘鋹生有4个儿子,也都从广州迁居开封:刘守节、刘守正、刘守素、刘守通。刘守正有2子:刘克昌任三班奉职,刘国昌任借职。此后,这支刘氏家族就下落不明了。

11、北方显贵--昌平刘氏

唐时藩镇割据自安史作乱时开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内附诸部落结合成反唐力量。

汉族从传说时代起,就显出雄伟的气度,与各族相处,主要是在文化上求同,不过分在族类上立异。两汉是强盛的大朝代,不断地吸收大量的外来居民。特别是东汉朝,匈奴等族得到朝廷的允许,迁入边境内居住,大部分游牧人逐渐转化为农民。在融合过程中,极度腐朽的西晋朝发生内乱,内徙诸族的统治阶级乘机发动战争,造成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最后,由于诸族融合过程的完成,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唐朝同东汉朝一样,也是允许内附诸族大量迁徙到边境内居住,河北道容纳内附人尤多。因为河北河南是隋末战争的中心地区,人口损耗极重,唐朝廷开放河北,主要是想补充人口。630年,唐灭东突厥,得内附户十余万人。唐太宗使突厥人居住幽州(河北道)到灵州(关内道)一带。唐高宗时,突厥人陆续内附,都住在河曲六州(丰、胜、灵、夏、朔、代)内。716年,突厥毗伽可汗立,内附人谋逃归突厥,并州(太原)长史王晙主张迁徙内附人到内陆,说二十年后,旧俗改变,可以变成唐的精兵。唐玄宗不曾采取王晙的建议,仍让突厥内附人居沿边诸州。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处理内附人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对游牧人,指定居住在边州,仍保持部落旧俗,只要能耕种,自边州徙居内陆诸州,也并不禁阻。第二种是对农业国人,可直接迁到内陆,如669年,唐高宗徙高丽民户3.82万到江南、淮南及山南、京西诸州。677年,唐高宗又徙高丽民户到内陆,分居在河南、陇右诸州。又如722年,唐玄宗徙河曲六州残余突厥人(居边州已久,从事农业)5万余口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第三种是对商人及诸族酋长,得在各城市自由居住。一般说来,唐对内附人迁居内陆,是不设什么禁限的,因之,沿边诸州以及接近这些州的内陆,居住着不少内附人。

唐玄宗时,府兵制已完全破坏,边镇军队却大扩充。722年,改行募兵制,应募的兵士,自然很大一部分是内附人,充当骑兵更是内附人的专业。将校中也有许多称为蕃将的内附人。755年,唐玄宗准许安禄山以蕃将32人代替汉将,安禄山所率范阳镇,变成以蕃将为主,汉族败类为辅的军队,叛乱就从此发生,并且长时期继续下去。

大量内附人居住在高度发展的唐社会里,经济上、文化上都要经过一个融合过程,天宝年间的腐朽政治,使得融合过程表现为战争的形式。已经融合的内附人,以李光弼(契丹酋长李楷洛的长子)为代表,成为保护唐朝的重要力量,立功不少于汉将汉兵。未曾融合的内附人即蕃人以安禄山为代表,一直保持着割据势力,占有河北三镇。唐末,又有内附的沙陀部落参加割据战争,五代中唐、晋、汉三个小朝廷,都是沙陀统治阶级建立的割据国。最后,由于内附人融合过程的完成,北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

安禄山(父中亚雅利安人,母突厥人)、史思明(父突厥人,母中亚雅利安人)二人都居住在营州,充当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二人为小将,使侵害奚、契丹。二人逐渐得到张守珪的重用。744年,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统率兵马比别镇都多。750年,安禄山又被任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黄河以北军政、民政都归一人掌握。他收集一批徒党,其中蕃汉文武全有,以高尚、严庄为首,积极策划叛变。755年,安禄山以惩罚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安禄山攻入洛阳,留史思明守河北。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分兵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到成都,唐肃宗在灵武继位。757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燕帝。唐军收复长安,出潼关击洛阳。安庆绪弃洛阳逃归河北邺郡。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进兵到河南,取得洛阳城。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燕帝。762年,史朝义被唐军击败,弃洛阳逃到河北,763年,逃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杀史朝义。安史叛乱形式上算是结束了。

安禄山用来作乱的精兵有曳落河(奚、契丹、铁勒之一部同罗)、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数万人。安庆绪失败后,曳落河、六州胡带着大批掠获的人和物,逃到范阳投史思明。史思明为安禄山攻河北诸郡县时,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物、妇女都被掠夺,壮男被迫当役夫,尤其野蛮的行为是用刀枪刺杀老幼病弱,作为游戏;每郡置防兵三千,其中杂有监视汉兵的蕃兵。史朝义逃奔到范阳,随从不散的只有胡骑数百人。这些事例,说明安、史叛军主要是以杀掠为目的的蕃兵,将领是野心更大、行为更恶的蕃将和一些蕃化了的汉将。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尽管死去,留下来的军队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与唐朝处于对立的地位。

史朝义逃到河北,唐军追击,史朝义部将邺郡节度使薛嵩、恒阳节度使张忠志(李宝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及田承嗣等人先后投降唐朝。763年,朝廷任命这些降将为节度使。河北名义上归还朝廷,实际是朝廷承认安史叛军的割据为合法。割据河北的强镇有三:魏博镇、成德镇、幽州镇。

魏博镇(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田承嗣是安禄山的死党,是蕃化的汉人,他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812年,牙军废田氏继承人,拥立牙将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孙)为节度使,田弘正归顺唐宪宗。821年,幽州、成德两镇叛。822年,魏博牙兵拥牙将史宪诚(奚人)反叛,节度使田布(田弘正的儿子)被迫自杀。唐穆宗即任史宪诚为节度使。魏博联合幽州、成德两镇,又恢复割据。829年,牙军杀史宪诚,拥牙将何进滔为节度使。870年,牙军杀何氏继承人,拥立大将韩君雄为节度使。883年,大将乐彦祯废韩氏继承人,自立为节度使。888年,牙将杀乐氏继承人,立罗弘信为节度使。罗弘信依附朱全忠,参加朱全忠、李克用二人争夺河北的大战,相、卫(河南卫辉)两州民众大部分被杀死。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感到牙军的威胁,借朱全忠兵歼灭牙军,凡灭八千家,连婴儿都杀死。魏博镇从此衰弱,受朱全忠支配。912年,梁将杨师厚灭罗氏。魏博镇自田承嗣至罗氏灭亡,割据凡150年。

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李宝臣原是奚人,先后认范阳将张锁高、安禄山为义父。安史乱时,他投降唐朝较早,被任为节度使,并被赐名李宝臣。781年,李宝臣子李惟岳继任。782年,契丹人王武俊杀李惟岳,举成德镇投降唐朝。唐宪宗灭淮西、淄青两叛镇,成德镇孤立。820年,王氏继承人王承元自请归朝,唐穆宗任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822年,回鹘人王庭凑鼓动牙兵杀田弘正,又恢复割据。王庭凑三传至王熔,王熔依附李克用,成德境成为梁晋互攻的战场。921年,部将张文礼杀王熔。922年,李存勗杀张文礼,成德镇自李宝臣至张文礼灭亡,割据凡160年。

幽州镇是安史叛军的巢穴,也是河北三叛镇中最为强大、内部劫夺最剧烈的一镇。李怀仙原是被契丹役使的中亚雅利安人,后为安禄山偏将,接着被史朝义任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死,被唐朝任为幽州节度使。768年,部将朱希彩、朱泚、朱滔合谋杀李怀仙,朱希彩任节度使。772年,部属杀朱希彩,拥立朱泚。朱泚774年入朝,朱滔自任节度使。785年,朱滔死,将士拥昌平人刘怦(朱滔姑父广边大斗军使刘贡的儿子)为节度使。刘怦死,刘怦子刘济任节度使。810年,刘济次子刘总杀刘济、又杀长兄刘绲,继任节度使。 821年,刘总见河南、北叛镇都被削平,奏请弃官为僧,唐穆宗任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当年,将士逐张弘靖,拥立朱滔孙朱克融。826年,将士杀朱克融,拥立李载义。831年,杨志诚逐李载义自立。834年,将士逐杨志诚,拥立史元忠。841年,偏将陈行泰杀史元忠自立,牙将张绛又杀陈行泰自立。唐武宗用李德裕策,破例不加任命,别任幽州旧将张仲武为节度使,张绛被逐,张仲武与朝廷发生较好的关系。849年,将士逐张仲武的继承人,拥立周綝。850年,周綝死,将士拥立张允伸。872年,张公素逐张允伸的继承人自立。875年,回鹘人李茂勋(唐武宗时回鹘国破败,李茂勋等内附)逐张公素自立。876年,李茂勋传位给儿子李可举。885年,李可举约成德镇王熔共同防御太原李克用。李可举使部将李全忠攻易州,被击败,李全忠收败兵回攻幽州,杀李可举,自任节度使。886年,李全忠子李匡威作节度使。893年,李匡威率兵救王熔,弟李匡筹据幽州城自作节度使。蔚州守将刘仁恭(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攻李匡筹,战败,投奔李克用,劝李克用攻幽州。895年,李克用攻破幽州,杀李匡筹,任刘仁恭为节度使。刘仁恭得幽州,不再听李克用调遣。897年,李克用攻幽州,大败,兵士死亡过半。刘仁恭发大兵步骑十万,攻魏博镇,屠贝州(河北清河县),投尸于清水,清水被壅塞不能流。朱全忠发兵救魏博镇,大破刘仁恭军。906年,朱全忠率兵攻沧州(守将是刘仁恭长子刘守文),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攻朱全忠的潞州,朱全忠才解沧州围。907年,刘守光(刘仁恭次子)拘禁刘仁恭,俘获刘守文,自作节度使。913年,李存勗攻破幽州,杀刘仁恭、刘守光。幽州镇自李怀仙至刘守光,割据凡151年。

⊙刘廷让

刘廷让(929—987),本名光义,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幽州)节度使;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沧州)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964年,率军赴潞州守边以防北汉侵扰。同年11月,宋军进攻后蜀,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率主力从陕西南下;刘光义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率步骑2万,自归州((今湖北秭归)沿西上,攻占夔州,击破后蜀川东防御体系的枢纽。刘廷让军纪严明,后蜀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开县)、忠(今忠县)四州刺史皆迎降,刘廷让军遂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刘廷让西进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后蜀遂州知州迎降。此时,宋军北路王全斌军已进至成都附近,后蜀降。同年3月,后蜀降将全师雄叛乱,刘光义击败全师雄,俘万余人。刘光义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973年,刘光义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986年,宋辽岐沟关(今河涿州西南)之战,宋军大败。宋太宗又起用久处闲职的宿将,任河北沿边诸州知州以抗辽,刘廷让被任为雄州知州,后移为瀛州(今河间)都部署。辽圣宗率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入侵,刘廷让战败。

⊙刘载与五代末宋初的昌平刘氏

刘载,唐幽州节度刘济的六世孙、下蔡(今安徽风台)令刘昭的儿子,后唐进士,仕后晋、后汉、后周。

⊙昌平分支--辽国显贵河间刘氏

刘景,字可大,河间人,唐幽州节度刘怦十世孙、辽南京副留守刘守敬的儿子,辽景宗(969-982年在位)即位后擢礼部侍郎,迁尚书、宣政殿学士。顷之,为南京副留守。时留守韩匡嗣因扈从北上,景与其子德让共理京事。俄召为户部使,历武定、开远二军节度使。

刘慎行,刘景的儿子,由辽国膳部员外郎累迁至北府宰相、监修国史。为都统,伐高丽,以失军期下吏,议贵乃免,出为彰武军节度使。刘慎行有六子:刘一德、刘二玄、刘三嘏、刘四端、刘五常、刘六符。

刘一德早世。刘二玄终上京留守。刘五常历三司使、武定军节度使。刘三嘏、刘四端、刘六符皆第进士。刘三嘏、刘四端俱尚主,为驸马都尉。刘三嘏献圣宗一矢毙双鹿赋,上嘉其赡丽。刘三嘏与公主不谐,奔宋;归,被杀。刘四端以卫尉少卿使宋贺生辰,方宴,大张女乐,竟席不顾,人惮其严。还,拜枢密直学士。刘六符,政事舍人,擢翰林学士。重熙十一年,与宣徽使萧特末使宋索十县地;还,为汉人行宫副部署。会宋遣使增岁币以易十县,复与耶律仁先使宋。六符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宋币至,命六符为三司使以受之。六符与叁知政事杜防有隙,防以六符尝受宋赂,白其事,出为长宁军节度使,俄召为三司使。

⊙金朝昌平刘氏的持续繁荣

刘彦宗,字鲁开,大兴宛平人。远祖刘怦,唐卢龙(幽州)节度使。石晋以幽、蓟入辽,刘氏六世仕辽,相继为宰相。父霄,至中京留守。彦宗擢进士乙科。天祚走天德,秦晋国王耶律捏里自立于燕,擢彦宗留守判官。萧妃摄政,迁签书枢密院事。太祖至居庸关,萧妃自古北口遁去,都监高六送款于太祖。太祖奄至,驻跸城南,彦宗与左企弓等奉表降。太祖一见,器遇之,俾复旧,迁左仆射,佩金牌。

  张觉为南京留守,太祖闻觉有异志,使彦宗、斜钵宣慰之。太祖至鸳鸯泺,不豫,还上京,留宗翰(粘罕)都统军事,留彦宗佐之。及张觉败奔于宋,众推张敦固为都统,杀使者,乘城拒守,攻之不肯下。彦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加侍中,佐宗望军。宗望奏,方图攻取,凡州县之事委彦宗裁决之。

  天会二年,诏彦宗曰:"中京等两路先多拒命,故遣使抚谕,贳其官民之罪,所犯在降附前者勿论。卿等选官与使者往谕之,使勤于稼穑。"未几,大举伐宋,彦宗画十策,诏彦宗兼领汉军都统。蔡靖以燕山降。诏彦宗凡燕京一品以下官皆承制注授,遂进兵伐宋。至汴,宋少帝割地纳质,师还。宗望分将士屯安肃、雄、霸、广信之境,留阇母、彦宗于燕京节制诸军。明年,再伐宋,已围汴京,彦宗谓宗翰、宗望曰:"萧何入关,秋毫无犯,惟收图籍。辽太宗入汴,载路车、法服、石经以归,皆令则也。"二帅嘉纳之,执二帝以归。

  天会六年薨,年五十三,追封郓王。正隆二年,例降封开府仪同三司。大定十五年,追封兗国公,谥英敏。子萼、筈。

  萼,彦宗季子也。辽末以廕补阁门祗候。天辅七年,授礼宾使,累官德州防御使。天德初,稍加擢用,历左右宣徽使,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为沁南军节度使,历临洮、太原尹。正隆南伐,为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大定初,除兴中尹,封任国公,历顺天、定武军节度使、济南尹。萼淫纵无行,所至贪墨狼籍。廉使劾之,诏遣大理少卿张九思就济南鞫问。既就逮,不测所以,引刃自杀,不死。诏削官一阶,罢归田里,卒。子仲询,天德三年,赐王彦潜榜及第。

  筈,彦宗次子。幼时以廕隶阁门,不就,去从学。辽末调兵,而筈在选中。辽兵败,左右多散亡,乃选筈为扈从,授左承制。辽主西奔,萧妃摄政,赐筈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

  天辅七年,太祖取燕,筈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监。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筈详定。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

  天会二年,迁太常少卿、东上阁门使,从宗翰伐宋,围太原。迁卫尉卿,权签宣徽院事。四年,授左谏议大夫。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丁父忧,明年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七年,为礼部侍郎。十年,改彰信军节度使,权签中书省枢密院事。

  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筈讨论者为多。皇统二年,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请去榜而后行礼。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六年,为行台尚书右丞相,兼判左宣徽使事,留京师。或请厘革河南官吏之滥杂者,筈曰:"废齐用兵江表,求一切近效,其所用人不必皆以章程,故有不由科目而为大吏,不试弓马而握兵柄者。今抚定未久,姑收人心,奈何为是纷更也。"遂仍其旧。

  七年,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以为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筈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其后,竟从筈议。初,以河外三州赐夏人,或言秦之在夏者数千人,皆愿来归。诸将请约之,筈曰:"三小州不足为轻重,恐失朝廷大信。且秦人之在蜀者倍多于此,何独舍彼而取此乎。"遂从筈议。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郭以备南寇,筈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况盟已定,岂可妄动。"遂罢之。

  九年八月,拜司空。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吴国公,行台右丞相如故。天德元年,封滕王。二年,拜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郑王。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进封曹王。居数月,乞致仕。筈自为宣徽使,以能得悼后意,致位宰相。海陵即位,意颇鄙之。及筈求致仕,诏略曰:"不为暗于临事,不为谄于事君。未许告归,姑从解职。"筈因惭惧而死,年五十八。子仲诲。

  仲诲,字子忠。皇统初,以宰相子授忠勇校尉。九年,赐进士第,除应奉翰林文字。海陵严暴,臣下应对多失次。尝以时政访问在朝官,仲诲从容敷奏,无惧色,海陵称赏之。贞元初,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大定二年,迁待制,寻兼修起居注、左补阙。

  三年,诏仲诲与左司员外郎蒲察蒲速越廉问所过州县,仲诲等还奏状,诏玉田县令李方进一阶,顺州知法、权密云县事王宗永擢密云县尉,顺州司候张璘、密云县尉石抹乌者皆免去。丁母忧,起复太子右谕德,迁翰林直学士、改棣州防御使。厌次县捕得强盗数十人,诣州欲以全获希赏。仲诲疑其有冤,缓其狱。同僚曰:"县境多盗,请置之法,以惩其余。"仲诲乃择老稚者先释之。未几,乃获真盗。

  入为礼部侍郎兼左谕德,迁太子詹事兼左谏议大夫。上曰:"东宫官属,尤当选用正人,如行检不修及不称位者,具以名闻。"又曰:"东宫讲书或论议间,当以孝俭德行正身之事告之。"顷之,东宫请增牧人及张设什用,上谓仲诲曰:"太子生于富贵,每教之恭俭。朕服御未尝妄有增益,卿以此意谕之。"改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宋国岁元使,宋主欲变亲起接书之仪,遣馆伴王抃来议,曲辨强说,欲要以必从。仲诲曰:"使臣奉命,远来修好,固欲成礼,而信约所载,非使臣辄敢变更。公等宋国腹心,毋侥幸一时,失大国欢。"往复再三,竟用旧仪,亲起接书成礼而还。

  复为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转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坐失纠举大长公主事,与侍御史李瑜各削一阶。仲诲前后为东宫官且十五年,多进规戒,显宗特加礼敬。大定十九年,卒。

  仲诲立朝峻整,容色庄重,世宗尝曰:"朕见刘仲诲尝若将切谏者。"其以刚严见知如此。

刘頍,字元矩,刘怦后裔。以大臣子孙充阁门祗候,调莘县令,召为承奉班都知,迁西上阁门副使兼宫苑令,累迁西上、东上阁门使。泰和二年,宋盱眙军报:明年贺正旦使鲁、杨明辉。及过界,副使乃王处久。入见,鲁殿上不双跪。诏就阁诘问先报名衔杨明辉不复报改王处久之故,及不双跪者。鲁对,拜时并双跪,有足疾似单跪者。初,南苑有唐旧碑,书"贞元十年御史大夫刘怦葬"。上见之曰:"苑中不宜有墓。"頍家本怦后,诏赐頍钱三百贯改葬之。三迁右宣徽使。贞祐二年,转左宣徽使。明年,致仕,迁一官。上曰:"卿旧人也,今朝廷多故,岂宜去位。朕自东宫薨后,思虑不周,俟稍宁息,即以上郡处卿。"顷之,起为知开封府。四年正月元日,摄左宣徽使。再请老,未半岁复起为御史中丞。诏安抚河南路,捕盗贼。坐与保静军节度使会饮,解职。起为太子詹事,迁太子少师。詹事院欲辟广东宫周墙,頍请于皇太子曰:"师旅饥馑之际,何为兴此役。"遂止。寻卒。

12、隋唐其他刘姓人物

⊙刘希夷

(651年~679年),字延芝,今河南省汝州人。他父亲曾入赘弘农(今灵宝县)宋令文家为婿。希夷幼年丧父,便长期寄居外祖家,与他的大舅宋之问同师而学。675年,希夷与宋之问同登进士榜,但希夷不愿为武后集团效忠,遂辞官不干,由中原入蜀,又经三峡沿江而下直至扬州、苏州。后赴洛阳仍栖身宋家,与当地名士贾曾、殷遥等吟诗酬唱为乐。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至今仍广为传颂。 希夷与其大舅母关系暧昧,为宋之问、宋之逊弟兄所忌恨。678年,刘从洛阳回汝州,被其二舅之逊邀往一卢姓家饮酒,大醉后,宋之逊用土囊将刘压死,葬于风穴山寺南。

⊙ 刘海

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玄(元)英,居燕山一带。刘海十六岁的时候中辽国进士做官。后来,刘守光被后梁太祖封为燕王,刘海就离开辽国当上了燕王的丞相。一天,道士钟离权(正阳子)来访,要刘海拿出鸡蛋十个、金钱十文,以每一文钱间隔一个鸡蛋,将钱和蛋层层垒叠,十蛋和钱垒成了一个塔状,而并没有坠下来。道士说刘海身居高位,就像叠垒起来的鸡蛋一样,随时有可能坠毁。刘海于是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装,出了燕国,远游秦川去了。在路上他又遇到钟离权,钟离权授给他服丹成仙的口诀。两年以后,燕王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不久就被朝廷剿灭,刘守光遭诛灭九族之祸。而此时,刘海遇上了吕洞宾,吕授之以秘法,刘海乃得道成为真仙,被道教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从此,刘海以钟离权、吕洞宾为师,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 刘海出家后,取道号"海蟾子",称为刘海蟾。后来,由这名字又附会上了刘海戏蟾的传说。刘海蟾戏蟾最初的目的是除蟾祟,所以刘海蟾所到之处,蟾声消绝。所谓"戏"是一种巫术动作,后来"戏"的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巫术驱邪意义逐渐消失,蟾已不再是除祟的对象,而是施行法术的灵物。

民间还流传着刘海捉三足金蟾的故事。康熙年间,苏州大商人贝宏文,雇佣小伙子阿保做佣人。阿保干活不要工钱,而且常常一连几天不吃饭也不喊饿。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可以把陶瓷做的尿壶像翻羊肚子似的翻过来,洗刷里面,然后再复原,洗外面,陶瓷的尿壶在他手里竟然像柔软的面皮。 有一次过元宵节,阿保抱着小主人去看灯,因为当地的灯不热闹,他就带着小主人一个小时就飞到了福州看灯,当晚三更又飞回来。

最让人神异的是阿保戏大蟾蜍的事。阿保到井里打水,打上来一个只有三条腿的大蟾蜍(金蟾)。左邻右舍的人都跑来看热闹,并竞相传说这阿保就是戏蟾的刘海蟾,阿保见身份暴露,便冉冉升空而去。刘海捉金蟾的目的是令金蟾吐金,施济天下穷人。因为蟾身布满类似金钱的斑纹,所以金蟾被联想为能吞吐金钱的灵物。刘海捉金蟾的方法是根据金蟾的"习性",以一串金钱引诱并钓住它,即民间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由刘海戏金蟾演变为钓金蟾,其行为的目的也由除蟾祟演化为获取金钱,刘海遂成一位财神。这位财神爷以其特殊的本领给人间带来金钱,他钓金蟾,金蟾则吐出金钱,金钱又被源源不绝地撒布到人间。

年画中的刘海是一副欢天喜地的胖小子的模样,袒胸露怀,蓬头赤足,双手舞动一串金钱,正向一仰视的三足金蟾抛去。民间贴这类年画,有祈财求吉之意。刘海形象至今仍以吉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年画、剪纸、枕被、工艺品中,刘海的发型----额前垂发,仍作为一种青年女性的传统发型在民间流传,这种发型俗称"刘海"。

⊙ 刘彦昌

华山南依秦岭,北瞰黄河,海拔2200米,《水经注》描述它"远而望之若華状",故有其名。华山景秀峰奇,山势峥嵘,自古流传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宝莲灯》中刘玺之子沉香劈山救母之处,就在华山西峰。

王母娘娘手下有一个金童,在蟠桃会上与玉皇大帝的三女儿三圣母相对笑了一笑,被打入凡间,投生到一户刘姓人家,出生后取名刘玺,字彦昌。三圣母也被贬到华岳庙的映雪宫。有一年,刘玺进京赶考,途中到西岳庙求签,遇到三圣母,两人一见钟情,便结为夫妻。后来刘玺赶考高中,做了洛州知府。谁知玉皇大帝的儿子二郎神得知妹妹与凡夫成婚,认为违反天条,就把三圣母用巨石压在西峰顶上。这时三圣母已有身孕,不久在石峰上生下沉香。沉香长大后来华山寻母,得到吕洞宾的帮助,练成一身武艺,击败二郎神,并从二郎神那里夺过月牙斧,劈开巨石,救出母亲。如今峰顶翠灵殿旁有一块长10余米,断作三截的巨石,形如斧劈,名为"斧劈石",相传为沉香所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样作死——“唐光武”李存勖覆亡记(下)
出官入相三十年,老婆却被三人霸占了十年,寻回后,谋杀恩人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四百四十七◎将帅部·违约狥私纵敌较敌
通鉴总类 卷十九
南汉: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
偏安60年的南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小朝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